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学成就

古代文学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学成就

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立体式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古代文学课程涵盖了中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如详细讲解,则无法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创建、更新。一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问题导向。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虽有不同版本,但内容都非常丰厚,均是按照史的线索逐章展开。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内容化繁为简,线条明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块化处理。以先秦文学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分解为4大模块:1.先秦文学的浪漫主义。这一模块的主题是———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及表现,涵盖的主要内容有:上古神话、《庄子》、《楚辞》。2.先秦文学的现实主义。这一模块的主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形成及表现,涵盖的内容有:《诗经》、诸子之文、史家之文。3.先秦文学的南北差异。这一模块的主题是南北文风的不同。涵盖的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4.先秦文学中的治国之思,涵盖的内容有:《春秋》、《左传》、《国语》、《老子》、《孟子》、《韩非子》等。每个模块都有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这些点和史的线索有机串联,避免内容的碎片化。二是在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应从艺术和精神两个层面解读,两个层面并重,而非只突出艺术性。例如对《离骚》的讲解,应以屈原的伟大人格在作品中的表现为统领,而不仅是停留在对诗歌字句的疏通,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从更大的视野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三是在发掘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意义。在分析、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在审美中感受真、善、美的崇高;在先贤的曲折人生中,让学生感悟何为担当,何为坚持,何为发奋,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的品度;在分享哲人的智慧中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由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法上狠下功夫,进行变革。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1]。这段话告诉教育者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即便使用多种,也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在她的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2]虽然针对的是语言教学,但我们可以活用到古代文学教学中,完成不同教学方法的立体式整合。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任务”(pre-task)。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细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块,每一个小模块由2-4的小问题构成。在课前将1-2个小模块的问题布置给已分好组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资料。如先秦文学教学内容设计的第三模块———先秦文学的南北差异,可以将这一模块分为“先秦文学诗歌南北差异”、“先秦文学散文南北差异”两个小模块。针对第一个小模块可以安排学生准备4个问题:(1)了解梁启超《南北文化之不同论》这篇文章。(2)《诗经》产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3)楚辞产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4)举例对比《诗经》、《楚辞》在外在形象的描写上的差异。二是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将前任务安排的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课堂汇报,每个小组汇报5-8分钟,教师根据汇报情况答疑、解惑、讲解,深入、有序地推进教学内容。三是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查找不足,总结本模块的重点,完成本模块的学习内容。任务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包容性,可以整合如讲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交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教学内容从扁平走向立体,从呆板走向灵活,从静态走向动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三、实践性教学的加强

立体式教学除了教和学两个基本维度之外,“做”是第三个重要维度。如何将“教”和“学”的成果转换为实际能力,是立体式教学的目标所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3]兴起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能力本位教育融入了多种研究成果,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元制”模式、5W1H分析法、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教学[4]等,可以看出,在全世界教育格局中,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十分凸显的,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的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满堂灌是教学的主流,这一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的实际状况。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新、改进之外,还应安排有一定课时的教学实践环节。例如可以安排学生改编古代文学的作品,排演简单的话剧表演,笔者曾组织学生改编、排演《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秦晋崤之战》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安排学生对优秀的作品制作成PPT播放讲解;鼓励学生对古代文学不同文体进行模拟、创作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一些学生克服了自卑心理;一些学生改变了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来,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梳理基本文献。事实证明,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建设中去,笔者曾将本地区文化分成历史名人、历史建筑、古代帝陵、历史名胜等多个板块,组织学生撰写相应的文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第2篇

