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投资资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健全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被称作创业投资),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其投入到具有高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风险企业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获取高额预期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在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中,风险投资的退出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投资能否顺利的退出,关系到风险投资企业能否收回资本,使资本得以循环的流动,从而实现投资升值退出再投资再升值这样一个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一、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风险资本的来源不同,并且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一样,因而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首次公开上市退出(IPO)
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是指通过风险企业挂牌上市使风险资本退出。首次公开上市可以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采用首次公开上市这种退出方式,对于风险企业而言,不仅可以保持风险企业的独立性,而且还可以获得在证券市场上持续融资的渠道。而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则可以获得非常高的投资回报。根据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风险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公开上市退出,最高投资回报率达700%左右。因此,首次公开上市退出被认为是最佳的退出方式。但是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方式受到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限制比较大,我国目前大多数风险投资中中小企业就不符合我国公司上市的相关要求。
(二)并购退出
并购退出是指通过其他企业兼并或收购风险企业从而使风险资本退出。由于股票上市及股票升值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风险企业难以达到首次公开上市的标准,许多风险资本家就会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投资。虽然并购的收益不及首次公开上市,但是风险资金能够很快从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中退出,进入下一轮投资。因此并购也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近年来与国际新一轮兼并相对应,采用并购方式退出的风险资本正在逐年增加。从事风险企业并购的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公司,另一类是其他风险投资公司。
(三)回购退出
回购退出是指通过风险企业家或风险企业的管理层购回风险资本家手中的股份,使风险资本退出。就其实质来说,回购退出方式也属于并购的一种,只不过收购的行为人是风险企业的内部人员。回购的最大优点是风险企业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风险企业家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因此回购对风险企业更为有利。
(四)清算退出
清算退出是针对投资失败项目的一种退出方式。风险投资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失败率相当高。据统计,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大约有20%~30%完全失败,60%左右受到挫折,只有5%~10%的风险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一旦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就不得不采用此种方式退出。尽管采用清算退出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的64%),但是毕竟还能收回一部分投资,以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因此,清算退出虽然是迫不得已,但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清算有三种方式: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产清算。
二、影响我国风险投资推出机制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推出机制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例如美国就是典型的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国家。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在全球最成功、最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有着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特别是有二板市场——NASDAQ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在证券市场上,风险企业家通过首次公开上市可以重新从风险资本家手中获得公司控制权,从而对风险企业家形成激励;同时,风险资本家通过首次公开上市既可以实现收益,也可以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声誉。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适合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结合国内实际与国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二)风险企业的未来收益现值
一般来说,只有当风险企业的未来收益现值超过该退出方式的成本时,采用这种方式退出才是可行的。即如果风险资本家倾向于用首次公开上市方式退出,则风险企业的未来收益现值必须超过证券市场的成本才可行,否则只能采用其他退出方式。
(三)风险企业的控制权
采用首次公开上市退出,将使风险资本家所拥有的股份稀释控制权削弱,相应的风险企业家就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权;而并购、购等退出方式则不利于风险企业家实行对企业的控制权,容易引起风险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新的股权购买者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能力
风险投资退出时,内部投资者(股权出售者)与外部投资者(新的风险资本股权购买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内部投资者拥有风险企业比较真实的信息,而新的股权购买者对风险企业信息的获取则依赖于风险企业的信息披露。因此新的股权买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将影响风险资本家退出方式的选择。对于股权出售者来说,总是愿意选择股权购买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困难的退出方式。
(五)经济景气程度
风险资本家会随着经济景气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退出方式,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市场上资金充裕,投资者信心增强,风险资本家选择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方式的比例增大,成功率也高;而处于不景气状况时,风险资本家选择其他方式退出的比例增大,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方式的比例则下降。
三、如何健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的。从国外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和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分析来看,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是风险投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产权交易,风险投资资本才能形成正常的资本增值和循环发展。
目前,我国首先应该建立可行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重要步骤是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形式有分散的个别交易和市场集中交易两种形式。分散的个别交易常见于大企业对新创企业的收购及新创企业经营失败破产清算等。市场集中制交易是建立第二板块证券交易市场,将达不到主板市场上市指标要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此进行交易。也可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产权证券化”或“金融证券化”,推进产权交易由实物的产权交易形式向证券化产权交易形式转化,以促进交易效率提高。
一般来说,风险企业发展越成功,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就越多,退出过程就越迅速,退出时的增值程度就越高。成功的风险企业往往大多通过IPO等增值程度较高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不太成功的风险企业则比较多地借助于回购等增值程度较低的方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在证券市场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投资的退出,选择收购兼并似乎更符合实际。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市场行为尚不成熟。鉴于此,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从长期目标来看,应建立真正意义上二板市场,实现IPO退出,近期应完善证券市场,建立兼并与收购、买壳或借壳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清理等多种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杨江清.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比较[M].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2]吴文建.风险投资退出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5,(6).
