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银行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银行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发国债拯救银行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为了拉动内需,中国也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和4万亿投资计划。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美债危机尚未平息,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急需大量既精通外语,又熟悉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知识的人才。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内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重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建设,并纷纷将其作为双语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丰富学生金融知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和教学语言选择上欠合理
当前国内高校《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常见的形式如下:1.中文教材英语授课。这种方式教师常常可以利用原有的教案,适当翻译一下。虽然中文教材英语授课简洁明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货币银行学》中涉及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自己翻译,难免存在翻译语言不地道和专业术语不准确的弊端。对学生英文水平提高帮助不大不说,甚至可能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2.英文教材英语授课。《货币银行学》欧美英语教材通常体系严密,内容厚实,读下去需要耐心和毅力。一些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欠佳,即使阅读中文教材也存在一定困难。英文书籍中陌生的单词词组、复杂多变的英语句型,都是一道道拦路虎,让学生难有兴趣和毅力阅读下去。书看不明白,英语听课时便如囫囵吞枣,难以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英文教材双语授课。这种方式学生上课时接受情况比英文教材英语授课有所改善,但英文教材仍然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英语不太好的学生仍然容易拘泥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难以充分利用英文教材课后阅读与思考。
(二)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没有很好协调
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协调方面的常见问题主要如下:1.部分教师在《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案中生僻词汇较多,将大量时间放在英语的单词拼写、句型和语法讲解上。学生的学习重点也不由自主地较多集中在专业英语学习上,一定程度耽误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2.另一部分教师在《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在课件中找来大量相关英文资料。单个课件上信息量太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件讲解速度偏快,学生还在揣摩句子中文含义,尚未理解专业知识时,已经到了下一个页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进行。3.《货币银行学》现实案例较多,也比较适合讨论。但在双语教学时,由于各大高校常常有教学检查,部分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难以像中文教学时开展灵活深入的案例讨论。毕竟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自由利用英语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所以教师常常将问题设置得比较简单,案例讨论难以对教学重难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也有个别教师为了讨论效果好,讨论时完全使用中文,又失去了双语教学的作用。
(三)对中国和欧美经济差异背景知识缺少适当补充
欧美教材通常是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下的各种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理论,而中国的经济体制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部分教师担心学校教学双语考核,就较少介绍相关经济差异背景知识。例如在介绍金融市场利率理论时,欧美教材通常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理论介绍,流动性偏好理论、债券市场供需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的利率却未完全市场化,国债市场也不发达,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不同于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国债利率操作来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利率,欧美各种利率理论的适用性会大打折扣。又例如在讲解货币政策时,中国和美国央行经常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侧重点也有差异,美国国债市场发达,美联储常常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而中国国债市场相对落后,中国人民银行喜欢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容易引发银行信贷的强烈变动,对经济冲击比较大,欧美国家已经很少使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发生后,美国要拯救银行体系,中国要在国内通过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同样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效果和负面作用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差异,如果课前没有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或者课上没有花一定时间进行补充,学生就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更缺少足够开阔的视野。
二、《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已经引进的欧美主流双语教材
欧美主流双语教材经国内知名出版社引进,兼顾中文版和英文版,翻译错误较少,学生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教材进行学习。英文版教材可以保证学生领略到欧美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接触到欧美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中文版教材则可以促进学生对英文版教材中英语表达较晦涩难懂的部分加深理解,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例如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在2012年年底时都已经是第9版,更新非常及时,对美债危机有深入浅出的分析,网络电子资源也很丰富。此外,国外原版教材配备大量的真实案例,实用性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易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当的案例的分析和小组探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学与用脱节的矛盾,同时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当然,使用欧美主流双语教材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国内教材,国内教材具有注重理论阐述、语言风格符合中国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优点。教师可以推荐国内学者撰写的经典《货币银行学》教材作为学生课外参考书,开阔学生的思路。
(二)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动态调整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货币银行学》教学前,教师应该尽快摸清学生的英语水平,四六级通过率和英语考试成绩都是教师可以参考的信息。如果整个班级四六级通过率较高,那么上课时就可以更多采用英语教学,如果整个班级四六级通过率不理想,那么上课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中文解释。当然,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教学的后期可以逐步调高英语教学比重。此外,《货币银行学》整个教学内容中各章节难度也存在差异。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例如利率的基本知识,建议教学时可以保持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比较难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率理论,则应突出重点概念、基本思想,不宜采用过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总而言之,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点,然后才是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否则只注意专业英语弱化基本知识点教学,就是得不偿失了。
(三)适当补充教学相关的中国和欧美经济背景知识
欧美主流双语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背景,对于欧美大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就相当陌生。此外,欧美主流双语教材很少介绍中国的案例和经济背景,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补充。教师可以选择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时间允许前提下也可以在上课时适当补充。例如,在介绍货币计量知识时,美国M1包括通货、支票账户存款和旅行支票,中国的M1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在分析其差异时就需要补充中美居民的习惯,美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除了用信用卡外,还非常喜欢用支票支付,支票账户存款对应中国老百姓的活期存款。中国由于金融业不及美国发达,城市化率不高,一些老百姓喜欢用现金支付。当然,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人使用银行卡活期存款,但很少个人使用支票。这样的支付习惯影响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计量,就形成了中美M1货币计量标准差异。通过适当补充中国、欧美经济差异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学重难点,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琳,严良,范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73-175.
[2]洪颖况,况新华.双语教学效率低下问题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10-111.
