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物流公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交易风险是国际物流企业在国际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外汇风险。对国际物流企业而言,交易风险主要出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货币资本借贷、对外服务等领域。
(二)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它是指企业把外币余额折算为本国货币时,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发生变动的风险。由于国际物流企业在境外产生的损益都有可能存在折算风险,所以折算风险也是国际物流企业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
(三)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它是指由于预期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业务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风险。经济风险对国际物流企业的影响不仅是短期的价格变动,而且会对国际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如利率、市场需求等)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最终影响国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服务价格、服务成本以及市场份额,甚至可能改变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
二、国际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一)对外汇风险认知存在偏差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对外汇风险管理存在以下误区:
(1)外汇风险难以规避。我国部分国际物流企业认为汇率的波动没有规律,企业难以有效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由此,部分企业在涉外合同谈判和收付汇环节上对外汇风险考虑不足。在已经具备远期和掉期交易机制的条件下,不少国际物流企业仍然选择即期结汇。
(2)过度看重成本效益原则。大部分国际物流企业未建立外汇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才配置不够,一般都由企业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兼职办理外汇业务。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外汇理财技巧,谈不上对外汇风险的预测,更谈不上有效地运用金融工具来化解外汇风险。
(3)盲目追求外汇投资。部分国际物流企业将外汇风险对冲的金融衍生工具当成是炒汇工具,盲目炒作,铤而走险,产生大量投资损失。
(二)外汇风险防范产品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规避外汇风险产品还很少,主要是远期结售汇、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几种。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国际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这些产品还不太适合我国大多数国际物流企业的需要。远期结售汇业务虽能直接规避人民币外汇风险,但它要求企业有等值现汇才能办理。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国际物流企业而言,单笔收汇金额小,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加之办理远期结售汇需多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国际物流企业收汇后一般不愿意采用远期结售汇规避外汇风险。另外,受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一些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行下发有关汇率避险业务管理规定及风险控制要求时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行提供外汇避险服务的积极性。
三、国际物流企业外汇风险规避原则
(一)风险对冲与风险分散原则虽然外汇市场的风险较大,但仍然是可以对冲和分散的,甚至是可以获利的。当然,国际物流企业的外汇避险操作目的并不是进行外汇投机,而是规避外汇波动带来的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国际物流企业在进行外汇避险活动的时候,应坚持风险对冲与风险分散的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不能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采用激进的冒险措施使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活动变成一种投机或赌博。
(二)预测与监控相结合原则要成功地回避外汇风险,首先必须对汇率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国际物流企业的外汇管理人员在采取风险防范操作时,应综合基本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参考历史走势与其他资本市场走势,对汇率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此外,国际物流企业还需建立外汇风险预警机制,对外汇风险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防止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出现异常带来的外汇风险失控。
(三)经济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所有的外汇避险操作都将产生操作成本,操作成本包括聘请专业外汇风险人员的成本、外汇买卖佣金、税收、机会成本等。因此,在选择外汇操作方法时,国际物流企业应对外汇风险防范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在科学预测汇率波动趋势的基础上,如果采用避险措施带来的收益小于操作成本,那么可以不进行避险操作。此外,由于外汇避险操作很多时候都是将外汇风险转嫁给交易对方,是一种零和博弈。如果对方也充分考虑到了外汇风险并在交易过程中坚持有利于自己的避险措施,那么交易双方可能僵持不下,国际物流企业将无法获得客户。此时,国际物流企业就必须从全局战略的角度出发来灵活应变,必要时给予对方风险补偿,或采用折中方案。
四、国际物流企业外汇风险规避方法与手段
Abstract: Implementing logistics outsourcing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MNCs in the host country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es, business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MNCs selecting, and the impact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on MNCs. Based on those, 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going out”enterprises in the host country to implement logistics strategy better.
