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体影像

立体影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体影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体影像

立体影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体影像;主观评价;客观评价

0 引言

随着“阿凡达”的高票房,电影制片商开始把目光从平面电影转移到了立体影像,出现了立体电影的热潮,一系列优秀的立体电影,如“泰坦尼克号”、“地心引力”、“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等,都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作为新兴显示技术,立体显示技术提供了深度信息,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然而,立体影像所带来的视疲劳问题仍然困扰着观众,影响着立体影像的发展和普及。为了立体影像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立体影像所带来的视疲劳进行评定。

立体影像视疲劳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法的代表性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并分析观影者的主观感受,而立体影像视疲劳的客观评价主要是对平面影像视疲劳的评价模型加以扩展。人们对平面影像视疲劳的评价模型已经较为成熟,如何在已有的平面影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融合立体影像的特征,得到立体影像视疲劳评价模型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1 辐辏―调节冲突

自然的观看场景是立体的,而观看者也能够观测到自然场景中的三维信息。人的双眼瞳间距离约为65mm,这使得在自然的视觉场景中,在观察某一物体时,左、右眼接收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即存在所谓的双目视差。双眼接收到的视角轻微不同的两幅图片经过视觉皮层的融合,便给观看者带来了立体感[1]。

在自然的观看环境中,双眼视线汇聚于观测点而产生辐辏,辐辏距离即为对应的眼睛离观测点的距离,在此同时,双眼焦点调节作用也在进行,因此辐辏和调节是一致的。而在立体影像的观看过程中,双眼视线汇聚于虚拟物像处,即辐辏距离随虚拟物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焦点的调节却仍在画面上,即调节距离是固定的双眼与屏幕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2]。

立体影像由于能带来深度信息而给观众沉浸感,而这是以引发辐辏―调节冲突为代价的,辐辏调节冲突是立体影像不可调节的矛盾,也是引发视疲劳的主要因素。辐辏―调节冲突的程度可由|D-d|得到,当观影距离一定时,|D-d|越大,观看者所承受的视觉压力越大,感受到的视疲劳程度越严重[3]。

图1中,D表示调节距离,d表示辐辏距离。出现(A)图中所看到的情况时,我们将在屏幕前看到图像(橙色点),当出现(B)图所示情况时,图像将被呈现在屏幕后面。

2 立体影像视疲劳的主观评价

立体影像视疲劳的主观评价是根据受试者在观看立体影像后所做的问卷得到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统计得到受试者对所看立体影像的平均主观得分,并由此判定立体影像视疲劳的程度[4]。

立体影像视疲劳的主观评价一般包括五个步骤:选定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训练受试者、设定实验环境、统计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5]。

受试者是主观评价的主体,所以受试者的选择对主观评价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在选择受试者时,要排除双目视觉生理异常者,能够正常地感知视差立体感。在具体操作中,通常是利用专业的眼科检查来筛选受试者。其次,为了使受试者具有代表性,受试者最好是不同年龄、从事不同职业、男女比例均衡及能够准备表达自己的感受。

训练受试者是为了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水平,减少评价误差。告知受试者实验目的,如何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量化评分,使受试者有能力对自己的视疲劳程度进行评价。

设定实验环境包括显示器的大小、显示器的分辨率、环境亮度和环境湿度等等。实验环境对受试者评价视疲劳有很大的影响。显示器的大小和分辨率将影响立体影像的视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像者受试者的视疲劳水平,环境温度和湿度也将通过影像受试者的情绪而影响立体影像视疲劳评价。要使得主观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移植性,设定实验环境,并保持实验环境一致是必要的。

统计和处理实验数据是主观评价视疲劳的重要环节。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的问卷包含立体影像视疲劳的子因素,由四个方面组成,即视疲劳症状、眼部症状、视觉功能性下降和视疲劳的心理症状。受试者根据观影后的主观感受对每个视疲劳子因素打分,评价标度量表如表1所示[6-7]。由于在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时,受试者的情绪、已有主观经验等会影像实验,因此未来减少实验误差,需要根据数理统计的只是,对获得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并处理,去掉不合理的实验分数,并对每位受试者的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减少主观偏见和个人差异对实验的影像。

