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艾滋病预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滋病目前是一种不治之症,又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由爱滋病毒引发的疾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两性不正当行为等。这种疾病会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使人类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导致病毒、原虫、细菌、霉菌等可轻易侵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及发生恶性肿瘤,最后百病俱发而丧失宝贵之生命。艾滋病是死神最有力的呼唤,艾滋病是人类活着的最大的栅栏;它的入侵无法阻挡,它的力量,使免疫系统毁于一旦。它能让人毫发无伤,却能让人带着痛苦走向死亡。艾滋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途与希望。篮球巨星“魔术师”约翰逊因艾滋病而失去光芒,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儿子因艾滋病让父亲狼狈不堪,一代作曲大师高峰因艾滋病而不幸身亡。
艾滋病已经不仅仅是卫生问题,更是发展和安全问题。因此,关注艾滋病,可以让许多人逃离死神的魔掌。2008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全民动员”,这一主题将继续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运动的口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加以推广。所以我们要积极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防治政策,倡导积极向上的理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远离爱滋病。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努力学习,追求进取,避免空虚无聊,正确交友,把握自己的行动,做到洁身自好,以免感染艾滋病。
2、娱乐场所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地带。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不喝酒,毒,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包括歌舞厅、游戏厅、网酒吧等地方。
12月1日这天,在北京街头摆出的专家咨询台及宣传牌前,围着许多家长和青少年,他们认真地听专家讲解,看宣传资料。这一切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艾滋病离自己并不遥远,并意识到要增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截止1998年底,全世界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3340万,已死去的艾滋病病人达1390万,两者累计达4730万人。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加的感染者人数为17000人,其中主要是青年。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是目前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但是,21世纪初亚洲将会取代非洲而成为全世界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截止1999年6月30日,我国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913人,其中451人为艾滋病患者。已死亡237人。与此同时,与艾滋病病毒传播相伴随的各种危险因素及行为,如、吸毒和性病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因此。我国艾滋病流行虽然来得较迟,但广泛流行的潜在危险十分巨大。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是艾滋病病毒流行的间接受害者,在我国已发现了青少年因受坏人唆使,染上毒瘾而被传染上艾滋病病毒,还有因为输血,被不洁血液制品传染上艾滋病病毒。青少年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将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损失。所以,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正确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他们洁身自好、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在这里,我对一些有关问题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要认识艾滋病,首先应了解艾滋病的“重灾区”――免疫系统。人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要遭遇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免疫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们进入血液后,在全身不停地巡逻御“敌”。淋巴细胞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能直接攻击入侵者,而其中的CD4T细胞尤为重要。当微生物侵入人体时,CD4T细胞便立即发出警报,指挥其他淋巴细胞作出反应,进入战斗。B淋巴细胞针对侵入的微生物、寄生虫等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抗体,抗体与“入侵者”结合,产生特异性的CD8T淋巴细胞,又称细胞毒性细胞,它能消灭带病毒的细胞。
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艾滋病病毒的主攻目标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它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免疫系统的指挥者CD4T淋巴细胞,并产生大量病毒,由此引起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这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与病毒进行搏斗,并将大量病毒消灭,但总有少量病毒埋伏下来,并继续产生病毒。此时,病人没有症状,但已具有传染力,可以通过血液或分泌物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数年后,艾滋病病毒便猖狂、活跃起来,借助人体大量复制并释放出的艾滋病病毒,四面出击,大肆迫害CD4T淋巴细胞乃至整个免疫系统。
艾滋病病毒的入侵,使B淋巴细胞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若经艾滋病病毒血清学检测即可见“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征象,由此,便可确诊被检者已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体内总的CD4T细胞约有1000亿个,艾滋病病人约有250亿个CD4T细胞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在病人体内每天可产生10~20亿个艾滋病病毒颗粒,也产生相当数量的CD4T细胞。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病毒进行持续的殊死搏斗,最终由于人体免疫系统被“蛀蚀”而全线崩溃,无力“抗敌”,于是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随之发生,这便发展成艾滋病了。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 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异性和都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其中最危险,因为多为男同性恋者,而直肠黏膜薄且脆弱,很多微生物滋生其间,易发炎、破损,男性中的艾滋病病毒能经直肠黏膜内的细微损伤处,与对方的血液和细胞接触而传播a另外,生殖器患有性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溃疡等,也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
2 血液传播(1)输血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在没有发病前与常人无异,但其血液中已经有了艾滋病病毒。若将其血液输给他人,会使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我国已从献血者中查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此,中国政府已明确规定对献血者必须进行检测,以确保血液中不带有艾滋病病毒。
(2)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某些成分提取制成的生物制品。例如血友病,因患者体内缺少一种凝血因子(第8因子),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极易发生出血,必须经常注射一种用血液制作的生物制品(第8因子),而这种物质是将成百上千人的血液混合后提取制成的。1983年以前,艾滋病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因而,血液制品中带有了艾滋病病毒,在国外曾经发生过致使成千上万血友病病人罹患此病的事件。