Key words: MNC; host country; logistics outsourcing;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
1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以物流外包作为最主要的物流运作模式
当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包括:(1)自建物流。跨国公司建立覆盖东道国的物流网络,虽然短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来看,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带来可靠的销售网络,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和风险。(2)成立物流合资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出于减小风险以及对物流进行较好的协调和控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往往与同行其他企业或优秀的物流服务商成立物流合资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3)实施物流外包。通常而言,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拥有较少的自有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这些远远不能满足跨国公司的物流服务需求,其物流业务绝大部分依赖于外包。
2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物流外包的动机及具体业务
通常而言,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最主要的动机包括减少物流成本和改善物流服务水平。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物流外包的动机除上述两方面之外,还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提升核心能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物流外包,节省出资源用于发展和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2)促进在东道国的产品销售。借助于物流服务商的物流网络,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可以提高其产品销售额,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份额。(3)支持在东道国的生产运营。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有效改善供应物流的效率,可以为企业在生产效率上带来持续的改善。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外包的物流业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市内配送、采购、包装加工、条码采集、原料质检、代结贷款、代为报关通关、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等活动。并呈现如下特点:(1)外包出去的业务以传统物流业务为主。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外包出去的业务主要是传统物流业务,外包频次较高的是仓储、运输和配送。(2)外包出去的业务中核心、增值物流业务较少。整体供应链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管理、包装加工和条码采集等核心、增值物流业务外包较少,可能原因之一是这些核心、增值业务涉及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等商业机密,害怕通过外包把这些机密泄露出去,另一原因可能是虽不涉及跨国公司商业机密,并准备外包这些物流业务,但在东道国很难找到较好地提供上述增值服务的物流企业。
3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物流服务商类型及管理方式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使用的物流服务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母国原有物流服务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使用的物流服务商基本上是跨国公司在母国的原有物流服务商,追随跨国公司来到东道国[1]。(2)提供全球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商。跨国制造型企业需要跨国服务、关系和技术,只有规模较大的物流服务商可以提供。(3)东道国物流企业。东道国物流企业也会被跨国公司所选用,主要提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地域范围内的物流服务。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东道国物流企业通常具有低成本及网络布局优势。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对物流服务商的管理方式包括:(1)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使用的物流服务商基本上是外资物流企业和国内物流企业混用。在物流服务商数量上,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出于风险考虑通常不会只选择一个物流服务商,使用的物流服务商的数量一般在2~5个,以通过竞争调动各物流服务商的积极性。(2)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选择物流服务商最主要的途径是公开招标。通常而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物流部门通过招标形式自主选择物流服务商,不需要公司总部来确定。(3)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与物流服务商合作时间较长,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出于物流服务的稳定性,跨国公司注重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通常不会频繁更换物流服务商。而且双方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跨国公司不仅向物流服务商扩大其物流外包范围,而且还把其推荐给其他潜在客户。同样,物流服务商也愿意承担市场风险自建物流网络以满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扩大市场份额的需求。并且,在跨国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物流服务商愿意配合跨国公司共同解决问题,并在物流服务价格上自愿调低,减轻跨国公司负担以共度难关。(4)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对其物流服务商的评估也非常重视。跨国公司密切关注各个物流服务商的运作情况,会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抽检,并根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
4 东道国物流外包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通常而言,东道国物流外包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包括:(1)降低物流成本。在东道国实施物流外包对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外包服务商凭借其物流专长和规模经济等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可以有效地降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物流成本。(2)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在东道国实施物流外包对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另一影响就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服务商的介入,跨国公司的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响应性、高效性等得到体现,物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了跨国公司客户的满意度。(3)提高生产率。物流外包使得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销可以更有效的衔接,促进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率。(4)提高市场份额。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更快地将其产品推向东道国市场,而且可以借助自己及其合作伙伴的物流网络扩大其产品的销售区域,增加销售额,扩大其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
5 对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启示
(1)我国“走出去”的跨国公司应该在东道国优先选择物流外包。柴国君,李丹(2014)[2]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走出去”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多。不过,我国这些企业大都遵循“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热衷于自建物流,物流外包意识淡薄,较少实施物流外包。鉴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物流策略以物流外包为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也应该强化物流外包意识,积极实施物流外包。
