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个人德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实践工作中,把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更新的必要性,现实驱使着我,只有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胜任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否则,终究要被现实所淘汰,工作很被动。在大专毕业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考过了助理医师、执业医师,2020年1月云南中医药大学业余本科(业余)即将毕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努力学习各种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党政策,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文件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组织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保政策、基药政策、健康扶贫及家签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卫生理论及临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根据办公室工作中实际情况,自学各种办公软件、系统的操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助院领导处理好其他事宜。希望,将来回首自己所做的工作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时光而羞愧。
二、恪尽职守,踏实工作。
当我步入神圣的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时候,我曾庄严宣誓过:“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然而基层卫生院的工作,并不是只干自己的医疗本质工作,2016年底,因院内岗位调整和工作需要,我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变为了办公室人员,以前所学临床知识根本用不上,一切从零开始。按照卫生院的工作分工,我负责:药品、耗材、办公用品采购,办公室文件收发、会议筹备等工作,并协助院长处理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及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更使用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的办公室主任,身上肩负的重任和应尽的职责。只有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离任,严格遵守职责。要完成本职工作,只有把自己的位置认准,把自己的职责搞清。团结同志、诚恳待人,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工作,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才能做好办公室的本职工作。
三、医者仁心仁术仁德
吴孟超院士说:“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在外行眼里,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就是竭尽全力解除就诊病人之病痛,救死扶伤就好。但作为一个医务人员,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更需要有一颗“仁心”。作为行医者,必须要有一颗“仁心”,即“真诚而又自愿”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以父母之心对待患者,无怨无悔!医生是拯救人灵魂与生命的那个人。2019年6月,对于我及我们全家都面临着心灵和经济的双重打击,我母亲突发疾病,被诊断为:宫颈癌晚期伴肺部转移。作为子女,我深知坚持治疗,家破人亡,放弃治疗,人亡家破,为此我左右为难。自我母亲患大病以来,我一度陷入无限的自责和痛苦中。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理性地面对自己,也要真诚地面对母亲的病情,不能因为是至亲,就失去专业指导。特别是面对家人患重疾。病人的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认识有限,这时更需要医生给与指导和关爱。医学不仅是疗伤、治病和护理的技术,医学是关爱人的艺术。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新的考验,许多高校存在德育教育本质把握不准确,教育内容安排不科学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教育,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有关。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在网络等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交流情感的桥梁。大众传媒正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错误落后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迅速传播。“开放的网络环境,从质和量上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深受低俗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不利于其高雅情操的培养。”⑥
(二)、市场经济负作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趋于利益化,实用主义成为衡量人们之间关系的标尺,这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致使一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高度关注自我,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作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传统的优良中华美德被淘汰。做好事帮助他人是出于良知而是为了金钱或出名,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老太太”是对当前社会德育现状的一种揭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社会存在必然或多或少的产生及时行乐,唯我论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弱化的影响
(一)、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在很多高校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变化,方法滞后,缺乏现代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众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而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佳,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需要,脱离社会现实。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从实际出发,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纯粹理论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在众多高校中存在着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抽象,不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知识的生硬枯燥,学生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教育自身。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程抽象空洞,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行为能力弱,进而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背离的现象。此外,目标缺乏层次性,目标设定过于远大,严重脱离了学生自身状况和生活实际,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存在着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的问题,不能够对多元文化的负面作用做出理性的认识。
三、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与内容不科学。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从小教育孩子把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一切的有效方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些家庭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落后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成员缺乏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度直接关系到子女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给子女的道德情感和认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氛围、经济状况以及儿童经历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在一些家庭,家长不注意自身行为和言行,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畸形的人格、错误的观念、扭曲的是非观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缺乏的影响
唯物辩证中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谐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本质,能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德育水平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当前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体制已经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把时间精力多花在专业知识上,参加各种考试,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症。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相分离。在高校中,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现代社会的准则和规范熟记于心。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自觉参与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出现偏离。殊不知多数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是皮毛。道德意志薄弱,选择和判断能力不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错误的价值观冲击着校园文化,侵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这一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教育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和德育教育者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为高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德育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重要性;特点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国家未来的希望是那些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如果大学生们的德育教育不过关,不光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对国家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和不利。为此,我们需要去正视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重新认识德育教育之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德育的特点
