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碱活性;快速砂浆棒法;试验方法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05-02

一、前言

混凝土由胶凝材料、水、砂、碎石和其它外加剂等材料组成,碎石往往通过拌和站所处本地山体开采、破碎加工而得,碎石质量的好坏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碎石的潜在碱活性,对混凝土后期性能是否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影响极为重要,严重的碱活性问题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报废。精密的试验过程,是合理甄别骨料碱活性的必需过程。

二、碱骨料反应的种类

碱活性是指骨料中的某些矿物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Na2O、K2O)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特性[1]。

碱骨料反应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碱―硅酸反应,另一种为碱―碳酸盐反应。碱―硅酸反应骨料主要为含有非晶体或结晶不完整的二氧化硅骨料,碱―碳酸盐骨料主要为含有具有特定结构构造微晶白云石的骨料。

三、碱骨料反应的试验方法

以铁路混凝土的试验方法为例,快速地评定骨料是否具备碱活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岩相法,二是快速砂浆棒法。

岩相法是指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岩相显微镜等手段对骨料进行观察,鉴定骨料的岩石各类、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确定骨料是否含有碱活性矿物、碱活性矿物类别以及碱活性矿物占骨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从而定性评定骨料的碱活性[2]。

快速砂浆棒法是指将骨料和硅酸盐水泥混合制成的砂浆试件置于80℃、1N NaOH溶液中,定期测定试件的长度,依据试件14天龄期时的长度膨胀率,评定骨料的碱活性[3]。本文主要说明此方法进行试验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及相关细节对试验结果准确程度造成的影响。

四、岩样的岩相分析结果

取样岩石种类为代表性肉红色长石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白色白云岩、灰色白云岩共4种样品,经岩相分析,肉红色长石花岗、黑云母花岗岩、白色白云岩3种样品均不含潜在碱活性矿物,灰色白云岩含有较大量的“微晶石英”,属潜在碱硅酸反应活性矿物。四种岩石样本图片如下:

五、几种岩石的快速砂浆棒法试验结果

将以上四种岩石按快速砂浆棒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试验结果,灰色白云岩结果较大,也印证了岩相分析中灰色白云岩存在潜在活性的可能。以下的论述中采用灰色白云岩进行对比试验。

六、试验方法及细节对比

骨料:经破碎的灰色白云岩样品;

水泥:基准水泥,P.Ⅰ42.5,碱含量0.58%,中国建材院;

水:纯净水

NaOH:分析纯。

1、水泥及碱的调整:试验过程中,骨料经加工破碎、筛分、水洗、烘干处理,按规定的级配进行合成,组成样品990g,水泥取440g,NaOH取0.97g,水取207ml,按GB/T17671的方法搅拌并成型试件。因在此过程中,拌和砂浆所添加的NaOH的量为刚好把水泥的碱含量调节至0.8%,试验方法规定要求试验过程中水泥的碱含量不低于0.8%,因此,将NaOH的掺入量,即水泥的碱含量作为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对比。按NaOH掺入量分别为0.97g、1.85g、2.73g,即水泥的碱含量分别为0.80%、1.00%、1.20%。

2、骨料的加工:骨料加工方法可为锤式破碎、颚式破碎、圆盘粉磨等,不同方法加工的骨料粒形有较大区别,锤式破碎的效果较好,颗粒比较浑圆,颚式破碎后的骨料明显存在大量针状颗粒,圆盘粉磨后的样品存在大量片状颗粒。以上3种破碎方法制作的样品分别编号为骨料①、骨料②、骨料③,此3种骨料拌制的砂浆的流动度(按GB/T2419进行试验)明显不同,结果如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加工后骨料颗粒较方正圆滑的明显有较好的流动度,其它方式加工的骨料拌制的胶砂均显干涩。

不难想像,加工后的骨料,颗粒的针、片状颗粒越多,其与水泥浆的接触面会越大,更大的接触面增强了骨料与水泥中碱的反应速度与程度。

同时,因不同操作人员的试验精度不同,对骨料清洗过程有偏差,骨料中粉尘的多少亦不同。对此,将完全清洗彻底的骨料人为地添加烘干的0.075mm以下的细颗粒,按添加0、5.0g、9.9g,即骨料的细颗粒含量为0、0.5%、1.0%。

3、养护过程:因养护方法为80℃水溶养护,养护盒的质量及细致管理也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如养护室的密封性能。密封较差时,养护盒中养护溶液水分蒸发易造成试件暴露,影响正常养护效果。为对比显示,将试件分别置于装满养护液、装少量养护液且养护液不与试件接触的密封养护盒内,分别编号养护①、养护②。

4、试验及结果:按养护①方法进行试验,按水泥碱含量、骨料类型、细粒含量三个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三个不同水平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进行直观分析,根据极差得出水泥的碱含量是影响碱活性快速砂浆棒试验结果最大的因素,细粒含量次之,加工方法影响最小,可忽略不计。分析水泥碱含量与骨料细粒含量的交互作用如下表:

从表中分析可得出,随着水泥碱含量的增加,试验结果越大,骨料细粒含量越多,试验结果越小。

养护方法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养护方法,即蒸养和水养对比,蒸养的试件有较大程度的收缩,收缩值在0.1~0.2%之间,对比意义不大。

5、其它操作方法的影响:测长时,要求试件从水中取出后的15S内完成测试,当放置时间较长时,如30S后,因热胀冷缩的原因,试件长度目测显示可缩短0.01~0.02mm,放置1min后更能达到缩短0.04mm的数量。因此,应注意此操作方法的熟练程度。