(2)我国“走出去”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要合理选用物流服务商。出于诸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所用物流服务商的经验,我国企业在东道国优先选用原有物流服务商,最好是我国物流企业,让其在企业进入东道国之前,构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物流网络。此外,也要适量选择某些东道国本土物流服务商,以更好地充分利用这些物流服务商的本土化知识和物流网络。
关键词:模块化;国际物流网络;生产网络;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2―0015―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从经济国际化时代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科技革命及其推动的产品内分工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导力量。产品内分工、信息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应用又催生了模块化技术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生产过程的国际分散化和生产组织一体化相共存的发展格局,此时,模块化生产才真正成为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跨国公司所组织的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内,企业组织呈现柔性化趋势,其定制化生产方式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之间的往来也由原来松散的、短期的、随机的、一次性的交易变成紧密的、长期的、较多稳定性的频繁交易。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以其庞大的全球分工体系,在母国和东道国两个层次上的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母国的体系外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公司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分工合作网络,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将全球生产与贸易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使建立区域性政治经济联盟和政治经济共同体成为可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带领世界走向史无前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而近年来服务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几乎所有的服务产业中都可以看到国际化的动力和倾向,尤其是在物流、金融、通讯、商务咨询等生产服务业中的倾向更为突出。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希望通过对国际物流业产业结构特征和竞争新动态的深入分析并在阐释其实施模块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得出通过模块化分解与整合形成国际物流模块化网络的可操作性路径,并试图将模块化生产框架扩展到其它生产活动领域,进一步通过生产服务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机制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研究,不仅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及其他生产服务业的模块化发展与服务网络的形成并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形成全球生产网络提供理论指导,也会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60年代初,模块化只是被看成通用化和标准化的零部件来研究,90年代后模块化才被看成是包括分离与组合的系统性概念被首次提出,慢慢进入到设计、生产、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开始对产业结构的变革产生着革命性的意义。模块化是一个不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还可以使集中的决策变得更分散的追求创新效率与交易费用节约的子系统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包括系统分解和系统集成的过程。虽然现在模块化被认为是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附于总部的科层单位,而是在不违反界面联系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的相当于一个个内部市场的高度自律性的分部,是能对顾客多样化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并可随市场竞争的变化动态演进的柔性组织。目前理论界逐步形成了从设计模块化到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产业模块化的较为完整的模块化理论体系,但国内外模块化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领域,对服务业模块化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都是把制造业中的模块化理论直接运用于服务业,广度和深度都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模块化实践。有学者认为服务业模块化是服务需求拉动、成本压力的推动和技术催化三力作用下的结果,也有学者从价值链、企业边界和顾客接触三个维度分析了服务业及其组织模块化的必要性和动因。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模块化要求企业组织的模块化,服务模块化组织是由遵循严格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沟通性和协调性较强、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自营或共享的方式实现的各个基本模块之间紧密结合形成的,是把科层组织权威机制的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糅合于一身,既防止市场失灵,又可克服一体化组织的失效,从而能够达到交易效率最大化特性的中间性组织。近来,又有学者通过对服务流程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的发展演化路径论述了推动服务型跨国公司模块化不断向高级演化的创新动力,也有提出借鉴国外服务业聚集的做法,通过建立生产业模块化、现代服务业积聚模块化和外资拉动模块化三种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模块化组织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和品位,还有的系统分析了适合于服务业模块化组织的界面管理机制、信任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三种协调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总之,对服务模块化的研究由最初的服务业领域逐渐拓展到生产性或服务性的服务模块化组织中,未来将会有更多从利润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人手对微观企业和宏观产业服务模块化进行分析。然而,现在服务模块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模块化技术在服务业与服务组织中的运用,不是对某个特定的具体行业就是对整个服务业的模块化可行性进行探讨,却很少有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全球生产网络起粘结作用的生产业主体一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服务流程模块化以及通过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而从经济学视角下对服务流程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构建以及对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模块化嵌入及其影响的探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试图填补这个空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不单对国际物流业的模块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更把它扩展到其他生产服务业以及经过数字处理的一般服务业领域,更为其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实现全球模块化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操作性路径指导,这就为解释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模块化互动发展形成全球生产网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