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蒲松龄

狼蒲松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狼蒲松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狼蒲松龄范文第1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能正确地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狼贪婪、凶残、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体会本文简炼生动的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多角度地阐释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一、引言揭题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

生说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生讲有关狼的故事。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凶狠、贪婪、可怕……

师:的确,狼历来都是反面形象的代名词。今天让我们感受一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否能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呢?

板题:生齐读 第30课 狼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加字,特别提醒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2、师点评:我特别赞赏这位同学读这两句 :“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总结,能正确地断句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生齐读: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概括文章大意:

A、师导:这篇课文用了181个字描写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游览前四个自然段,试着用是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前四段的内容,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B、生总结 师板书 屠户:遇狼 惧狼 御狼 毙狼

三、合作探究 凸显形象

1、分析狼的形象

A、这篇文章描写的到底是两只怎样的狼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你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阴险)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3)狼不敢前,耽耽相向。(狡诈凶狠)

(4)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狡诈)

师问:和这一句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生答: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边。

C、引导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总结狼的形象:贪婪、凶残、狡诈。

2、分析屠户的形象

(1)师引:同学们一定听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当年的东郭先生让我们又怜又恨,他的过分善良与愚蠢使他没有看清狼的本质。今天的屠户在凶残、贪婪、狡证的狼面前有什么表现呢?是否可圈可 点呢?

(2)生读读描写屠户的句子。(点名读)

(3)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屠户心理和动作的关键词语。

惧――投――弛 ――持――暴起――劈――毙――断 ―悟

(4)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来揣测一下屠户的心理变化。

(5)生回答后师总结:恐惧――迁就――反抗――醒悟

(6)师: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机智、勇敢,能够及时改变对策的人。

(7)师;从屠户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屠户胜利的过程中感悟)

学生答后师总结:对于凶残的狼不能一味迁就,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摆脱险境,与之斗智斗勇,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感悟寓意 走近作者

1、师导:我们再来看看蒲松龄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2、设问:老师有一个问题:“‘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此处为何用‘禽兽’而不用‘狼’? ”

生:“禽兽”在此处不仅仅指“狼”,泛旨所有凶残的动物。

师:再想想,蒲老先生此处给我们的忠告仅仅局限于我们面对动物的时候吗?

生答:还有恶人、坏人。

师小结:此处的禽兽不仅仅指狼呀!这也正是蒲老先生文章的高明之处,他的文章往往通过描写神、鬼、妖、兽来抨击和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恶人。有诗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师问:蒲松龄在文中是怎样看待狼的鬼魅伎俩的呢?

生答:一个字(笑)。

师引:是啊,他笑的意味深长,笑出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笑出了他一身正气与傲骨。

3、大屏幕出示蒲松龄的图片(音乐起)生齐读: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五、总结全文 归纳写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狼》这篇课文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20多年前学过这篇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么,这篇文章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2、生自由回答,师适时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

A、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B、人物形象鲜明

C、语言简洁准确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8个字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2)对狼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黠。

(3)对狼的评价用一个字概括“笑”。

(4)“亦毙之”,“亦”读起来让人解气、解恨。

六、能力迁移 读写结合

1、师:简洁传神的语言给人无限的想象,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文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户当时的心理。

2、生自由写,师选一两名学生发言,予以肯定。

七、课外延伸 以疑激趣

1、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这是从屠户的角度来概括的,如果我们从狼的角度来概括,该用哪8个字呢?

生答: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师导:屠户因为狼的凶残而变得机智勇敢,狼因为想吃屠户使尽诡计而终毙命。屠户的形象真实可信,狼的形象逼真传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此,我们能不能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呢?换什么题目?