1、有积极进步的政治思想但识别能力差
据一项调查表明,当代的大学生都具备非常强的历史使命感。很多学生都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也有着担任富国强民的愿望,能积极的维护祖国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他们在政治上思想积极进步,但遗憾的是,由于当今时代各种浪潮的冲击与干扰,再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对马列主义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没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辨证能力,无论是全面还是片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患得患失,做事有激情但也很偏激,比较认同社会公德,但自身的文明素质不高。
2、价值观的取向易受到影响
我国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消极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在个人的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虽然个人价值的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功利色彩还是影响着大学生在个人奋斗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接受。
3、有很强的创业成才愿望但太自我理想化
当代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主创业的愿望,更有不少的学生在校园求学的阶段就已经开始扮演进入社会的角色了,急功近利略显轻浮。大学生就是千军万马争渡独木桥后最终的胜利者,他们已经具有了理想主义的思维惯性,盲目的自信,陶醉于自我的世界当中,对自我评价的片面,理想化色彩较浓。这些都给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挫折。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环境主要为外部德育环境与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其中外部的德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国际国内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事业追求、人生规划及人格塑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校的内部环境则主要通过学校内部的设施、环境等校园物质和精神因素对大学生成才起着保证作用。
从这些外部环境就可以显示出社会以及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程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负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市场经济的渗透不断的影响着每个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只为有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过更舒服的日子,眼里早就没有了在学校里能学到多少知识的想法了,加以代替的是在大学能够让自己以后赚到多少的钱。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开始拜金,唯利是图,更不会把学习放在心思上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缺失,缺乏德育教育的体现。
大学就是一个大熔炉。招录了不同家庭背景以及思想素质各异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铺张浪费,盲目的攀比。家庭好的学生不断的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有钱,自己过的有多好啊,吃的、穿的、用的有多贵,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家境不好的学生也起了变化,开始盲目的攀比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攀比不仅加重了自己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这全是价值观,个人观取向的问题,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学生,就不会被负面的因素所左右,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高中时努力学习,但是考上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家人和老师的看管,他们不断的变的懒惰起来,每天不是泡在网吧玩游戏就是在外面厮混。
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高校的在读学生,其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局级干部,家境优越,本来他的父母工作就比较忙,加之在考上了大学以后更没有人对他进行管教,刚开始他也是由于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等方面接触网络的。但随着网络的多样化,他对网上的各种信息各种东西都产生了新鲜感,并不断的开始尝试,渐渐地,他开始迷恋上的网络游戏,久而久之他就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并形成了网瘾。荒废了学业不说,身体也是越拖越垮了。
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虽然学校以及国家给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以及根据当代的社会变化去教育引领他们。学生才是国家的未来之星,如果学生们的德育教育不过关,不光影响这个人的发展,也对国家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和不利。
三、总结
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66-02
进入21世纪后,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网络、手机新媒体”等关键词在更深的层次上演绎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义利关系重新诠释、个体价值的张扬构成了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使得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进行思维的改进、变革、创新。高校德育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就目前来说,高校德育课程往往远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目标模式的运用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高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过于空泛,方法缺乏科学性,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了“德育低效”。
1 社会变革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以及多元化背景下、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缺失及片面追求目标模式,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1 义利关系重新诠释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对利益的重视往往就变成了人性的阴暗面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飞速发展,社会层面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判断一个人才的标准最先看的就是“德”,它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探讨高校德育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1.2 个体价值的张扬的影响
我国传统历来是一个重群体、轻个体;重集体利益、轻个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冲击了这一传统的价值取向,自我奋斗的“个人”观念,重视“个体发展”的观念在人们中逐步确立。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多地具有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主流社会价值观仍然强调集体利益,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是“90”后,他们对于自我的肯定意识更高,对于个性的张扬更为主张,因此,注重大学生每个个体发展的特性,注重他们在各具特色的道德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就变得更为重要,我们要不断的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反思,具有开放的德育课程观,用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加以指导、应用。
1.3 精神信仰的缺位的影响
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人们过分地重视对于物质利益的追寻,相应地带来了人们精神境界信仰的缺失,人们精神境界的空虚荒芜,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价值观念以及价值理性的确立,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国民人格的完善。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任何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德育科学理论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负历史使命,承载我国今后发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借鉴研究国内外德育模式,促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促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2 德育模式概念的界定
