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0―01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生活化教学为重点,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上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推动生活化教学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设计中,实现生活化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学生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在生活化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引а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发挥生活化教学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轻松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语文潜力,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班级生物角和阅览角,养些植物和金鱼、乌龟等小动物。除了营造生活化的班级环境之外,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模拟课堂情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菜园里》教学设计中,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教师问学生:“菜园子里这么多菜,你们认识他们吗?”有的学生说认识,有的学生说不认识,教师可以顺势说:“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们好吗?”学生们说:“好!”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蔬菜旁边的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这样通过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蔬菜,这样这些蔬菜的名字会更加深刻,达到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三、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目的
1.访一访,认知生活。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对文章内涵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者是图书馆等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来说,有很多课文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逐步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生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影子》教学设计中,影子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常见的,但是学生一般都没有真正地观察过影子,对此,教师可以在《影子》的课堂教学中提出“影子”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找到影子的主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学生进行《影子》课文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艺术;陶冶;情趣;充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边,屋檐下的水沟里,泉水边,井口边……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土壤。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信心和动机,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为学生创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建自由而宽松的学习氛围呢?这决定于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建立。
首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出差错,不以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用同一尺度来“量”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学习方式要尽量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比如读课文时,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读法,不妨问一句:“同学们愿意个别读还是齐读?是愿意朗读还是默读?”布置作业时,不妨问一问:“你喜欢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才会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习气氛才会宽松,学生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
其次是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消除学生害怕批评的心理障碍。英语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虽然受到交际环境的限制,但往往又会因人而异,如果硬性地规定统一答案,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必然加重学生的畏惧心理,抹煞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而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则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第三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创设质疑情境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心理,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狭小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
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是啊,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怀着一种好奇心探究周围的世界、探究未知的道理,他们对新奇的问题、对新颖的方法总怀有一股热情,跃跃欲试,推理思考,想去接触它、认知它、尝试它。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
三、开展交际活动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最终目的在于实践。以活动方式加强交际训练不失为激发学生创造积极性的好方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英语实践提供具体的交际环境,可以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创造者。活动的开展是学习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做出来,从而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举办各种展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时,我就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让学生猜测单词的不同意思: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兴的样子,接着板书“sweet”;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并板书“sour”。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出了单词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生本语文就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成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的规律,师生共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因而践行生本语文,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学生、尊重课程、尊重规律,让学生们充分享受自主,感受语文,体悟学习之味。
一、尊重学生,生本语文的出发点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语文教学也一样。
1.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学习状态等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杜威曾说:“教育的第一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就没有教育可施。”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具有无限潜力的学习者,一个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能力等全部凭借。正如一颗渺小的树种子里面包含着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部因素。儿童学习的天性主要表现在:“好问”,喜欢动脑筋,喜欢提出问题;“好动”,喜欢游戏和实践活动,喜欢亲自参与和体验;“好奇”,总会对未知的事物觉得新奇而产生兴趣,乐于探求;“好强”,总是时时处处想胜过他人,展现自我,不甘落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就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的学习天性,借助儿童本能的力量,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机制,促进学生获得自然的个性化的发展。
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要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流程注意动静结合,并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享受学习。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前,和孩子们一起背诵儿歌;课中,听故事演角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把课文改编成一首儿歌:“葡萄圆,葡萄大,狐狸见了口水挂。摘不到,硬说酸,松鼠兔子信了它。小猴子,不轻信,摘下葡萄自己尝,自己尝!”这样集巩固识字、概括内容、体悟内涵、总结课文为一体。
另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也是老师们调节课堂气氛的常用手段,有时将音、影等引进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良好的听觉、视觉效果。快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迅速。”
2.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应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指向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表现。其实,“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赞可夫语)。生本语文教学始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出发,给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促进学生顺利地获得发展。
立足学习基础,语文教学就要自觉地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把准阶段目标,做到既不越位也不滞后。如识字,低年级要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打牢基础,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年级继续培养识字、写字能力,由扶到放,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高年级培养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能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效果。阅读,低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字词句,读好课文,积累语言;中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句段,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方法;高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段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二、尊重课程,生本语文的落脚点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写、组织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各学科、对各不同学段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人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尊重课程,立足语文,才能实现重视个体的独特体验,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1.尊重课程,明晰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明确了学科性质,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2.尊重课程,落实语文学科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定明确、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在不同的学段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写作,第一学段是“写话”,低年级重点抓好词语、句子,学习迁移、运用。第二、三学段是“习作”,中年级重点体会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学习表达,力求准确、生动、有序;高年级学习有序地表达,有重点、有特点地表达。第四学段是“写作”。这些概念从语义上是不难理解的,主要是进行了教学梯度的区分,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写话和习作的提出,降低了写作的要求: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有个性地表达。
三、尊重规律,生本语文的切入点
郭思乐教授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地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这很好地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让生本语文有了前行的方向。
1.尊重规律,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前提是必须深入地研究学生,把握其成长的基本规律。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感知与记忆以笼统的、整体的感知为主,由机械识记逐步走向意义识记,但还是以具体事物为主;思维与想象,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语言获得,是在儿童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在与人的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与性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充满好奇。泰戈尔说得好:“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2.尊重规律,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教学要强化整体性,在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施文本阅读。(1)注重整体性:从整体感知入手,再精读感受重点,后回归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既见树木,更见森林”。(2)注重文体性:日常的阅读教学文体性丧失殆尽,“千课一面”,一课一课“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课文体裁与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文体就分成了三类:一是叙事性作品,二是说明性文章,三是诗歌。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既要有学习语文的共性目标,还应有学习不同文体的个性目标。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把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学习之中,以探求语言规律,举一反三,迁移运用。(3)注重形象性:小学生主要靠形象来认识世界,而语言文字皆指向事物的形象,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借助语言品味、语言诵读、语言描绘及形象展现、直观演示、图画观赏、生活再现、想象展开等,唤醒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专注语言,关注形象,披文入境,境中生情,读出自我,由语言形象走向语言意蕴,走进文本深处,演绎出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4)关注实践性:实践体验式学习,要努力通过语言描绘、情感激发、角色转换、实物演示、图景设置、生活链接、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的、互动的、合作的、竞赛的、游戏的、演示的、操作的、对话的、练习的等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示才智,陶冶情操,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发展阅读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