狼蒲松龄范文第2篇

一、 请在原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含义的字:

只:止,了:矣,一同:并,到:至,要:欲 ……

二、 请从原文中找词句来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表示屠户抱有幻想,糊涂一时,一再退让的句子是:“投以骨”,“复投之”。表示狼贪婪的句子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眈眈相向的原因是屠户“弛担持刀”。前狼假寐的姿势是“犬坐”;神态是“目似瞑,意暇甚”,目的是“诱敌”。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狼亦……耳。”

以上这类题型的布置,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返原性地掌握原文知识,加深对所学文章的了解。

文言文都是一些老古董文章,隔我们的时代较远了,很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没有多大兴趣,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学完什么都完了,没有多少收获。针对此种情形,我在课文教学完成后做了三件事:

其一,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如下两幅对联:一幅是《狼》的作者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幅是郭沫若参观《狼》作者故居写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我用以上两幅的内容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学习上争攀高峰。过后,我要求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并尽量用上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开始学生还有些棘手,我又讲了对联的一些特点和种类等,这一下学生们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还写出了较好的对联。

其二,为了进行写作训练,我向学生们复述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质,并引导大家收集展现这一本质的成语。如:狼子野心、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然后话题一转:“其实狼也有可爱的一面,请大家找一找。”我说完,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谈论了:“忠贞”“坚韧”“团结”……

狼蒲松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Ⅱ;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才华卓越,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崇尚“学而优则仕”,汲汲于科举和功名,十九岁便参加“童试”(清代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出县、府、道(相当于今天的省内考试,清代在省以下、县以上设道、府两级)三个第一来,获得了“秀才”身份。一时之间声名鼎沸。蒲松龄大受鼓舞,便接着去参加“乡试”,也就是全省规模的考试,却再也中不了榜了,从二十一岁一直考到六十三岁,清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他考了十次,却始终考不上“举人”,这就意味着他成不了国家在编人员,只能在乡间给大户人家教书为业,心里那个烦闷呀,别提了。于是,在教书之余,他创作鬼怪故事,抨击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以此排解心中的忧愤,用鬼狐变成的美女红袖添香一下,写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非常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却并不怎么受认可,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六岁他老人家去世。没曾想,后来这部书却越来越火,无数人传阅不说,现如今,还被人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新式“玩意儿”,比如说电视、电影、游戏之类。

听说《画皮Ⅱ》横空出世了,基于《画皮Ⅰ》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探索中国电影的新路子的良好印象,我也跑去电影院,隆重观赏了一下。

故事在一个壮美而宏阔的背景下展开,光怪陆离,亦幻亦真,人、妖、狐、鸟,还有那个蛊惑人眼球的“天狼国”。爱情是主线,公主和侍卫霍心之间的爱情,像一个原本瘪着的气球,因为有了狐妖和天狼国的存在,逐渐膨胀而丰富起来,从幼年结情到心有千千结,到悲观绝望,再到绝处逢生,再到携手相随,既“凄”又“美”,“凄”在爱的一波三折,“美”在团圆的结局,虽然3D是虚拟的世界,但效果确实不错。

导演在试图画一个圆,尝试着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出一条再创作的路子来。表面上看来,他成功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加上陈坤、周迅、赵薇的演技不错,还比较圆满,比《画壁》强出许多倍,和《画皮I》相比也丝毫不逊色,但也存在一些很突出的问题。

其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题。当然,主要是主题后面的理念。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仍然是浮光掠影式的表现,既没有深刻揭示出人类在爱情上的共性,也没有做出一个中国式的但是又能让世界接受的强有力的“爱情”揭示,所以它注定成不了经典大片,只能在国内火一把。但这种探索是有益的,正是因为这些探索才使其跻身为国内一线电影的行列,正像俗语中说的那样:“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滴”。

和《画皮Ⅱ》相比,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之类更为逊色,无不是“中国人外国心”,《夜宴》简直是《哈姆雷特》的翻版,只是一群中国人在一起演绎罢了。综观大片或是流行的韩剧之类的,无不在强有力地传递出他们的理念,如《斯巴达三百勇士》,而这种理念虽然未必适合我们,但又被我们所理解,所认可。

其二:结局不合情理。故事的最后,公主和她心爱的人过起了幸福生活,也就是赵薇扮演的靖公主和陈坤扮演的霍心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只能是短暂的,因为,从之前天狼国的来势汹汹和仅仅几个回合就把边疆守城将军击败的形势上看,天狼国只要得到和亲公主被抢走的消息,必定会猛烈进攻公主的“祖国”,以靖公主愿为国和亲的“前科”,以及影片中所塑造的为国守边城的霍心将军的义薄云天的个性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俩不会像传说中的范蠡和西施那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

