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的国际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随着当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促使了少数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分工地位中的差距日益明显,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此新形势下,中国要认清所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措施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稳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参与国际分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国际分工 对外贸易 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
(一)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 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使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从对当前中国外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即使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但是也难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的现状,加之中国正逐步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所以致使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是贸易强国。
(二)中国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加之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以及一些产品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了中国,期望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按照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二、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一)提升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以价值链为边界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占据着价值链的上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市场,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只能作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目前,随着生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不但要转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还会将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海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介入新型产业、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契机。为此,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承接由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环节,进而成为国际化链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进出口市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为了有效地避免因单一、集中的出口市场造成各种贸易摩擦的增加,应当在进一步稳定现有欧、美、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市场外,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及其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如东欧、非洲等国家,借此来促进我国出口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此外,从出口的角度上看,应当积极推动矿产和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借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应当持续不断地加大从传统进口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则应当积极扩大能源进口的源头国数量,并对进口渠道进行适当地巩固和拓宽,实现进口多元化的目标,以此来为我国经济在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健全进出口协调机制
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健全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我国当前的进出口关系得到更好地处理,而且还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通过在国内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之间建立进出口协调机制,可以起到维护常规机制的作用。在进口环节上应当大量进口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而在出口环节上,应当不断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提升。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一方面应当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并积极参与到垂直分工当中,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顺应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参与水平分工,把握好由全球化配置以及跨国公司产业链分解所带来的机遇,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利用外资实现产业转型
从我国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上看,当前,有必要对外资投资的方向和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应从现有的出口加工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以及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方向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化政策,积极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借此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外资不断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进而提升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江顺.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湖北大学.2010.
[2]宋晖.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经贸导刊.2009(24).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对策
一、中国当前房地产问题分析
(一)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房价快速提高
当前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模式还比较落后,仍然实行的是之前政府购买土地再卖出的形式,而中国城市人口因中国城镇化政策开始实施大幅度增加,对城市房屋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样严重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无法全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调节。正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符,从而导致了房价快速上升。
(二)房地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市场发展不成熟
由于房地产市场兴起时间较短,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而房地产行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同时由于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受到中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导致中国房地产行业尚未形成适合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了房价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供需的要求。当前房地产开发单位还片面追求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中较为高档的房屋建筑供应较多,但是中低端的商品房供不应求。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人们的正常生活,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目前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
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需求的资金大大超过了其他基础的生产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资金成为了房地产行业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就是当前银行所制定的松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虽然银行已经针对房地产行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方面。其中主要表现为很多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商过度依赖国家银行贷款,而自有资金较少,一旦出现了资金需求缺乏的现象便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工程进度。这样的现象则不利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当前银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其承担的发展风险也较大,银行出于自身资本安全的考虑,会谨慎选择放贷对象,这将直接限制房地产开发上的融资途径。
二、目前推动房地产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经济职能,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化
根据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环境尚且处在繁荣的发展阶段。这样的现象有利于房地产快速向前发展。但是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基本进入到了略成熟的阶段。在今后的几年里,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有利于房地产行业朝着理性的趋势发展。但是,房地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一部分,而房地产消费又属于长期投资的一种项目,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因此,通过强化政府经济职能,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化,有利于保证房价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调控房地产行业主要是通过科学规划、经济调节、法律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合理调整房地产的价格,促使房地产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房地产市场更加繁荣稳定。
