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剧

历史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剧

历史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戏剧;历史剧

戏剧艺术,是最为直观、形象的艺术,是用舞台行动演绎社会行动和人生行动的艺术,也是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的艺术。在戏剧的家族里,历史剧因其悠久的发展历程和壮观的创作成就而成为重要的创作现象,成为奠定戏剧艺术地位的重要基石之一。同时,历史剧用艺术的方式在戏剧舞台上重现了人类历史中几乎全部重要的情景,使历史成为戏剧艺术重要的创作对象,也使戏剧成为历史再现的重要方式。

一、历史:在艺术中复活

人类生存的现实和未来,必然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实,关系现实生存的生命的实际生存状态。未来,关系现实生存的生命今后的可能生存状态,当然也包括现实生命在未来的延续状态。更为重要的是,现实和未来是人们可以或力图把握的,是可以或试图按照人们的理想进行设计和构造的。

相形之下,人类曾经有过的历史,则不像现实和未来那样受到同样的重视。历史已经是前人的事情,与现实的生命距离遥远。更为无奈的是,历史无法按照人的意愿做出任何改变。

的确,历史,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并无法更改的现实,一种曾经的现实。历史所记载的是人类以往的经历,人类无法再按照今天的意志对其加以改造,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实现现实愿望和未来理想的寄托。面对历史,或许有好奇,或许有慨叹,或许有感悟,但是,绝不可能有希望——希望历史变成这样或变成那样。这是人们经常疏远历史的基本原因。

然而,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却与人们疏远历史的心理大相径庭。这种共同现象就是,在文明之初,历史就成为一种必备的关注,甚至很快发展为一种学科。成为西方文明发轫和滥觞的文字,正是记载历史的《荷马史诗》。而与荷马史诗相类似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民族的文明初始阶段。“行吟诗人”式的历史述说,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现象,成为各民族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荷马史诗》、《出埃及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诗经》中的“生民”和“公刘”等、《格萨尔王》,以及其他众多史诗类文献,今人更愿意将其视作文学作品,或者是以文学的方式叙述出来的有待考证的“历史”,那么,作为“科学”的“历史”的出现,在各民族科学形成的初期,也属率先出现的学科。西方文明最早成熟的古希腊文化是这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的历史学著作,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文化历程中,历史学也出现在文化的成熟时期。如果将《国语》、春秋三传看作中国历史学最早的国别体和编年体史学著作,那么中国的历史学出现的年代已经与被誉为“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处于同一时期。

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在文化成熟之初所形成的对历史的重视,随着文化的发展却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历史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并没有与多数人对历史的重视程度形成正比。反之,作为普通人,甚至包括多数知识分子,往往是古人熟知历史、解读历史和运用历史的愿望和能力,远超于今人。并且,这种情况几乎在东西方共同出现。对于历史情结的淡化和历史关注的降低,其实早已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抱怨:“我们对历史的无知使我们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

对历史的无知,或许是一种越来越广泛的现状。但是,经验告诉人们,对历史的无知,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的一种症结。反之,更多地了解历史,在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印证和启示,是人类理解和改造现实、构思和构造未来的有效方法之一。于是,除了历史学自身的顽强精进外,人们还越来越多地使用其他方式,在淡化了的历史关注中去唤醒、强化历史关注。这些方式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艺术,是包括文学和所有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的现实性,当然是包含着历史在内的现实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几乎使用了所有形式去反映着历史,譬如历史小说、历史散文、史诗、传记文学等等,譬如历史画卷、历史雕塑、音乐舞蹈史诗等等,譬如历史电影、历史电视剧、历史剧等等。客观地讲,作为普通民众,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所知晓的历史,恐怕更多地来源于这些艺术作品之中。

一般来说,除了专门的历史学研究或历史知识学习,在历史与人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正是艺术。艺术将历史复活在作品之中,使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和事再次活现出来。当这些活现出来的历史活生生地演示在人们眼前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被拉近了,人对历史的疏离被缩小甚至消失了。于是,人们走进了历史,去重温那些前人往事,那些成败得失,那些悲欢离合,那些慨叹感悟,人们发现历史原来并没有死去。