其三:关于片中的插曲。《画皮Ⅰ》的主题曲《画心》委婉动听,《画皮Ⅱ》继续采用了,但缺乏创新,几乎原样照搬。另外一支曲子《知心》虽然是新创作的,但是创作者曲调和歌词显然都不够用心,曲调抄袭自电影《孔子》中王菲唱的那首《幽兰操》,歌名也和《画皮I》一样,都摘自“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古语,但“知心”却没有“画心”摘得高妙。而歌词则是化用《诗经》名句连缀而成,前半部分取自《诗经·小雅·采薇》,后半部分取自《诗经·王风·黍离》,还有一些杂句,也源自《诗经》。在片中,抱着琵琶的狐妖小唯口中这样唱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靡靡。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天地悠悠,我心纠纠;

此生绵绵,再无他求。

求之不得,弃之不舍;

来生他生,无尽无休。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结尾,其中,“矣”、“思”为语气词,无实际意义。表述的内容像一幅不断变换的风景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守边将士的苦楚,去边疆之时尚是满眼绿色,杨柳随风摇荡,应该是春夏时节,归家之时,已然是天降大雪,正值寒冬。数月、一年、甚至是数年都过去了,时光在将士们孤寂的守边生活和期冀的目光中逐渐被消磨掉,亲人分离、爱情缺失、强敌攻伐、征战之苦,甚至还有功业难成的烦恼,将人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这正像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描绘的那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以,这几句话用在这里,是合适的,只是缺乏艺术加工。令人遗憾的是,电影里原文照抄,但是没抄对,把原诗中的“雨雪霏霏(音fei)”错用为“雨雪靡靡(音mi)”。我不知道是作词者给记错了,还是故意的,“雨雪霏霏”是大雪下得纷纷扬扬的意思,不知道这个“雨雪靡靡”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作词者觉着把“霏”改成“靡”比较顺口、押韵的缘故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大概是我国古文献里最早描写“故国之思”的诗句了,因为这首诗的开头就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因此又叫“黍离之悲”,表达的是故国情怀。

狼蒲松龄范文第4篇

1、《狼》选自______

__,作者是___朝________,字

别号

2、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缀行甚远。: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并:

驱:

如故:

窘:

受其敌:

顾:

积薪:

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少时:

一狼径去:

犬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方欲行: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

止露尻尾:

断其股:

乃悟前狼:

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

顷刻:

变诈:

几何:

止增笑耳。: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6、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9、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问答题

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A、老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6、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8、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______

__

意思:________

9、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

___、____

____。

10、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贪婪凶残的本性,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2、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四、问答题

1、D

2、B

3、D

4、C

5、C

6、①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

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7、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9、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10、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情景。作用:①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11、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

1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4、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狼蒲松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狐媚形象;艺术特色

1 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1.1 具有异化美与意象美

蒲松龄笔下的花鸟鱼虫皆可幻化为人型,其中塑造的花妖狐魅形象最多。其中狐妖是蒲松龄笔下最常出现的主要形象之一。这也许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狐就是一种特殊物种,它不同于人,亦不同于其他妖和鬼魅,它本身就具有其他事物没有的灵气和仙气,而且狐狸善变。正如纪晓岚所言:“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传统文化中狐文化包含两方面,前期是宗教信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造中狐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后期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蒲松龄笔下的狐魅形象则是致力于美化其形象,他笔下的狐魅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某种物性,但是在保留狐魅物性的同时,作者对物性进行了筛选以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小说中,这类狐魅形象的物性总能与人性中某种特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身的物性美化身为人的美好品质表现出来,因此作者笔下狐魅异化之后的形象被升华和诗意化的形象,具有暗示美。《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的外貌和常人无异,他们的物性、妖性具有隐蔽性,作者在描写时也通常会用人的某些特征暗示妖的物性特征。例如,描写花妖时,会通过少女身上强烈的香气来暗示香樟或牡丹的自然属性。(《花姑子》、《葛巾》);描写狐妖时并不重点叙述它们身上的狐骚臭而是让其具有超凡的美貌、善良而纯情的品质;描写鬼怪时并不突出他们的狰狞可怕,而是以少女的低体温“手冷如冰”和过于轻盈的身姿“身轻若刍灵”来暗示其为鬼的属性。(《莲香》)。

