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日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对民俗文献的梳理,力图还原古时“三月三”的情形,探究当时人们是怎样过节、怎样生活的。对于这样一个离我们较为久远的节日习俗,不可能做全方位的描述,而是尽量完善节日的过程和主要的节日文化因子。

三月三的祭祀习俗

民间信仰之所以能深深扎根于民众之间,是因为信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三月三祭祀的对象各有不同,有王母、真武、社稷、祖师、城隍、文昌君、水神、龙王、药王等。

1.祭王母

在东北地区,三月三多为王母蟠桃会期,妇女进香。民国《锦西县志》云,西王母是日集群仙食桃。大虹螺山玉皇顶每届会期香火极盛。乾隆《辉县志》亦云:三月三,俗称为“王母蟠桃会”,妇女皆诣王母庙焚香。

除部分地区规定女性参与西王母蟠桃会外,更多的地方则是红男绿女全都参加。沈阳还有一种特殊人群―瞽者,在这一天全部出动,聚饮于三皇庙,也俗称“瞎子会”(民国《沈阳县志》)。三月三祭祀西王母的习俗直至民国时期还有保留,但也逐渐消失。

西王母作为一位女神,是人们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因而在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中,女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活动都有她们的身影,如妇人求子、为子女求名字等。

2.祭真武

真武亦称“玄武”,俗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白日飞升,威震北方,号“玄武君”。宋讳玄字,因称“真武”。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弋。后兴醴泉观,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观,绘其像为北方之神。”

对真武的祭祀,主要体现在湖北、河南、广西、山西等道教兴盛的地方。河南这种习俗直至民国时期还零星地存在,如民国《重修正阳县志》:三月三,旧志云祀玄帝,今间有之。

对真武的祭祀,逐渐演变为对山的朝拜,也叫“朝山”,不怕山高路远,越远越显得心诚。广西《南宁县志》:三月三,谒真武于各山,名曰“朝山”。据乾隆《云南通志》:三月三,谒真武庙,或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凤山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行两日程,或负香至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对真武的祭拜,还有不同的称谓,也有叫“杨柳会”的,见民国《永和县志》。

3.祭土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种对农民来说都是关乎一年丰收的关键,所以,祭祀土地是这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土地的祭祀是很隆重的,以集体参加的形式,集体出底金、集体宴饮。如贵州平坝三月三,各市街、村寨祭土地,六月六、九月九皆然,多有动产或不动产之底金。与祭者或三桌、五桌,皆宴饮而散,人以组织底金者为范围。每年如此种日期、此等神会,非常之多,唯不如祀土地之普遍。(民国《平坝县志》)

对土地神的祭祀和崇拜,也是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盼,这在当前很多地方还有保留,以村为单位的土地庙,全村人逢年节时去祭拜,还有家庭供奉的小土地菩萨,平时也供香火。可见,很多古俗在当下还能找到痕迹,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习俗在一脉相承中仍然得以延续。

4.祭祖师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有的几个行业共一个祖师,祖师是受到敬重的,每逢诞辰都要受到从业者们的祭拜。三月三,是众多祖师的诞辰,这个祭祀的大日子也是祭拜祖师的好日子。从业者们这天组织演戏,设酒亭、客馆,招待各行各业的人,来庆贺祖师诞辰或成道的日子。这天要参与祭祀的相应行业必须停止劳作,将工具擦干净,来庆祝这个重大的日子。当然,不同的行业祖师会的会期也不尽相同,而三月三这天是诸多行业的祖师会。

5.祭祀其他神灵

除了上述列举的较为普遍的神灵外,三月三这天还有很多祭祀的对象。如祭城隍、元帝、文昌帝君、水神、药王等。

祭龙,多在龙王庙里进行,祈求雨水适当以保平安和丰收。如云南罗平:三月三祭龙,一祭于山下龙王庙,一祭于旧溪渡口龙王庙。今旧溪祭废,故连年近溪雨雹水潦比昔多。后知州黄德巽复修祀典,祈禳保民。

