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发展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界定
1.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所进行的各种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也是个人逐步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不断制定、实施新目标的过程。包括“外在职业发展”和“内在职业发展”。“外在职业发展”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在内的一种职业活动;而“内在职业发展”则更多地注重主观特征,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需要、动机、能力、发展取向等。职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起始于工作之前的专职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成或退出职业工作,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
2.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公职人员首先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源发展目标,同时,公职人员和行政组织把个人发展与行政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行政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对公职人员一生中在行政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计划与战术安排,及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3.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与政府组织规划的辩证统一性
政府组织职业发展的行政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与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公职人员规划外环境表现为政府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公职人员组织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系统,但必须从总体上进行审视,把握它的全局,这意味着行政组织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受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决定、但是它必然还要受一个国家的性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政府组织培养职业发展的文化为实现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政府组织环境对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具有辩证统―性的特点。
二、国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格林豪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格林蒙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研究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发展的任务,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②进入组织,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③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阶段的典型年龄是25―40岁,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④职业生涯中期,40-50岁是职业生湃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予以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理想。⑤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维持自尊,准备隐退。
(2)施思的职业锚理论
其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思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施恩将职业锚归纳为8种类型,并推出了职业锚测试量表。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型。③9主/独立型。④安全/稳定型。⑤创造型。⑥服务型。⑦挑战型。⑧生活型。
职业锚理论在员工的工作生命周期中,在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①使组织获得正确的反馈;②为员工设置有效的职业渠道;③增长员工工作经验;④为员工做好奠定中后期工作的基础。
(3)帕森斯、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
①特质一因素理论。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存在较长远的理论之一。随着19世纪官能心理学研究兴起,在美国,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的“三步范式”法,将其运用在职业指导、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方面。其要求在职业选择中做到:首先必须从你自身具备的条件进行考虑;其次对不同行业工作的需求要素、机会、自身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②人格类型理论。其是美国霍兰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身人格是影响职业选择的必要条件。他将研究型、社会型、现实型、企业家型以及传统型定为人格类型的六种基本类型。他强调每一种特定人格类型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成学习感兴趣。因为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工作职能和技巧。
(4)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约锚・克朗伯兹是职业规划中社会学系理论的核心人物,他提出了对职业选择的四种影响:一是基因特征的影响,职业偏好和能力受其影响。二是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只能在某些地域找到某些工作,劳动法规和行业协会限定了任职要求等。三是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四是个人处理新任务、新问题时所形成的技能、绩效标准和价值观的影响。
