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怎样写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专题日记 习作教学 写什么 怎么写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巴金先生说过:只有写才会写。日记训练灵活方便,最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喜欢,最易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是实现反复练习、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提到日记,许多学生可谓是“爱之深,怕之切”,作文都不会写,天天写日记更不知该写什么。因此,在日记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进行了“专题日记”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明确内容,丰富主题
“专题日记”就是每个星期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专题内容,学生根据这个专题,组织材料写日记。
我给学生确定的日记专题是:星期一是“童话连续剧”,星期二是“猜猜他是谁”,星期三是“快乐读书屋”,星期四是“我爱我的家”,星期五是“校园趣事多”。这样每周往复,天天有内容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不用再为日记内容伤脑筋,只需要解决怎样把日记写好的问题。
二、指导写法,贵在坚持
要想让学生写好专题日记,每一个专题的具体的写法指导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有内容写之后,明白怎样写,从而解决了“有话不会说”的问题。
星期一:童话连续剧
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乐于写童话故事,根据这一心理。我确定了续编“童话连续剧”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己编创“动画片”,自己写中短篇童话故事。每周一集,让学生成为童话小作家。首先选定主人公,特点鲜明。第一集童话故事要先确定主人公,并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主人公要与众不同,可以是自己的化身,有超凡的能力或有出众的智慧,你想干什么办不到的事可让他在日记里替你完成,也可是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的影子。然后介绍他有什么突出特点,以后的故事围绕这个特点写。其次故事情节要曲折,充满情趣智慧。可以经历这样的过程:“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失败—再想办法—再失败—再想办法—最后成功—再遇到困难或危险。”这样的过程充满情趣和智慧,既可丰富故事情节,培养写作能力,又可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培养学生的情智。再次结尾要留下悬念。故事的结尾留下悬念,在主人公遇到危险时戛然而止,下周再见。这样不仅可吸引读者,而且学生有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把故事续写下去,写作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由于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知识水平有限,大部分学生的童话连续剧不会有很多集。这样学生在每写完一部之后,我就引导其换其他内容开始下一部的创作。
星期二:猜猜他是谁
小学生习作中写人是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连自己的妈妈、老师都写不好。试想日常生活中最亲的人、学习生活中交流活动最多的人都写不好,能写好其他人吗?
于是我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引导、训练学生观察人物:每周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他的特点,如外貌特点、言行神态特点、行为习惯特点、优缺点等。但在日记中不能写这位同学的名字,让老师猜。如果老师一看就猜得出来,说明学生观察得细致,人物特点描写得生动、准确。
在开始进行人物介绍训练时,我先引导学生写特点鲜明的同学。结果,班级里的优等生和问题学生先后成为写作对象。对于问题学生的介绍,我进行了正确的评价引导——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还应发现他的优点。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笔下的人物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形象具体、人物鲜活。
周三:快乐读书屋
在开展这一专题之前,我根据不同的年段推荐了不同的阅读书目,组织班级读书会的教学活动,并提倡、推动家长和学生间的“亲子共读”。然后指导学生写好每一周的读书笔记。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写法:提纲法、摘录法、感受法(写读后感)。
周四:我爱我的家
每周写一件家里的事,或家人之间发生的事,范畴宽泛,只要是跟家庭有关的事就可以。重点强调叙事要完整,事情的过程要清楚具体。
周五:校园趣事多
写学校一周中发生的最值得记的一件事,如:课堂学习、课下游戏、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兴趣活动小组、班队会、校内外劳动等,也可以写一写一周的学习生活总结。
开展专题日记教学之初我并没有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写,而是由易到难,有层次地一个一个地开展。先进行星期一的“童话连续剧”这个专题,该专题写好之后,再开“快乐读书屋”的专题,依次开“校园趣事多”、“我爱我的家”、“猜猜他是谁”的专题。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下子内容过多而厌烦,反而新奇不断,兴趣激增。
三、及时反馈,重在鼓励
学生每次写好日记,总是热切期待尽快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老师作出反馈,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体验到成功、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在专题日记的评改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激励方式:
1.态度激励。以学生写日记态度是否端正为评价重点,态度积极的重点表扬,树立榜样。
2.高分激励。老师的一个高分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日记热情的一个契机,所以,在评价学生日记时我从来不吝惜笔下的分数,能给高分不给低分,甚至在满分的基础之上再给加分。
3.评语激励。通过评语表扬、激励学生,有效保护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动机。
4.学生作品成集、成册。专题日记开展半个学期以后我就逐渐地把优秀的“童话连续剧”编成故事集,打印成文稿,装订成册,作为课外读物在班级传阅。一个学期以后,我又精选了各个专题的日记,编成了日记精品集,每个学生一册。
实践证明,学生在专题日记中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真情实感在习作中自然流露;在日记中留心观察,善于想象,在习作中也能继续发扬,专题日记为作文走向成功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关键词:课改;小学生;作文能力
体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实作文,表达真情实感,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现实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会搜索枯肠,胡编乱凑,言之无物,习作能力可想而知。为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可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捕捉机会,让学生多观察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但学生作文常感无从下手。其实并非无事可写,而是平时缺乏细心观察,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学生作文贵在真实,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记得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学生从河里捉了一只小螃蟹,弄得班级乱哄哄的。当时,我灵机一动,叫学生拿来脸盆,装上水,把小螃蟹放进去,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观察要求,“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把自己观察的东西告诉同学”。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第二节作文课,我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一个个精彩的作文片段便呈现在我面前……像这样的瞬间,如果没有及时让学生写,过后再写就没有味道了。