[3]段军山.“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1(3).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2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内容重构与实践”支持(项目编号:2012255)。
作者简介: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3]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1-122+138.
一、填空
1、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是( )关系。
2、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预期与货币需求成( )关系。
3、从经济总体和个体的角度看,货币需求可分为( )和( )。
4、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认为M与收入Y成( ),与利率R成( )。
5、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是( )。
6、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执行( )职能的货币。
7、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和( )在短期内稳定。
8、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较强的( )性。
9、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
二、判断
1、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关系是货币需求服从货币供给。
2、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是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理论。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量。
4、 个人的货币需求就是我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
5、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一样,研究的都是交易性货币需求。
6、 马歇尔的现金余额学说中的现金余额就是指人们手中的剩余现金。
三、单项选择
1、剑桥方程式中M的研究的是(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2、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
A、是的价值贮藏手段;B、具有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D、是的金融资产;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
A、交易性货币需求;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D、以上都不是;
4、在现实生活中,下列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中,其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商品流通速度;B、生产结构、产销衔接的程度;
C、信用经济发展程度;D、人口数量;
5、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
A、当期收入;B、过去的收入;C、未来的收入;D、恒久收入;
6、关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短期的均衡理论和静态理论B、是一种长期的均衡理论和静态理论
C、是一种长期的均衡理论和动态理论D、是一种短期的均衡理论和动态理论
7、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 )
A、物价水平并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B、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上升,但并不按比例严格上升
C、物价水平随着货币数量的上升按比例上升
D、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无关
8、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的( )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9、按照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当市场利率相对稳定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是( )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之和
D、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之和
四、多项选择
1、主张货币数量论的学者有( )。
A、洛克;B、休谟;C、李嘉图;D、费雪;E、凯恩斯;
2、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 )。
A、流通中的商品量;B、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D、人口数量E、交通运输情况;
3、货币流通规律表现在( )。
A、商品价格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例变化;
B、商品价格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例变化;
C、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利关系;
D、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利关系;
E、商品流通数量与货币需要量成正比例变化;
4、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用于执行( )的货币数量。
A、交易媒介; B、支付手段;C、价值贮藏;D、价值尺度;E、信用中介;
五、名词解释
1、 流动性陷阱 2、货币交易需求、货币谨慎需求、货币投机需求
3、现金余额 4、持久收入 5、货币流通速度6、古典区域
六、简答
1、你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吗?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吗?
2、为什么说货币流通速度顺经济周期变化。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古典学派有何不同。
关键字:教学 主体 矛盾 建议
一、引言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货币银行学》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矛盾
就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目的更多的侧重于:掌握基本的金融学范畴和理论、提高综合判断和分析金融现象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分清主次,很多年轻老师对本课程的把握程度有限,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大与学生薄弱基础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尤其是现有的高考制度隔绝了学生对经济生活动态的联系与了解,薄弱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刚刚接触经济金融课程时甚是迷茫,无从下手。
2、课时少与知识点多的矛盾。
作为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有些知识点需精讲,而有些知识点只能是提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来学习、巩固。
3、知识框架与课程安排的矛盾。
这点可以作为矛盾,但也不能完全称其为矛盾。课程的整体框架相对而言是稳定性的,但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死跟教材,必须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顺序上的改动,以利于后续课程的进行。
三、解决矛盾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是“教”的主体,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
这分为两个方面: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
第一,首先将培养方案中的货币银行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顺序上做适当调整,其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时,需安排适当学时数阐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建议学生课后翻阅相关教材。
第二,教材的选择。教材可以说是统计学专业本门课程的启蒙老师,一本适当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适当的更换教材,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本所谓的经典教材。
2、充实自我,充分备课
笔者认为备课充分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所在。作为一个教师,不论其口才多好,也不论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货币银行学是统计学的学科基础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要想在有限的和规定的课时讲好,使学生能了解如何学习本课程,教师必须熟悉所讲课程内容及其基本理论框架,了解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最新发展,同时要了解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和精炼地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也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体系讲清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不同。
(1)转换角色:引导者而非讲授者
教师主讲是上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
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来扮演这一角色。
课前,给出下次课所要讲授的章节及重点内容,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预习,以便上课时能更好的与教师互动。
课堂上,对于抽象的名词、概念不仅仅是给出简单的名词解释,更应该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之后,或者给出案例让大家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举出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然后加以分析,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后,教师可以多做课后辅导,例如与学生交流对某一事件的心得等等与学生互动,或者留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安装完毕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会要求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不断地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教师不应只是为了参加竞赛而制作那几节课程的多媒体,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此来增加课堂学习的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基础课,有部分理论知识,例如货币需求这一章中的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讲理论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那么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最后,为了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上来讲解其预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针对性的讲解,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老师的教育方式及讲解程序与学生的配合,自主性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是“学”的主体,学习货币银行学时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经济学素养是专业学习基础。
为了给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也为了给部分同学提供考研数学的前提环境,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时分配较多,使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课程时,认为需要对部分理论做推导,看不进去课本,更没有心思在课外了解相关教学内容,这不利于教学,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认清数学与经济学时专业学习的基础。
2、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安排上放在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经济学知识薄弱,教师上课时可能会提前提出一些经济学名词,学生应该在课下及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名词的涵义,不应该有排斥心理,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不应该讲,或者认为课本上这些知识点放在后面,前面讲到可以不予理会。
3、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复习巩固。有疑问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做到将老师所讲转化吸收为自己所学。
4、多浏览一些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等),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动态,有目的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增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货币银行学教学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在“课时少,知识点多”的情境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白淑云.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