[3]张军,徐小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路径选择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4,(3).
[4]高朕.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及我国的现实退出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21世纪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经济,知识的创造者与知识的载体——人将取代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本(如:土地、原材料、房屋、机器等)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已转变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然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内容除了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将人力作为一项资本进行投资,并通过管理使人力资本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以及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性的管理资讯。
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属于经济学范畴,是十几年来经济学理论智慧的结晶。它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及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相关问题。企业为实现利润增长的目标必须获得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人力资源,其主要途经是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早在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已经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了全新的解释。企业对人的知识、技能、经验、保健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100多个月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
然而,人力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连续性、人力资本的不可转让性及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较大。一旦人力资本投资失败,企业所损失的除了投资的成本(物质与时间成本),而且还有人力资本所能创造价值的机会成本。尤其对于纯服务性行业,例如:银行业、咨询业、公关公司等,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防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服务性行业的价值大部分来源于公司的员工,投资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是这类公司管理层主要的工作。因此,如何防范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获得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的回报率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2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2.1投资对象选择风险。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应当是适合公司文化和具体的工作岗位的特点的应聘者,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较长,选择对象时应当注重员工的成长性,这样投资才会有效果,否则,利用同样的资本开发出来的不同的投资对象其结果相差很大。
2.2人职匹配风险。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的职责、环境、繁重程度、复杂程度等所要求的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验、技能等也是特定的。如果所选用的人与特定的事相适应,这个岗位所要求的工作目标就能实现,工作就能进步,反之,就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2.3激励政策风险。企业的奖惩制度是每一个员工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主要依据,它是体现企业对员工公平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激励制度不科学,会致使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2.4人动风险。在员工选拔提升或降级辞退方面的决策不当,就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如一些员工在某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并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在适当的时候,这些员工就会得到提升,然而提升后所做的工作与原工作有较大差异,导致不能完成新的工作任务。这样被提升的员工的积极性反而会受到打击,从而公司在原工作岗位上失去了一名很好的员工,同时在高级的工作岗位上造成了较大的机会成本。再如一些有经验的员工被辞退,而一些新的员工没有经验,也会造成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应在每一步都要做好风险防范,针对上述风险的防范措施主要有:
3.1做好工作分析工作
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对象时,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本要在哪项工作上发挥作用,并且了解这项工作的特点,这时就应当进行工作分析,如果工作职位分析出现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就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所以,工作分析这一道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分析(jobanalysis)是一项用来确定某一工作的任务与性质的程序,通过这一程序可以了解到哪些类型的人(从技能和经验的角度来说)适合被雇佣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因此,工作分析的结果提供了与工作本身的要求有关的信息,而工作要求又是编写工作说明书(jobdescriptions)和工作规范(jobspecifications)的基础。
3.2做好人员测评工作
在做好工作分析后,人事部门基本了解了每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接下来的工作是,怎样通过测评准确了解应聘者的能力与素质,以便把相应的人才与相应的岗位搭配起来。所以,人事测评工作十分关键。人事测评是应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及相关学科演技成果,通过心理测验、履历分析、评价中心、面试等技术,对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进行测量,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实现对人的准确了解,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最佳工作绩效。人事测评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根据国情、地域和工作性质的差异而有不同。目前,国外的测评技术较为发达,在国外,人才素质测评的证书是一种上岗证,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测评考试在很多国家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在招聘安置人员时往往要求申请者参加某一方面的素质测评。这是因为不同的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目前比较有特色的测评方法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Y-G性格测验、艾森克个性测验、瑞文智力测验、CPI等。在我国,1988年上海出现了我国第一家社会化人才评价机构,1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从事人才测评机构已有几十家。人才测评近年来在国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 风险投资 联合投资 投资绩效