2.我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还是处于崭新的起步研究阶段。当前,没有系统化、综合化研究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但目前对职业发展相联系的活动很多。这活动起到为我国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与国际接轨,职业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政府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组织、控制和带领的活动,对于培养和造就公职人员队伍、提高政府办事能力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公共人事行政总的发展趋势已转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的职责是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对公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理论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生涯;工作再设计;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核心工作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90 — 02
现代化图书馆如何加强馆员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由行为和态度两个部分组成。它是以人的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业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手段的不断发展过程。它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目标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要求个人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的关键在于个人职业目标和现实可能机会的配合上。它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逐渐开展的过程。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设计主要是以个人为主的一个行为过程。通过对现代人际关系学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应以心理激励因素进行工作再设计,并丰富这一过程,具体方法诸如增加自主性、提供反馈和使工作多样化等。下文我将详尽地阐述工作再设计这一现代人际关系学技术系统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一、工作再设计的基本含义
工作再设计是指为了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或工作效率而采取的改变工作的一切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常用的工作再设计技术包括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工作再设计是提高组织效率的一种独特方法。原因如下:
首先,工作再设计改变了馆员和工作之间的基本关系,而这是长久以来一直是个人际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科学管理者是这样处理的:把工作的物质要求与馆员的生理特征相结合,然后剔出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行为科学家进入后,他们试图通过改进对馆员的挑选和培训来完善这个过程。然而,和科学管理者一样,重点仍放在做工作的人上,工作被看作是不可变动的固定物。而工作再设计打破了这个传统,它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工作本身对馆员的激励,满意和工作效率就有强有力的影响 。
其次,工作再设计不是试图首先改变态度,而假定在工作得到适当的再设计后,积极的态度就会随之而来。注意力首先放在决定工作就如何做。一旦这决定之后,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就会被迫改变旧的行为,很有可能非常喜欢这项新的安排,这样,对工作的态度也就会是积极的了。
第三,工作再设计有助于个人有机会重新享受因其很好地完成工作而得到的乐趣。这不仅仅是一种满意感,而且还有一种称职和对自己评价较高的感觉。人们从中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正在施展自己的力量,正在成长之中。
第四,有时,当组织重新设计了工作和解决了人-工作问题,就会要求进行其它的组织变革。例如,改变了工作,技术问题就会产生,这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改进整个工作系统的机会。同时也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通常是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又给组织一个机会去改进工作系统中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监督方面的问题。
二、工作再设计的方法
1.工作轮换是为了减少对工作的厌烦感而把馆员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如此轮换馆员,比让他们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更能使其对工作保持兴趣。工作轮换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人行为适应总体工作流的前景。第三个好处是个人增加了对自己的最终成果的认识。第四个好处是工作轮换使馆员从原先只能做一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转变为能做许多工作的多面手。所以这些好处有助于增加工作的激励。很明显使用工作轮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倦怠心理。实例:根据古籍建设工作的需要,我馆为了加强古籍馆员队伍建设,以全体馆员为培养对象,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古籍部的现有馆员,而是从其他部门选派了人员参加古籍培训,使参训人员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也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这一实例有力的证明了工作轮换的方法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的激励作用。
2.工作扩大化是使馆员有更多的工作可干。通常这种新工作同馆员所做的工作非常相似。例如,如果张三负责…,李四负责…,王五负责…,这三个人可通过允许他们从事所有这三项工作而扩大他们的工作。这种工作再设计导致高效率,是由于不必把工作从一人手里传给另一人而节约了时间。此外,由于完成的是整个一项工作,而不是在一项大的工作中单单从事一项小工作,这样的心理上也得到了安慰。一些研究报告显示,工作扩大化的主要好处是增加了工作满意感和提高了工作质量。
3.工作丰富化是一种比工作扩大化更为复杂的方法,它试图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在工作中建立心理激励因素。尤其是,工作丰富化要在馆员进行工作时,给他们在计划、控制节奏和程序方面以更多的职权。然而,工作丰富化也不是不需要代价的,那些没有决心去做好它的人常常会失败。如果他们不考虑核心工作要素,则尤其如此。
三、核心工作要素
技能多样化是指一项工作要求完成多种不同的活动的程度,而所有这些活动都要求有不同的才能。这些技能中最普遍的两个是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使人从事“体力”劳动,而智力技能则用于“脑力”劳动。如果一项工作同时需要这两种技能,那么它就比只需要其中一种技能的工作要更为多样化。
工作完整性是指一项工作要求全面完成的程度。一个人越多地从事某项工作,他就越要求全面地完成所做的工作,也就是说完成一项工作中主要部分的人有更大的完整性。
工作的意义是指工作对别人的生活或工作产生影响的程度 。当馆员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别人有很大的影响时,他们就会被激励去做好工作。
自主性是指工作给予馆员的自由、独立,和安排工作与决定如何执行时的处置权的程度。当人们自己计划、执行自己的任务,不需要依赖别人的指导或暗示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对工作成败的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同时也会被激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工作。