分析数据是主观评价视疲劳最核心的环节,从主观评价问卷数据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并对视疲劳进行评价。

3 立体影像视疲劳的客观评价

由于立体影像视疲劳的主观评价步骤复杂,且需要主观评论人员,从开始评价到得出结果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客观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方面,并力图找到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的普适性方法。

对立体影像视疲劳的客观评价一般通过测定特定的参数来判断立体影像视疲劳的疲劳程度,如测量受试者的瞳孔收缩时间、融合幅度、焦点调节等。如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用测瞳孔直径的方法来评判立体影像视疲劳[8-10]。

测量瞳孔直径的设备一般为照相机、监视器和计算机。计算机控制照相机,拍摄记录受试者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的瞳孔状况,得到瞳孔直径,实验设置如图2所示。

在测量瞳孔直径时,一定要注意调整观影环境的照明情况,因为过强的环境亮度会使得瞳孔收缩变小,不利于观察其变化,而环境亮度较弱时,则不利于拍摄记录瞳孔直径。在用瞳孔直径客观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的过程中,需要测量观影前和观影后的瞳孔直径,并比较其数值。

视疲劳将使得瞳孔直径变大,一般可以把0.4mm作为临界值,当瞳孔直径的增加小于0.4mm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观影者保持一个较舒适的状态,当瞳孔直径的增加大于0.4mm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观影者出现了视疲劳,应当休息或者对立体影片进行调整。

4 总结

立体影像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吸引了一大批设备制造商和电影制造商的关注。为了立体影像产业更好的发展,必须正视立体影像视疲劳问题。对立体影像视疲劳的研究大多分为主观评价立体影像视疲劳和客观评价视疲劳两个方面,主观评价方法简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视疲劳数据,但是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需要受试者的参与。客观评价方法大多通过测量某一参数而获取视疲劳程度的评价,实验需要较为精密的仪器和设备。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各有优缺,运用时需要视情况来选择视疲劳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思思.辐辏与焦点调节不一致所引发的立体影像视疲劳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戴闽鲁.最新立体影像技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飞,王晨升,刘晓杰.观察立体影像时的视觉疲劳及其缓解措施[J]. 工程图学学报,2011,04:80-83.

[4]李虹珊. 立体电影主观评价方法浅议[J]. 现代电影技术,2013,08:16-19.

[5]李壮恒,王涌天,翁冬冬. 视频立体增强现实系统舒适度评价方法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12,10:51-54,239.

[6]张英静.立体图像主观评价及基于SVM质量的客观评价[D].天津大学,2012.

[7]张英静,李素梅,卫津津,臧艳军.立体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案[J].光子学报,2012,05:602-607.

[8]赵峰,范伟杰,赵贵阳.瞳孔直径与3D液晶显示器使用者视疲劳关系[J].临床眼科杂志,2013,02:153-155.

立体影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像 测图研究 遥感影像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62-02

由于贵州省现用于进行1∶1万基础测绘3D产品生产的航摄资料多为1998年至2002年拍摄的老航片,现势性较差,且普遍有影像阴影较大,有云遮挡,或是在扫描过程中有变形等现象,对立体测图有很大影响。而由于贵州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佳,如选择重新进行航空拍摄很多条件较难达到,且成本较大。

高分辨率卫星立体遥感影像为基础测绘生产提供了新的数据源。相对于传统的航摄影像来说,高分辨率卫星立体遥感影像的优势主要有:获取周期短,影像覆盖范围大,可全天候获取不受时间地区限制,订购简便,处理方便,影像为数字格式无需再进行扫描处理等。

本次实验在花溪选了一个试验区,用IKONOS影像建立了立体像对,在此立体像对基础上进行1∶1万立体测图,进行了精度统计,并得出结论。

1 资料分析

1.1 IKONOS卫星影像简介

IKONOS卫星由美国Spaceimage公司发射,卫星飞行高度为680 km,每天绕地球14圈。卫星上装有柯达公司制造的数字相机,相机的扫描宽度为11 km,可采集1 m分辨率的全色波段黑白影像和4 m分辨率的多波段影像,并可提供立体影像。