二、抓住机会,让学生多说
说是写的前提,说得详细,写得就会得心应手。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说说的机会,让学生说出想说的话。有个教育家说的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期是当时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真情表达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让学生说,如《南郭先生逃跑之后》《凡卡回到了乡下》《新龟兔赛跑》等。
每个星期,我要求学生说出身边的新鲜事,说说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奇闻轶事,可以自由地谈天说地。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纷纷把自己想说的话一吐为快。尤其是在节假日,更不放过大好时机。比如:“母亲节”前夕,我提醒学生:“明天是什么节日?”“你们为母亲准备了什么礼物?什么礼物最有意义?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显然,开拓作文题材,丰富命题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笔下有话,有具体的内容可写。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活动
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彩多姿。针对小学生好玩的特点,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剪贴作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编成一个故事;每天让几个学生讲一个故事“谈天说地”,全班同学当评委,评出优秀者……这些趣味性活动,学生十分喜欢,当他们下笔作文时,不再是“无病”。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生活的很多体验无法直接获得,只有通过间接积累和读书来实现。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应用,只有大量、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自如地写作应用。在阅读指导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与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对比,从中吸取营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一天只要阅读20分钟,一年就可以轻松、快乐地读完50本书,小学六年就可将300本书读完。这样学生能够真正养成一生受益的读书习惯。我常为学生选择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那些好玩的图书、有趣的安徒生童话等系列作品,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想象,丰富了情感,启迪心灵,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个性,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巧妙融合,让学生多练笔
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多作生活练笔:首先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把生活中有感触的内容用一句话写下来。如:看到树叶飘落下来了,写“金黄的蝴蝶在飞舞”;树上滴下小水珠,写“树在流口水”。只要是有感而写,不论长短,实在没有感受,可以收集听到的精彩的话。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时记下一瞬间的灵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要求每天写日记:一可以练笔,二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三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对优秀日记,让小作者读给同学们听,因为这也是一种荣誉,这样学生一定想多写几篇,再次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把日记写出来给同学、教师看,贴在作文栏内展览,投稿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或寄给报社发表……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做到坚持每天写日记。
总之,学生习作的素材主要来自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景和物,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与文献:
[1]郭根福.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甘肃教育,1998(5).
一、尊重客观,注重实践,诱发学生写作的情感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写文章先得有客观事物的“境”,人的思想才能有所反映,再把所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比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班队活动,观察体验人、景、物,启发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等,从而写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
二、加强基础,引向生活,培养学生写作的情感
知识是情感的基础。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情感也就越深厚。因此,在写作上要加强学生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生活,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识天地,让儿童在各种活动环境中接受教育,开阔视野。总之,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愿写作,想写作,爱写作。
三、以身作则,以情动情,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信心百倍地教,学生满腔热情地学,教师动手写文章,体会其中的甘苦,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写得好,学生就会情动而相随,逐步激发写好作文的愿望。实践经验表明,以情动情,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的境界。因此,作为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生活,共享欢乐,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情感的感染效能。
四、鼓励表扬,肯定成绩,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
在写作指导中,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写,心里怎样想,口里怎样说,笔下就怎样写,放开思路,把要说的话讲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和表扬,要经常交流好作文,张贴好作文。
关键词:模仿;小学作文;创造性写作
一、模仿的提出