1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1生源素质下降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生源质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以湖北省为例,在2000年时,语文教育专业的分数线为480分,到2014年分数线下滑至325分,十多年的时间中录取分数下降32%。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听有课程中由于文字障碍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少小学生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学的浓厚兴趣,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以古代优秀文化典籍为主的课外阅读课程。这一现状,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这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2教学内容的宠杂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人,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从十年前一周四节,压缩至今天的一周三节甚至。节,总课时减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实际不足两年的教学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宠维国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人、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它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理论强的课程兴趣往往不大,长期以来,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文学史到作品选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高专的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教学的组织过程当中,拉近古代文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中想学的环节。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由于时间久远,文字障碍多、识记信息量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帮助学生正视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带学生走进《诗经》的时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周代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是让《诗经》走进我们的时代。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学习人手,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共同体会爱情追寻过程中的甜蜜与苦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抛开文字的障碍,古代文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很近。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让学生们头痛不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强迫性的记忆往往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经典作品的诵读音频,亦可将同学们中优秀的诵读上传至网络,在闲散时间,利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反复聆听,并可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学习的热情,达到熟记的目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

2 .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优于听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共识。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一是可以补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压力;。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例如,在讲庄子寓言时,可以将寓言做成动画、漫画;讲唐代文学时,展示唐代的版图、壁画、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进与发达;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的时候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文化情趣。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打造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搜集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如名家名作诵读、《百家讲坛》、爱课程网站中古代文学相关讲座,建立网络课堂,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课时不断压缩,很多篇幅较长作品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能进行片断解读,点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精华内容,成了每一位高专古代文学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散点透视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定点定位,以点带面,:定点定位,指教着确定听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历时发展和共时结构中的位置,并能根据这位置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难点,点和位的选择,都必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性的。通过对点、位的讲授,带起了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类人物的思考与发现。例如在《诗经》中通过选讲《卫风氓》,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女性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受迫害与不自主,并使之对《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讲授,既要联系到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内容、风格、手法的纵向的因袭沿革、推陈出新。这样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辨析异同、把握规律、挖掘深隐、体味好处。24模拟课堂,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

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第3篇

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起着传承民族思想和文化的作用。当前,在全球化浪潮中,古代文学在外来思想文化和西方价值体系的涤荡下,需要调整视角重塑思想传承载体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古代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

一、古代文学教学中片面地强调“以史为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督促他们认识文学史,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作品,去亲身体会和感知,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让学生多接触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文学史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在多数高校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片面地强调“以史为纲”的问题。需要及时在思想认识上和教材体例的编排上,以及教师的授课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需要调整角度,发挥古代文学课的民族思想和精神的传承作用。

二、古代文学教学中轻视文学原典的分析

由于在各类古代文学考试中,文学史是主角,多数古代文学教师沿袭文学史的讲授方式,很少有能够从文学作品分析作为切入点的讲授。重视文学史讲授,轻视文学作品分析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只会舍本逐末,以偏概全。文学史涉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理论指导创作,文学批评与鉴赏是文学作品审视的基础。但这都依托文学作品而存在。学生只有了解了文学作品,才能从文学史上全面深刻地分析评价该作品。如,没有读过《诗经》的学生,就不可能对《诗经》的文学价值与文学技巧有更深刻的了解,就不会懂得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不了解具体内容,就不能对该作品极高的美学价值有深层次的把握,更不能洞悉文学原典的真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严重缺乏文学评判能力。

三、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脱离实践,落实不到位

大学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大学生的气质情趣和意志道德等人文素养,不是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就能提高的。人文素养需要精神体验的升华来实现。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需要从圣贤留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去体悟,在欣赏和品读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如今,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经典文学作品读得少,不能很好的对文学作品做出鉴赏。大学古代文学课只学不用、只讲不练,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学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效果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落实得不到位。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立身处事哲理。只有通过大量古代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学生才能明白其深层次的道理,掌握作品的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深层认识,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现实中应用于自身。最终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如,以历史散文《战国策》选篇(《冯谖客孟尝君》)的教学为例,《战国策》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谖客孟尝君》通过描绘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战国时期“士”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文章开篇采用铺垫手法展开人物形象,在结构布局上巧妙地做了安排,可见作者行文风格、艺术技巧的别出心裁。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并且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于自己的人生有何指引”。模仿经典范文去练习,目的是掌握各文体的写作规律,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及时在各类文体“读”的过程中,进行“写”的创作训练。