IKONOS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一般为经过处理的“准核线”数据,立体像对的重叠度约为100%,灰度取值为11bits,以tiff 16bits格式记录,每个像对除两个tiff影像数据外,还有两个对应的卫星轨道参数文件,文件名为“*_rpc.txt”(其中*为相应的影像名),记录了卫星获取影像时的轨道参数,用以建立影像立体模型与地面模型的关系。

1.2 试验测区概况

本试验测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机场附近,覆盖面积约为49 km2。测区内道路成网,交通较为发达,有106省道和贵昆铁路贯穿其中,居民地较多,均沿道路分布,水系有松柏山水库和天河潭等,地貎以丘陵为主,植被多为旱地和稻田。

1.3 影像资料分析

本次影像的拍摄时间为2010年3月26日,资料较新,影像纹理清晰,无云遮挡,能满足1∶1万立体测图要求。

2 试验技术流程

IKONOS卫星立体影像测图的生产流程和传统航片测图的流程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IKONOS卫星影像是经过处理的核线影像,可通过卫星参数RPC文件定向,重叠度大,影像覆盖面广。我们选用适普公司的VirtuoZo软件进行生产实验,VirtuoZo带有专门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处理模型RPC模块。在VirtuoZo下采用的试验技术流程如图1。

3 精度统计分析

我们设定了三种实验方案,通过使用不同数量和不同分布情况的控制点进行绝对定向恢复立体模型,根据精度统计结果分析应用IKONOS卫星数据立体测图的精度,并确定出最佳控制方案。

(1)使用9个控制点,其分布情况如图2。

(2)使用4个控制点,分布在像对的四角,如图3。

(3)只使用一个控制点,处于像对的中心,如图4。

在实验区范围内用RTK均匀的实测了24个检查点,分别与三种实验方案的立体模型下的同名点坐标进行精度统计,对量测出的结果用以下公式进行中误差计算:

中误差

其中,n表示点数。

统计结果如表1。

4 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IKONOS卫星立体影像可以满足贵州省1∶1万立体测图的精度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量测精度方面,通过精度分析可知,用9个或4个控制点进行绝对定向恢复立体模型的量测精度都可达到1∶1万地形图的量测精度要求。其次,在影像质量方面,IKONOS卫星影像为1 m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丰富的纹理,比我们通常使用的普通航测相机扫描结果更易于判读。再次,卫星影像的覆盖面积较大,用少量控制点就可达到精度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在内业处理时省去了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影像生成等步骤,节省了内业处理的时间;卫星影像现势性强,使外业调绘的工作量减少了70%以上。从这几方面来说都提高了作业的效率。此外,卫星数据获取周期短,订购手续方便,只需提供目标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和所需数据类型及可。且具有价格优势,每平方公里约为550元。

当然,在使用卫星立体影像测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模型的精度与两个因素有关,RPC参数和野外控制点的分布,卫星影像中的每个扫描线有一个RPC参数,整幅影像有多少条扫描线就有多少与之对应的RPC参数,但它们间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的每个体像对只能应用一个RPC参数,这参数是一个统计值,影像面积太大,这个参数就不精确,因此定购数据每个像对的盖面积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野外控制点的控制范围应覆盖测绘区域,确保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精度。第二,减小人为因素对量测精度的影响,因为影像分辨率为1 m,所以人的测量误差对测图精度也有一定影响,所以提高作业员的素质,减小人为因素误差,也能相应的提高产品精度。

参考文献

[1]夏先丽,文广.利用IKONOS影像进行基础测绘生产的空三加密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1).

[2]李玉平,裴佳佳,周小娟.IKONOS卫星影像在若羌河山区河段1∶10000地形图测制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5).

[3]张海涛,贾光军,虞欣.基于GeoEye-1卫星影像的立体测图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10(12).