通过艺术而再现历史,是人类寻找到的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勾连起来的最好方式。有了这种勾连,人的现实便处于从过去到未来的可认知、可理性化的发展轨迹之中,人的现实行动和理性追求,便有了根基,有了参照。人们所意识到的历史对于现实和未来的重要价值,就这样在艺术中得到了感同身受般的认可。

二、历史剧:认知历史和创造历史

在以历史为内容的艺术创作中,叙事类文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文学在叙述和塑造形象过程中,是采用语言表述的方式,导致其所描述的历史需要依赖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作为欣赏时形象转换的参照。这种转换有时可能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叙述,有时也可能造成对历史情景想象的障碍或扭曲。与文学相比,戏剧以直接的形象呈现,将历史活现在观赏的视听之中,成为艺术演绎历史的最为直观的方式。直观性,既是戏剧与文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历史剧能够与浩繁壮观的历史文学发展齐头并进的基本原因之一。

文学自出现以来,对于历史的描述就成为其重要的创作内容。戏剧的形成比文学要晚得多,但是,戏剧一经成熟,描述历史的戏剧便成为一种重要而从未间断的戏剧类型之一。在这一点上,戏剧的情形与文学的情形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情形上的相同,就是戏剧虽然在剧场中复活着历史,但与文学一样,都产生着认知历史和创造历史的效果。

历史剧,其实不是艺术分类学意义上划分来的一种戏剧类型。如同“历史小说”之类说法一样,“历史剧”是因为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属于过去的时代,因而在戏剧家族中成为“另类”。从“题材”角度对艺术作品的划分,其实只是题材划分,并不成为种类划分的依据。因此,各类戏剧中都有历史剧的存在,或准确地说是有历史题材的存在。反之,历史剧或历史题材,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戏剧类型之中。正是由于历史剧概念植根于题材的范畴,当戏剧在技术发展基础上演化出电影、电视剧等艺术种类之后,“历史剧”仍可适用其中。

历史剧存在的第一缘由,是认知历史的需要。历史对于今天的借鉴、启示作用,是人们早已意识到的。这也是历史作为最早的“学科”之一的基本原因。以艺术方式认知历史,从中寻找对于现实的借鉴、启示,也是历史剧存在的基本原因。因此,回顾戏剧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每逢社会遇有重要变革、重大事件或重点问题,都会出现与之相呼应的历史剧创作。这种呼应表现为几种基本的状况。第一种,是直接寻找与现实情形相仿佛的历史故事,从中直接展现出关于现实的结论性答案。这类创作是直面现实问题和矛盾的,也往往不隐晦创作的直接意图。这类历史剧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最为直接、广大。第二种,是所选择的历史事件具有暗示性,或可以使其具有暗示性,并利用这种暗示性较为隐晦曲折地对应现实。这类创作往往产生于不便于直接印证历史来说明现实的时候,其创作多表现为对现实的讽喻或批判。第三种,是虽然取材于历史故事,但所赋予的却主要是现代人的生活理解和情感寄托。在这类创作中,历史事件往往成为“背景”,人物的心灵轨迹是描摹的主要线索,所要表达的是借助历史人物“类似”的心灵历程和情感方式而抒发今人心绪。如果说前两种创作更多地源自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的需要,那么,第三种情形则可视为是源自心灵问题的需要。这类创作在历史剧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即便在前两类创作中,这种“心灵问题”的展示也大量渗透其中。当然,在社会发展较为平稳、安定的时期,第三种创作出现的更为频繁,数量也较多。

历史剧范文第2篇

《隋唐演义》更是创下新高,单集制作成本近450万元。放眼望去,一片华丽丽的巨制背后,有哪部剧收视率一枝独秀,口碑被口口相传?反而观众对这些“新贵”的评价是剧情拖沓、情节失实、台词雷人,吐槽声此起彼伏。为什么片方煞费苦心烹制的“盛宴”境遇尴尬,如此庞大的资本投入能否顺利回收,多位业内人士答疑解惑,还原亿元时代的电视剧现状。

高投入

是片酬过高还是噱头炒作?