四、调整视角重塑古代文学传承载体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不是突出技能的专项培养,也不是培养学生仅仅专于某领域,更多是强调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国学是古代文学的基础,是人文教育的主体。我古代先秦时期,文史艺术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代文学虽然在时空上跨度大,但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载体。因此,大学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体系。将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向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转变,即“基础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提高培养”。针对文学史,采用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针对作品阅读与分析,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节约教学时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构成网状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选修课的研究性与前瞻性中间,穿插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会使知识点得到不断的深化与提高,从而构建网状教学体系。如,魏晋文学史,文学嬗变逻辑、特质特点、概貌,笔者做详细的讲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玄言诗的产生渊源”,并在课下形成小论文作业,将知识点向纵深层次挖掘。构建立体网状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古代文学信息量大,需要细致的阐释,单纯的一支粉笔与黑板是不能解决的,需要辅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上的信息流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锦瑟》一课时,运用电脑制作画面,将朦胧含蓄的场景清晰直观化,激发学生想象,起到增强对诗歌意象理解之效。

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第4篇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选修课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授课内容。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历程,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分析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等。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早已形成了分朝断代的文学史教学与分阶段讲授文学作品的模式, 往往在梳理各时期文学发展的线索时追溯作家作品之间的承接渊源和创新流变, 纵向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是每一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成就与影响。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成效显著,优势明显,但这门课程较少关照地域文学的发展和特征,这无疑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建构留下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和教材建设 ,拟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学地理学为理论依托, 注重描绘地文人关系中的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发展面貌。 一方面关注河陇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性对古代河陇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河陇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在形成河陇文学独特面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历代陇籍文人和客居河陇文人在形成河陇文学与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即如学者所言: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群体和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所完成的积累,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 ①以揭示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质。

一、开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意义

河陇一词是历史上人们对于河西、陇右的合称。 河陇地区指今六盘山以西,新疆以东,包括河西走廊及其南北边缘地带, 以及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东部黄土高原地带以农业的早期开发而著称, 河西走廊地区则以畜牧业的发展称誉史册; 河陇是一个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区。 河陇文学与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自古以来,河陇就是戎羌之地、华夏边陲,胡汉杂居,民族构成复杂。 河陇作为古代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舞台,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占争夺的地域。 西羌、西戎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 秦汉之际,月氏、乌孙、匈奴据有河西之地,而陇西、陇东、陇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 随着秦汉王朝建政设郡,戍边屯垦,大量内地汉人移居河陇,许多降服的少数民族居民被安置于此, 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河陇历史的一大主题。 在汉唐至明清统一强盛的时代,河陇既是边防重地,又是王朝联系西北少数民族的桥梁;在国家分裂动荡之时, 则成为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割据之地,匈奴、氏、羌、鲜卑、吐谷浑、回鹘、吐蕃、党项等族曾先后入主河西、陇右。

河陇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 汉唐之际丝绸之路繁荣了近十个世纪,河陇成为融东西文明于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地区。 古代西方的宗教、艺术、哲学以至于物种等,在河陇大地上传播、生根,大量胡商贩客、僧侣艺人、使者役夫在河陇往返、定居,其行踪遗俗,迄今依稀犹存。 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河陇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河陇文学与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 因此,河陇文学与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地域性特征。 与西域文学相比较,它具有更多的汉文化特征;与中原文学相比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多元、兼容、开放、创新是其突出特征。