七、结论

1、水泥的碱含量的大小是影响骨料快速砂浆棒法试验中砂浆棒膨胀率的最重要因素,且标准试验方法对水泥的碱含量要求宽松,无上限范围,对试验结果的确切程度造成最大的影响,将水泥碱含量调大,往往会对试验结果造成误判。建议参建工程各方检测单位对水泥的碱含量达成一致,或标准修订至更精确的数值。

2、骨料加工的清洗过程很重要,细粒越多,造成实测结果越少。

3、骨料加工方法不同造成骨料粒形不同,胶砂流动度不同,与设想的不一样,影响很小,几乎可忽略。

4、养护过程中必须采用密封养护盒,易蒸发失水的养护盒造成的对试件的蒸养或干养会明显造成试件的收缩。试验读数时务必经常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控制时间15S以内,以防止时间过长造成试件的降温收缩。

参考文献:

[1] TB/T30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S].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第2篇

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2004《征人怨》柳中庸)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本题的解答应抓住作者含蓄抒情的手法,可以诗中作者的语气为切入点,细细品味,找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的答案。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本题考景色的氛围,考景中蕴含的感情,即借景抒情。只要能整体上读懂全诗,又理解了这两句的意思,就能答出“清冷、幽静的氛围,孤单寂寞的心情” 。

二、情感与修辞手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008《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本题抓住了“浮云”和“日”的比喻义,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的情感,就比较容易把握主旨。由“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是昔后是今,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兴亡盛衰之感。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夜煮茶。”(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寄奉》魏初)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抓住 “去岁”与“今年”“却到家”与“又天涯”的对比,从中不难总结出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感。

三、情感和表现手法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2007《鹧鸪天·送人》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2011《春日忆李白》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我望江东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李白望渭北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弄清了诗句的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掌握想念对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就不难了。

四、虚情与实景

“忆君遥在潇湘月,……”( 2010《送魏二》王昌龄)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意思,明白这是运用想象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五、情感脉络的梳理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2009《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本题即是梳理出全词的情感脉络,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心痛,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第3篇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诗中有画,形象鲜明;画中有情,情景交融,构成一个完整而广远的意境。而情境教学恰能发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长。在古诗教学的一开始,使用音乐渲染、绘画再现和语言描绘等新异有趣的方法,再现诗的意境,能引起学生对诗中景象、人物、事物的关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语言描述是在教学伊始,教师用生动而充满激情的语言形象地再现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简介诗人的主要经历。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清除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又能让学生初步触摸到诗人感情的脉搏。

二、带入情境,深刻理解诗句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古诗语言的特点。讲清通假字,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根据省略、倒装、被动等不同的特殊句式,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依境索意,领会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才能理解诗人面对的生活环境,进而体会由此生发出来的意趣、情志和理解感情。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表达和想象能力都比中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通过音乐渲染、依法作画、投影录像、语言描述等方法,个学生开拓一个广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尽情遨游,用语言具体形象地描绘诗人意欲展示的场景,继而因景析情,深刻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在学生的笔尖流淌。如教授《宿建德江》一诗,教师用多媒体画面再现了茫茫夜色中诗人独坐船头,面对旷野、冷月的情景。古琴曲《秋水》抒发着诗人的愁思。此时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假如你是诗人,眼前的原野、江水……各是什么样子。声画结合,构成一个鲜明而完整的意象;语言的提示对学生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刺激着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活动,使学生眼前的情境活起来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依境索意,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的忧愁。

四、朗读成诵、体会语感,更深地领会诗的意境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第5篇

“愁”,触景而生,缘境而发。不同的诗人因生活的时代不同或人生际遇不同,有着不同的愁绪。即使是同一诗人,因生平遭遇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内涵的悲愁;既有伤春惜时感叹人生易逝、盛衰无常之愁,又有羁旅漂泊满怀依依不舍的思乡怀远之愁……诗人的万千愁绪,往往能通过文字的桥梁渗入作者心间,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对“愁”进行了极精细的处理,使诗歌表情写意达到了绝妙的艺术境界。

一、化虚为实写愁意

情感是抽象的,诗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虚为实――或运用比喻,或运用拟人,把只能意会的“愁”写得具体可感。此类诗歌又以山水风月作品较为多见。例如,唐代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及宋代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了愁之多、愁之长。

再如,宋代黄庭坚的“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就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愁情含于满川风月;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解元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王实甫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都生动地表现了愁的重量、愁的体积;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则写了愁运动的速度;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运用夸张描摹了愁的长度……总之,在诗人笔下,“愁”有了质感,有了体积,有了动态美,这就使愁的意蕴变得更形象,更感人。

二、妙合情境寓愁情

所谓“情境”,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之“境”。创作主体将某些亲身经历的人生感慨和生活感受作为审美对象与特定的情境契合时,便会创造出主客观交融的艺术之“境”。“情境”的特点是主客观交融。以孟浩然《宿建德江》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例,其意为“原野空阔旷远,极目远望,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清,天地之间,无以为伴,只有月与人近”――天比树低,压抑之感遂生,月与人近,则表明该宿未宿的诗人在此空阔辽远之地只能与无情无语之月为伴,孤寂之意愈浓。只此两句,便将诗人之浓浓客愁淋漓写出。

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但瘦马上的人呢?显然,他是一个离家在外,犹如到了天边的断肠人。这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与前面9个名词性词组组合,以情驭景,妙合情境,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写,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三、大胆想象展愁怀

《踏莎行》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其中,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尤其是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是表面上写的凝望和想象,实际上则是写游子大胆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她所思念的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碍,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如此写来,自然是情谊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怼U庑┪奶城氨裁腔蛞蚋鋈饲樾魇谷唬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质量万里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江苏通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

中国茶叶加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