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与措施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手段 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 教学条件 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 师资配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 存在问题

2.1 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 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 授课学时不足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 对策

3.1 优化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 构建学习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2篇

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显著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塑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奠基。“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进行的,在其过程中教师会运用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准确的掌握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不仅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革,同时也是对所学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方法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人才。

教学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国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经行积极有效的引发与指导,使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它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注重实践理论的实施,使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向应用性人才发展。在计算机学习的课程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适应能力加强。

提高学习兴趣,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但现在,考试日益重视理论知识的,变得死板而呆滞,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考试成为学生厌恶的代名词,可见,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正确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的综合。平时成绩以实践性操作的考核为主,期末考试则是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例如,在平时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小测试来对学生这一部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具体到计算机教学内容上,对Word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自主的编辑排版一份“主题活动”文件;对Excel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认识阅历为基础,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结合起来,创编连贯、叙事性强的幻灯片。平时成绩是以实践操作水平为基础的,在打分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激发学生对考试的热情,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考试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在期末考试时,务必充分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客观题与操作题对学生进行考察,以衡量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办公软件、INTERNET等操作性活动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的评分以系统自动阅卷和人工阅卷为基础,得到相对符合学生实际的分数,最后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考虑,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定。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结合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果,这种考试方式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大创举,它的实施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一是,考试方法的改革,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显著性提升。二是,老师对课堂组织也得心应手,有力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许多高校已经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文化课,这意味着计算机不再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必备工具。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备受各方面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专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2.教学方式日显陈旧。虽然现在的《计算机课文化基础》课程都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了大屏幕投影、教师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加明了直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种教学为方式仍然是以前的“满堂灌”的形式,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学生即使听懂了,也很容易忘记,很多学生感觉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己想学,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造成上课不专心、老打瞌睡等现象。

3.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实际的上机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展示,一次展示的内空较多,很多内容学生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这就造成很多上课讲过演示过的内容,在上机实验时,学生还是不会,老师不得不再讲一次甚至多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二、课程改革思路

改革思路是:摒弃传统的多媒体讲授、机房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讲授与实践不需要有时间间隔,现场实时地教学和指导。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精心组织,将每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在实践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改变以上情况,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努力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讲授计算机理论,加强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辅导。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不仅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上机操作,而且学生对于操作性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主动性比较强。因此我们考虑,能否让学生在机房里面直接学习,立即实现操作呢?

1.在机房实践时,注意将知识点的讲解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任务的认识,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2.在多媒体讲授时,摒弃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仅围绕书本上的几个命令、菜单讲授,就会觉得单调无趣。对于这种简单的理论,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理解,可是能否真正掌握呢?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老师讲授时听懂了,可到了机房就不会操作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掉理论讲授的环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点,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

3.建立学习网站,为教学服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我们正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包括电脑教学、课件演示、等级考试、在线测试、疑难解答等内容,将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在这个精品课中,包含上机课的实验素材、布置的作业题、教学课件、模拟试卷及答案、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卷等。学生可以在这里预习、复习和测试练习,还可以和教师交流。

进行上述教学方式的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不同起点的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进度,起点高的学生可以学得快一点,起点低的学生可以学得慢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以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以这种方式上课,怎么安排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操作内容是关键。只有安排恰当的内容、恰当的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红英.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福建电脑,2008.3.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B/S模式;教学模式;考试;辅导

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校的一般规定是学生毕业之前必须获得浙江省一级考试合格证书。

全省大多数高职院校和我校一样,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学生多我校一年级新生有10000余人,任务重全部新生都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全省性的统一考试检验考试成绩,成绩透明度较高。计算机任课教师有比较大的教学压力。我校开发了基于B/S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辅导系统,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知识早已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通过教学一线的多年教学发现,计算机考试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不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通过性的考试,学生毕业时要求全部通过该考试,但是实际情况是首次通过率在70%—95%之间,即使是毕业的时候也还有个别同学没有通过该考试,影响了学生毕业。通过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平时学习不扎实,考前没有经过强化训练,首次考试通不过之后没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难通过了。

2.考前强化辅导花费了教师许多精力

教学目标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逐一落实,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考试之前总要给学生进行辅导班强化练习,针对考试一道题一道题进行讲解,老师累学生也累。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已经很多年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很成熟的经验。辅导的方式按照覆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单机版的课件用于教师授课当然是好的,但是不能让全校几千人甚至上万人都使用。B/S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全校的学生接受教学。B/S的网络教学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在服务端放置网页,用户通过客户端的IE浏览器就可以访问。

大多数网络教学模式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展示,甚至于将PowerPoint幻灯片链接到网页。有一部分网络教学有视频,但是也大多是教师上课的视频,而不是操作的视频。还有一些多媒体教学的网站,比如金鹰教学采用了视频动画演示的方式,但是需要资金购买,而且和我们学校的高职教育不一定切合。

根据对全省各个高校的了解,有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了网上教学,但是以文本和图片为多,像本项目以Flash为网页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的网站目前还不多。