几年前四大名著翻拍时,过亿的投资都曾让观者瞠目。如今,没有上亿资本,唯恐难以触碰历史剧这块“蛋糕”。这堪比房价的的翻番速度是如何产生的?

物价飞涨与通货膨胀肯定是成本上涨的诱因之一。此外,历史剧架构庞大,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花销众多,大场面、战争戏也是其他剧种鲜有的,这无宜都是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高希希坦言,《楚汉传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楚汉的历史战争场面,充分展现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性,战争戏码多于《三国》一倍以上。大型历史剧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保证,是很难拍好的。成本上涨则是必然。

《大秦帝国2》导演丁黑持同样观点,制作费高昂是成本支出的最主要原因。“以《大秦2》为例,拍摄历时七个月,转场多次,河北坝上、琢州、象山、安吉再到横店以及焦作,辗转近半个中国。三百多人是最基本的班底,工作人员最多时达五六百人。大型道具众多,雇了几十辆大型运输车从南到北跟着剧组走。还特意从横店组织了不少群众演员到象山拍摄,成本可想而知。”

《隋唐演义》的出品人程力栋表示花如此巨资打造一部戏,为的就是让观众耳目一新。尽管该剧演员阵容群星云集,但器材、道具、场地、服装、造型、灯光等方面的投入才是重头。据他透露,《隋唐演义》拍摄使用的是六台国际顶尖的电影摄像机,价值不菲,这套器械正是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所采用的拍摄工具。此外,演员的造型(包括群众演员的)、每个动作、场景、每个镜头的处理,都力求尽善尽美。剧组中动作导演超支最多,因为他对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经典场景至少要拍上七天。“以前总听说美国电视剧是用电影规格拍摄的,高不可攀,现在我们实现了这一点。国产剧的设置标准已经开始全面与美剧接轨。”

除了制作成本的不断攀升,水涨船高的演员片酬也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有大咖加盟的鸿篇巨制,《楚汉传奇》开播时曾传言剧组片酬达1.1亿,陈道明一人就独揽5000万。

对于天价片酬之说,无论是程力栋还是导演高希希均给予了反驳,称片酬上的花销并非剧组的最大开支,高希希更表示全剧组97%的演员都是降低片酬出演,因为全组有名有姓的演员多达280余人,若按照市场价支付现在的投资远远不够。

拍摄过《新水浒传》、《精忠岳飞》等剧的香港著名导演鞠觉亮透露,的确有个别大牌演员片酬不菲,这与电视台的需求有关,所以投资方只能找其出演。此外,为了配合大咖,还要支付他带来的周边成本,如五星级酒店住宿,助理费用及对手演员的要求等,会给投资造成不小的压力。但这样的情况不能说很普遍,但也并不罕见。

《精忠岳飞》汇聚黄晓明、林心如、吴秀波、刘诗诗、邵兵等大腕,问及全剧片酬情况时他表示“虽然戏中明星不少,但除了黄晓明、邵兵外,其他演员的戏分不是特别重,有些三五十天即可杀青,所以他们大多选择按串戏标准收取片酬,串戏按天计算,虽然也属高片酬,但毕竟时间短,所以全剧的片酬比重控制得还比较好”。

创作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曾说“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但这不代表历史是可能胡乱更改的。

一部历史巨制,虽然不能堪比教科书般严谨,也不必做到字字考究,但对于那些公认的、有据可查的史实还是有必要遵循的。小瑕疵或许在所难免,但若错误百出、硬伤明显,那么观众的眼睛是揉不得沙子的,也势必要对主创的“精心”与“诚意”做出质疑。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史说”和“戏说”怎样融合很是关键?既要兼顾史实,又要戏份精彩,对创作者而言并非易事。近期的几部大剧之所以频频被网友调侃,与“戏说”成分过多不无关系。