立体影像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桥梁已不再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桥梁加固已经成为工程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使用体外预应力技术进行桥梁加固又是一种十分高效和重要的方法,因此对于它的研究就具有了很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研究国内外试验资料、设计规范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极限应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Midas软件通过建立纤维单元对体外束加固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研究了受拉钢筋配筋指标、受压钢筋配筋指标、预应力钢筋配筋指标、跨高比以及加载方式等参数对极限应力的影响,结合分析数据给出了计算极限应力的估算公式。

关键词:桥梁加固,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影响因素,纤维单元

1. 体外钢束极限应力研究的目的

由于体外预应力钢索与混凝土截面变形不协调,在混凝土结构构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体外预应力钢索并没有达到屈服,这使得接下来的计算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体外预应力钢索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值,简称极限应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传统的计算方法,仿照体内预应力结构的计算方法在截面上建立体外预应力结构抗弯极限强度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

构件的承载能力可由静力平衡条件得到,主要步骤为:

A 求中性轴高度x的平衡式。由水平力平衡条件,有:

(1-1)

B 截面强度平衡式。由弯矩平衡条件可得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有:

(1-2)

其中: (1-3)

式中, ,分别为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的安全系数,均取为1.25;为强度计算的工作条件系数。

体外预应力钢索的极限应力可以表示为有效预应力与应力增量之和,即:

(1-4)

式中:—体外预应力钢索的极限应力;

—体外预应力钢索的有效预应力;

—体外预应力钢索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增量。

这样,只要我们能够得到,即可间接得到,体外预应力钢索的极限应力增量与以下因素有关:体外预应力体系的形式及其与混凝土结构的黏结关系;转向结构的形式、位置和个数;体内、体外预应力钢索配置的比例;混凝土结构的跨高比等等,

2 体外预应力钢束极限应力研究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对体外钢束极限应力的估算公式各不相同,分别如下所示:

(1)美国AASHTO规范规定首次估算时可取为:

(2-1)

式中为体外预应力钢束极限应力;为体外预应力钢束有效预应力,下面公式符号相同,不再赘述。

(2)美国ACI规范规定为:

跨高比

(2-2)

限制条件为:

(2-3)

跨高比>35的构件:

(2-4)

限制条件为:

(2-5)

式中为混凝土的圆柱体强度;为无黏结钢筋的配筋率。

(3)欧洲CEB-FIP 1990规定为:

(2-6)

(4)德国DIN4227针对不同形式,规定为:

单跨梁:

(2-7)

悬臂梁:

(2-8)

连续梁:

(2-9)

(5)我国颁布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92一93)规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a 对跨高比L/h

(2-10)

b 对跨高比L/h>35,且

(2-11)

为综合配筋指数,其数值由下式进行计算:

(2-12)

式中为原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为腹板宽度;

为预应力筋重心到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3. 体外预应力结构非线性数值计算

体外预应力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体外预应力筋仅在锚固处和转向块处与混凝上接触,它在梁某个截面处的变形不再像体内有粘结筋一样同梁截面一起服从平截面假定,因此其应力增量只能通过结构的总体变形求得。同时,梁体受弯变形后产生的挠度使体外筋的有效偏心距减小,降低体外预应力筋的作用,即产生二次效应。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地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各阶段的力学计算,可以比较全面的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还可以精确考虑体外预应力筋的二次效应的影响以及比较精确的计算结构到达极限状态时体外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

3.1基本假设

进行体外预应力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之前,我们引入如下的假设:

(l)平截面假定,假设结构变形后的截面仍保持为平面,普通钢筋的变形与混凝土变形相协调。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前能近似地满足这一假定,大量的国内外试验资料表明,构件开裂后,就其平均应变而言,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

(2)假定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即梁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忽略梁的剪切变形。

(3)假定受拉区未开裂时混凝土参加工作,当混凝土拉应变到达0.000067时退出工作。

(4)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认为结构达到了极限状态:混凝土顶层纤维达到极限压应变0.003;或体外筋应力达到极限强度;或受拉区普通钢筋拉应变达到0.01。

(5)体外预应力钢筋初始应力是扣除预应力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

立体影像范文第4篇

下面介绍在三种图像处理软件中的DDP处理步骤。这三种软件分别为Photoshop(PS)、MaximDL(MDL)和Images Plus(IP)。

在此之前,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进行拉伸的时候,要注意RGB的任何通道都不要将天体的信息拉伸到“饱和”,使用Photoshop中的滴管工具去检测时,不要使色彩值变成0或者255。其次,你在处理前需要做的依然是校准显示器。校准显示器需要借助灰度尺,校准原则是通过调节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第一步,使灰度尺的每一阶都能被分解开;第二步,继续调整使灰度尺最深的第1、2阶在视觉上能尽量靠近,就是说它们几乎一样黑,但是要保证1、2阶仍然能用肉眼依稀分开。这个调校相对来说有些主观。