(二)制定科学化的发展规划,推动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房地产行业发展主要是为炒房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观念不利于房地产科学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对商品房和小商铺直接进行出售,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有的开发商则通过对大型商场和写字楼进行长期出租,通过经营的方式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则将房子装修成娱乐场所和工业厂房等,从经营中获得经济利益;而有些房子基础设施则是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于城市中,虽然没有直接获利,但却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有效增加了城市发展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规划,努力做好现代城市发展的建设工作。坚持制定适合房地产经济科学发展的途径,深入了解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各种经济关系,促使房地产行业能够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
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房地产开发单位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然后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各项资金流动的问题,中国政府还应该根据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坚持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贷款的证券化,努力将整个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纳入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中,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合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四)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推动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知识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主导作用。房地产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领房地产智能化的发展;并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增加房地产建设的环保性。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探索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模式,将房地产发展和人类居住文明引上新的台阶。
三、结论
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一方面是金融,一方面是政策。因此,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只注重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收益,还应该注重国家在金融方面的应对能力。但是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尚且处在恶性发展的阶段,为了确保房地产行业能够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房地产经济出现泡沫经济,则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进行调整,还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积极进行调控,才能够确保房地产经济能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今后5年我国金融的发展目标是逐步改变间接融资比例过重的融资格局,加快发展股票、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但近年来,间接融资比重反而再度上升。2002年与上年相比,贷款和企业债融资比重分别上升了3.5个和0.4个百分点,国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0.4个和3.5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与2002年全年相比,贷款融资比重又上升了14.3个百分点,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了11.9、0.7和1.7个百分点。
二、全社会资金充裕:主要指标呈“三高”态势
目前货币供应量、贷款、储蓄三个指标所形成的“三高”增长态势,足以充分说明社会资金充裕。
1.货币供应量增长继续加快。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M2与“GDP+CPI”增长之差为8.8个百分点。目前促使M2增长加快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和单位定期存款增长。
2.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不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长走旺,2002年实际贷款比预期调控目标多增4000亿元。今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速度依旧不减。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年初高1.9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
3.居民储蓄继续增加。今年2月末居民储蓄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4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4%。今年1~4月,居民储蓄累计增加8275亿元,同比多增1974亿元。
三、银行间资金流动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
1.从人民币贷款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中的市场份额增大。今年前4个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617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57.8%。
2.从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向看,国有商业银行是惟一的资金净融出部门。今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10381亿元,同比多融出1487亿元,增长16.7%。而目前资金最大需求方仍为其他商业性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联社、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四、资金配置效益明显改善: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金融支持加强
今年2月底,人民银行及时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的中小企业标准,做好中小企业贷款统计工作。
在票据市场上,融资资金主要投向中小企业。近几年来,商业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与1997年相比,2002年末已签发的商业汇票和贴现余额分别为7347亿元和5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6%和55%。今年2月末,又增加到7774亿元和5985亿元,比去年末分别增长5.8%和15.1%,同比分别增长67.6%和84%。
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当前农业贷款是新增贷款的主要部分。去年农业贷款增加1177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分别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加额和同比多增额的6.3%和6.4%。特别是“农户小额信贷”措施成效明显。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为1358亿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21.2%,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43.5%。另外,人民银行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为929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为479亿元。
五、市场利率继续走低:支持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
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逐月回落,回购市场利率稳中有降。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由1月份的2.16%和2.28%,下降至3月份的2.06%和2.04%,比去年末分别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
货币市场的利率走低,带动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比2002年同期有所回落。3年和5年期的凭证式一期国债发行利率为2.32%和2.63%,分别比去年同期同种国债发行利率低0.1个百分点和0.11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对冲操作力度加大
受出口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影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增加。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29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成交97.1亿美元。鉴于外汇市场继续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增加外汇储备,由此造成外汇占款过大,基础货币吐出过多。人民银行又通过正回购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收回资金,回笼基础货币。第一季度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1464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526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990亿元。(摘自2003年第6期《宏观经济研究》)
另据7月15日《金融时报》:到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狭义货币M1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465亿美元,比2002年年末增加601亿美元,同比增加42.7%。
・资料・
央行票据与普通短债的差别
发行目的不同。央行票据实际是一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作用是实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而其他机构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为了满足临时性头寸需求或调整债务结构的需要,更合理地配置自身的资金来源,加强筹资业务的综合管理。
发行规模的限定因素不同。央行票据发行规模不会受到人民银行应债能力或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与政策调控要求。而其他机构的发债规模则会受到应债能力以及有关法规的制约,同时,每年的发债规模须经人大审议通过后确定。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济 融资
随着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生存,就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成为了关键所在。没有融资,企业就无法发展;没有融资,企业会面临倒闭。因此,针对现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的组成之一。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中小企业资金上得不到满足,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最近几年国有银行能够给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资金已经越来越少,这样对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大,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都存在很大的制约。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信誉度不足,导致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较高的筹资费用;其二,不完善信用担保市场,虽然我国也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相关的机构,但是从实际来看,各个地区的银行所提出的条件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以下,笔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成因