《隋唐英雄》洋洋洒洒120集,其中儿女情长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篇幅,俨然一部《隋唐后宫》。张卫健所演的程咬金抹不掉骨子里的那份精灵古怪,如何让观者入得了戏?李世民甚至提早10年出生,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便能一眼看出破绽。相比而言《楚汉传奇》“正经”了很多,但也惊现了《三字经》这样较为明显的疏漏。项羽与虞子期不打不相识,竟也说出“你相信一见钟情吗?”这等搞笑台词,如此种种观众真是哭笑不得。

采访中,不少导演都谈及创作,都会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来形容自己的创作理念,即在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小事上可以做一些合理的发挥。导演鞠觉亮就对此非常赞同。他强调历史剧不能只是说教,要让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联系起来,让观众感同身受,以古喻今,才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这样的理念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如何把握所谓的“小事”,在不阻挡人物进程的基础上,故事的某些情节可以合理虚构。但对于历史的细节不能完全 “不拘”,还是要谨慎为宜。至少汉人不能说着明清的词、秦朝不能吃着宋元的食。

丁黑导演特别提到在《大秦帝国2》筹备过程中,剧本了小说的人物设定,全部重新来写。因为小说创作于十六年前,故事原本围绕苏秦与张仪展开。但根据现在对历史的考证,有了新的发现,两人相差数十载,所以主线换成秦惠文王与张仪的合力治国,以求符合并顺应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如今逐利当先的影视创作大环境下,我们再要求创作者闭关几年潜心创作确有些求全责备。但对剧本的创作上,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严苛与审慎还是必要的。历史剧中被观众诟病最多的就是篇幅过长,节奏拖沓,看不下去。导演丁黑表示,观众有个误区,剧不吸引人与否并非是节奏问题,节奏是根据剧本身的基调而定的,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不需要的还在演,就是拖沓。需要的没有呈现,就是交待不清。他以2012最受大众欢迎的《甄嬛传》为例,该剧节奏一点不快,但环环相扣,个人命运感极强,所以观众就爱看。其实根本在于内容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不产生共鸣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品,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一定是不错的作品。”

国内历史剧之所以争议不断,与创作上小事“不拘”的地方过多息息相关。而反观我们的近邻韩国与日本,近些年来《大奥》、《大长今》、《明成公主》、《商道》等历史剧全部走出国门,赢得了很好的海外口碑。这得益于他们严谨、考证严密的创作方式。

日本将历史剧称为“大河剧”,考据更为严格。在日本能出演大河剧是对演员演技的一种证明。创作时会对当时的衣物、方言甚至骑马的姿势都有专人考据研究。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考据,精确得令人震惊。

韩国亦如是,他们对历史剧的投资是巨大的,搭景、制作服装、道具等环节都一丝不苟,在制作方面大到一幢房屋,小到一只花瓶,不会有丝毫偷工减料,将民族特色、历史特点透过布景、服装、道具真实再现。这两国的历史与我们相比,要短暂与暗淡得多,但他们的精益求精却成就了本国历史剧的辉煌。历史剧往往要承载许多内容,所以更要专注与用心,现在的制片方已经不存在资金的后顾之忧了,那么在拼投资、拼收视之外,多花一些心力,作品会给予用心者加倍回报的。

趋势

还是趋利?