本系统在网页中运用了ajax技术。AJAX开发与传统的CS开发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引入了新的编程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易用性。由于AJAX依赖浏览器的JavaScript和XML,浏览器的兼容性和支持的标准也变得和JavaScript的运行时性能一样重要了。综合各种变化的技术和强耦合的客户服务端环境,AJAX提出了一种新的开发方式。该系统可以模拟简单的客户端功能,比如可以实现文件操作、文字录入操作题的判分。这一点是该系统的一个亮点。

三、B/S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

该B/S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全校的学生接受教学。经过测试软件loadrunner测试,支持并发10000个ip同时访问。本系统主要研究用B/S网络教学模式来开展等级考试考前辅导工作。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目更改都不是很大,主要是:文字录入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FrontPage网页制作、Ie网页浏览、oe电子邮件客户端。

B/S模式与传统C/S结构不同之处是,B/S的表示层为Web浏览器,功能层为Web服务器,本系统采用ASP技术开发。相对C/S结构而言,采用B/S结构的系统优点有:

(1)简化客户端,所有的电脑都安装有IE浏览器和Flash浏览插件,不需要特别的客户端软件。

(2)易于维护:操作系统正常就可以正常的使用。

(3)易于升级:只需在服务器端升级一次即可适应不断变化的一级考试题目,一般我校一年升级一次。

(4)用户操作简便易学:会用电脑上网的同学就会使用该软件。

(5)便于网上消息:可以及时地将一些考试信息通过网络平台。

(6)受众面广,经济实用。校园网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使用该网络教学的服务。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高职高专院校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就是我们学校设立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教学的三个层次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使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结合本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真正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

1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我们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学校近几年招生数量不断增多,生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地域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备不一样,学生家庭背景和自身的爱好等又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极不平衡。而且这种参差不齐现象随着入校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逐年提高,将更为严重。教学中我们难以平衡这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对于教学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认为简单,很好学。基础差的学生听起来很吃力,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一长造成学生厌学这门课程的情绪。这给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课程设置不灵活,教学模式单一

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理论课上,我们教师经常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讲解大量理论。讲解的内容既多又快,课堂50分钟几乎全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完全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践课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在计算机房按照老师讲的操作命令进行实践,但由于理论课上讲解的内容太多,学生遗忘得很快,所以操作时往往还要在教材上查找相关知识重新学习,再一步一步地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只重视软件操作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跟得上教师的节奏,基础差的学生通常完不成每节实践课的内容。这样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没有刺激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和开发性,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外,在实验时,往往仅一个实验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两个班,人数较多,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1.3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具体的软件应用甚至操作,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的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目前重点讲解windows xp)、office2003 Word文字处理、office2003 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活、前沿信息、时尚应用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性,这样就使该课程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必须”。这就对我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我们职业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兴趣和效果呢?我觉得,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2.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技术工程学校学生的职业特点是很强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指导者、参与者,而非说教者。改变教师过去的一言堂,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对于知识,不是简单地阐述讲授,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讲解WORD2003时,在学生掌握打字和文本处理情况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XX朋友圈”或“共同兴趣小组”,请他们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出具有他们小组特色的简介,而且每个成员都要参与,都要有分工与合作。然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在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又充分挖掘了他们潜在的设计艺术能力,同时,通过合作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人人有想法,人人有事做。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种能力和情感得到了提升,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2 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究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很好地进行延续,与生活进行链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学会灵活多变地应用它。例如学习了Excel,在学生掌握了制表与各种计算公式知识时,引导学生亲自到各大超市和商场搜集调查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商品价格及人们消费水平、理念等资料,回来后自己制作调查表格,并将搜集的数据运用所学的Excel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简要的分析报告。这样,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生活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将知识转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习互联网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基于网络的交流与通信方法,我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发表意见,同学之间互相发送学习资源等,真正将知识激活,让知识运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根据互联网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了环境、体育、战争等选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做一个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庞大资源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参与,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搜索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怎么搜集资料更有利。同时启发他们如果遇到问题,该如何通过互联网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查阅大量有关课题的信息资料。在感受所学知识的乐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处理问题的方法。

2.3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因此,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启发式、比喻式、任务驱动、案例等方法,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本质。例如讲授Flash知识时,通过出示声情并茂的故事动画后,学生在所看所听的感受中,进行对作品制作的评价。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要根据所学展开想象,独立制作一个小广告,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就会主动把知识学好,运用好,事半功倍。这些教学方法,极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本课堂知识的理性认识,当然也就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了。

2.4 因材施教,采用分班或分组教学法

针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还应该遵循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基础较好者可适当增加其专业关系较强的信息;对于基础较差者可以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精讲多练,实施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方针。针对基础水平不平衡的这种情况,采用分级分组教学。两人或三人一组,有基础的和没基础的互相搭配。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把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内容布置下去,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过程中,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方法,但要独立完成,而且要求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以小组为单位,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通过积极的地不断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

[2]方玉梅,陈晓晖.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学研究,2003(10).

[3]赵慧.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4]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

[5]王朝平.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咸宁学院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