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体变革 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媒介融合在业界的繁荣使学界对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011年,新闻学术期刊中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

1978 年,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张建在《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为:新兴媒体主导,新兴媒体成为引导或影响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的强势媒体;新旧媒体融合,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密切交融,共同主导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媒体竞争加剧,每一种媒体都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竞相伸张和突显自身的传播优势。”张建运用了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理论――长尾理论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必要性。①

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中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 常常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 是否融合、与谁融合、何时融合、如何融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 并不是由媒体负责人和一般的新闻从业者所能自主决定的。”②

丁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即物质层面、操作层面和理念层面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也就是传播工具之间的功能相互交融;操作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传播业务和运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的;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谭天、刘晓璇在《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中认为:“当下我国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是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为主导,但更多的还是在行业的框架内展开。由此,广电、报业和新媒体各自为战,总体上呈现分兵合进的融合态势。”广电行业要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报业要全面实行全媒体战略,新媒体要积极推进跨界与越位。③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带动了媒体变革,而媒体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变革手段之一:异质媒体的互动和联合

陈善宝、陈力峰在《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一文中,以《楚天都市报》打造“金喜购”网络平台为例,阐释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与联合。“依托于《楚天金报》、金网两大媒体平台的金喜购,一亮相即赢得《楚天金报》50 万忠实读者、金网20 万时尚网民的高度关注。基于《楚天金报》和金网的双向互动,金喜购借助于《楚天金报》的品牌和公信力,聚合了目标客户群体,延伸了报业传统盈利模式的产业链,通过客户和读者的互动体验和支付,形成了媒体形态和商业形态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销售盈利和模式创新。”④

2、变革手段之二:报业集团化经营

姜帅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中指出:“通过媒介组织的融合,组建集团式发展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湖南省现已组建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集团,湖南报业由此走上集团化发展之路。”⑤

3、变革手段之三:自身模式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不同的媒体要争取“和而不同”。王凡在《“和而不同”―――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生存之路》一文中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进行报网融合的同时,努力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限制,在“和而不同”中提供优质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知情权的代言人,找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展壮大之路。

广播媒体也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创新模式。郭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中认为:第一,强化广播在舆论引领中所起到的独特功能;第二,精办广播栏目,坚持走品牌经营的道路;第三,实时更新节目形态,开发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在多种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于广播而言,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在可预见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进程会逐渐影响到传媒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媒介市场的需要,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也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徐文婷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中总结了现在很多新闻院系做出的一些有益尝试。包括通过专业设置开辟传统新闻专业人才的“试验田”,通过借鉴国外的融合教育模式来改造教育环境以及通过与业界合作,依托媒体平台开展融合教育。她认为对于学界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应业界发展的人才,必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解决新闻教育中最最关键的由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几个问题。

管文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中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媒体专业技能的界限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的首选。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的突出表现,记者不再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⑥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姜卫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认为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四、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会引领媒介向哪个方向走,不少文章将重点放在了这一个议题上。

程美华在《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发展》中总结了出版媒介的五个发展趋势:第一,出版媒介组织机构间的融合将会渐渐摆脱行政力量的因素,不会受行政干扰;第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仍会是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第三,媒介形态的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大;第四,资本的力量将会日趋彰显,并且在出版媒介融合中起纽带作用,出版媒介融资的渠道将会更宽、力度也将更大;第五,出版媒介融合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孔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市场格局的主导者将会是传媒集团,尤其是多媒体新闻集团,例如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新闻融合”的竞争焦点。⑦

对于媒介融合的方向孔玮认为可以归纳为四个,即跨媒介融合、跨区域融合、媒介资本融合、媒介集团化融合。孔玉双、孔庆帅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中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接收终端的融合的实现,它是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⑧

五、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

综合分析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既有对宏观规制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探讨。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等基础性研究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播业界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实践,也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并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其概念的解读可能有所不同。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概念等基础性研究依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

梳理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占很大部分。当今世界,伴随传播进步的是业界传播理念的更新。媒介形态的创新以及多种媒介的融合会导致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体现在媒体变革和传媒治理上。研究者们在媒介变革与传媒治理这个议题上展开了不少讨论。

