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易梅先.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卷第3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实践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2] 黄慧. 试论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 外国语文,2013,04:138-14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制约性因素 突出问题 注意力管理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已逾三年,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蔚然成风,课堂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三维目标设定看似完美无缺,使用的教学方式也现代超前,却并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现实。现实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未呈现显著提高的良好趋势,语文课堂能够粘着的注意力还是相当有限。

让我们去看看课堂:对预设目标的达成全然不顾,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生成目标;基本的自我练习不见了踪影,几乎完全被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代替;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也被搁在一边,整节整节课开展低效的探究、合作活动。在这里,预设已经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教学内容的自然生成变成了肤浅空泛的挡箭牌。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般而言,课堂由如下几个因素构成:学习资源(教材、环境、文化)、方法(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等)和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这几个要素联合起来对教学内容发生综合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上述几个重要的制约性因素。以下是本人从教师的角度,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所作的理性思考。

一、使模糊的“学生主体”意识清晰化,充分关注学生注意力管理

在主体系统的诸因素中,学生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作用的对象是学生,所有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携带着独特经验和潜能的学生,满怀着学习的期待和梦想,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心智水平理应受到教学设计者的绝对关注。教学设计者应尽可能地根据学习者的综合程度预设教学的难度、水平和范围。一个无视学生状况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可笑的,也是可鄙的。我个人认为,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可以回避的首要之点是学生的注意力。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这就造成我们的课堂设计缺乏对学生注意力进行管理的意识,也缺乏必要的操作策略。注意力的直接价值在于主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中指出:“今天,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托马斯的观点不仅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也应该具有教育学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在同一点上长久保持同一强度,它会发生自然的迁移。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其注意力更是暂瞬即变,它的宽度的开拓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由此看来,对学生注意力的管理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注意力对语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相比其他各科,语文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流量和思维含量,它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智慧和学习耐力,其间注意的流失量和迁移量也更大。因此,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分配、控制和组织在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注意力的管理对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会采用自然新颖的导入,核心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生动流畅的教学语言,有波澜的教学流程及耐人寻味的收束等,其实都可以视作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管理。让我们先看一节课的导入方式:师:先让我们听一段音乐(充满恐怖意味的音乐起)。请站起来,闭上眼睛,描述你从音乐中感受到的场景(学生复述到“恐怖”一词后教师趁势导入正课《狼》)

设计者的初衷是想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狼》这篇课文的紧张氛围中。然而用充满恐怖意味的音乐刺激和闭着眼睛站着复述却显得不够自然。尤其是闭眼复述,不仅没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因其违背了学生的自然行为习惯,对切入正题形成了一种干扰。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节课的导入:

师:刚才我在外面跟大家聊天,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同学是属马的,是不是?有多少同学呀?(一些学生举手)我觉得我和这些同学格外地有缘份。因为我大老远地赶到这儿来,讲的是《马说》,正好,又有一些同学属马。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马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千里马的话题。现在我就把课文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为课文正音,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设计者急中生智的导入非常生活化,因而就能很自然地吸引绝大多数学生;而且短短的一段话包含有课题的点出、下一教学环节的方向、对学生知识学习(正音)的简明要求,还抛出了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有效地完成了一个丰盈的导入环节,也就完成了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管理。

当然,学生的认知现状、智力品质、个性心理、学习状态也都会直接地制约教学的先验预设或动态设定,它们也是教学设计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对它们的把握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注意力管理系统。对学生注意力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单一原则,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单一明晰,切忌繁杂混乱。如我在设计《谈生命》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剔除了以往“多而全”繁杂,把目标定位于理解本文与结构相关联的两个比喻、理解与背诵正文和“参读文章”中的佳句这两点上,效果反而要比以往好得多。

(二)任务具体原则,即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任务明确而具体,且与教材有明显的逻辑关联,共同指向本节课的总教学目标。余映潮老师在讲《说屏》一文时,设计了“选词”“选句”“选段”几个版块,每一个版块对应着相关的知识能力要点,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字词的积累” “语言的体悟”“整体的把握”“方法的理解”,任务具体而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导引之下,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效率极高。

(三)适时干预原则,初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之内,教学目标不能按时达成的,一定要有适时干预的意识和策略,使学生维持注意力的饱满状态。比如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推动困难的时候,通过故意变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或教学语言节奏,用讲故事,说笑话,方言诵读和即兴书法表演等来调节课堂气氛,达到对学生注意力的调节和控制。