反馈是指工作为工作者直接、清楚地提供所做工作的效果信息的程度。反馈使馆员能自己监测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依靠别人为其监测。
激励潜力分值的公式:
从这一公式中可以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如果组织想重新设计工作以激励馆员,就必须在工作中纳入自主性、反馈,以及剩下三个要素中至少一个。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主性或没有反馈,MPS就等于零,因为这两个要素是乘积关系;同样,如果所有其他三个要素都为零的话,MPS也为零。
四、工作丰富化设计的原则
1.形成自然工作单位
在许多部门中,馆员都致力于提供一种服务,但每个人又不能参与这项工作的全部。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都不能感觉到哪部分工作是自己做的。这种工作没有实在的意义。丰富这种工作的一个方法就是形成自然工作单位,在这里,馆员有一定的工作所有权。例如,把基本一项工作完全的交由一位馆员完成,其工作指标是这项工作的全部,而不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他就会把自己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并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对其他人的价值。自然工作单位的形成有利于产生两个核心工作要素:工作完整性和工作意义。
2.建立馆员-读者关系
馆员和读者建立良好关系,会导致工作责任感和激励的加强。建立馆员-读者联系有利于增进核心工作要素:技能多样化、自主性和反馈。增进技能多样化是由于馆员有机会在处理和维持同读者的关系中施展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增进自主性是由于馆员对怎样处理同读者的关系要负责任。增进反馈是因为馆员有机会听到对他工作表现的表扬和批评。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可以使馆员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的改进工作。
3.合并任务
合并任务这一原则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把一系列简单的工作合并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工作,可提高工作的激励程度。工作合并能够促进两个核心工作要素:技能多样化和工作完整性。扩大了的工作要求各种不同的技能,同时随着人们不断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的完整性也提高了。
4.垂直负担
垂直负担发生在工作的两个方面----做(doing)和控制(controlling)----之间的鸿沟缩小之时。具体来说,当以前由管理部门承担的责任,现在下放给馆员作为馆员工作的一部分时,就有了垂直负担。使一项工作垂直负担的若干方法如下:
给馆员以决定工作方法和指导或帮助培训无经验人员的职责。
给馆员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和停止工作、什么时候休息和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的自由。
鼓励馆员自己解决困难和处理工作危机而不是马上求助于领导。
让馆员知道更多的有关工作和组织的财务知识,让他们对影响自己工作的预算事务有更多的控制。
当一项工作被垂直负担之后,自主性提高了,馆员对他们的工作成果有了更大的个人责任感。
5.开放反馈渠道
对大多数馆员来说,有许多方法能开放反馈渠道,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自己监测自己的绩效。上面已经提出过的一个方法是,建立直接的馆员-读者关系,从中了解读者对服务是否满意。另一个方法是尽可能地给馆员自己以更多的控制权。例如,让馆员自己而不是让领导来检查他们的工作质量。这样的变动保证了迅速的反馈,还使人们有机会实行自我控制。把质量控制职能交给馆员可导致高效率和高质量。这条原则有助于克服一个最大的人际关系问题,即馆员对自己究竟干得如何不得而知。
工作再设计是从管理的层面来规划和发展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使这一过程成为有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使图书馆员始终置身于一种被激励的工作状态中,从而使全体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参 考 文 献〕
〔1〕卢家楣.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预期假说〔J〕心理科学通讯,1988,(04).
〔2〕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 师资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3]朱懿心,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43-02
我国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激增,大学生毕业时面临更多的就业竞争和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的反思。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人才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进行后续的学习、生活、实践安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概念、原则及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性格、个性、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并对各种职业、行业、环境和需求趋势及关键成功因素的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等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遵循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应该有主动发展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外界环境、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做出积极合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相适应;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及实施策略都应具有可行性,既是个人努力后可以达到的,又是社会许可的;终身性原则是指每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落实到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去,不断学习新技能、新本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职能的需要。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自我认知、环境评价、确立目标以及不断的反馈、修正。①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选择职业的基础,由于每一种职业由于其特点的差异性,对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选择相匹配的职业。②环境评价。