单有制造型跨国公司还有生产服务型跨国公司这一命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第二,研究思路的创新:并不单纯就模块化论模块化,而是在对国际物流业是如何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分离与分立再到连接与整合形成国际物流模块化网络并通过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具体过程进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在互动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流程模块化更大范围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或如何通过从服务业流程模块化到模块化全球布局更好地整合散落于全球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从而把生产服务流程模块化与制造型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其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内在规律,给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后面的章节如下安排:第二部分对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可行性与必然性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通过模块化的分离与分立再到连接与整合形成国际物流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部分对国际物流网络通过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进行了探析;第
二、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可行性及必然性分析
(一)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
现代物流按空间来分包括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是把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销售和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见图1),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一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从而为其客户带来更多新的价值增值的系统,是为保证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实现,促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物资流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是通过产品流动网络系统和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支撑国际物流各要素子系统有效运行的网络系统,其中,产品流动网络系统是国际物流的载体,它可以看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由国际贸易口岸、保税区、保税仓库、国内外中转仓库等多个收发货的节点承载的商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检验、包装、流通加工以及前后的整理、再包装等各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心,通过实现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来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基本需求的具有支撑作用的有机整体。而对国际物流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信息量大、时间性强、交换数据频繁等特点,不仅对物流国际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实现国际物流目标的关键。
跨国物流企业依靠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提供跨境的物流服务,一般而言从供货方到收货方的业务流程共包括如下图2所示的8个步骤,全程每个步骤都掌控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监控中。
(二)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可行性及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范围内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交易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国际物流活动日益频繁,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国际物流从单一形式向模块网络系统化发展提供了支撑。好多跨国物流企业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物流联系,纷纷在全球建立物流节点,使得国际物流与城市物流、区域物流相互叠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可见,国际物流活动是物流企业伴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的服务过程。日趋宽松的全球市场为跨国物流企业的全球扩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国际物流业中的运用,进一步加快其全球扩张的步伐,慢慢地国际物流业客户遍布世界各行业、各角落,每天处理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庞大而繁杂。国际物流网络规模决定着市场规模和竞争实力,并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而要建立起国际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技术含量以及利润率相对较高的通达全球的巨大网络系统,对人才、资金与时间等投入都有极高的要求,这已经形成了一道自然垄断的门槛把大多企业拒之门外,随着全球网络的纵深发展,会出现强者更强赢者通吃的寡头垄断局面,这样,一个全球竞争对手的战略调整极容易引致其它竞争对手的跟随和效仿,以维持各自的全球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所以,大部分跨国物流企业为了获得全球竞争优势,通过开展空运与海运、地面运输、合同物流及国际邮递服务等相关多元化业务的混业经营来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更好地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种愈来愈强的混业经营趋势,使得跨国物流企业必须通过更多的跨国并购来快速吸纳并整合更多具有国际竞争性的物流资源,因此,对其资源整合能力和混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通过流程模块化不仅使物流服务可以像制造业一样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更可降低因为服务的无形性为顾客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模块化的服务在制造品和服务之间会起到桥梁作用,使得制造与服务之间界限更为模糊,也只有通过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把服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模块化才可以为跨国物流企业应对外部动态变化的复杂竞争环境和内部复杂庞大的全球混业经营系统提供高效的方法、手段和路径。
模块化生产以整个生产系统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它打破了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织层级和垂直边界,强调组织的渗透性和灵活性,这与物流的系统思想、整合管理的资源观吻合。加上国际物流业不仅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非常高,而且满足服务业流程各功能部门要实现模块化生产的条件,使得国际物流服务可以较容易地被界定、分析和分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物流将本来相对连续但独立的流程: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分解成不同的业务节点模块,然后通过全球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了全球网络节点的紧密配合,从而不但使复杂的物流系统工程问题变得简单,更可通过各模块背对背的创新提高全球物流网络的创新速度和水平、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应对急剧攀高的迅速、准确、安全、便捷以及个性化的市场要求。所以,为了应对日趋全球化和激烈化的竞争实施服务流程模块化成为跨国物流企业可行的必然选择。
三、服务流程模块化视角下的国际物流网络形成过程
(一)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分离与分立
依据显性和隐性的设计规则,将国际物流服务流程分解为功能相对独立但能并行地研发和操作的不同层级模块。其中模块内部是相对紧密衔接的紧耦合,而分解后的各模块之问能够通过明确的结构、界面和标准串联成一个有机服务流程的松耦合。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将国际物流服务流程分解为三大功能模块:主要模块、信息支柱模块和辅助与增值服务模块。其中各个子模块又可以根据功能和结构的不同逐级向下分解,具体分解路径如下(见图3)。