(3)静脉吸毒传播。吸毒者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多发展成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静脉注射,以至很容易将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随注射器传播开来。艾滋病是没有国界的,泰国北部为国际闻名的盛产海洛因的金三角地区,当地居民中有不少吸毒者,由于静脉吸毒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泰国迅速增多,并随贸易、亲友往来等活动向周边国家扩散,传到缅甸,进入中国。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的吸毒者增多,其中青少年吸毒的比例也在增长,这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母婴传播。20%~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孕育的胎儿或婴儿,将会在孕期、分娩时和哺乳期通过母亲的乳汁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儿,大多数在5年内死亡。
(5)医源性传播。①人工授精传播:一些国家已有规定,进行人工授精应先确认供精者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然后将其在零下180度的液氮中冷冻保存半年,再对供精者进行艾滋病的检查,认定确无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才能将其取出使用。②器官移植传播:科学在发展,目前人类已能用某些健康人的器官、组织置换掉病人的某些“报废”了的器官或组织。但是,面对艾滋病的危害,必须首先对提供器官、组织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确保其器官、组织中的血液、淋巴细胞中不带有艾滋病病毒。国外现已发现由于器官移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③医院传播:医务人员可能将自身携带的艾滋病病毒传染给病人,也可能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病人传染。
三、艾滋病的治疗
(1)尚无可治愈的特效药。迄今为止,除了几种公认的能够抑制和延缓艾滋病发展进程的药物外,尚没有能使艾滋病痊愈的药物。艾滋病病毒的遗传因子――艾滋病病毒的核糖核酸包裹在蛋白、糖蛋白与脂肪外壳内,病毒自身虽没有分裂繁殖能力,但能在侵入的宿主(人的艾滋病病毒以人为宿主)细胞内繁殖。由于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与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相结合,以至难于找出仅能去除病毒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功能的药物。
(2)几种常用的治疗药物。目前各国研制的药物已有数百种,但经药品管理部门正式批准,并被全世界认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不多。常用的只有:叠氮胸苷、双脱氧次黄苷、双脱氧胞苷和蛋白酶抑制物等10多种。它们对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抑制艾滋病病毒及改善全身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是短期疗效。
(3)出现一线曙光。经专家研究,采用联合用药(3种以上,称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可以大大降低血浆中的艾滋病病毒量,甚至用最敏感的方法也查不出病毒,病人的症状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可以降低病毒出现突变的机率,可减少60%的病死率。有的病人在联合药物治疗后2~3年未见复发。人们祈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将这种致死性疾病变为慢性病。
四、哪些场合不会感染艾滋病
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通知》(卫办妇社发〔2008〕74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深圳、江门、阳江、珠海等原有项目地区要总结项目工作经验,针对2007年省级督导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基层培训质量,规范服务内容,强化信息管理,努力完成2008年工作目标。
三、广州、肇庆、清远、茂名等新增项目地区要成立当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认真研习项目方案,积极向原有项目地区学习取经,开拓思路,真抓实干,探索适宜当地的项目工作机制。
四、非项目地区要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内容。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要高度重视,将其与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孕产期检查、妇科病普查等妇幼保健的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强指导,抓好落实。
五、我厅将委托省妇幼保健院编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图》并召开经验交流暨培训工作会议,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卫办妇社发【2008】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全国逐步推广和深入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服务提供不够规范,信息管理工作较为薄弱等问题。为逐步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规划目标,有效降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现就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完善协作机制
各地要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完善卫生系统内部由妇幼部门牵头,疾控、医政、规财等部门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妇幼部门主要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医疗保健机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以及提供信息和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疾控部门负责指导婚前保健人群和孕产妇艾滋病抗体的筛查及承担确认试验等工作,为建设艾滋病筛查和确证实验室及艾滋病检测点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做好检测人员的培训。医政部门负责阳性孕产妇和婴儿的救治工作。规划财务部门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二、科学规范开展工作,落实修订方案
根据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进展,我部组织专家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以下简称《修订方案》)。《修订方案》进一步强调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的策略,对咨询检测服务、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方案、婴儿喂养指导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各地要参照《修订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本地具体操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有机结合,切实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取得实效。
三、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网络直报
各地要重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提高阳性孕产妇及婴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开展信息管理相关培训、督导与质量控制活动,规范数据信息的收集、上报与管理,提高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修订方案》中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管理、相关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同时,我部组织开发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即将在全国范围投入应用。各地应按照《修订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在国家开展相关培训后,及时应用“信息系统”开展网络直报工作,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艾滋病;感染者;干预;研究进展