3、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操作建议

研究者们较多关注媒体技术发展给媒介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进而讨论媒体变革的必要性和手段。这部分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结合现实案例,指导性较强。

纵观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投向媒介融合给传播领域带来的益处,与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者们对于媒介融合持过度赞扬的态度,对媒介融合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①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②丁柏栓,《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③谭天、刘晓璇,《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④陈善宝、陈力峰,《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⑤姜帅,《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1(5)

⑥管文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2006(26)

⑦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⑧孔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探索思考》,2011(3)

媒介融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N04;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53—05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及界定

融合(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始有“媒介融合”一词。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迄今仍未形成统一意见。

纵观“媒介融合”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学者。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分别代表了“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印刷和出版业”,并认为这三种行业正在走向融合。他还指出, 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汇集到一起”。内格罗蓬特在网络技术尚未普适化的情况下以预言的方式对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设想,但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也没有涉及媒介融合的层次和多元化。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传播学教授伊锡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多为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普尔指出:“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将能够承载所有类型的媒介服务,而一种媒介服务也可以于任何物理形态的网络。”2参考普尔的解释,媒介融合在最初意义上是指“传播介质融合”,即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传播介质合为一体,组成一个更先进和更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互联网。

2003年,美国学者里奇·戈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3。

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中国之年。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基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普尔教授强调的是媒介平台基础上的功能开发,而安德鲁·纳基森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2009年,蔡雯教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王学文先生提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许颖和高钢两位教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许颖认为,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高钢则将媒体融合定义为“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概念及能量交换” 5,他把已有的媒体融合实践的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从上述两位研究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设定了至少四个指称对象:传播介质(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融合、传播媒体(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融合、媒体组织(指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融合、媒体产业(指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业等)融合。国内其他研究者在论及媒介融合时,涉及的指称对象基本都在这四个范围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暂且可将“媒介融合”定义为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所以,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6。

二媒介融合的动因分析

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就从几方面分别阐述:

(一)受众需求的召唤——内在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进步都由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的动因,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直是“需要—创造—新需要—再创造”这样的求索轨迹在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介发展的发展进程也不例外,受众的需求是每一次创新和每一个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动力7。

1. 对不同媒介内容的集合式消费的需求

媒介融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 分离 融合 科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媒介发展的历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最初的传媒是自己的身体、表情、手势和口语,他们借助劳动延伸出其他介质和传播方式,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从人体分离出的各种媒介又呈现出重新融合的态势。

一、媒介的逐步分离

在原始时期人类的语言还没有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传播是通过实物来进行的。那时所有的媒介都集合在人的身上,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传播中,接受者进行接受信息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有很多弱点,如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等。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不一定要用实物来传达意义,而可以通过语言的指代性和抽象性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还产生了一些不存在实物的抽象词汇,如描写心情感受的一些词语。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文字诞生了。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也第一次实现了媒介与人体的分离,实现了媒介的体外化。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此时人类所利用的媒介就开始逐渐分化,可以脱离于人之外,只通过视觉便可进行意义的传达和思想的交流了。

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进入到媒介的解放。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这时媒介分工趋势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就是在这个媒介有了明确分工的时候提出来的。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如今多种媒介又呈现出大融合的态势。

二、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媒介融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二是媒介应用战术层面的融合。接下来就对媒介融合的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媒介技术融合

从电视这一集合了声音与图片的媒介开始,媒介就展现了初步融合的态势。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今日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媒介发展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发展形态。

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它集合了声音、图片、视频、通讯等多种媒介的技术,而成为了集各种媒介技术为一身的“媒介之王”。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又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每一种传统媒介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报纸时代人类主要是利用眼睛的视觉来接受信息,广播和电视媒体影响人的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媒体,充分调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全面提升了受众的综合性立体感官体验。也就是说科技媒介所指的并非单一媒介的科技化,也并非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全面革新,而是囊括了各种媒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质的媒体构架。视听群体的媒介经历也就因此丰富、完整、立体化。

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媒介科技的融合是媒体革命的最大动力。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信息载体的演变体现一个趋势,即媒体技术由专业独立性向交叉互动性转变,各媒体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科技发展的目标。