DDP之前

DDP之后

DDP过程就是将线性图像中隐藏着的星云像冲胶卷一样“冲”出来。图中星云为M45(昴星团),使用信达P150F5反射镜。

用Photoshop拉伸

我们以猎户座大星云(M42)为例,看如何用Photoshop(PS)软件对照片进行拉伸。

用PS打开刚叠加好的线性TIF文件。要注意一下背景上的色值,深空天体照片在没有云气的背景上,天色应该是深灰色的(就是说RGB的三色数值比例应该接近于1:1:1)。

首先,初步对背景色彩平衡进行修正。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我们以前介绍的通过Deepsky Stacker软件的设置来叠加图片,叠加好的线性文件的背景颜色应当是中性的。

第二步,通过“滴管”在无云气位置设置取样点(判断是否存在云气,可复制一个图层并进行极剧烈的色阶拉伸来预览)。星空的背景应当是中性的灰色,如果的确是中性,那么这一步色平衡的初校正可以跳过。

第三步,再次分析这张照片。星云核心有可能因为原图曝光过度已经陷于饱和,不过这个可以不管,因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拉伸出星云暗部的云气,因此选择移动“色阶”上中间的箭头。为了避免一次调整过度,最好循序渐进,可以采取相同的值连续做4次,每次数值是1.35。由于曝光及不同天体本身的属性不同,拉伸的数值可能需要尝试摸索,但向左推动中间箭头的方法是不会变的。

第四步,将最左边的箭头向右推,将图像信息展开。注意处理时在红线处留一点余量,方便下一步的处理(基本上对于任何天体,一般留10个数值,这10个单位的空缺将一直伴随DDP之后的处理步骤,直到获得最终的图像)。

第五步,再做一次“曲线”来调整图像明暗均衡,这也可以带出更多暗部的云气。

最后,将最暗部的冗余信息除去。

至此,PS中的DDP处理就完成了。对于要求不很高的场合,处理到此就可以结束。

从箭头1看出,背景上红色明显偏重。故打开“色阶”进行操作:分别在RGB这三种颜色的通道拉动3、4号箭头,可以使“色阶”上的信息进行平移而不是被压缩。注意两者要配合,如果加大3的值,则4的值要相应减小。最后处理得到的RGB色值相同。

将图像信息展开后,在红线处留一点余量。一般留10个数值,这10个单位的空缺将一直伴随DDP之后的所有处理步骤,直到最终出图为止。

用MaximDL拉伸

MaximDL(MDL)是一款强大的软件,具备了图像校准、多通道合成等各种图像处理功能,还包含相机控制、自动导星、天体测光等功能。但是由于在图像的校准、叠合方面,Deepsky Stacker(DSS)相对好上手得多,所以校准、叠合的工作通常是交给DSS完成,而MaximDL则可以用来拉伸图像。

仍以本文开头的天体M45图像为例。MaximDL内的DDP功能位于“Filter”菜单下。在选择“Digital Development”之前,我们需要先点击“Filter”菜单下的第1项“Kernel Filters”。在弹出界面后,勾选数字1处的“User Filter”,然后点击后面的“set”。在弹出的矩阵界面上,将红圈内的中央数值设为1,其余数值设为0。这是使用DDP功能之前的预设,一定要照此数值设置来做。

接下来进行DDP处理。首先,在“Digital Development”的设置窗口中,只需关注“DDP Parameters”的内容,“Background”下的数值是用来过滤亮度的,低于设置亮度的信息将会被拉伸成0,因此这个数值如果设得过高,会导致细节丢失,将照片背景变得一片黑暗。“Mid-level”是一个用来“剖开”图像的指标,图像中低于设定数值的信息会被强烈地拉伸,而高于这个数值的信息则会被保护起来,避免拉伸过度产生饱和,类似于PS里“曲线”的作用。所以,之前所说的在PS中做DDP,是可以通过制造这样一个“曲线”线形来达到更快的效果的。