1.2 散发着灵性光辉

纵观中国文学史,狐魅题材的作品由来已久。早期有关狐狸的故事都是以“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形象出现。但是蒲松龄却对狐魅“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那些狐魅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作者所赋予它们的不仅是风姿绰约的容貌和挪转乾坤的法力,更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格和良知。在作者的小说中,狐魅们的美无需复言,她们的华服美貌只应天上有,人间也难几回闻,这种美貌不仅增添了这些狐魅的神秘感,同时也让人近之情怯。如果仅仅是着重她们的容貌,那么蒲松龄所创造的狐魅世界也就不会那么令世人向往了。可以说抛却狐魅们的容貌,蒲松龄用他隽永而秀丽的文字,渗透现实与幻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瑰丽的理想的桃花源。在这个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世界里,狐魅们爱憎分明、至情至性,即使恶作剧,也使人感受到狐狸精出自本性的自然和天真,平添几分可爱色彩。纵观《聊斋志异》就可以发现,蒲松龄笔下的这些理想化了的狐魅们都散发着灵性的光辉。如《聊斋志异》卷三《青凤》中,狐狸精青凤与耿生相逢生情,但因闺训严谨,虽然两情相悦,却不得相依。最后因为耿生搭救于厄难间,喜得相从。情积二年余,有孝儿求耿救父,耿故作态,遽告青凤,青凤祈之于耿,诺之,乃转喜。下面接写,“生曰:‘诚然,但使人不能无介介耳。卿果死,定不相援。’女笑曰:‘忍哉!’……”言语中大家闺秀的神韵跃然纸上,也生动地表达出了恋人的亲昵之情。

再看《聊斋志异》卷八《辛十四娘》篇。蒲松龄说:“若冯生者,一言之微,几至杀身,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辛十四娘在与冯生相识之初就警告他:“公子豺狼,不可狎也!子不听吾言,将及于难!”。在后篇中辛十四娘运用非凡的智慧与超人的力量拯救冯生出狱,并告诉他:“君被逮时,妾奔走戚眷间,并无一人代一谋者。尔时酸哀,诚不可以告诉。今视尘俗益厌苦。”可见辛十四娘对冯生情深意重。字里行间的描写无一不是在强调作者笔下那些狐魅们的天真善良与灵性。

1.3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间气息

蒲松龄对花妖狐魅的刻画志不在万物有灵的说教,也不在对万物自然属性的详述,他是希望通过这些“异类”的描写来宣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温情社会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良知的呼唤。因此在他笔下的花妖狐魅往往形似人,情更胜人。在蒲松龄以前作品中对狐的定义多是媚人、害人、狡猾的宗教形貌特征,但是蒲松龄沿用了狐可化人这一写作框架之后,又重构思路,通过审美学的角度将这些“异类”美化了。他所描述的狐魅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狐魅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他笔下的那些“狐魅”女子率真善良、幽默机智、敢于打破世俗常规,集所有人性美于一身。这些超出于常人的花妖狐魅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但同时身处人的社会中,她们也有着自己的世俗观念和喜好憎恶。但不同于常人的是这些花妖狐魅本身具有超凡入胜的神力,也正因如此,她们才能不受环境的束缚、不受时间的限制做自己想做的而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对她们这种想做、敢做、能做的神力的向往才会让作者通过纸笔刻画出如此之多的具有超人特点却充满人情味和人间气息的花妖狐魅的形象。她们所体现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理解她们的思想和作为,同时也会对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而感到亲切。

2 结语

蒲松龄的小说灵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也成功塑造了多种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他刻画的花妖狐魅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我国文坛增加了异样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相关期刊更多

草业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