2、媒介应用战术性融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

西周的伯阳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现代的媒体共生理论也认为,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因而尽管这种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传统纸质报纸和网络的合作有助于交叉促销,驱使报纸的读者去浏览网站,网站的用户去阅读报纸,联合的结果是双方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媒介信息的共享,做到信息传播和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一个重要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使得媒介融合得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技术的一日千里,为媒介融合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媒介更进一步的融合体现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交融即媒介形态的整合,形成新兴的复合型媒介。现在已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媒体战术性联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1、广播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已有广播上网电台共68个,以电台栏目单独建立的网站14个、跨媒体网站2个。2000年3月,全国交通广播网“易路通”网站开通,通过网上平台将全国交通广播联合起来,实现各台的资讯共享。广播台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同时,网络广播具有点播互动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间段的限制。

2、报纸与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最初开始将报纸与网络战术性联合的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由于网络的海量存储可以将报纸有限的篇幅扩大,进行深入报道,对重要问题还可汇集成专题形式进行追踪报道。这就利用报纸已有的资料来源以及编辑人力开发出更为广阔的市场。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读纸质媒体的内容,但没有报纸读起来舒服。随着PDF版、专门的网络报纸阅读器EEO等的出现,阅读变得越来越轻松惬意,读者也逐步接受电子版报刊。

3、电视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根据最新一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1%。互联网越普及,分流电视观众的趋势越明显。因此,电视媒体要以新的传播技术改变旧的传播形态,与互联网接轨,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形成电视与互联网的互动发展,为战术性融合奠定基础。

4、电视和手机的战术性联合

目前中国的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7305万人。2.53亿网民中,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行为的网民比例达到28.9%。现代手机增加了视听功能,有MP3、MP4等功能,可以下载收看电视、电影和在线欣赏节目。随着我国3G进程的加快,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无论在运营网络上,还是在提供内容上,都会为手机电视这一传播形式的完善和丰富带来极大的好处。3G时代电视和手机的联合已成必然。

人类一直处在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和更高层次的追求中,这就必然导致了人们对于能够帮助人类满足生命需求的各种工具及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随着人类对所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对媒介的功能化、便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并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地进行各种尝试,展望未来不同类型的媒介还会借助新的介质而呈现出进一步的融合态势。■

参考文献

1施拉姆,1994,《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2徐沁,2008,《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中国期刊网。

3许颖,2006,《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第7期。

4陶喜红,2007,《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中国期刊网,第6期

5马歇尔・麦克卢汉,2005,《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

媒介融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跨媒介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之间的融合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现在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角色和功能的界限已经不再,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势必要求传媒的经营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重新定位并解释,在合理的情况下,重构传媒集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一、媒介融合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间融合到什么程度,或者最终融合的媒介是一个什么样子还是个未知数。从目前的态势看,至少可以从技术、经济和内容三个层面来加以界定:

1 技术融合。目前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通信、广播电视与网络和其他媒介等方面。首先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为画面和声音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方式,信号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媒介传播大容量的信息内容和服务成为可能。其次数字与压缩技术的融合,促进传播基础设施融合,使传播呈多媒体化和多渠道化;再次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升级、切换功能的加强、光纤的广泛应用等,都将促进接收终端的融合。

2 经济融合。经济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方面。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是媒介企业为了在数字化的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而采用的两大主要策略。通过整合,原先各自独立的媒介可以相互分享对方先进的技术、产品内容和受众市场,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媒介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将促使每一个传统媒介企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并将强化这些融合的媒介企业在产业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正如埃利罗蒙所说:“产业的融合,最终将导致全球传播和信息市场的改变。”

3 整个内容融合。技术和经济的融合伴随而来的是内容和服务的融合。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不同的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同样的内容。数字化信息的灵活性一方面为传统服务的升值带来可能性;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服务和应用,这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媒介的接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媒介使用者潜在服务要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媒介服务均将成为可能。

二、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管理经验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雏形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5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禁止任何一家媒介公司不能同时经营报纸和电视台两种媒介产业,但授权《坦帕论坛报》、《坦帕时代报》和WFLA电视台组建坦帕媒介综合集团。1982年《坦帕时代报》整合到《坦帕论坛报》中;1994年,《坦帕论坛报》开设Tampa Bay Online网站作为其网址。当时《坦帕论坛报》和WFLA电视台分别在各自的办公楼进行办公。2000年建立坦帕新闻中心。2009年2月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该集团拥有24份日报和250多份周报、19家电视台和75家网站。