1.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大型企业相比,显露出了诸多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实行权力集中制,经营决策往往都是一人独断,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还排挤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担心自身地位不保。在中小企业中,家族型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使得规章制度对于所谓的“家族内部人员”来说,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没有将经营权和企业自身的所有权区分出来,也就无法建立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另外,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一因家族、关系等应聘上岗的,甚至有些人员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管理培训,因此在思想和能力上均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脚步,也因此导致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2.企业信用文化缺失
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就导致了拖欠贷款、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在中小企业成了“家常便饭”。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求交易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讲求信用。另外,银行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坏账的出现,严格限制对于信用缺失企业货款的发放,也使得这一类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货款。
3.不具备较强的抵押担保能力
从目前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所拥有的资金都是为了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维持而服务的,大多数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都是物尽其用,也就使得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不足,因此,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货款。其中,对于服务型、高科技型企业来说,由于经营不需要太多的实物资产,因此,也就加大了担保抵押的难度。另外,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虽然拥有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能够用于银行货款抵押需要,但是没有完整的所有权证件,也就使得抵押的条件无法满足。
(二)外部成因
1.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从目前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对于中小企业货款信用的担保也出台了一部分规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从实际货款的担保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依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货款业务进展缓慢而引起的。此外,由于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担保人资产抵押等都受到了出台的政策或者是规定的限制,这就导致绝大部分企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
2.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欠缺
为了满足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融资体制的建立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而服务的。但是中小企业在这种体制之下,就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银行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虽然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出台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效应的发挥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
三、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完善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大力创新间接融资体系的金融业务
作为金融机构,可以以原有的业务作为基础,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融资方面的需求,以相关政策作为向导,进行大胆的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将银行作为主导,通过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
2.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快速、大力的发展起来
考虑到地方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在地域上、社区方面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结合当地企业业务的时候,也能够获得中小企业种种方面的“软信息”,例如:实际发展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盈利能力等,这样能够将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大幅度降低。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来看,其较少的管理层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实效性也是一种帮助。因此,地方中小企业利用地域优势能够轻松掌握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也能够有效地降低跟踪和货款调查的成本,因此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也避免了银行货款风险。从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来看,主要包含了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这一部分地方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资产规模和数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个人货款或是企业的货款而服务,由于特殊的服务市场,经营情况相对困难,也就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上,由于缺乏管理上的人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也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另外,由于地方金融机构不健全的管理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也使得其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货款关联方较多。想要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就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其一,降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栏,尽可能引入民间资本,并且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做到治理结构科学、产权清晰;其二,提高监管力度,加快建设货款保险制度,进而控制经营风险。在正规的金融体制中引入民间资本,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一步减少,也会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样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健全
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是对于个人或者是机构的资金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吸收,然后再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从而对部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自身上市资格欠缺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从风险投资基金的优势来看,主要是手续相对简单,被投资的企业也不需要进行资产抵押担保。因此,如果自身企业资金短缺,但是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获取风险投资基金,那么不仅能够缓解自身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也会让风险投资者从中获取自己希望的利益。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和发展来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推进:其一,针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与品种,政府部门应当多做鼓励,并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其二,为了让基金投资股权转让更加方便,也可以将产权交易制度加以完善,从而推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2.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
柜台交易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大量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都是通过柜台的方式来完成。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政策,将政策支持或者是优惠给予那些急需的地区。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特征的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以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困难。
(三)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畅通无阻
1.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只有从法律法规政策入手,获取支持,才能够将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加以解决。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立法形式来明确的,这样就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以法律法规来保护并保障其“畅通”。由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竞争实力欠缺,在融资方面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融资法律健全的国家,中小企业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可以看出,完善的融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难度,法律手段具备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和社会这两个方面,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环节,就需要这两方面的完善体系。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到影响的原因相对复杂,有中小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外部原因。因此,我们要看清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针对现状,找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缓解的有利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薇.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158-159.
[2]陈禹玎.浅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J].才智,2011(02):88-90.
[3]于越.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11.
[4]黄惠春,孙兆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121-125.