一、引言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推广,新一股创新浪潮兴起,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风险资本家及创业资本,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投资绩效是每个投资机构生存及发展的立足点,联合投资作为投资机构重要的投资策略能否带来更大的回报、哪些因素对投资绩效存在较大影响是每个投资机构都需要思考的事情。目前,很多学者分别从创业公司、投资机构的角度对影响投资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角度验证了风险资本联合投资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一些投资机构指明了战略发展的方向。
二、文献综述
Andy Lockett(2001)从传统的金融角度、资源型角度和交易流角度三个方面解释了联合投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联合投资可以使投资多样化,可以降低和分散风险。唐霖露(2015)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绩效主要度量指标包括:回报情况(如项目退出率、内部收益率、资金回报率等)、风险投资机构存续的时间、资源调动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联合投资可以增加项目退出率的结论。也有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叶小杰、沈维涛(2013)整理了2002~2009年有风险投资背景的5780个投资案例为样本,检验了联合投资对风险投资机构退出方面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和成功退出关系的敏感性,经由联合投资会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更多的作用机制对其投资绩效产生影响。胡刘芬(2014)研究了2013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交易所成功IPO退出的433风险资本支持项目,并指出主导VC机构的联合投资策略对其退出时的投资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及变量描述
(一)研究假设
假设1a:联合投资对机构投资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1b:联合投资对机构投资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VCsource数据库,选取了199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有风险资本支持的以首次公开发行(IPO)方式在沪、深交易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
(三)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为了检验假设1a和假设1b,本文构建了OLS模型进行下一步分析:
其中,由账面回报率BR作为投资机构绩效Return的衡量指标,选择联合投资Syndication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分别为:投资机构成功经验(VC_exit)、投资规模(VC_size)、投资机构背景(VC_background)、投资期限(VC_term)、投资机构所在地(VC_location)。
四、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联合投资哑变量(Syndummy)和账面回报倍数(BR)呈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5%。这表明主导VC机构的联合投资策略不利于提升其退出时的账面回报倍数,支持了假设1b。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投资机构成功经验(VC_exit)、投资机构规模(VC_siz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投资机构规模越大,成功经验越丰富,投资绩效越好。这体现了风险投资行业固有的竞争格局难易打破的局面,较大的投资机构已经在市场中获取了较高的市场地位,拥有了更多的投资资源和投资能力,进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投资成绩。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7~2017年所有风险资本支持的以IPO方式成功退出的项目为研究样本,经研究发现,就联合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的关系而言,主导VC机构的联合投资策略对其退出时的投资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产生原因一方面在于联合投资模式下事前“选择”具有劣势地位,优秀的项目投资机构一般不会选择合投,而合投的项目往往是那些收益不稳定、风险较高的项目。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惰性”存在,合投机构在事后“价值增值”过程中有较大的沟通协调成本,尤其是项目出现问题时,机构之间会相互衡量彼此的付出与努力,进而影响对投资项目的扶持与管理效果。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知,为了提高联合投资的投资绩效,机构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尽量消除在项目选择时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此外,还应加强联合投资成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机构投后的“价值增值”作用,强化资源的对接与互补。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园园,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经济学硕士。]
参考文献
[1] 肖扬清.风险资本联合投资动因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18
-119.
[2] 项海容,刘星,李建军.风险资本联合投资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8(9):78-80.
[3] 金永红,奚玉芹.风险投资中的联合投资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18):169-172.
[4] 叶小杰,沈维涛.风险投资声誉、联合投资与成功退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2):46-55.
[5] 刘志阳,邱舒敏.公益创业投资的发展与运行:欧洲实践及中国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2):206-220.
[6] 胡刘芬,沈维涛.联合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4(11):8-20.
[7] 沈维涛,胡刘芬.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绩效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03):64-74+126.
[8] 李严,庄新田,罗国锋,马世美.风险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基于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2(11):88-100.
[9] 唐霖露,谈毅.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绩效研究――来自中国IPO市场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336-342.