媒介综合集团作为美国最早应对传播科技发展而进行跨媒介融合的试验田,它的经营运作与管理一直为传播学界与业界广泛关注。它的内部管理突出体现在集中办公、资源共事、整合营销和融合生产四个方面:

1 集中办公。2000年3月,媒介综合集团拨款4000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WFLA电视台还有集团网站的总编们集中办公。传媒大厦一楼是WFLA电视台的两大生产棚,二楼是WFLA电视台和的新闻室,三楼是《坦帕论坛报》的新闻室和的总编室,四楼则是WFLA电视台的总编室。令人感兴趣的是在二楼有一间很大的“多媒体新闻编辑室”,办公室中央安放了一张圆形的“超级办工桌”,以便三类媒体的编辑们一起办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新闻”。正是通过这种合作,使报纸的深度、电视的及时和网络的互动融合在一起。

2 资源共享。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经营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共享。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的报纸、电视、网站的编辑记者通过日常性的互动相互分享对方的新闻线索、思想与创意;同时媒介间可以稍作修改甚至未经任何变动对方的内容产品。二是设备资源共享。集团内各媒介,对新闻中心的生产场地、机器设备共同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各媒介间的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太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了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极大优势。

3 整合营销。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的整合营销主要体现在:一是报纸把合作电视台或者网站的标识放在其版面中,电视台在其新闻节目中向观众提供其合作报纸或者网站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有关报道。通过这些方式,不同媒介通过一定的语言与视觉元素相互推广对方的新闻产品;二是积极与广告公司合作,以优质服务、套餐策划、大宗优惠等手段将广告吸引到集团在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公司去。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某一广告通过媒介集团刊登在其旗下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等多种媒体刊播广告,以达到在该地区密集覆盖的目的,同时可获得折扣优惠。

4 融合生产。“坦帕新闻中心”将来自其旗下不同媒介的记者、编辑和其他从事策划、摄影、摄像的新闻工作人员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新闻团队,共同策划、采写、制作新闻。制成的新闻产品在相互合作的媒体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整合不同新闻媒介的自身优势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三、融合管理:媒介综合集团对我国的启不

跨媒介集团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内生型与组合型。内生型即从单体媒介脱胎而来,以主媒介为主,自身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后,创办子报刊或者专业频道,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各媒介又创办自己的新闻网站。我国目前的跨媒介经营主要是这一种。组合型即曾经完全独立运作、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差异都很大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站通过水平整合的方式融合到一起。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就属于这种组合型。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媒介间越来越出现跨媒介融合的趋势。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跨媒介融合管理还没有充分展开。受美国坦帕综合媒介集团管理模式的启发,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拟对我国的传媒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跨媒介集团的协同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规定下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董事会、编委会、经委会、监事会为基本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编委会、经委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债、利明确,各司其职。董事会是跨媒介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作为集团投资主体,行使所有者权利。实行新闻生产和经营部门分开,编委会统辖媒介

集团内跨媒介新闻的生产,包括采编、制作与业务;经委会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企业化经营。在董事会内部成立专门的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新闻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编委会和经委会之间形成有效协同治理。针对跨媒介集团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董事会缺乏外部监督的问题,可以完善监事会,通过引进职工监事和外部监事的制度,负责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理层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建立统一的三大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即建立以跨媒介新闻收集、加工、制作为职能的新闻生产中心,以投资决策、效益监管等宏观管理为职能的投资中心,以发行、基础设施安装、收费以及广告和相关业务经营为职能的经营中心。这将实现报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应,体现规模经济的优越性:集团内部各媒介进行融合生产。互享新闻信息和内容产品,能降低内容生产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同一媒介内容产品在不同的媒介以多种形式进行,覆盖的受众群越大,成本率也就越低;能大幅度降低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越大,原材料单位成本越低,从而实现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性。这样,媒介集团下各媒介将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牢牢占据市场。