艾滋病作为一种不可治愈性传染病,让人们闻而畏惧。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其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本文将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校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预措施以及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1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
在高校高校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水平不甚理想,相关报道[1]高校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率为52.1%。而且高校学生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盲区[2]。
1.1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相关研究[3]报道显示在性生活活跃的时代,充分了解高校学生在年轻的年龄,性别和越来越多的可选性,和保护行为,使其成为性病和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而缺乏预防艾滋病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安全套的使用,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4]。
1.2 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不清
研究发现,区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研究发现[5],高校学生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程度不高,而且对于传播途径很容易混淆,主要表现为对是否“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正确的答案是只有35.9%, 35.6%和46.5%;59%的高校学生认为常见的餐具也可以传播艾滋病毒/艾滋病,79.1%的高校学生担心共享厕所和浴室会感染艾滋病毒。
1.3 对HIV暴露防护知识了解不足且存在盲区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存在盲区的HIV职业暴露是指高校学生在各种原因下面对的血液、体液、污染事故受损皮肤或粘膜,或通过血液、体液含有艾滋病毒污染的锐器刺破皮肤,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暴露后,应立即做有效处理和报告到相关单位是具有意义的。2 对艾滋病的态度
感染艾滋病,因为在很多方面,不可治愈的,病死率几高 ,引起了全世界社会恐惧和歧视。面对人群常见人格羞辱,自我否定、严重的抑郁症和低生活质量[13]。艾滋病歧视不仅剥夺和损害面对的基本人权,使其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延误患者就诊,不配合治疗,也会导致破碎的家庭和社会秩序不稳定。
2.1 高校学生害怕艾滋病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恐惧艾滋病由于接触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89%的高校学生担心由于暴露感染艾滋病毒,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员,将来一定会避免艾滋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工作。56.6%的高校学生表示她未来的工作接触艾滋病患者会感觉恐惧;54.6%的高校学生害怕恐惧在同一课堂上有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但其他研究已经表明,高校学生的回避态度消极与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自卑感相关。高校学生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表达了理解艾滋病感染者,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自尊,促使艾滋病感染者愿意就医,而非隐瞒病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在未来减轻艾滋病的恐惧。
2.2 高校学生面对人群的歧视艾滋病的态度
高校学生在面对人群的歧视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的耻辱,拒绝提供医疗服务,延误治疗,歧视,隐私和过度保护。63.6%的高校学生在面对负面。而98.3%的高校学生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共事,甚至接触。高校学生来自中国、东亚、东南亚和中东的歧视明显高于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学生,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状态是地区差异,部分需要改进。3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暴露情况以及为何为易感染人群
高校对于艾滋病的知识来源途径多样,然而这些知识中不乏有许错误的信息存在,致使高校学生对该病的恐惧及心理压力极大,因而更容易发生HIV暴露。多达42.4%的高校学生在被感染锐利物刺伤或皮肤时,未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加大了艾滋病感染及发病率。因此坚强对其正确的教育指导以及正确的应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关系发生年龄提前化,以及结婚年龄的推迟化,使得正处于高校学生年龄的人员发生不合法性关系的不断增加,次导致了高校学生成为了易感人群。4 高校对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预措施进展
传统方法不适合传染性疾病(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我处理方法是,除了固定的单位将严格管理,他们建立友好互信关系,积极提供心理支持,积极配合。我们在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是,积极反对歧视,严格尊重病人隐私权,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方法”,使这个群体相对的管理宽松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5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进展 艾滋病死亡率高,对于该疾病的恐慌主要来源于目前全球未有针对艾滋病疾病的根治药物以及可用有效的预防疫苗。然而艾滋病疾病传播途径比较单一,而且特殊,因此仍存在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条件。即采取一切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学教育以及有效的行为干预是最为主要且关键的手段。
5.1 高校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化的对高校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有针对性的且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使高校学生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理解和知识,减少艾滋病的恐惧,让人们减少会发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类型,远离艾滋病。
5.2 高校安全套的使用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HIV在感染患者的或阴道分泌物中大量存在,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正常的时的摩擦轻微的损伤,还是时和直肠的损伤,都是HIV可以进入健康人体的主要途径,因此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该途径传播艾滋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生率。在容易使生殖器粘膜,也容易制作粘膜通过破碎的坚持,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毒膜,进入被感染者的血液,通过传播。
总之,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模式的预防艾滋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的能力和未来面对的人群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的艾滋病KAP仍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在正确的使用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和低水平的知识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保护仍然是一个程度的。在未来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展各种干预措施的结合,关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改善歧视,加强职业暴露保护行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艾滋病KAP,促进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萍. 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可行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2]石朝凯. 2010-2012年昆明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3]杨华. 大连市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