1.主要模块。根据功能、结构和技术不同,我们将主要模块分为采购、仓储、运输和国际转运中心模块。采购模块不仅要实现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要在低成本、少消耗、高可靠性的限制条件下来组织采购活动;仓储模块;国际商品从供应地送往接收地是一个集、散的过程,商品在各中转仓库需临时存放一段时间,有时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运输模块是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实现货物从供货方到接收方的重要手段,包括从供货方到接收方的全线运输过程。国际货物运输不单运输路线长还涉及多方而且时间性强、风险性大,由于具有国内外两段性联合运输、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很大比重,因此是物流网络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国际转运中心:根据转运中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模块化全球转运中心和一般的地区转运中心。其中,地区转运中心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洲际转运中心和国别转运中心。
2.支柱模块。在国际物流服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主要模块都要与跨国物流企业的全球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打交道,此平台拥有跨国物流企业内最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故成为整个物流网络中的支柱模块。可以将该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如下模块:客户管理模块(或客户服务模块),主要依托将供货方名称、偏好、决策人、发货频率、发货目的地等详细的数据都包罗在内的客户数据库,通过提供各种专业化客户服务,对客户异议作出处理,也便于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营销措施,努力维系住老客户并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销售管理模块:可以分解为包括监管和考核的销售过程模块和主要对销售人员的销售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的销售结果模块;操作系统信息模块:是专门进行货物状态录入、处理和储存并为之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的模块,根据操作内容不同,可以将之分解为发货信息模块、中转信息模块、到达信息模块和派送信息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是专门在网上交易平台上进行财务信息处理的模块,可以分解为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发票管理和信用控制等模块。
3.辅助与增值服务模块。辅助模块是连接仓储和运输或实现仓储到运输互换的必要手段,包括伴随整个服务流程始终必不可少的搬运、装卸、包装等子模块。增值服务模块是专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模块平台,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可以将之分解为特殊取货服务模块、网上货物工具模块、信息服务模块、海关清关模块、危险品运输模块、保险模块、包装模块以及流通加工等子模块,按照需求各子模块也可以继续向下分解。
(二)国际物流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的链接与整合
服务流程设计模块化的重点在于将国际物流服务流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但模块化分解仅仅是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物流服务的功能特性,必须将分解后的各个模块及子模块通过全球统一的结构、界面和操作流程规范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流程,既便于通过不同洲际、不同国家的海关监管规定和运输规定,更能保证为客户提供快捷、准确和安全的全球统一的货物处理和递送的标准化服务。所以,服务流程生产模块化的重点应该放在模块化整合上。在国际物流服务模块化生产体系中,各模块主体都要按照支柱模块全球统一设计的平台调度行事,故按照全球统一的操作流程设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当仁不让地成为国际物流服务流程模块化整合中制定规则的舵手,而其它模块按物流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周围执行平台舵手的指令,这样就完成了国际物流服务流程模块化的整合(见图4)。
虽然平台模块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但是舵手与模块之间或者每个模块之间可以不断交换变化的系统信息,整个系统全球统一的操作流程规范还可以因为某些模块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某一国家为了规范监管,出台相关新规要求每一个在此国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那相比其它企业,实施了服务流程模块化的跨国物流企业只需依据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对本国境内的取货、中转、派送和增值服务子模块的相应的操作细节进行动态微调,就可以最小变动成本实现对这一新规的快速响应和严格执行。另外,科学合理的国际物流模块化服务流程系统还具有可以根据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较容易地分离和替代、扩展和排除、归纳和移植、增加或减少某个模块或某个模块中的某个机构或员工却不会影响到整个国际物流服务流程系统的模块化运作,从而使整个服务流程模块化系统保持着更容易实现动态演进的柔性和扩展性,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例如在客户管理模块下通过针对特定客户群量身定制的某个服务模块创新或能动的增加新的子模块,既可以更好地满足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的特殊需求,又可提高整个企业的服务模块化创新能力,从而通过扩大服务流程的供给范围,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客户群和业务量。如果此模块在运行过程中成为客户管理模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整个物流企业就可在全球进行类似模块的建设和推广。这样全球统一的操作流程规范就可因这个子模块的改变而主动作出调整,不但可以调动起各模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通过服务模块化的并行创新使得跨国物流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动态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
跨国物流企业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设计和生产使得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不断降低,使企业边界逐渐模糊直至消失,这样跨国物流企业可调配的资源不但冲破企业自身边界更冲破国别界限,可以把服务流程的所有模块像有形产品一样布局于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区域生产,从而使发达国家跨国物流企业服务流程冲破国别桎梏向全球发展,也推动着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企业依靠某一流程模块优势更大范围参与全球服务生产。例如,美国对接印度、加拿大,日本对接中国、马来西亚,西欧对接爱尔兰和捷克等。这就导致跨国物流企业组织集中决策机制分散化,组织垂直一体化结构向模块化网络组织转变,从而实现了由服务流程模块化到全球组织模块化的转变。反过来,全球组织模块化的发展也为推动服务型跨国公司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服务流程模块化并顺利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国际物流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嵌入分析
全球生产网络是领导厂商、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与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独立承包商、独立分销商及战略伙伴等以价值链为纽带通过分并与有机结合形成的生产网络被生产服务业的有效粘合形成的全球性经济分工网络,是生产服务业网络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形成的全球生产过程之间的高度依存关系。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与生产业网络经历了一体化到分离与分立后,又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通过网间互联与网络融合嵌套成一体。那作为生产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在模块化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物流网络,是如何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嵌套并紧密融为一起的呢?