教小学语文多年,学生经常问到一个问题:老师,作文该怎么写?我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告诉他们,只能告诉他们要多读书、多写日记,以后慢慢地就会写作了。在每周一次的教研会上,老师们之间也就这个问题展开过热烈而持久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比如“作文其实就是写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比如“多买作文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再如“作文教法‘三步法’”,但这些办法却经不起作文教学的实践检验,只是昙花一现状。现在,如果学生问我:“老师,我就是不会作文,我怎样才能会写作文呢?”我就告诉他这个较慢和较笨的办法:“你向语文课本学,至于怎样学,很简单:把它读懂之后,看它怎样写,你就怎样写,一句话,照着写。”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来看,作文就是这样,从模仿别人的文章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逐渐学会写文章了。这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可见,我们提倡模仿是破解目前我校作文教学困境、拓宽作文教学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模仿的根据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从不会到会总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模仿,它的终点才是创造。所以小学作文的起点是模仿,这是毫无疑问的。遗憾的是,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主张是相反的,叫刚拿起笔来学作文的学生搞创作,这种没学会走路就学跑步的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势必行不通。大家都知道,学书法,刚开始是描红临帖;学美术,刚开始是临摹写生;同样,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先模仿后创造,这也是内因和外因互相转化的哲学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三、模仿的作用
过去私塾教学的方法就是先叫学生背书。私塾先生的用意,并不是叫弟子背会了再去抄袭,而是背会了好去模仿。试想,如果一个人胸中没有多少篇熟读成诵的好文章,他拿起笔必定是思路闭塞,笔端枯涩,绝对不会“下笔如有神”的,如果已经读懂甚至背会了别人的文章,模仿就变得简单多了,在作文时需要什么,内容就模仿什么,别人的文章哪个段落写得好,就模仿哪个段落。视自己作文之所需,取他人文章之所长,这和抄袭完全是两回事。作文教学就践行着这样一个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跨越。
四、模仿的运用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为例说明。在学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学生都去河北省著名景点――野三坡,学习课文也很认真,我趁机在学习课文后布置了习作《野三坡游记》。学生写作热情很高,习作中大部分学生模仿了课文的结构,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走进河北涞水县的野三坡,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这里的山是野的。……”
“这里的水是野的。……”
“山上的野生动物当然就更是‘野性十足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游人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开头和结尾的笔法,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的开头都模仿了课文的词句,文章的线索都是“野”。那么,他们的模仿有没有缺点呢?肯定是有的。比如课文有什么在,他们在自己的作文里也要有什么,由形式想内容,自然就有了“无话找话”的毛病。但这些毛病比起模仿所取得的成绩来说,还是次要的。因为他们只是模仿了课文的间架结构,内容还是自己游野三坡的具体见闻和感受。见仁见智,充满了个人的创造,并没有写千人一面的雷同作文。所以,如果以为有次要的毛病否定模仿所取得的主要成绩,这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小学生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极少一部分爱好阅读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在老师的强压下,只能囫囵吞枣,很少细心体会,更毫无兴趣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原因
农村小学开设课程比较单一,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成绩未考核教师标准。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教科书、题海战术中作战,学生课外阅读得不得重视和有效开展。阅读量匮乏,学生理解能力差,词汇量少,语言平淡。学生最怕写作文,更不爱写日记,甚至有教师图立竿见影,让学生背作文。短期提高了成绩,却遏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学生如涸辙之鲋。
(二)家长原因
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劳累,缺乏对孩子读书学习的引导,没有给孩子良好的读书氛围。以至于有的家长用手机、电脑哄孩子,孩子的课余生活被大量电子游戏占据,无暇读书。网络世界走进了孩子的心灵,经典名著离孩子越来越远。
(三)学生原因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较弱,很难自我管理。即便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也只不过是心血来潮,没有固定的时间和丰富的读物,很难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策略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驱使孩子不厌其烦地去做。首先,给孩子降低难度,从听故事、有意思的漫画、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入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其次,以语文教科书为载体,推荐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例如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讲解课文的同时,渗透课文阅读。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学生可能就会对周瑜恨之入骨,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公谨,怎么会因为诸葛亮比他聪明就设计陷害人家呢?对一个心志极高的人来说,嫉妒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比对方差,这对周瑜而言又怎么说得通呢?那周瑜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起杀心呢?欲知其中原委,请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二)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与技巧
为了养成孩子们踏实认真地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作品全面深入地理解,对作品的人物事件、中心结够等全方位通晓。在学生能够深入文章,注意力集中掌握了精读方法后,可以教会学生略读。即通过浏览、跳读等方式,舍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当然,一些经典名著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写。我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他们既然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平台。
首先要固定阅读时间。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每周给学生课内一节课阅读,家庭阅读半小时,双休日可适当延长。班里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省下零花钱,买不同的课外书,大家可以互相借阅传看。指导家长和孩子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朗读。家长和孩子还可以角色扮演,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给孩子成功体验
有调查,才有落实,有展评,才有奋进。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开展了“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小李杜”“成语城主人”“故事大王”,教师记录学生阅读篇目,根据阅读数量评出“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推动课外阅读逐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