一、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年,我国实现出口总额12018.8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出口国出口贸易也受到严重冲击,我国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仍然上升到9%以上,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全球贸易总额急剧下滑、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和矛盾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剧。2009年是我国遭遇贸易摩擦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全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高达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102%,均达到历史最高值。其中,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涉案总额达76亿美元,为上年的5倍多。同时,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在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体系、引发贸易战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复苏以及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转型工作才刚刚起步,相当数量的产品和企业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上,片面追求出口数量,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不仅给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压力,本身不可持续,而且极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同时,由于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不多,往往会遭受巨额损失。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最终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主要原因及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全球出口市场萎缩,经济复苏和就业压力使各国对有限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下滑2.2%。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济连续下滑,至三季度按年率实际GDP环比增长2.2%,四季度增幅虽然有所提升,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09年10月份以来,一直维持在10%或稍高水平,由于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预计2010年失业率还将上升。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4.2%,其中德国、意大利、法国GDP分别下降5.3%、5.1%和2.4%。进入2010年后欧元区失业率达到两位数水平,创下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记录。
经济衰退,使各主要国家进口量大幅减少,全球贸易量急剧下滑,2008年底至2009年初下跌幅度达到30―50%,预计2009年全年全球贸易量下跌10%以上。为促使经济回升、保护国内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不断加深,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手段被频繁使用。而由于我国经济、贸易率先企稳回升,势必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同时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产品竞争范围不断扩大,也以各种理由设置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设卡。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各主要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
2009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长时间维持在6.82―6.83之间的水平。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由于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也被动地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实际有效汇率下跌。近期美元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但由于经济基本面等决定因素并未有实质性改善,中长期来看仍存在贬值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我国出口回升的作用。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采取放任的态度,本身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隐性表现形式。
(三)哥本哈根会议后绿色壁垒将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贸易保护手段不断向着更加多样、更为隐蔽的趋势发展,除了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等手段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更具战略性的保护手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各国之间经贸关系的重要话题,气候变化之争实质是发展权之争,发达国家试图将其与保护主义相结合,构筑新的绿色壁垒。欧盟因不满意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结果声称将考虑推出碳关税,美国参议院也拟将碳关税纳入审议中的气候变化法案,如果这些均成为现实,将会给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产品出口造成强烈冲击,出口成本将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减,并最终使我国本已开始恢复和改善的出口局面受到拖累。
三、应对建议
(一)切实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主要依靠内需上来
除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外,近年来,其它年份中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外需拉动特征,外需波动已成为经济运行中必须面对的风险。因此,要力争将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坚持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一长期战略方针不动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注重灵活审慎地把握政策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统筹考虑、循序渐进,避免矫枉过正,失去经济发展既得的良好局面。
(二)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逐步转变,避免片面追求出口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以免激化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矛盾,促使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国内出口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引导企业加强自律,提升出口产品档次,避免盲目的数量扩张和简单的价格竞争。引导企业加深对WTO规则和贸易救济知识的了解,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学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外贸风险,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三)坚持以我为主,积极稳妥地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密切关注各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国际市场上主要出口竞争国汇率政策的走势,积极应对可能因竞相实施汇率贬值而引发的贸易战。坚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妥善处理发达国家对我国施加的升值压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调控机制,在合理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控制好升值预期。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加强外汇市场价格传导机制、外汇流动性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开发适用的汇率衍生产品,鼓励出口企业运用汇率避险工具规避风险。积极促进人民币国际储备、国际结算与国际流通进程。
(四)形成部门合力,建立贸易摩擦应急反应体系
建立健全海关、商务、流通、检验检疫等部门参与的应对贸易摩擦应急反应体系,形成应对合力。保持与各主要国家之间的高层经济对话,积极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在经贸谈判中维护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全面评估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对各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跟踪。注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抵制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充分合理的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其他各成员国对我国实施的各种不公平或歧视性的待遇及时提出反诉讼,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定的贸易报复措施,对有关国家施加压力。重视和发挥相关行业组织在维护出口秩序中的作用,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指导,做好预警信息通报、出口风险,以及企业应诉指导和培训等工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避开贸易壁垒,建立自身的全球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
(五)发挥外汇储备充裕优势,适当增加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