所以,开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这一课程,通过课程和相关教材,丰富学生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提高其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开阔其心胸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 是伴随对西北边塞诗歌的深入研究而展开的。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学界开始关注古代西北文学和文化。 就文学方面而言,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唐代西北边塞诗上,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古代河陇地区的文学创作。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 出现一批有关河陇地区的诗文选本和研究专著,如《历代咏陇诗选》(1981年)、《杜甫陇右诗注析》(1986年)、《历代河西诗选》(1988年)、《甘肃历代诗词选注》(1988年)、《甘肃历代文学概览》(1994年)、《甘肃历代诗文曲词鉴赏辞典》(1994年)、《甘肃古代文学作品选》(1994年)、《陇文化丛书》(1999年)等,这些选本与专著或聚焦吟咏河陇的诗歌,或探讨河陇文学与文化的演变轨迹,它们的相继出现,为人们研究河陇地域文学与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2000年至今, 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不断由宏观向微观发展,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古今咏陇诗词选》(2000年)、《陇右诗选注》(2002年)、《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002年)、《陇山交通与诗歌》(2003年)、《河陇文化觅踪》(2004年)、《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2007年)、《陇右文学概论》(2007年)、《诗圣与陇右诗》(2008年)、《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2008年)、《唐代文学与陇右文化》(2009年)、《河陇文化》(2011年)等,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河陇文学与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此外,研究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学术论文也逐年增加,可以说,河陇文学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据笔者统计,到目前为止,甘肃各高校只有少数院系开设有甘肃古代作家作品、敦煌文学、陇右文学概论、河陇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我们试图开发一门将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河陇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学特征,这对地处黄土高原、丝绸之路上的西北民族大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组8名成员均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 长期以来,本项目组成员都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 中国古代文学 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国古代文学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在主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 为拓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本项目组成员积极建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先后为学生开设《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史汉导读》、《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文人与传统文化》、《唐诗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学元典导读》、《中国古代散文》、《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文献检索》、《古代小说与政治》、《中国神话研究》、《诗经、楚辞研究》、《苏轼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十余门专业选修课,初步形成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这些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项目组成员多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收获与总结,也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追求,它在深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又一次新尝试。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特别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从教师的角度说,研究性学习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即综合考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中点(河陇作家和作品)、面(河陇的历史变迁及文化背景)、线(河陇文学发展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知识点的确定,到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内容,再到教案设计、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书目及内容等,教师必须在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学习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学生角度说,学生主动参与和密切配合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学习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搜集自己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相关资料,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完成对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点、面、线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使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其学习成果。 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与此同时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还可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集中考察某一地域文学的特点,然后由教师作为主持者,引导学生在陈述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在庞大网络资源的支持下,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将不断扩大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这其实是对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即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修养, 及时把握学术前沿的动态,以保证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评判,而学生也要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接触各类学术观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教材建设的构想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 一部优秀的教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教材是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项目组成员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将以河陇地理、历史和文化发展为背景,突出河陇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描述古代河陇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成就, 考察历代入陇诗人及其河陇诗文创作,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景观,追踪佛道传播在河陇大地留下的印记, 以及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学对河陇乃至中国文学的影响等。 根据兼顾点(河陇作家和作品 )、引出 面 (河陇的历史变迁及文化背景)、带出线(河陇文学发展史)的流程,构成以河陇文化为背景, 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河陇文学发展的立体图景。 在分析河陇文学发展时,既要注重河陇地域文学的个性特征,又要关照地域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作家作品(包括河陇籍作家作品、入陇诗人及其作品、历代描写河陇的作品等),或综合分析,或对照比较,或点到为止,或批注解释,努力阐明其作品风格与古代河陇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视角,阐述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概貌,即以河陇历史变迁和文学嬗变为经,以河陇作家作品为纬,纵横交织,精心结构并撰写河陇文学源远流长而又迭起的历史进程, 总结历代文学家对河陇文学的贡献,突现河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特征, 展现河陇文学名家辈出、 佳作如林的丰硕成果,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成就范文第5篇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占据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古代文学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建设要彰显民族教育特色,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优秀的民族人才服务。