[10] 马征.联合风险投资模式对被投资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的直接论述尚未见到,有的只是少量的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本)审计的论述。如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的《悉尼声明》中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总说明明确使用了“人力资源利用审计”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人力资源利用是决定任何公营机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通常是构成经营成本的最主要因素,必须特别加以控制(熊汉祥,1998)”。声明进一步指出:在进行人力资本利用审计时,应当了解:(1)在人力资源利用审计的作用、审计的目标和选择审计的准则等方面,均与其他绩效审计一样;(2)当对公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以法律形式,或通过中央人事机构或由财务机构加以控制时,结论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并在审计报告中作出说明;(3)在评价项目目标所获主要结果的职责中,包括各系统以更经济、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方式保证获得预期成果的职责,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利用;(4)促进管理部门或中央机构在绩效指标和信息以及人员使用控制系统方面的发展,工作的最初阶段应侧重于易于衡量的领域,并将评价这类指标和系统是否适合作为审计的基准点;(5)当管理部门或中央机构还没有制定出适当的准则和指标时,最高审计机关应制定他们自己的准则和指标,以便能够对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提出意见;(6)最高审计机关应当安排这类工作所需专门技能审计人员的培训(段兴民,1997)。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少量的人力资源(本)审计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有关报刊。无疑,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项研究所借鉴。
由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组成,因此,本文拟主要运用现代审计理论,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入手,试对环境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招聘培训风险、配置使用风险、风险、流失风险等方面的审计展开探讨。
一、内控制度评审
对内控制度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因此,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也应先以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为突破口。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持续经营的需要,保护人力资本投资的安全完整,确保投资信息正确、可靠,协调投资经济行为,控制投资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组织、措施、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时,应首先取得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并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健全性评审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
2.审查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簿记、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其信息记录、传递程序是否都有明确的规定;有无审核和定期核对制度。
3.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责任制;责任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
4.审查企业是否对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有无清晰的流程图交由有关人员严格执行。
5.审查企业各项人力资本投资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都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是否经济;是否切实可行。
6.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内部审计监控制度;内部审计监控对查错揭弊、改进投资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是否发挥了作用。
通过上述几方面评审,评审人员应发现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齐全,每项制度的内容是否完善,有无较强的内部控制功能等,并对其作出总括性评价。
然后,根据健全性评审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审,如果决定全部或部分的信赖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还必须对有关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审查,确定每项具体控制程序是否被严格执行,执行是否有效。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审计人员就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潜存的风险有一大概认识,并确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实际业务是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采用详细审计。
二、环境风险审计
企业环境变动会导致风险。如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转变、科技重大突破、行业前景、行业竞争性、突发灾害事故等,都会使原来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贬值和过时。审计人员针对该种风险应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查:iH0G?fv)~n*H$O9nQne?(;Vt#fZE德育论文@ID€7mx(`x6h%*?)=o3kD&
1.审查企业是否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本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最新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这些最新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行适当调整。
2.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最新技术进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跟踪结果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作出适当调整。
3.审查企业是否识别、计量和跟踪本企业产品的衰退和过时风险;研发部门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排除该风险;该措施是否有效。
4.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了解现有产品的销售趋势;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和现有的销售趋势而适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该措施是否有效。
三、投资预测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预测风险对企业影响巨大。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人力资本投资需求预测是否建立在现有人力资本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否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中内外环境变化和总体战略要求;企业是否满足预测模型的假定条件;预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根据预测的对象、任务、内容和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预测方法和技术。
论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研究来自免费
四、投资决策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所致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可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计: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2.审查投资决策所使用的假定是否合理;所使用的基本数据是否是最新的、完整的,其来源是否可靠。
3.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标准是否客观。
4.审查人力资本回报和成本数据是否真实。
5.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是否客观和理由充分。
6.审查所放弃的人力资本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鉴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物质资本投资决策基本相似,因此,审计中也可借鉴物质资本投资决策风险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五、招聘、培训风险审计