1.1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实施前的调查为开展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首先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和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行为的了解程度及看法等情况,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从河南大学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1~4年级2300名在校大学生中抽取200人进行调查访谈。
1.2培训教师和志愿者请生活技能教育专家对参与本项目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在目标人群中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的能力。
1.3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培训
1.3.1开展教室培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由已受训教师和志愿者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生活技②对村民进行反歧视教育。③从目标人群中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志愿者到社区参加艾滋病防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每2周1次,共4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返校后再对同学进行同伴教育。
2结果
该模式运行一年来,目标人群生活技能和合理应对压力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艾滋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得到了加强,具有了传播反歧视的意识和关爱的理念。
首先,模式实施前目标人群艾滋病各项知识掌握不平衡,基本知识与3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较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差,存在一些盲区和误解。例如:29%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12%的调查对象对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共用水杯、共用办公用品、游泳等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自己会被传染;23%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15%的调查对象认为使用安全套不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教育后,目标人群对艾滋病存在的盲区和误解得到了较好的认识,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错误应答率降到5%以下。
其次,在应对不合理压力方面:通过该模式的实施使他们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面对现实,理智地分析问题,做出适当的自我调整,并在他人帮助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实际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应对压力。使得90%以上的目标人群掌握应对吸毒、吸烟、性乱等不合理压力的方法。模式实施前74%的调查对象不了解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现场在模型上示范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使得90%以上的目标人群掌握了安全措施特别是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方面:模式实施前43%的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人具有恐惧感,通过选择部分大学生亲临艾滋病村,面对面与艾滋病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得知一部分被感染者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卖血养家糊口的人,还有因输血而感染的人,使大学生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艾滋病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不良行为造成的,没有不良行为的人也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返校后再对同学、好友进行同伴教育,培养了大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和同情那些处于困境的人,消除了他们对艾滋病患者歪曲的理解、歧视和恐惧感。使得90%以上的目标人群表示愿意作为志愿者参加艾滋病的防治活动。
该模式运行一年来得到了目标人群的普遍认可,并建议以此模式作为理论框架,由学校主导、多部门合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压力应对室和艾滋病预防实训基地。
3讨论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形势十分严峻。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针对艾滋病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1],且无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医学生在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正处于HIV/AIDS感染的高危时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不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导,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感染风险,因此医学生应接受生活技能教育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医学生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较高,加之未来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群,他们既是HIV感染的被保护对象,又是艾滋病防治的主力军。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技能定义为: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并应对挑战的能力。主要包括5对能力,即:自我认识能力-移情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处理情绪能力-缓解压力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2]。根据生活技能教育的内涵,课题组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首先由生活技能教育专家培训教师和高年级医学志愿者,使其具备有一定的讲演技巧及心理疏导能力以便在目标人群中顺利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教师或志愿者必须具备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端庄稳重的举止,仪表得体,给目标人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生活技能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控制局面,使课堂秩序不至于混乱[3-5]。这是开展本模式成功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基本依赖于正规课堂授课。课堂授课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记录、背诵。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知识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却不利于良好态度、行为的培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也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本模式采取的教室培训包括:基本知识宣教、正确决策、合理应对压力、正确使用安全措施;培训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辩论、游戏、群体协作和头脑风暴等强化互动式学习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目标人群能在轻松的氛围内牢固的掌握艾滋病的知识和各种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