〔关键词〕

民族教育;教学模式;作品解析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汇集历代名家代表性作品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结晶和凝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对于民族院校学生掌握丰厚的古代文学知识、培养人文素养、陶冶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对于民族院校学生,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而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笔者试从几方面做分析探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新颖性、及时性、超前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反映了学科、专业、教学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反映了能否及时、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1〕在课程建设中教材的择取是重要的内容,目前,由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国内各高校的通用教材,该教材内容繁富,作品众多,注释详备。但由于授课学时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以历代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讲授为主,因而授课教师要从教材中精选篇目,尽可能地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体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深入解读,让学生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进历程。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年代久远,语境深奥独特,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造成学生对作品理解存在相当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穿越历史的烟云,将作品还原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进行解读和阐释。中国古代文学许多作品情思委婉缠绵,语言含蓄蕴藉,需要仔细咀嚼体会,才能正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赏鉴,一方面要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文本解读,以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进行分析和判定。另一方面,要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注意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际遇个性特征等因素,去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清晰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风貌。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于课堂讲授作品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依据教材、参考文献细读文本,以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多方搜集资料,深入挖掘作品,吃透教材。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以清晰的层次、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活动,课件制作力求精益求精,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会大有裨益。教师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品的谋篇布局、立题命意、词语运用、思想脉络、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解读,传授基础知识,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并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训练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师授课时要摈弃填鸭式教学,摆脱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沉闷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对作品疑难点巧妙设计问题,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也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适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观点,授课教师最后总结点评,师生互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支撑,阐释作品时要古代文艺理论与现代的、西方的文艺理论有机结合,以新颖的视角、独到的观点解析作品,不落窠臼,不囿陈说,娓娓道来,通过精彩深入的解读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对作品分析鉴赏时要注意经典作品对于后世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关注名家名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评论,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引入课堂教学,而不是只停留于作品本身的解析,这样就更能够深入地解读作品,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于题材类型相同的作品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同中求异,异里寻同,在对比中深入解析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通常采用的是分段教学方式,按照作品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教学内容,如分为先秦部分、汉魏六朝部分、唐宋部分、元明清部分等。然而,古代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创作发展规律以及前后的承续关系,分段教学时如果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就会人为地割裂不同历史时期作品所客观存在的内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分段教学时就不能只囿于自己所讲授部分的教学内容,而应当整体观照,注意到在讲授作品时要能够打破分段局限,做到纵横捭阖、上下贯通,尽可能给学生以文学创作前后承续的完整线索,以利于学生宏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发展演进规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学不能忽视对于作品的诵读,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诵读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可以真切地品味诗词作品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也是把握作家情感脉搏、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对诵读作品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一首诗词讲解之初引导学生进行朗诵,讲解结束引导学生吟诵回味,是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要持续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持续不断地扩充、丰富知识储备,以广博雄厚的专业知识支撑课堂教学,如此,在课堂教学上才会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要加强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和钻研古代文学的前沿问题,密切追踪学术热点,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将古代文学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此,教学中就能高屋建瓴,以开阔的视野、前瞻的观点来解析作品。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呼应,以科研创新成果深化教学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疑难问题也可触发教师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这样就使得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既授以鱼,又授以渔,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阔阅读视野,夯实文学功底