低成本,高产出是任何行业都理想的运作模式。但就电视剧行业而言,这并不完全试用。程力栋就表示:尤其对历史大剧来说,高投资才能有高质量,才可能创造高收益。不断刷新的创作成本,无论从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是行业的制作水准看都在不断提升,对行业的发展肯定是有益的。

利好之一就是可以让国产大剧走出国门。高希希表示,从《三国》开始,我们的剧在制作上得到了不错的口碑,还拿到了国外的几个大奖。让国外同行对中国电视剧制作有了新的认知。据资料显示,新版《三国》在海外的销售良好,销售额超过3.4亿元,历史剧的海外市场一直形势不错。“靠海外市场找回报”这也是不少投资方愿意猛掷重金拍摄历史剧的重要原因。

《隋唐演义》在不久前的第八届中美电影节上,从15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了“中美电视剧制作突出贡献奖”。为该剧打开海外市场提供了绝佳契机。程力栋难掩兴奋,《隋唐演义》已被美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主流频道都购买了播出权,仅海外销售就能回收超过30%的成本。

除了可以在海外捞金以外,国内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往往也钟情这类“高富帅”剧集。几部大剧开年都在几家卫视联合首播。有媒体报道称《楚汉传奇》首轮上星和二轮地面播出的单集售价为400万元,以其80集的篇幅,仅国内的收购价即已经收回了成本。通过上述几部剧的成功不难看出,大手笔的效益的确显示而见,看点多,噱头足,往往能迅速成为焦点,提升影响力。

当然,利益的背后也不能忽略问题的存在。鞠觉亮以韩剧为例,韩剧的精致尽人皆知,他们的高成本也是出了名的,十年前单集制作成本就已达200万元,而我们如今才刚刚达到这个水平。一部剧的提升,是需要特技、服化道摄录美等各环节的集体进步而彰显出来的。虽然我们的单集投资达到了较高水准,但资金分配上的比例还不是很合理,目前演员的成本在50%左右。如能将此控制在30%上下,省出更多钱用于其他环节的投入,我们的作品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历史剧范文第3篇

通过历史短剧让学生与历史对话,首先必须有好的历史剧本。但并不是有大量剧本就行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剧本再多也办不好;相反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哪怕剧本不足也可以想办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历史剧本,笔者决定由学生们自己编写。如一年十班的部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编写。而编写剧本当然需要素材。我国是历史悠久、历史典籍极为丰富的国家,不但每个朝代都有官修的“正史”,而且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历史小说,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为历史剧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素材的问题解决了,笔者便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历史剧的创作方法和要求,并邀请一些爱好戏剧表演的老师一起指导选题。主题选好后,再将资料发放给相关学生,让他们利用课间时间翻阅。经过活动小组讨论、协商,决定素材的取舍,最后由小组中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根据材料编写剧本(5—6分钟)。剧本完成后,由老师、学生共同修改。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上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感知及深刻理解。

剧本编好了,学生就要全方位的投入到排演历史短剧中去。那么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导演或演员,进行与历史的第二次对话。这时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还要求他们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学生的表演尽管十分生嫩,但仍有助于大家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感受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

历史短剧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主题鲜明、形式美观的道具与布景。演出时各俱特色的服装、风景画等,达到内容丰富与形式美的统一。演员的服饰、头饰,则是师生们根据图片,利用废弃硬纸板、报纸、床单等改制的,尽管比较粗糙,但却是师生心灵手巧的一个橱窗。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更是教改重点、素质教育中的热点。而将历史著作改编为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的历史信息,从具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东京一日游》的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宋朝的资料,对这段历史有了较深的了解,从而将历史上的东京与长春相比较,提出了一些颇有分量的建议,丰富了历史教学,提高了自身素质。

21世纪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具有全面素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但我们的许多学生不会质疑问题,一切学习活动听命于老师,除了应试用的书本知识,似乎什么都不太懂。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他们是难以担负21世纪的重任的。而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查阅资料、选取主题、排练表演、制作道具等,弥补了青少年自主性、实践性的缺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策划、制作服饰头饰、布景、画宣传海报……尽管有的表演有些过火儿,有的道具不符合时代要求,有的主题不鲜明,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短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领域。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作文程度较好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如《东京一日游》的编审就是学生钱钥彤、岳慧娇、杜翘楚、孙肖阳、蒋煜;……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历史剧范文第4篇

一个民族的荣耀流失

一个个鬼魅般的笑容

在这片大漠上

共同上演一出“喜剧”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天赋

还是汤显祖的技艺

都未能企及

这出“喜剧”

公演了一个世纪之久

不!