媒介融合范文第5篇

媒介融合的特征

媒介融合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说,媒介融合具有如下特征: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出现的。技术的融合,主要是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当文字、图像和声音都被转化为数字信息以后,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就被大大扩展了,这就是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如“电子报纸”就是将报纸搬上网络,但在编排方面甚至版式设计上都保持着原有的报纸风格;还有“网络电视”,人们通过机顶盒的发明和使用,把互联网和电视合为一体,这就是“网络电视”。再如“手机报”,人们将报纸编排的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手机用户,再一次打破了已有媒介的界限,开辟了一个新闻视听的新时代。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共享。一个媒体集团内部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媒介融合达到分享新闻资源、共享一切的目的。比较典型的如一些报纸的电子版的新闻大都来自该报纸的印刷版,现在我国还不允许报业集团涉足广播电视,所以现在报业集团的新闻资源的共享,主要是报纸和网络的共享,因此媒介融合可以达到综合利用媒介资源的目的,降低媒介传播成本,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充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群体。

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新闻不是媒介之间在新闻报道上的合作和联动,而是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新闻媒介融合发展,新闻传播走向“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无论是作为媒介组织间的合作,还是作为未来新闻媒介的新闻生产模式,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整合与重构,这种变革对于各类型传媒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说媒介融合推动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比如对于新闻来源,新闻的采集和,过去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热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手机、博客、BBS、播客等都成了不容忽视的新闻信息源,且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东南亚海啸、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报道都是出自“草根记者”。

融合新闻需要由团队合作来完成,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个突发性事件,编辑部立刻向现场派出采访小组,小组由有经验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录像记者或熟悉各种技术手段的“多媒体记者”组成。他们将采集的素材迅速传回编辑部门,然后再由精通各类媒介的编辑在图表制作和设计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专家配合下,制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也许他们的第一批产品是用于网站的简讯、图片或是用于广播的口播新闻,紧接着也许是为电视提供的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事件现场的电视节目,最后也许才是为报纸提供的既有更多文字信息,又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的深度报道。

如河南口报与大河网共同主办的《焦点网谈》栏目,实现了记者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再如大河网与河南移动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业务,推出了数字报纸业务。报网互动为区域性报纸打破传播的区域限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媒介融合促进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产生了优质的新闻,使报纸上多了可读性的深度报道、电视上有令人惊叹的画面、网络上有更丰富的信息,媒介融合还拉动了发行量、收视率和网页浏览量的提升,促进了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对多媒体平台进行打包销售的策略,实行广告套餐,给媒体带来更多利益。

媒介融合对新闻创新的影响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介要创新发展,就要走融合之路,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

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媒体出现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面临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理念要不断创新,解决媒介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新闻理念的创新又反过来加快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理念一变大地宽,理念更新了,才能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有新视角,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就是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媒介融合特别是新闻融合,就是运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将新闻报道出去,其实际就足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反过来说,新闻传播手段创新的表现就是融合。新媒体新闻一般都简短、直观、重视标题,这些传播手段,现在被传统媒体创新并运用。如报纸开始强调色彩的运用,重视发挥图表的功能,版面设计也较多使用模块化,一版都有重要新闻的导读等。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内容深度创新,增强新闻内容的竞争力。“内容为王”是新闻传播的立足点,可读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这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的关键。新媒体具有多维、互动、形象等特点,因此,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增强新闻的深度、厚度、可读性上,并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媒介融合为新闻内容的深度创新提供了基础。新闻内容的创新要注重策划,向策划要可读性、要深度,有策划才会有亮色。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编体制的创新。新闻采编体制、业务流程在媒介融合的背后要有新的突破。旧的采编体制要调整与改革。现在有一些广播电视集团已建立新闻采编中心,统一采编制作音频、视频节目,然后向下属的广播电台、电视频道、网站输送。有的报业集团也对所属的子报、网站、手机短信所需新闻采取共同采访分类制作的方式。

媒介融合对新闻采编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使用机制也要创新。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采编人才的团结协作精神。媒介融合的记者成了多面手的全能记者,比如一个记者出去采访,他不仅要做电视报道,还为报纸和网站写作,跨平台工作加大了记者的工作量,如果他没有得到更多报酬,那么同工同酬的原则就会被丢弃,所以相关的机制也要创新,要建立新的薪酬奖惩制度。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当代传播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新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