南宋诗人陆游尝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2〕要想打下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仅靠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作品来获取知识,而面对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典籍和个人有限的阅读时间的矛盾,如何选择作品就成为首要的问题。当下,许多学生阅读古籍时偏好看简体本、翻译本,浅尝辄止,学风浮泛。不潜心阅读经典名作,不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而求有深厚的古文学养,无异于缘木求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重在读原典经典、读名著名作。课外阅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涉内容,而是应当认真地、广泛地阅读古代文学原典。阅读时要选择精良的版本,细读、精读历代名家经典作品,学习传统文学的精髓,深切感受深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在作品字词、本事上下功夫,详加考究,深入钻研,长期积累,培养起阅读原典的习惯和能力。在阅读典籍时要注意与作品内容相关文献的搜求考释,追本探源,这样许多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就会迎刃而解,涣然冰释。课外阅读时要注意不同注本的比较阅读,尤其要注意阅读旧注本、名家注本,通过研读不同的注本,全面审视作品的相关解读,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考察,以融会贯通,进而透彻了解作品的思想蕴含,深刻领会作家的创作意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正确地理解作品,阐释作品,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固步自封。课外阅读中对于一些传世名篇要求学生记忆背诵,要对一定数量的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反复阅读,做到烂熟于心,随口成诵,以夯实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民族精神总是蕴藏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3〕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从中既可以获得知识,也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虽历经千年却不绝如缕,一脉相承,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天悯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襟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道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坦荡,爱国情怀一以贯之,感人肺腑,宏词伟句振聋发聩,警醒世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词赋激励一代代国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前赴后继,牺牲奉献。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显著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素养。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焕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闪烁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辉,千百年来吸引无数读者不断地吟咏品味,乐此不疲。通过课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会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要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影视资料,以生动鲜明、形象直观的内容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避免教学模式的僵化板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由于作品内容疏离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和语言环境,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觉枯涩难懂,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典诗词歌曲、散文朗诵、古典戏剧的视频资料,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可感可知的视频教学资料将抽象的诗词意境、作品情景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播放诗歌朗诵视频和展现优美诗歌意境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可播放介绍滕王阁的教学视频,化抽象为形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教学时将视频教学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补充教师讲授的欠缺和不足,丰富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造精品视频课程。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积极引进资源共享课程,降低教学成本,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效举措。

三、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

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4〕在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倡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欠。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充满活力,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学生课外可遵循古典诗词创作技法,创作古典诗歌作品,培养和锻炼写作能力,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创办校刊、院刊,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倡导学生在自办刊物上发表作品。学生可依托学校学生社团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古代诗词朗诵会、鉴赏会,古代文学创作笔会等校内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以致用,通过对创新项目的研究来挖掘潜能,加强学术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中来,通过课题研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进技能,锻炼才干。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故居等地方参观考察,将书本知识与历史遗存、文化实物相衔接,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风物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局限于培养知识性人才,而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服务,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于此也是责无旁贷。

四、古代文学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既具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其自身显著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实行的是多元文化教育,在承担汉文化教育的同时,“民族院校应确立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殊文化逻辑,根据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突出民族院校办学的‘跨文化’的民族特色。”〔5〕165民族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拥有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民族院校只有坚持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跨文化逻辑,才能在办学中真正体现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并在竞争中扬长避短,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5〕166由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宗旨,民族院校的在校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因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也应注重少数民族文学的教育教学,彰显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璀璨绚丽,成就辉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民族院校从事的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创新,主要是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范畴,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6〕教学内容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内容上相对薄弱,但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绝不能忽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在使用通用的专业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时可增加优秀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弥补缺失。民族院校可以组织骨干教师,整合优势资源,编写古代少数民族文学教材,吸纳历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作为民族院校的选用教材,传承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突出民族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其次,民族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民族背景、民族身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教学时注意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蕴涵,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教学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对于古代少数民族作品的教学,一方面是加强课堂上的相关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风貌。历史上汉文学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解析少数民族作品时要注意二者的互动关系,梳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少数民族文学品读活动来深化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身份特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有关自身民族作家的经典作品,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是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民族院校跨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民族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7〕汉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相互学习,既有利于落实民族院校跨文化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同时,民族院校的跨文化教育也要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精神,“要大力重视学校理念、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建设,弘扬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氛围,使教育理想和精神成为教育人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导向,实现文化精神的自觉管理。”〔8〕民族院校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人生观,消弭民族疏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爱国情操,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族院校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时代的热潮,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族院校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民族人才服务。

作者:岳振国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34.

〔3〕周玉衡.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2.

〔4〕高有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新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01.

〔5〕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6〕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