大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客观分析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综合环境评价,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寻找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及岗位,以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③确立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针对各自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实践中不断积累所需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④反馈与修正。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因此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当时未考虑到的新情况,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进行反馈和修正,保证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行之有效,确保大学生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选择日后的相关工作,系统合理地规划自身成长路径,从而建立就业竞争优势。我国各个高校虽然大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但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还不够成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发展定位,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多地考虑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而未能考虑自身兴趣和情况选择合理的专业和学校,导致其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很多大学教师和相关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认识上也存在很多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的过程,并不是几堂课、几个学分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高校师生及各主管部门紧密配合,从办学理念、职业辅导、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共同构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由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老师中,一部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另一些则是各院系的书记或辅导员等,他们虽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比较多的了解,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往往不够专业,指导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另外,各个高校虽然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较少,并且他们负责的学生众多,事务繁杂,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教育指导工作,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指导工作一般被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就业信息等方面。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的教育工作应当具有持续性和针对性,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大多局限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小范围课程学习、讲座和毕业生进行短期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培训,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的阶段,而忽略大学生的社会和工作实践的相关环节,就会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另外,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其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更渴望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普遍缺乏针对性,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基本都是共性的、普遍的规律,很难满足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需求,长此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指导效果不言而喻。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对策
我国各个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多方因素造成的,由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仅靠个人很难完成,因此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当不断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力度。作为高校,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队伍,最后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全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时,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契合点,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法。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首先,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特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扬长避短,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依据自己的学业情况,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再次大学生应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以了解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
3.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新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实施单位不应当仅局限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搭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新平台。第一,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的全方位合作系统,积极开展交流工作;第二,在高校设立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等工作;第三,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和工作实践岗位,并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岗位培训。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我国依然任重而道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