可见,人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祭祀的目的是多重的、祭神的对象是多样的。信仰的表达既是人们自觉的追求,也有相互的督促与制约,不到场的会受罚。如光绪《吉林通志》:三月三,城北元天岭“真武庙会”,演剧报赛。岭颠砖壁高丈余,宽八九尺,中嵌白石象坎卦,以镇城中火灾。又,是日为“仙人堂会”,又为“三皇庙会”,城乡瞽者均往祭神,不到者罚。人们在相互的督促和共同活动中完成节日仪式的表达。

三月三与植物有关的习俗

1.簪荠菜、作节气

荠菜,又叫地菜,开小花,有一定的药用功能,三月开花,人们戴它不仅是因为好看,更多的是为了祈求丰收。在河南郾城,三月三妇女戴荠花,盖以丰年甘草先生,故戴之卜岁丰也。(乾隆《郾城县志》)

更有趣的是,在很多地方,并非只有妇女戴荠花,而是男女都采来插在头上,如湖北钟祥:三月三,采荠花,男女插头。(同治《钟祥县志》)又贵州黔阳亦有此俗

可见,在这阳春三月刚刚生长出来的地菜成了人们的最爱。一个小小十字花科植物,在人们信仰和生活的需要下,被赋予了很多功用,这才使它成为三月三最受人们喜爱的时令花草。据各地方志记载,民间以为这些小花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避跳蚤、防蛀虫;二是免目疾,明目,甚至可治百病;三是卜岁丰;四是可以长生。

另外,与荠菜相关联而产生了一种和饭,叫“作节气”,这种节日食物的出现为节日习俗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同治《宣恩县志》:三月三,摘地菜花作和饭,曰“作节气”。

可见,关于荠菜的习俗,簪荠菜花、吃荠菜食物,多流行于湖北、湖南、河南的中部地区。这是荠菜生长的主要地区,恰逢荠菜刚刚长成,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也借此时机赋予它深厚而颇具趣味性含义。

2.插杨柳、避蛇蝎

荠菜有着奇特的功能,深入到人们的节日生活,而杨柳在这个季节从鹅黄返青,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用到节日中来了。三月三早晨,天未亮,妇女就折柳条,鞭打墙壁,插于门边、窗户、墙角里,以避免毒虫。

更有甚者,人们还能借助黄纸符和杨柳的力量,将蛇蝎收到壶中,以防止其毒害。光绪《绥德州志》:三月上巳日,以黄纸书符贴壁间,并以杨柳鞭壁,谓能收蛇蝎于葫芦,使不蜇人也。光绪《榆社县志》:三月三黎明,各家以柳条在屋乱摔,谓之“摔蝎子”,又将黄纸画蝎符,贴于壁上。

可见,用柳条避蝎必须借助黄纸符的力量,黄纸符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巫术道具的作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二者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的地方,在其符上加入了观音像。光绪《文水县志》:三月三昧旦,以柳枝鞭房内四壁,避蛇、蝎诸毒虫。贴观音杨柳符。

3.采百草、种瓜蔬

除了上述的荠菜外,三月三还有很多可采的植物,采百草,蓄为药用。有戴艾叶的,有采松柏、兰花的,有采桑的。

除了采集,在三月三这天种植的物种也比较多,如湖南宁陵县:三月三,种葫芦。河北广平县等地:三月三,男女多上庙朝神。是日,种瓜果、葫芦,则收获多。

春种秋收,这是庄稼人最直白的道理,人们选在三月三这天种植,主要是为了借此吉日,以期取得瓜蔬的丰收。

三月三的节日游戏

1.踏青宴游

古代三月三,人们多外出游玩登山,也叫“踏青”,踏青活动的主体多是士族阶层,出城门到乡下。最早的记载要算《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记述了郑国溱水、洧水流域的青年男女三月三这天踏青郊游的情形。

三月三的标志性活动是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还带有祓禊除晦之意,用兰草作配饰或沐浴,保持身体健康。《荆楚岁时记》:“三月三,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出游登山是当天一项近乎全民性的活动,但也有限制妇女参加的,如乾隆《罗山县志》:三月三,登龙山,朝灵山岭真武庙。戏秋千,放纸鸢。士民踏青,妇女不登山。