以下课堂就用到了适时干预原则:

师读课文后,师生问答,生回答“千里马有吃得多的特征”)

师:千里马吃得多。有特异的功能必然就有特殊的要求。吃得有多多?大家一起用课文的话说。

生(齐):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是呀。一食或尽粟一石。那个“粟”就是粮食,一顿饭就要吃一石粮食。一石是多少?我查了字典,一石等于十斗。那么一斗是多少呢?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多少呢?我就继续查。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笑声)你们满意了吗?不满意?那么在这儿我就卖个关子,大家下去后继续查,看看我国古代计量单位,一合到底是多少?这是老师布置的一个小任务。好了,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老师深知枯燥的文言词语解读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散逸,因此巧用并拓宽注释中古代计量单位造成一种轻松氛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下一个教学环节。 转贴于

其四,程序性原则,课堂形成固定的模式,使学生知道每一节课的基本流程,每一个流程的基本任务,这样容易造成不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养成学生的优秀注意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前两分钟演说、背诵或复习,课堂最后几分钟质疑解惑等形成固定模式,其实用的就是程序性原则,它应该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有序管理。

二、找回缺失的“教材本位”意识,遵循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原则

广义地讲,教材应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总称,它包括统编教材、学校班组及环境、社区环境、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一切教学活动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课堂的生成素材有的来自统编教材本身,有的来自社区校区和班组,有的来自形形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学信息,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但是,“教材是法定的、科学的、有一定的实践验证的、承载重要社会经验与现代教育目的的素材。”这里说的教材应该是国家或地方的统编教材。由于教材是经过国家审定的,有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的教学资源,因而具有权威性,能够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者由于缺乏对“教材”这一概念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俯首贴耳,惟命是从,教学设计陷入了陈腐和阴暗,课堂教学干瘪枯涩、了无生趣。而目前的不少教学设计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教材似乎不屑一顾,唯“学生”是尊,唯“生成”是求,教学设计因而流于单薄和浅陋,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喧嚣空泛。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教师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考试的内容就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训练,不考试的篇目就一语带过,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宝贵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大纲精神,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提炼蕴藏其间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组合,才能设计出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教学过程。那种无视教材的丰厚的人文底蕴、游离于教材之外的肤浅的做法是应该受到每一个严肃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鄙弃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教材资源的制约作用有以下几个清晰的认识:其一,教学目的设定基本源于教材;其二,教学设计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应该是有关于教材的;其三,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与教材的逻辑性具有一致性;其四,超出教材内容的部分设计往往是对教材的提炼与升华;其五,教学过程的起点是应该在教材;其六,教材在教师头脑中的构建和呈现直接决定了设计的结果。总之, “源于教材,提炼教材,超越教材”,这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科学性原则。

三、强化淡薄的教学策略意识,使课堂教学过程迸发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分享、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舞台,教学策略的运用成了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内容,它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但很多教师对于策略一词的认识不清,教学策略意识淡薄,更不会在教学预设中体现相应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谋略。作为一种谋略,教学策略实际上更着重于对学习者的心理诱导,或许也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心智的运作。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教学策略的本质意义在于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想学、乐学到欲罢不能的心理追求。

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策略,在他们的的课堂上,处处能够发现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巧妙策略。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讲授《孔乙己》时,碰到一个同学问了一个低层面的问题“咸亨酒店为什么要往水里羼水呢”,这是李老师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个问题。李老师机敏地应答道:“酒店掌柜弄虚作假呗!看来假冒伪劣,从那时就有了!”一句轻松诙谐的妙解大大激活课堂气氛,有效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后来的教学内容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教师在平时的设计中重视教学策略意识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多渗透一些这样的策略意识,为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学事件作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就不会丢失一个又一个教育良机。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诗时,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语调读诗,学生的朗读时而高亢激昂如巨浪翻涌,时而温柔舒缓如春雨轻扬,整个课堂呈现出极至的美感,学生从中获得的是无与伦比的美的熏陶。这种变式朗读的设计灵感应该来自对教材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当然也来自于教师对“语感训练与情知构建结合”这一教学策略的精到理解。由此看来,教学策略的高超是生成精彩课堂的重要条件。

作为教学设计人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努力强化教学策略意识,把他们运用于课堂设计中,让我们的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 ﹝J﹞.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