第二步,推动预览窗口的拉伸三角,就可以对照片做拉伸(即使错按了保存,该操作也不会被作用于图像)。

第三步,接下来点击图中1的图标(信息窗口),再将鼠标指针滑到照片边缘没有星云的暗处进行双击,然后注意信息窗口红颜色框2内的信息,其中第1行是背景的平均值,第2行是该区域的标准差。例如,图中的读数“Bgd Avg”为1719.553,“Bgd Dev”为35.380。我们要利用这两个数值来确定DDP的“Background”数值设为多少。将背景均值减去5倍的标准差,即1719-5×35=1544,最后把1544这个数值填到“Background”下面的框里即可。

第四步,定好“Background”数值之后,再来确定“Mid-level”的数值,这次选择勾选数值框下的“Mouse”,然后在其云气的暗部双击。完成这步后按“OK”,DDP步骤到此即完成。

第五步,点“OK”后将预览窗口的红绿小箭头拉到两头,即可观察DDP作用于图像后的实际效果。如果不满意,只需要修改“Midlevel”数值即可。

最后,在完成DDP之后,将图像保存为16位的TIF格式文件。然后在PS里打开它。打开“色阶”窗口,将最左边的箭头向右推,推到距离暗部信息大约10个~15个数值的位置处按“确定”。

在弹出的矩阵界面上,将红圈内的数值设为1,其余设为0。一定要照此数值设置来做。

推动预览压缩的窗口可以对照片做压缩

从图中可以看读出,“Bgd Avg”为1719.553,“Bgd Dev”为 35.380。我们要利用这两个数值来确定DDP的“Background”数值设为多少。将背景均值减去5倍的标准差,即1719-5×35=1544,1544就是“Background”的数值。

预览窗口的红绿小箭头拉到两头,即可观察DDP作用于图像后的实际效果。若不满意,只需要修改“Mid-level”数值即可。

DDP设置出现错误的情况。上:通过预览窗口可以注意到,红颜色小箭头和白颜色的图像信息分布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间隔,就是说图像暗部已经有信息被切掉了,如果遇见这样的情况,需要降低Background的设置数值再试;下:调整合适的直方图,即红色箭头往右到信息分布依然留有余地。

用Images Plus方法进行DDP设置。先向左拽箭头1,越往左图像会被拉伸得越剧烈,深空天体的暗部也会改变越剧烈。在1调整到位后再向右拉2,直到图像的背景看起来呈现深灰为止。

用Images Plus拉伸

使用Images Plus(IP)软件的DDP功能会方便得多,但这个软件是需要购买的。IP的DDP相对于MDL和PS来说,更加灵活。下面以马头星云的照片为例来介绍处理步骤。

首先,点击“OPEN”,打开刚叠合出来的线性16位TIF文件。然后依次按照“Color”、“Brightness Levels and Curves”、“Digital Development”的顺序打开程序。

第二步,在点开程序后弹出的框内,先向左拽箭头1,越往左图像会被拉伸得越剧烈,深空天体的暗部也会改变越剧烈,当然,过度拉伸也会使噪声看起来异常严重。

第三步,在1调整到位后再向右拉2,直到图像的背景看起来呈现深灰为止,注意这里宁可推动箭头2把背景补偿得过度一些,就是让图像看起来更灰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彻底避免图像的暗部信息被切掉。

立体影像范文第5篇

紧接着,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了,学习与领会总书记在十七大上的讲话成为本月热点,振奋人心的成绩与未来的规划都成为焦点话题。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一分子,对胡书记讲话中提到关于文化建设方向的指示自然更是关注。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的确,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文化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精神要素的缺乏和不足。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培育文化竞争力,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形象,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文化竞争战略。

从影视文化方面,我们当然深有感触: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在全世界狂敛票房收入,同时也将美国式文化在全球推广,韩国、日本电视剧、MV在中国的热播让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一会儿“哈韩”一会儿“哈日”。

作为影像的爱好者、创作者,如何用影像的创造来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