在进行人力资本招聘风险审计时,要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具有全面的职务(工作)分析报告;是否有合理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是否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调查;有无科学的人力资本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新增的人力资本是否符合该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是否与被录用人员签订“对履历真实性保证协议”、“服务期限约定”等,被录用人员是否适合企业文化和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对于人力资本培训风险,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健全,短期和长期计划是否有效衔接;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是否按时对申请培训员工的条件进行摸底,培训对象的选择是否有客观公正的资格认证标准、制度,并能予以严格执行;是否与将要参加培训的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合同中是否对培训期间培训费用的承担和担保、接受培训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后的服务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培训项目是否实行专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选聘专家或教师前是否对其以前的施教情况、个人业绩以及在原单位的表现有所了解;培训方法和途径是否灵活多样而有效;是否针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是否既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技能的全面要求,又符合市场化需要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培训经费有无保障;培训效果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或方法,并能利用该评价指标或办法予以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对考核合格的是否给予恰当的安排,不合格的又如何处理;培训前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执行;培训后的员工能否严格地按规定的职级、任务、责任和权利履行其职责。
六、配置使用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配置不当、使用不充分也会带来风险。审计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审查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是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首要环节。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从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岗位处理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入手,审查员工能力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具体审查时应主要审查:本岗位工作是否适合员工的技能和专长爱好,岗位人员是否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条件,是否掌握本岗位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对于员工能力低于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调整计划和培训计划;对于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扩充职务、加重担子的计划。
(二)审查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审查工作完成后,应接着进行人力资本配置的核心环节-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审计。审计时,应重点审查:企业人事部门制定的定员计划是否按劳动效率、设备和生产岗位等依据正确计划和编制;超计划的增员是否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导致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超计划减员是否确实是实际生产需要,有无导致生产设备的闲置。审查劳动定额是否处于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多数员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或超过的水平;定额水平是否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员工,是否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而对于没有完成定额的员工,有否进行相应的处罚。
(三)审查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
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也是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本结构的审查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人力资本分为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五类。对此应重点审查非直接生产人员,如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是否存在超编过剩,人浮于事的情况;生产工人配备是否齐全;管理人员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清楚(陈思危,2002)。生产工人内部各种工人的人数、比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技术人员内部各专业人数比例是否合理;管理人员内部经营、营销、政工人员的比例是否恰当。同时,还要将各类人员的实际结构与计划结构,与上期和历史某一时期结构或与同类企业结构比较,审查其变动是否合理。就年龄结构而言,应重点审查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是否老化,有无后继乏人的倾向;有无因徒工或新招收人员过多而出现员工素质低下,急需大量培训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按员工的技术级别或技术职称结构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配备是否称职,是否有高级或高职人员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低级或低职称人员从事难以胜任的复杂工作而影响工作质量的现象(陈思危,2002)。
一个企业,即使各类、各年龄段、各专业、各级员工结构合理,但分布不合理,也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此,还应对人力资本分布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应审查生产、管理、服务部门、各车间、各科室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某些部门人浮于事,而另一些部门人手不足的情况;另外,还应重点审查科技人员、高层次员工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部门对此类关键人员不需要但却抓住不放的情况。
(四)审查员工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员工工作时间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工作日利用情况、工时利用情况、工作效率等。审计时,应重点审查员工有无非正常缺勤、计划外停工和在班内从事不必要的非生产性活动;对此,企业是否制订过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对于工作效率的审查,应主要审查员工是否完成了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审查影响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的各种人为的因素以及企业对该因素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将本期劳动生产率与上期(过去某时期或历史最高时期)、与同类企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审查它们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途径。
七、风险审计
对于经营者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员工偷懒行为所致的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审计人员对此风险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员工考核标准和制度,考核制度内容是否科学、完整,考核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根据员工考核结果设计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的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多劳多得和按能力分配原则,是否建立了明确的员工报酬制度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制度,不同等级、不同岗位、不同情况、不同贡献的员工报酬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差距是否合理,分配政策、程序、要求和内容是否公开透明;激励机制是否体现未来原则,是否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直接挂起钩来;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市场化原则,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率是否高于同行业市场平均激励率;是否设计能激发员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事业心、社会地位与价值、个人荣誉等非物质性激励;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否达到员工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理想境界;员工有无偷懒行为,经营者有无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其程度如何?企业是否对此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内外部约束机制,该约束机制是否带来良好的效果;对于效果不理想的是否及时予以改进。