(一)模块化生产为国际物流网络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提供便利
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加深、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归核化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内部开始了垂直反整合与更大范围的模块化解构,不但各生产环节分离,更是把生产服务业也分离出去。随着产出的扩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发生了变化,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模块及连结各模块的生产链。随着生产过程的演变及其日益增加的复杂性使得垂直专业化和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可能。这样,原来同属一体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通过模块化发展便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业或产业,每个生产模块和服务链分别由独立企业来完成,随着模块化的不断发展,各生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都形成各自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但生产模块与服务链仍然相互依存,这种分割并没有切断网间的互联。作为生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物流先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然后再模块化做强做专形成物流网络并最终嵌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网络服务于整个生产过程,使跨国公司由原来垂直一体化生产到由精专细的物流等生产服务链有效连结的模块化分散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了可能。综观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从研发设计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有生产环节与物流服务既相互区隔,又有重叠之处,互联互通的接口就是模块化的标准界面。所以,从本质上看,国际物流与跨国公司生产过程并没有脱离反而关系愈加紧密。网络经济背景下模块化的发展为生产网络与流通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供了兼容性的即插即用的技术和市场标准界面,为它们随时接入对方流程提供便利,使他们可以借助长期的超契约关系把两个网络紧密地融为一体。所以,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模块化生产引致的各工序环节的分离为日后更好地通过网络化链接和融合奠定了基础,模块化的发展为生产服务业网络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形成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见图5)。
(二)国际物流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模块化嵌套
从网间互联与网络融合的角度看,国际物流网络通过模块网络化链接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整合起来,共同构成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网络内各个生产工序模块的互赖性增强,国际物流通过提供空间和交易上的联系不仅仅把生产网络内部各模块和相互重叠的生产链都联在一起,更将生产网络和流通网络捆绑在一起,整合协调着全球化的模块生产过程,可见,国际物流网络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通过国际物流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模块化嵌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网络、物流网络便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联在一起形成空间上高度复杂的动态演进的全球网。
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由科斯的内部一体化生产到企业内部的分散化生产再到现在靠服务链连接的模块化生产,国际物流的生产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背景下,商品除了在国内市场流动以外,还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商品的国际流动和售卖,只有通过国际物流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模块化嵌入,才能顺利实现国际货物的时空压缩,保证流通领域中全球商品供求的及时对接。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发展与完善不但促进了全球生产外包的国际化,也促进了国际物流外包的国际化。实际上,正是通过国际物流模块化服务外包的有效连接才使得模块化的生产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离不开国际物流网络模块化发展的支撑,物流网络的模块化发展不仅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粘合剂,也使某一物流模块可随时通过标准界面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任一生产模块实现顺利对接,从而把服务业与制造业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互动发展。
五、对中国的启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对中国的启示
1.微观的企业成长。全球生产网络是当前网络经济的微观组织形式,它是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成的生产网络、商品销售网络及围绕其形成的生产服务业网络共同构成的全球经济分工网络。本文分析了服务流程模块化在国际物流业中的适用性,并对国际物流模块化融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进行了探讨,不单对服务企业通过模块化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有所裨益,而且对制造业企业利用模块化服务投入提升竞争力有所启示。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存在于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之外无形的手――模块化标准的存在,不仅限定了各个模块网络组织的边界及其相互关系,也提供了网络成员之间价值分割的框架,决定着网络中的价值流向。而这个标准一般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谁拥有标准谁就具有了网络的控制权和分配权。所以,在服务经济和服务科学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发展还比较滞后的生产服务型企业,只有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不断自主创新,争夺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界面标准的技术控制权和规则发言权,并通过服务模块化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才能不断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为自身也为利用服务投入的制造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当然,服务流程模块化发展对于已经具有规模的中国跨国生产服务企业而言,也便于使其积极走出去将全球各地的战略性资源整合进本企业的全球模块化网络中,不但扩大资源使用范围,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使其全球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相信随着模块化生产及模块化组织在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生产服务型企业和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随之提升。
2.中观的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生产服务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要达到产业升级并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与价值链的高端,就要大力发展物流等生产服务业。本文通过对服务流程模块化的国际物流网络融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可行性及具体可能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模块化生产本来就是生产网络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通过模块化的标准界面才能融入生产网络。服务流程模块化的生产服务业,既可通过行业内统一的模块界面标准对外直接投资或离岸生产将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服务组织模块纳入到全球组织框架内,也可借助全球统一的模块界面标准通过服务外包、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服务流程的全球模块化和全球组织模块化。当今产业已进入模块化设计、生产、消费的大发展时期,不管是生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首先都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实现模块化生产,然后才可能分别通过各自的优势模块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实现各模块的规模经济。在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下,现代产业组织研究的视线已经转向服务业,模块化作为解决复杂产品和系统的有效方法,在服务产业中也逐渐开始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可以预见,服务模块化思想和方法,必将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对企业生产服务及组织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有可能彻底改变现存产业结构,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生产服务业会通过混业经营、服务离岸生产和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并通过不断外包或联盟由组织内模块化过程外化成为全球服务网络模块化,这样就使整个行业的全球组织模块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并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推进,便于更大范围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作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只有通过不断营造有利其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但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也要加快服务业走出去的步伐,使其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对于技术、资金缺乏和管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发展更大范围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无疑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历练国际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发达国家只会筛选其需要的那些拥有低廉劳动力或庞大客户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并将之外化成为其全球模块供应商或通过跨国并购内化进自己的生产网络中,其目标是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强化自身的全球竞争优势,不但不会主动助推发展中国家的成长,更有伺机把其完全吞没的野心。