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词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1.看标题

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诗歌的标题也是这样,一般来说从诗歌的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比如《山居秋暝》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看便知道是离别诗。一般来说诗歌的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离别诗等。

2.知人论世

关于诗人的创作风格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迅速弄清诗人所写的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另外,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意象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景物,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是给人愉悦还是给人凄凉,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句子中的“明、清、照、流”把月亮透过松树洒在地上的皎洁和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来的清澈描绘得惟妙惟肖。

4.诵读想象

大量诵读、反复推敲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读的同时,一定要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去体味作者的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5.抓诗眼

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试题考查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这是近几年来济南市中考语文第二次考查长诗(第一次是2008年考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济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灵活多变的命题风格。有的同学以为这些诗篇幅长不会在中考中出现,但是我们认为长诗也可以“短考”。同学们复习古诗词时,务求扎实全面,不要猜题押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鲜明地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作的风格,所以试题紧紧抓住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命制。起首两联为诗的发端,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代诗人沈德潜曾称赞其“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考查点当然要首选这一千古名句。但是各种教辅资料上对这句诗的考查早已是“千淘万漉”“千锤百炼”,许多考生早已将这些常规考题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如何命题才能客观公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经过反复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诗不仅比喻奇巧,而且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忽如”一词更是内蕴丰富,极具表现力。于是第6题,我们果断避开描绘画面和鉴赏整句艺术手法的常规考法,而是让考生表达对“忽如”二字意蕴和妙处的理解。此题既考查出了学生真实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古诗词时字斟句酌。这道题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简答题,但考虑到要减少考生的书写量,为答题提供充足的时间。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因此最终以填空题形式命制。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诗情画意”上,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意境。第7题乍一看和以往试题的命制角度相同,都是再现诗歌的画面,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其鲜明的创新之处。

我们来看2011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竹里馆》第5题:

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

不少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题目时,往往只是死板翻译,并没有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诗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通译上,那么诗歌就被读死了,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气”与“神”。唯有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才能形成良好

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触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因此我们就因文设题,要求对此句进行描述。在拟写题干的过程中,针对传统题型带来的弊端,我们做了两个改变:一是将描述“画面”改为描绘“情景”,要求考生不能只简单地翻译,而是要联想想象,展现诗歌意境。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找全“物象”,更要生动描绘,体现出“物象”背后诗人的伤感、惆怅等情感。二是限定了字数,原诗句七个字,描绘情景要求“50字左右”,给了学生广阔的答题空间。

2012年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与2011年的题目看似差异不大,实则凝聚了命题组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又纠正了初三复习中“背诗歌鉴赏”的错误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2012年两道试题的命制可见,山东济南市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难度基本不变,致力于对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语感及学习习惯的考查和引导。

附: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略)

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鉴赏 意境 意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古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提到鉴赏,学生们就觉得高深莫测。其实,它并不像学生们想象的那样难。什么是鉴赏呢?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作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鉴赏之中,古诗词鉴赏尤其让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鉴赏古诗词并不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达到鉴赏的目的。

寻找切入点,必须要了解古诗词的“意”,即“意境”和“意象”。

所谓“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裸地说出,需要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意境是“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如何通过意境鉴赏诗词

(一)结合自然景物,体察作者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却不简陋,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十个个性鲜明的修饰语,描绘出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流水映着小桥、人家,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落日的余辉冲淡着枯树、老树、昏鸦等灰暗色调。“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以低沉的情调,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沦落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同类比较阅读,拓宽读者视野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送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两首诗都以描写农村生活景象入笔,把农村司空见惯的自然风光、日常生活场景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与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同一幅生趣盎然的素描画。辛词全在写景,表现出一种恬淡安适的心境。而杜诗在写景之中更充满了对生计的担忧,“但有故人送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表面虽是喜兴之词,内里却包含了后顾之忧和悲苦之情。因此,杜诗显得“境”幽“意”远,辛词则“境”美“意”美。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对意象做一个了解。

什么是意象呢?诗词中所借助的“物”即为“意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细小单位,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品味揣摩意象对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性。

二、如何通过意象来鉴赏古诗词

(一)要了解传统审美观点,积累惯用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另外,还必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月”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感彩,但出现在古诗词中,则能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感。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柳”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且杨柳随风摇摆之态令人生依依惜别之情。平时,我们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积累,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二)联系作者实际生活,把握意象特征

当然,我们读诗时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因为诗是情感的产物,而情感是最具个人性的。所以我们在体会蕴含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骆宾王《在狱咏蝉》咏物抒情,借物喻人。作者因身陷囹圄,愤慨不平,满腹委屈。听到蝉声凄切悲凉,自然就想到个人的危难处境。他认为蝉的品格高洁,又自然联系到个人的洁白无辜。故触物起兴,借物寄意,写下此诗。诗中物我浑然一体,合二为一,浑然天成。

李商隐《蝉》,作者以蝉喻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清高,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自己。下四句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职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露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中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改初衷。

由此可见,诗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选择意象,这就使他们笔下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么,细心的品味揣摩意象的特征,捕捉一切所有能展现意向的信息,同时结合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就能够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了。

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一、从吟诵涵咏入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立足于诵读这个根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艺术情境之中,教师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感情的庄谐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浅吟低诵,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领略到古诗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感知古诗词的图画美

古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结晶,它是用古体语言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认知和审美情趣的,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一定要看诗词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例: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从分析意象入手,感悟古诗词的意蕴美

意象是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借助客观事物表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读诗歌,要从整首诗中抓住那些貌似平凡而实际包涵丰赡的意象,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力求从意象中洞幽烛微,挖掘出意象背后的意思,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请看下面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两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意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蹁跹飞舞,“戏”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歌喉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从知人论世入手,体会作者的人格美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部分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背景下即兴之作。故要想全面准确地欣赏诗歌,就必须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百姓四处漂泊、逃避战乱的背景,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杜甫“三吏”、“三别”的深刻内涵,也就不会真正体会诗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之情。只有置身于“四面楚歌”的特定背景,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才能真正品味出曾经一度叱咤疆场、所向披靡而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剧英雄的无奈与伤感。只有全面地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才能还原出在那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从而对古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相反,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洒脱”,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五、从比较赏析入手,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