这一经营模式中,在作为出卖人的农户和作为买受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投资者)的合同双方主体之间加入了一个交易中介,或者说行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它由农户自愿组织起来,虽然至今对其身份性质难以界定,但实践中在农户和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投资者)之间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替农户与龙头企业签约,大大减少了契约的数量,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农产品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农产品交易渠道的运行绩效。然而,现有的这三种契约式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经营模式具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它无法使工商资本真正落户农村,对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无所裨益;无法推动农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形成,难以实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无法解决因渠道主体权力失衡带来的违约率高的问题⑦。基于此,有人提出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吸引城镇工商资本落户农村的投资组织形式:“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公司法人”经营模式和“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合伙企业”经营模式⑧。此两种有机体式的经营模式是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工商资本投资者的技术、机器设备、种苗、货币等作为出资,共同组建农产品加工公司法人或合伙企业,农户和工商资本投资者均为公司股东或合伙企业合伙人,不仅解决了前述契约式经营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自然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在农村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水平。投资项目所涉的农产品领域按照国际上通行惯例,将农产品加工划分为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类,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类,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制造类,纸张、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类,橡胶产品加工类等五大类。而我国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含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中药材加工和橡胶产品加工等12大类⑨。由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种类对投资项目风险的影响主要在于产品质量责任风险因素的区别,一般产品质量责任适应《产品质量法》,食品质量责任适应《食品安全法》,而中药材加工质量责任则适应《药品管理法》,因此,为研究方便,本文中将投资项目所涉的农产品领域划分为一般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投资项目所属领域不同,产品质量责任风险程度不同,对投资项目风险综合评级影响亦有不同。
二、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投资路径不同,各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不一,概括起来,与投资路径选择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自然风险、战略风险、违约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产品责任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自然原因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及灾害性天气带来损失的风险⑩。在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中,由于农产品种养受自然原因影响较大,自然风险在其中表现出高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严重性,但基于投资组织形式和所涉农产品领域差异的不同项目之间风险程度差异不大。战略风险主要产生于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从国外对农产品加工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来看,发达国家远优于我国,因而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虽基础薄弱却前景看好;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党的十报告精神对于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大为有利。因而,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在战略决策方面风险较低。违约风险是指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项目双方主体(投资者和农户)之间相互违约而导致项目投资目的落空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对其影响较大,现有的三种契约式经营模式,由于渠道主体权力严重失衡,导致主体违约率偏高;而“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公司法人”和“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合伙企业”这两种有机体式的经营模式由于解决了渠道主体权力失衡的问题,并且以出资为纽带将投资者和农户紧密连接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大降低了主体违约率,违约风险较低。市场风险主要取决于市场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农产品加工品的价格及供需变化、替代品情况,投资路径中项目所属领域对其影响较大。食品加工原材料均来自农产品,几乎没有替代品风险因素的影响,且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初级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农产品加工业风险与机会并存。一般农产品加工品和中药材加工品虽有化工替代品风险存在,但由于化工产品固有的缺陷,对一般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品市场占有率和价格影响不大,近年来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品价格一路攀升即为明证。受投资路径影响的经营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为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诸如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资金周转率、盈利能力等;二为经营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指所在地产业整体规划、人文环境、民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及依法办事水平等。有机体式的投资组织形式由于实现原材料种养和农产品加工纵向一体化,所需制造成本、财务费用、营业费用较少,盈利能力强,财务风险小。而且,项目所属领域如符合当地产业整体规划,政府支持力度大,环境风险因素自然较少。产品责任风险主要受项目所属领域影响,由于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和一般农产品加工适应的法律不同,产品责任轻重程度不同,导致风险因素迥异。由于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风险表现出高不确定性和混沌性,风险因素难以用准确的数据表示,只能通过专家打分法等主观估计方法赋予大致的分值,因此,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BP人工神经网络超强的容错和纠错自适应功能,使其能针对处于高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的混沌状态进行识别、纠偏,找出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发展的规律,以供项目投资者进行正确的风险决策。因此,在确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后,我们可以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的风险评级。
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实证检验
1.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样本因素值的确定及标准化本次研究的样本项目来自于长株潭经济区,共20项,其中食品加工项目10项,一般农产品加工项目7项,中药材加工项目3项。从投资组织形式看,采用“龙头企业+农户”(收购协议)模式的4项,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的5项,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4项,采用“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合伙企业”模式的5项,采用“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公司法人”模式的2项。
2.构建项目风险评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于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为6项,因此宜将BP神经网络输入层单元数设定为6,即表2中6类标准化数据为输入层的单元数。输出神经元数显然为1项,即项目投资风险等级评价值。至于隐含层数不宜多选,宜选一层,因为隐含层越多,误差逆向传播的过程会变得复杂,大大增加训练时间,而且隐含层增加后,导致局部最小误差也会增加。另外,隐含层单元数的选取也是一个技术问题,选取太多,会增加训练时间,且使网络具有过多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对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处理,导致处理的信息繁杂,影响信息处理效果;选取太少,会降低网络的容错能力,特别是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训练不出理想的结果。在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风险评级问题中,拟选取5。最后,选取初始值对于学习收敛效果意义重大,要求初始权值输入累加时能使每个神经元的状态值接近于零,权值一般取[-1,1]之间的随机数。学习因子取α=0.1。于是,可以构建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评级的BP人工神经网络如图1所示。
3.网络模型的训练及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风险评级借助计算机实验,对第1—10项目的风险评级进行训练,得到训练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由下表3神经网络训练结果数据可见,训练值接近于专家评价期望值,训练可以结束。利用训练获得的权值和阈值,再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第11—20项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进行评级,结果如下表4所示。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农产品加工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评级,为项目投资者进行风险回避、风险接受或风险选择决策提供了前提,也为项目投资者建立农产品投资项目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