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强大自己的竞争力才有可能与之抗衡。在通过服务流程模块化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生产网络过程中,不断获得干中学效应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不断强化其在生产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对标准的控制权,才可能慢慢由处于被支配地位向发达国家深深依赖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全球模块供应商转变。或许,这才是被发达国家完全支配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积累全球竞争优势并上升到核心地位的重要途径。
总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日益呈现出生产过程的国际分散化和生产组织一体化相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在跨国公司所组织的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内,企业组织呈现柔性化趋势,其定制化生产方式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之间的往来也由原来松散的、短期的、随机的、一次性的交易变成紧密的、长期的、较多稳定性的频繁交易。全球生产网络以其庞大的全球分工体系,在母国和东道国两个层次上的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母国的体系外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公司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分工合作网络,最后又经过庞大的国际物流模块化网络等生产服务业体系,将全球生产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领世界走向史无前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只有利用好这个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不断模块化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才能更大范围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并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资产减值准备 物流上市公司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行业会计制度, 首次规定了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四项,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我国颁布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又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八项,即上市公司除继续老四项计提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会计完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企业的不同资产因其性质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例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不能足额收回的风险,计提坏账准备后有助于对企业资产真实风险程度的评价;存货的特性决定了其安全性风险较高,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并计提跌价准备是防范存货发生价值损失风险的需要;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具有持有风险和变现风险,根据实际风险状况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评价投资风险程度的结果;价值损耗是固定资产风险的表现,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虚化的账面价值可能会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实力,从而产生虚增账面资产的风险。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 就是会计对其风险估计的结果。一般来说,除了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大部分都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实体价值降低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资产实体价值不能足额变现的风险,这正是会计上规定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必须提取减值准备的原因。
目前,有关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分析和统计描述上,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我国物流上市公司为例,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现状,对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做出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物流业归属于“交通运输、仓储业”,通过查阅“东方证券”网站上“交通运输、仓储业”每一个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筛选出以物流业务为主营业务的3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报告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相关资料从巨潮资讯网站(省略)、锐思数据(省略)获取。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数据采用EXCEL 软件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使用了SPSS8.0统计分析软件。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1 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资产减值准备总体计提情况来看,34家公司都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均值为3.5751%,最小值为0.03%,最大值为51.55%,而标准差则达到了8.86%。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较低,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而不同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差别较大,一方面说明不同公司资产的质量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公司的风险偏好不同。
通过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普遍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34家上市公司中,除3家公司未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外,其余31家公司都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12.257%,最小值为0.11%,最大值为89.3%,而标准差则达到了18.376%。除1家公司未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其余33家上市公司都对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22.5702%,最小值为0.5%,最大值为88.82%,而标准差达到了25.5058%。
由表1可见,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3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期末存货,但只有14家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均值为6.0696%,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7%和19%。11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短期投资项目,但只有6家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均值为25.0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长期投资项目,但只有13家公司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均值为32.5510%,最小值为0.10%,最大值为100%,标准差达到40.034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固定资产项目,但只有17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值为1.7844%。
由表1可见,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2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在建工程项目,但只有3家公司计提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28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无形资产项目,但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委托贷款项目,因此都未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2.相关性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由表2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资产总额正相关,并且在0.0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越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表2 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2)资产减值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的关系