2.秋千之戏

秋千是古代一项趣味性游戏,在三月三这天非常受欢迎。道光《舞阳县志》:三月三,簪荠花,架秋千,放纸鸢。

这里所记载的秋千,是一种游戏,但没有交代玩秋千的人,看似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玩。但也有的地方明确说是女性参与玩乐的,如乾隆《肃宁县志》:三月三,插柳枝,妇女为秋千之戏,儿童辈放纸鸢,士大夫挈壶郊游踏青挑菜。看来在当地的这个节日时间里,人们的活动也是有分工的,妇女主要为秋千之戏。也有对特定时间、地点的秋千分别由男、女来玩的记录,如光绪《遵化通志》记载,架设在院落里的秋千是供女性来玩的;而架设在十字路口的秋千是供男性玩的,到了谷雨就撤了。

三月三的这天不只是成年人的活动,也有儿童参加的游戏,儿童多参与放风筝。

在华北,以天津、北京为主,还有一项称之为“分朋射兔”的活动,这在南方地区的相关记录中是没有提及的,可能源于天津、北京受到北方游牧文化影响较为深厚的缘故。乾隆《口北三厅志》:三月三为“上巳”,国俗(满洲习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跽进酒,胜朋马上饮之。国语(满语)谓是日为“陶里桦”。陶里,兔也;桦,射也。这样的记载不多,体现出了同一节日的不同地域特色,民俗活动都是深受其地域和文化氛围影响的。

听蛙声卜农事

踏青郊游是城里人的游戏,乡下人无暇也无需去郊游,因为他们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农事上了。三月三的农事活动,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中南、西南地区多水田,人们通过卜蛙声来预测旱涝、谷熟的早晚;山西以酿醋为主产业,则开始造醋胚;华北地区缺水则在这一天预测水的多少。

道光《荆州府志》谚云:“雨打墓头钱,今岁好丰年。”初三卜蛙声,上昼叫上田熟;下昼叫下田熟;声哑水小,声响水大。又,是日阴雨丰年兆,晴明则旱而桑贵。谚云:“三月初三晴,桑树挂银瓶;三月初三雨,桑叶上苔痕。”民间还有谚语说:“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在北方地区,人们在这天祈求丰收的方式十分特别,表现为“祭犁”,并借助鸡蛋表示丰收。民国《望奎县志》:三月三,瞽目能算命者相约集会,祀三皇神公,议算命行规,开会三日。祭母仓,择时宪书之母仓日为农家开犁之吉日。是日,套犁仗至田间“祭犁”。一人执纸于犁前焚之,放爆竹三个,焚香三支,先埋熟鸡蛋数枚于垄内,以犁趟出,众人分而食之,来预示这一年将会硕果累累。

三月三的禁忌

在传统的节日里,有各种不同的禁忌,三月三这天,同样也有。光绪《耒阳县志》谚云:“三月三,九月九,莫向江边走。”告诫人们注意天气的变化,不要随意向江边走,这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三月是季节交替的时节,多风暴,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三月三这天,如果把杀生也看成一种禁忌的话,不同地方情况则不同,很多地方祭祀喝酒吃宴,需要有肉,所以会大肆地杀猪宰羊,既是祭神,又是犒劳自己。但也有的地方禁止杀生,如广西新兴:三月三,城乡迎真武大帝,如土主神出郊仪,集黄冠讽经,不刑牲。(乾隆《新兴州志》)

节日里的活动似乎都是有目的性和功能性,所以规约着人们去积极地参与,或遵守禁忌不作为,从而形成一种节日行为的自觉性。

三月三与上巳、清明的关系

1.三月三与古“上巳日”的关系

今日,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过三月三的习俗,不论是祭祖、歌节还是情人节,总归还有三月三这个提法,但上巳节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在古时,三月三与上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月三即为上巳。

上巳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节日习俗,很多地方又在不断追寻其遗风。道光《泌阳县志》:三月三,人多出游,追“上巳”祓除之遗风。云南《路南县志》:三月三为“上巳节”。县民于距城五里许之寺聚会,寺内香火极盛,游人往来杂沓,酒食酣嬉,亦踏青之遗意云。

2.三月三与清明节的关系

节日习俗范文第2篇

2、元宵节,过完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过完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对此加以庆祝,也称上元节。风俗一般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每年的公历4月5号前后,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风俗是祭祖和扫墓,以表示对先人的思念。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大约起于西周初期,后来为纪念诗人屈原。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农村都有挂菖蒲、蒿草、艾叶等。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风俗是吃月饼,赏月。