关键词:IT企业;发展周期;职业生涯管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84-05
进入21世纪,如何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管理的软激励功能,[1]解决硬激励效用下降、工作倦怠、职业高原、工作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虽有部分学者针对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问题展开研究,但多为框架性论述。[2]由于IT产业具有成长迅速、周期较短、环境多变等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各不相同,对应的职业生涯管理实施策略也各异。笔者针对不同发展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
一、IT产业特点与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
以电子设备与硬件业、软件业、通信业、网络业以及信息服务业为主的IT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成长速度快;第二,发展周期短;第三,人才消耗率高;第四,专业技术强、转移成本高;第五,并购、合作趋势明显。
笔者分析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采用三维模型[3]:职业匹配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组织、职位之间的匹配,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主要由人职匹配与人―组织匹配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的作用是帮助个体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使之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主要由个体能力评估、职业咨询与辅导、职业发展共同探讨、组织内外职位信息与职业发展反馈等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赢,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核心,主要由胜任力与绩效的考评及反馈、发展通道、内部创业、接班人计划、转行安置、战略联盟间人才交流、岗位轮换、教育培训、导师制、弹性工作制、生活支持计划等策略组成。
二、IT企业发展周期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作为组织的企业也像生物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生存、发展周期与规律,也都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涵盖了创业、成长、成熟、衰退(或蜕变)等阶段。[4]
基于IT产业特点,IT企业发展周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周期性。摩尔定律①决定了IT企业将保持创新-发展-再创新的周期循环模式;第二,阶段性。考虑到IT产业发展迅速、周期较短等特点,IT企业的发展周期可分为创业、成长和成熟、再发展(蜕变)三大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指IT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面临企业成长的瓶颈时采取创新或专精战略,使企业蜕变进而获取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创新战略指IT企业采取变革式创新,以全新核心产品(服务)替代原有产品(服务)的发展战略。专精战略指IT企业在原有产品(服务)、技术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发、细分市场、精确定位,不断提升、巩固在原领域领先优势的发展战略;第三,动态性。采取创新战略的IT企业,可能因创新成功步入二次创业的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误判市场前景、技术趋势而退出。采取专精战略的IT企业,可能因做专、做精、做强而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误判市场方向、研发能力不足或市场竞争力弱而退出或被并购。
综上所述,笔者将IT企业的发展周期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阶段,第二阶段为成长和成熟阶段,第三阶段为再发展(蜕变)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又可细分为创新、专精、退出或并购三个子阶段(如图1所示)。不同发展阶段IT企业的主要特点与发展任务如表1所示。
三、不同发展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创业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创业阶段IT企业的各项制度体系尚不健全,职业生涯管理处于起步构建期,当前主要任务在于获取一支适用、匹配的人才队伍,并为下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奠定基础,重点突出职业匹配并开始导入职业规划。
1. 职业匹配策略。创业阶段的IT企业资源缺乏,急需各类与企业发展理念一致的专业人才。因此,职业匹配既要讲究人职匹配的专业性,更要强调人―组织匹配的一致性。一是招聘中的专业能力与资格筛选。该阶段企业所需的人才往往须独当一面,应通过专业资格证书、学历与经历考察、专业测试等方法确保备选人才专业性符合职位要求。二是招聘中的理念、价值观诊断。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大而资源少,应通过结构化面试识别备选人才的价值观与就职动机,通过理念交流、真实预览,使备选人才充分了解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确保获取的人才具备创业意识,充分认同企业发展理念与价值观。
2. 职业发展规划策略。创业阶段的员工大多将成为未来的核心员工,应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景与规划,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可在创业取得阶段性成果或面临某困境时,结合总结与检视会,开诚布公地与员工探讨企业发展前景与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员工发展的影响,使员工同步思考企业发展与自我成长。同时,由领导与部属深入探讨企业发展与个人梦想、发展计划,引导员工结合实际,逐步定位与明确职业规划,使之与个体优势、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二)成长与成熟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成长与成熟阶段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职能也逐步健全,当前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管理,为企业建立一支忠诚、高效的人才队伍。在进一步科学职业匹配与正规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正式实施职业发展辅助。