由表3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负相关,并且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越多,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越少,说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利润分配由显著影响。
表3 资产减值准备与未分配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四、结论
1.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偏低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但计提比例普遍偏低,公司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2.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偏窄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3.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不科学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采用了以账龄分析为基础的比例计提法,但对于其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则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各公司间的差别较大。
4.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资产总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
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未分配利润越少。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资产也是风险,首席财务官,2006(8):15
原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五研究所。
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
原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五研究所(简称六一五所)研制设计的AEDK5198仿真开发机(简称AEDK机)是一种计算机(单片机)应用开发工具;该机于1991年12月通过了上海市航空工业公司组织的产品鉴定,并于同日起原告(六一五所)将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AEDK机获上海市1992年优秀产品二等奖,1993年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但AEDK机的软件部分未经国家软件登记管理机构核准登记。1995年,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在市场上购买了AEDK机,对AEDK机进行了反向测绘,绘制出AEDK机的产品设计制造图,并解密复制了AEDK机的软件程序,仿制出与AEDK机完全相同的DSG一ICE一8C仿真机(简称DSG机);在1995年至1996年期间加工生产了DSG机150台,并在上海、四川、哈尔滨等地销售。DSG机与AEDK机比较有下列相同点:(1)硬件:DSG机的电子线路图、元器件排列图及机箱形状大小三视图与AEDK机相同。(2)软件:DSG机的仿真监控软件(EPROM程序)和PC机联机软件(磁盘程序)复制了AEDK机的相同的软件。(3)用户手册,DSG机的用户手册整本抄袭了AEDK机的用户手册(其中包括对软件程序的使用说明及硬件操作的使用说明)。
原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五研究所诉称: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生产、销售的DSG—ICE一8C仿真机,在软件程序、硬件产品设计图(电子线路图、元器件排列图及机箱的形状大小三视图)、文字作品等多项上抄袭了原告六一五所产品AEDK5198仿真开发机,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权,故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销毁侵权产品、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40万元,并刊登致歉启事。
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辩称:被告虽然仿制了原告AEDK5198仿真开发机,并全文照抄AEDK5198仿真开发机的用户手册,但原告诉称之软件未经软件登记管理机构核准登记,不享有软件著作权,故无权提起诉讼。另原告诉称之电子线路图、元器件排列图等不受法律保护。
[审 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
1.原告六一五所对其研制的AEDK机的软件(EPROM程序和磁盘程序)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法享有著作权。虽然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向软件登记管理机构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是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但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则明确规定:凡当事人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提起诉讼的,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l08条规定的,无论其软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登记,人民法院均应予以受理。所以,由于软件作品享有著作权项下的各项权利,是否登记不作为人民法院受理该类案件的前提,故原告设计的软件虽未履行软件登记,仍依法享有著作权,依法受保护。
2.原告六一五所对AEDK机的产品设计图享有著作权。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产品设计图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原告六一五所对其设计的AEDK机的硬件产品设计图(电子线路图、元器件排列图、机箱形状大小三视图)享有著作权,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通过反向测绘,绘制成AEDK机的产品设计图(并用以制成产品),是对原告六一五所产品设计图的著作权的侵害。
3.原告六一五所对其AEDK机的用户手册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字作品的权利。AEDK机的用户手册,不仅含有对该机软件程序的说明,而且还包括对该机硬件部分的产品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故被告整本抄袭了AEDK机的用户手册,是对原告六一五所产品说明文字作品的著作权的侵害。
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条第1款、第3条第(6)项、第(8)项、第46条第(1)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0条第1款第(6)项的规定,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确认被告侵权及实际赔偿能力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第88条的规定,经法院主持调解,原、被告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l.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应立即停止对原告六一五所的AEDK5198仿真开发机的软件、产品设计图及用户手册的著作权的侵害,销毁侵权产品DSG—ICD一8C仿真机的印制线路板,并应于1996年12月30日前在“电子技术应用”刊物上刊登启事向原告赔礼道歉。
2.被告启东市电子仪器厂应赔偿原告六一五所经济损失人民币5万元。
[评 析]
本案系一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赔偿纠纷案件,审理本案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法律问题:
一、原告研制设计的AEDK机的软件(EPROM程序和磁盘程序)未经软件管理部门登记,是否享有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于创作作品采用自动保护的原则,即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一经创作完成,依法享有著作权。计算机软件是作品的一种形式,依法享有著作权项下的各项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向软件登记管理机构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提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这一规定,虽然考虑到了计算机软件市场的特殊情况,侧重了软件的工业产权的属性,但条例的这一规定,与日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不相适应。1992年1月17日,中美达成的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规定:对于计算机程序按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文字作品保护,不要求履行手续;同年9月25日,我国在《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中,规定外国计算机程序作为文字作品保护,可以不履行登记手续。199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凡当事人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提起诉讼的,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l08条规定的,无论其软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登记,人民法院均应予以受理。未经软件管理部门登记的软件,亦可就著作权受到侵害提起诉讼,而不应以是否经软件登记为前提。由此可见,本案原告就其AEDK机的软件作品享有著作权,依法受保护。
二、被告反向测绘绘制出原告AEDK机的产品设计图,是否侵害原告的著作权。
产品设计图为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权利人依法享有著作权项下复制的权利,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擅自自行复制权利人的作品。被告购买AEDK机后,以该机为参照物测绘并绘制出AEDK机的产品设计图(电子线路图、元器件批列图、机箱形状大小三视图,测绘的目的是为了制成与原告相同的产品),是对原告AEDK机产品设计图的特殊形式的复制(从立体再现平面),所以,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产品设计图著作权(复制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