它会更长的蔓延开幕

倘若国人的笑容中

依然“无邪”“憨厚”

可曾看到啊

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民族的荣耀在哀嚎

若国民们依旧如故

那么

历史剧范文第5篇

什么样的历史剧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能够成为经典且让人久久难忘的好剧?这里面衡量的标准很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要有现实担当。也就是说,要让当今的观众在收看这些历史剧的时候,不仅仅为其中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同时还要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有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与共通,让观众们在观看历史剧的时候能够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人生与人性的关联点,看故事、品台词,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有帮助。

近年来,荧屏上的古装戏很多,但应该注意的是,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这一点必须廓清。有的人把一些穿越剧、玄幻剧也称之为历史剧,仅仅是因为剧中人穿的是古装,这是错误的。所谓历史剧,一定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迹作依托,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古装戏而不是历史剧。比如说,近来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就是一部历史剧,它说的是我国战国时期贵为千古太后第一人的宣太后芈月的一生波澜壮间的故事,其中的很多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大体故事也符合历史原貌。尽管有些故事情节与历史原貌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大局,属于合理的虚构。如年轻时候的芈月和春申君黄歇的情感故事,实际上芈月比春申君黄歇要大20岁,不可能有着青梅竹马的爱情,但这样的虚构不算拉郎配,不必过多苛责。那么,说到《芈月传》,这部戏的现实担当在哪里呢?其中的内涵很多,仅从已经播出的情节来看,这部戏基本上还原了芈月奇特而丰富的人生,暂且抛开芈月几段情史不谈,她从一个被冷落的妃子忍辱负重一步步走来,终于成为一代女政治家,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太后,这个经历就足够励志,足以让现在的人们感受良多。

其实,每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都有着比较强烈的现实担当,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剧才会吸引当代观众的眼光,也才会成为人人争睹为快的经典电视剧。前一段时期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琅琊榜》,尽管主人公梅长苏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整个历史背景却都是真实的。这部戏表面上看来说的是梅长苏为了昭雪十几年前的赤焰军旧案而重回京城金陵,与黑暗的恶势力周旋并各个击破,并最终迫使误入歧途的梁帝幡然悔悟,最终昭雪赤焰军将帅的故事。实际上全剧自始至终贯穿着情义至上、正义战胜邪恶的正能量,到了剧的末尾,身体虚弱的梅长苏为了抵御来犯之敌,抱病率军出征,终于击退强敌,让自己的国民重享和平安宁的生活,而他自己则积劳成疾,再也没有回来。梅长苏不是传统的英雄形象,他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善用智谋,有时还会出一些看起来很“邪门”的点子。但他始终有一个鲜明的底线,即心向善,不为恶,甚至为了解朋友、恋人的燃眉之急不惜自己受委屈,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正气。其他的人物诸如靖王、蒙挚、谢玉乃至誉王、太子等人身上都显出了特定的品性,值得当令的人们仔细揣摩,并一一分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会有梅长苏、有蒙挚,当然会有谢玉、誉王这样的人,这样的分辨是编导者给予观众们的思想元素,也体现了一部优秀历史剧的现实担当。

上面我们说的都是大的主题思想层面的,而从微观来说,优秀历史剧的台词总是颇有可观之处,经常情况下,剧中人物的对话,说的是当时情节之下的物事,但当我们再次仔细品味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大含深意,即便是拿到今天来也不失为给人以启迪的良言佳句。一部写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的电视剧,当有了很强的现实担当的时候,观众们在欣赏的时候就会暂且忘记和剧中人和事的时空距离,与剧中的故事、情绪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达到了欣赏一部艺术作品的较高层次,在这样一个时刻,这部历史剧再也不会被观众所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