1. 职业匹配策略。该阶段IT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设计日趋科学,对人员要求更明确,能岗匹配、文化认同、团队合作更规范。一是招聘中的专业能力筛选。主要通过学历、职业资格与工作经历核查以及专业笔试、评价中心等方法考察备选人才的技术、管理等专业能力。二是招聘中的职业特性筛选。根据不同职位特性要求,通过卡特尔16因素个性测试、库德《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等方法考察备选人才的职业特性;三是招聘中的价值观诊断。通过人格测试、结构化面试、情境测试等方法,判断备选人才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容,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2. 职业发展规划策略。主要在于引导员工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一是了解职业特质,通过《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独立管理能力测验》、《自我职业选择量表》等方法测试员工的一般与特殊职业能力及兴趣,结合关键任务完成情况,对员工能力、潜能进行评估,帮助员工了解职业偏好、优势与不足;二是提供组织内部发展信息,通过网络或信息榜内部职位信息,使员工了解可能的发展空间与路径;三是帮助制定职业规划,根据员工职业特性、企业职位信息、岗位胜任力要求,通过职业研讨会、与上司探讨,帮助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形成正式实施方案。
3. 职业发展辅助策略。(1)发展道路的设置与实施。可设计管理、研发、技术、项目、业务、服务类发展通道,依据每条通道上的员工数、年龄梯次、专业层次设置对应的发展阶梯。同时,还应明确各发展通道间转换的要求与方法,如任职时限、经历、知识结构、专业要求,转岗实习、跟岗代训等,对于相关性小的发展通道,转换门槛与配套要求须相应提高。例如,华为公司设计了专业(技术)、管理、产品、市场等发展通道,任职时间按通道内晋升层次的升高相应延长,晋升前必须接受基于提升职位胜任力的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此外,公司对定期考评不合格者除提供培训机会外也可降低职业等级。(2)实施接班人计划。首先,在职业特质、潜能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其次,在培养对象职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增加交叉任职,包括平级重要职能部门轮职,了解全面情况;核心岗位任职或充当高管助理,培养全局观;担任一线主管,熟悉业务运作流程等发展路径计划。再次,及时反馈发展情况,固强补弱。执行中应注意:第一,降低接班人制度能上不能下的刚性;第二,接班人选拔应公正透明;第三,接班人培养与考察过程应公开公正。(3)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建立IT企业专用知识库,开发不同职位与发展通道的知识、能力胜任需求模块,利用网络培训与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的胜任力情况以及各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科学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还可针对某专题组织专业技术讲座、研讨会与短期培训,或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在战略联盟间采取以工代训、共同培养等方法,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提升。同时为有发展潜质的员工提供通用知识培训或教育支助,包括学费报销、与高校委托代培等。实施中,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员工职业规划,使教育培训成为员工实现内部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促使员工能力的提升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与吸引力。(4)引入导师制。帮助大量新进人才快速适应企业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主要是在各岗位上选取有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人选,将新人的培养作为其绩效指标之一。可采取类似高校导师―学生课题组模式。该阶段的导师制主要在于引导、锻炼、培养新员工,因此可采取一名导师多名学生的方式,但比例不宜超过1∶3。(5)关注工作―生活平衡。该阶段的工作-生活平衡计划主要是采取减压增效措施,降低激烈竞争对员工发展的负面影响。如建立自我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者支持力度、提供咖啡时间、带薪假期、不定期团队或家庭聚会等。
(三)再发展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策略
该阶段IT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已基本完善,但由于IT企业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应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也各有侧重。
1. 在创新阶段建立一支适应创新变革的人才队伍。创新阶段IT企业核心战略是创新与变革,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一支适应创新变革的人才队伍,重点是:基于创新力的职业匹配;适应创新变革的职业规划;促进创新变革的职业发展辅助。(1)职业匹配策略。该阶段以获取创新型人才为主,主要采取外部招聘或挖掘有经验研发人员的方法。人职匹配方面,一是通过考察专业知识、技术专利、研发经验以及成功的研发项目等,判断备选人才是否具备创新知识、技术与经验;二是通过联想投射、构造投射等心理投射技术,吉尔福特《分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盖泽尔斯《创造力测验》等,判断备选人才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人―组织匹配方面,主要通过半结构化面试、情境描述等方法判断备选人才是否有创新意识与精神。(2)职业发展规划策略。突出引导员工根据IT企业创新战略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职业规划。一是通过企业战略会,说明企业的新战略与变革方向以及可能的组织结构变化与内部职位调整;二是实施基于创新战略的胜任力素质评估,使员工充分了解自我职业特质在创新变革中的优劣势;三是采取公开的职业研讨会,与上司坦诚、深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等,帮助员工根据自身职业特质与企业新战略要求,调整职业规划,修正实施计划。例如,IBM公司实施由计算机制造向提供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转变后,通过网络信息公告与开展职业规划调整讨论会等方式,帮助原个人电脑事业部员工识别与了解公司战略转型后的新组织结构与职业通道,由上司与部属共同探讨未来发展规划,修订职业路径与发展计划,以适应企业战略调整。(3)职业发展辅助策略。一是重新设计发展通道。根据新的战略方向重新调整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规划,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职业发展通道。鉴于该阶段技术研发与新业务是企业的战略重点,可进一步细分技术研发通道,增设新业务领域的发展通道,按新的岗位胜任力要求,调整各通道内的层级结构与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引导员工朝企业变革方向发展。例如,柯达公司由传统影像转为数码影像后,原传统影像研发、生产类通道逐步消失,转而增加数码影像类通道,按数码设备研发与生产、市场开发、技术创新等方向细分发展通道,引导员工向数码影像业务与技术方向发展。二是人员合理分流。创新阶段带来的人员淘汰与调整不可避免,可通过职业潜力诊断系统(PDP)、混合型标准量表、行为锚定等方法,加强创新潜能与胜任力评估,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员分流。对不适应企业创新发展要求,但仍具备一定技术、经验与专业优势的人才,在战略联盟企业间实行人才交流。对不适合在I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员工可提供其他行业职位信息与职业咨询,帮助转行分流。三是加强弹性工作制。创新阶段与成长、成熟阶段相对程式化的工作大不相同,其对工作的灵活与弹性有更高要求。可采取核心办公时间、远程办公,利用网络建立基于项目的虚拟工作团队,关键项目进度控制等方法实施弹性工作制,在绩效考核中突出目标管理。