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道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可操作性、策略化,接近教育实践,能够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学者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1]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德育模式不是一种方法,不是德育计划,同时也不仅仅是德育理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对复杂抽象的德育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德育经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模式
在研究国外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如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化模式、拉斯思的价值澄清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对于我国的学校德育模式进行探讨,我国目前的高校德育模式大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支持体系,更多的只能称为理论模式。但它们代表了我们德育模式建构的一种努力。
近些年来,我国学校德育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教育如何回归于人本身;二是道德教育如何回归于道德生活本身的问题。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影响较大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情感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也有学者提出了“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等。笔者认为各种德育模式都有其优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本学校的德育模式研究,进行有效的高校德育策略,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说教者转变为道德生活真正的参与者。
4 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反对道德灌输
传统的传递―― 人们的批评接受模式正是由于它属于强制性的道德灌输,而道德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从我国目前高校德育发展来看,我们也主张反对道德灌输,反对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教师课堂上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考过之后完全忘记。急功近利的灌输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达不到德育教学效果,甚至导致学生人格发生畸变。
4.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师重教”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自古以来,教师就从事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上的说教工作,这种师道尊严的高校德育研究语境,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学校德育工作起到过一定作用。在良性的互动中使得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真正获得自我成长。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3 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当代新的德育模式普遍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了批评,强调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主张道德教育应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行动模式则是主张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影响环境的能力,可见,尽管对品德能力的理解和重视的方面不同,但强调能力的培养却无疑是各模式的共同趋势。
4.4 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只是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行动,但并不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因此,发展过程中新的德育模式开始关注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道德行为的构建并带有明显的行为培养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强调道德行为的修炼。探索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的新趋势,在德育课程设置中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5 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是由知到信的过程,由了解到感悟的过程,同时它也是构成道德行为的动力。在德育课程中将高校德育教育大纲规定的理论课程与大学生实践课程以及生活课程相结合,形成课程共同体,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道德情感体验课程,如“如果我在泰坦尼克号上――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扫一屋与扫天下―― 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等等,从大学生的身边事说起,在课堂教学中集思广益,鼓励头脑风暴,鼓励身体力行。
5 高校德育新体系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目前来说就是把一整套社会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灌输给大学生,这种方式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人才的同时,又因为其忽视了差异和具体性;忽视不同人群的修养、精神境界的不平衡;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在同伴教育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等原因,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日常规范。这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第二层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第三层面是追求高尚。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分层次,既能够培养社会公民,又应培养时代精英。积极鼓励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践行社会主义公民美德,同时也鼓励他们追寻道德理想。这应成为高校制定德育目标遵循的原则。
6 结语
从德育模式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审视高校德育,我们会发现,高校德育在很多年被异化。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与理念,剔除我国高校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的成分,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引导,鼓励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从而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志毅,赵艳平,肖鸿雁.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89-92.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因分析
很多院校认为,学生们就业就是最好的归宿。在大学期间,多进行社会活动的参与,并能够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让大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大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虽然在公开课上,都有相应课时的安排。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大学生们对德育教育课程并不重视。再加上高校教学,公共课程都被学生们认为是及格以及积累学分的过程,对其真正的教学意义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从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欠佳。那么,为什么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视域角度下,要进行加强呢?从目前以及以往的案例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经验教训,证明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要予以加强了。
第一,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越来越显得脆弱。
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面试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大学生在面对主考官的考验时,往往表现出怯场或者是逃避的心理。对于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能够经得起挫折和挑战。市场经济是一个遵循自然法则的经济体制,对于人才也是如此。优胜劣汰,落后就会被淘汰。而大学生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积极应对。
第二,在运用自身技能的时候,过于追逐利益,而泯灭了良心。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已经有了萌芽,并已经危害到了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膨胀现象比较明显。在自身拥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如何选择自己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地沟油事件已经证明了,只是拥有高智商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危害社会的败类。
二、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
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高校应该能够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准备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该首先能够让学生们明确市场经济的真实含义。压力并不代表一切成功都成为奢望,利益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成功。让学生们了解未来将会面对的种种可能,让大学生们通过正面的实例去体味未来的道路。其真正的路径能够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积极开展相关组织活动,从而锻炼其品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