节日习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祭祀祈禳;习俗;变迁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2?雪01-0149-06

The Changes of Sacrifice and Prayer and Festival Customs of Tujia

LIU Bing-qing PENG Lin-xu

Abstract: Tujia people think highly of illegal worship, witchcraft and ghost through praying and sacrificing in every festival. The sacrifice and prayer of Tujia people has been changing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1980s. In different times the methods of expressions and contents are different. Meanwhile, the national festivals which interrelate with sacrifice and prayer tightly have been transforming with times. They have been given different forms and new contents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lead some nation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adapt the needs of the new age for bett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acrifice and prayer; customs; change

土家族“重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节日活动与祭祀祈禳往往紧密相联。这里,我们将节日习俗与祭祀活动的变迁合在一起加以探讨,以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和认识土家族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自十八世纪以来,经历过三次重大的变迁。

一、土司时期的祭祀祈禳与节日民俗

土司时期,土家族重祀、崇巫尚鬼的习俗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一时期祭祀的基本特点为:

(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祭祀祈禳对象,按土家族分布的三大流域来看:

从所祀的对象来看,一为在土家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土司王和部落(或部落联盟,或部族)首领,如廪君,曾为廪君种这一支巴人的首领,武陵山区古为巴国地,廪君在清江流域的活动影响甚大,其传说亦广,清江流域的土民崇奉他;彭公爵主,即彭世愁,曾与殷王战,立溪州铜柱,为维护土家族的生息之地和土家族的形成曾作过杰出贡献,人们将他和他的文武二臣一起供奉;田佑恭、冉土司等都曾为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发展与土家族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杨再思所生十子分别为铜仁、省溪司、大小两江、乌罗及秀山的平茶、邑梅、溶溪之祖;二为土民敬畏的英雄,如伏波将军、关帝、樊哙等。汉马伏波曾征伐武溪蛮,他的后裔又曾作石柱土司,土民敬畏而祀奉他;樊哙为舞阳侯,舞阳,即今湖南永顺与湖北施南等地,土民敬奉他。此两类均为在土家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曾作出重大贡献的部落首领与土司王和土民敬畏的英雄。

(二)不同的祭祀祈禳对象设有不同的祭祀祈禳场所

这一时期土家族的主要祭祀场所及其祭祀祈禳对象为:

摆手堂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彭公爵主为彭世愁,向老官人为彭公爵主之文臣,田好汉为彭公爵主之武将。五代时,彭世愁与殷王马希范立溪州铜柱,为土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和环境,土民世代祭祀。亦有的摆手堂祭祀八部大王。

八部大王庙祀古代酉水流域八部落首领,亦称“八部大神”。

向王庙祀廪君。

土王庙祀土司之祖,即一世土司王,故称“土王庙”。此庙因地域不同,所祀之土王就不同。原田土司辖地祀田氏之祖田佑恭;原杨土司辖地祀杨氏之祖杨再思。

飞山庙祀杨再思。

大王庙祀宋杨正韬,再思之子。

伏波庙祀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

白帝天王庙祀白帝天王。

三抚庙祀田姓(有的是安姓)、冉姓、杨姓三已故土司。

樊将军庙祀舞阳侯樊哙。庙在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马喇湖。祭时杀人亦献首于其庙,俗能徒手制虎,糜而生祭之,方敢开剥。保靖、石柱、酉阳诸土司皆然。

关帝庙祀三国时蜀之大将关云长。

公安庙所祀之神有四:一为公安大圣娄智德如来;二为洞庭公主降龙如来;三为灵山会上伏虎如来;四为公安之保四圣如来。

(三)不同的祭祀祈禳对象有着不同的祭祀祈禳的方式

节日习俗范文第4篇

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习俗:1、贴春联;2、守岁;3、放鞭炮;4、拜年。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有关于元宵节的。

古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习俗:1、赏花灯;2、吃汤圆;3、猜灯谜。

节日习俗范文第5篇

九月九日重阳节传统习俗1、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象征长寿。

4、饮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各地习俗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道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