2. 专精阶段建立一支具有核心专业能力与价值理念的人才队伍。专精阶段IT企业的核心战略是专精与做强,职业生涯管理主要任务在于建立一支具有核心专业能力与价值理念的人才队伍。重点是:基于核心胜任力的职业匹配;强调专业化的职业规划;突出深度开发的职业发展辅助。(1)职业匹配策略。该阶段以获取核心专才为主,专才要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企业文化匹配的价值观,其获取主要采取外部招聘与挖掘的方法。人职匹配方面,一是通过考察专业技术资质、工作经历与业绩判断备选人员是否具备专业技术竞争力;二是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方法考察备选人才是否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人―组织匹配方面,主要通过半结构化面试、Q分类技术、完成投射与引发表露等心理投射技术,考察备选人员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2)职业发展规划策略。一是通过计算机情境模拟测评技术、行为观察量表、关键事件法等,帮助员工深入了解职业潜能与特质,进一步修正与明确职业定位;二是根据员工制定的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结合年度考评及时反馈职业发展情况并由直接上司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三是根据职业发展反馈意见,参考职业咨询中心建议,由领导与部属共同制订修改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年度职业发展实施计划。(3)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首先是调整职业通道。专精阶段IT企业各种产品系列、专业、岗位不断细化,可根据核心产品、技术及业务细分发展通道,根据员工专业构成和人才梯次调整不同通道的层级深度与任职要求。例如,Intel公司根据核心业务将研发类通道按CPU、芯片组、桌面平台、移动平台细分,使各条业务线上的员工能不断精深专注于本领域,既满足了员工专业化职业发展需求,又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实施内部创业。由于该阶段部分核心人才具备个体性创业资源[5],可通过建立孵化中心或提供风险基金的方式,保留具有创造型职业锚的核心人才,同时避免企业对非主业的错误判断而误失商机。富士通公司在内部成立了创业投资基金小组,对员工提供的创业计划进行审核、评估,并为审核通过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助、管理指导、资源共享、品牌推动等支持,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再次是强化专用知识培训与导师制。可定期邀请行业权威到企业进行专业前沿讲座,组织核心员工参与国内外行业高端展会与论坛,输送核心员工到研究机构或高校进行专业深化培训,建设研究型培训中心等。著名的微软研究院与摩托罗拉大学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均堪称典范。此外,该阶段应深入开发导师制。应以企业各领域的专家为导师人选,选取有潜力的苗子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建立特别助手关系、参与核心项目开发等方式展开一对一的培养,如Intel公司实施的“一带一”计划。该阶段的导师制对于培养关键人才、构建人才梯队有重要作用,企业必须在资源、过程、考评中予以及时指导、支持与激励,避免拉帮结派、形式主义等情况发生。四是人员分流安置。对进入职业高原但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实施适当的岗位轮换与工作丰富化,脱岗培训,在战略联盟企业间交叉任职等,帮助其尽快脱离高原。对于工作枯竭的员工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助、外部就业信息与就业能力提升辅导,帮助其成功转行就业。例如,AT&T公司的职业生涯中心专门针对下岗员工开设职业转换公开研讨班,帮助“淘汰”的员工寻找外部就业机会,大大降低了下岗人员求偿要求,提高了企业的形象与凝聚力。五是强调工作―生活平衡。该阶段应采取系统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一方面实施目标管理与阶段指导,扩大项目团队自,突出领导的服务性与支持性职能,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提供健身支持计划、员工及配偶心理咨询、家庭照顾福利计划(如子女教育津贴,老人看护支助)、奖励性渡假等措施,降低生活负担与工作倦怠。
3. 退出或并购阶段。此阶段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IT企业战略失误导致产品、技术被市场淘汰,或管理不善引起竞争力下降、成本上升从而被迫退出或被收购;二是由于IT企业处在新兴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或领先优势,但由于实力、规模较小,难以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技术、产品与市场,而有实力的大型IT企业(一般为产业龙头)看中行业发展前景,双方协商收购,取得双赢。因此,该阶段IT企业主要任务是适应退出或并购的人力资源战略,职业生涯管理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人员裁减,降低裁员风暴影响;另一方面,针对第二种情况帮助员工适应新组织的环境、文化,建立新的职业发展模式。(1)提供职业信息。对于第一种情况,可帮助员工寻找外部相关职位信息,减少求偿与法律纠纷。对于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为员工提供并购后新组织的相关职位信息、组织结构图与发展指南。(2)加强职业发展与分流安置咨询。对于第一种情况,主要为员工提供离职咨询与再就业辅导。对于第二种情况,除了为并购裁减的员工提供再就业咨询与帮助外,还应通过并购说明会、新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新企业文化宣讲会或通过电子邮件、企业网络公告、CEO博客论坛等方式,为留下的员工提供新组织发展战略与员工发展理念等相关职业发展信息。
注释:
①摩尔定律是指计算机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将翻一番。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阮爱君.IT企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3]刘天祥.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构成因素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3).
[4]沈运红,王恒山.生命周期理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策略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
[5]Mosakowski, E.,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hoices, and Competitive Outcom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6): 659-679.
[6]Hall D.,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M]. Jossey-Bass Pub, 1986.
[7]Yehuda Baruch, Managing Careers: Theory and Practice [M]. Pearson Educatio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