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游山西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游山西村的诗意: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被秦岭山脉环抱着的陕西华县瓜坡镇马泉村龙岭村民小组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村,涓涓细流顺山而下,滋养了这方土地,养育了这里的山民。到1970年,小村人口增到30户,154人。人们在这个美丽的土地上安然地生活着。然而,自1974年村里发现第一例食道癌患者后,癌的阴影从此笼罩了龙岭村。27年间,人口本就稀少的龙岭村共死亡55人,无一例自然死亡。全村人家只有4户未出现过癌症患者。1993年至今全村只出生了两个小孩。龙岭村的村民组长万印功忧郁地说:"再这样下去,龙岭村就完了。"
目前,全村因恐惧癌症长期流亡在外者22人,14人流落他乡,村里仅余77人。3月18日,马泉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华县政府递交了《关于龙岭村遭受癌症侵袭的情况反映》,希望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濒临灭绝的小山村。
2000年4月28日,由陕西省肿瘤防治办、省肿瘤医院牵头,成立了"龙岭村恶性肿瘤多发区病因调查小组",走进龙岭村,开始分组深入调查。
"水"是元凶吗?
村子不大,东西两侧仅约百米,秦岭山脉伸手可触。山梁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往南数十米就踏上了秦岭。
走进村子便可看到一个滴水不止的水龙头。一个叫向阳的农民说,那是村民从山里引过来的无污染泉水,村子东西两头各一个水龙头,村民们长年喝的就是这清洌的山泉。这两个水龙头来之不易,是村民们挑战自然的"胜利品"。
由于年年都有村民得癌症死亡,而且以食道癌居多,龙岭村村民开始怀疑他们食用的水质有问题,可能是水受了牛、马粪便的污染而带有致癌细菌。于是,1987年群众自发集资,组织劳力挖沟槽、埋管道,直接从秦岭山里的一个泉眼处引水吃。1994年,华县防疫站派人到龙岭提取了食用水、人头发、玉米糁、酸菜等物,准备化验,并要村民们交2000元化验费。村是特困村,交不出化验费。化验的事便搁浅了。10年弹指一挥间,龙岭村的癌症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逐年上升。今年6月13日,"病因调查小组"采集龙岭水样送往北京请专家鉴定,说一个月后出结果,可到现在还没个信儿,村民都很心慌。
水,究竟是不是龙岭村民致癌的元凶,迄今为止仍是个未解之谜!
又有2位癌症患者浮出水面
这个村的村民组长叫万印功。他的父亲就是第一个警觉地向外反映情况并于1994年患胃癌去世的万振龙。
万印功将一瓶汾湟可乐,一碗冲好的康师傅方便面摆上桌,然后对记者说:"吃吧,喝吧,这是专门给你们记者准备下的。癌症村,谁敢来呀?来的人再渴再饿也不喝口水、吃口饭,我知道,人家不敢呀,怕传染。"说毕,万印功从里屋拿出一个大纸袋,递过来两张纸是龙岭村1974年至2000年癌症死亡人员名单。他痛苦地说:"我爷爷66岁死于膀胱癌;我父亲55岁死于胃癌。父亲死的时候给县里写了反映信,今年我又请人写了封信反映情况,目的就是呼吁有关部门查一下原因。土壤、空气、水质,到底是啥原因?要个说法,人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啊。1993年到今天,全村出生人口只有两个,没有人愿意嫁到这儿,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早走光了。村民万九成都市9996年40岁患食道癌去世了,他媳妇带着20岁的儿子万拴牢要改嫁他乡,儿子不同意,1998年,新婚才几天的万拴牢在家里服毒自尽。好好的家庭就这样完了,都是癌症闹的。再这样下去,龙岭村可就完蛋啦!"
7月16日,68名村民被西安的西京医院接下山免费检查。由于没钱买饭,村民自己背着干粮,不料到了西安,医院还管他们饭,吃的米饭,喝的鸡蛋汤,有的村民一辈子都没吃过这些,当场,男女老幼全哭了。
西京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又查出来了2例癌症患者,另有28名村民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
凄惨的八奶和儿媳
79岁,眼睛几乎失明的"八奶"李雪草,丈夫万永才早在1983年62岁时患膀胱癌去世了,她的儿子万江善又于1991年43岁时患食道癌撒手西归。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家里原有7口人,现在只凄惨地剩下她一人。
一个人过了这些年,八奶有时也很伤感:"为啥不让我也死了呢!"
前不久,李雪草老人的儿媳,52岁的万秀绒总算回来了。
记者问她:"你有几个孩子?"万秀绒答:"三个,女娃嫁人了,还有两个男娃,大的今年23岁了,小的17岁。""当初为什么把老娘一人抛在家要改嫁呢?不觉得不孝吗?"她说没办法,娃他爸去世后,一个女人,拉扯三个娃,又养活老娘,不出去都得饿死。再说癌也可怕。改嫁为娃考虑的成分多些,当时小儿子在瓜坡镇上学,成绩也很不错。可慢慢地发现他不是个正经人,天天赌博打麻将,娃念书的事他也不管了。过得不舒心,我带着娃就回来了,龙岭的日子是苦,但守着老娘,心里踏实。由于生活困难,万秀绒还去过新疆打工,她把大儿子送人了。他说,癌呀,真是害人不浅。
年轻的女患者
2000年3月,39岁的马惠珍,被诊断为食道癌。消息传开,村里人极为恐慌。因为前几年村里得癌症病死的人都是五六十岁,四十岁以下的患者,马惠珍是第一个。
马惠珍娘家在山下的杏林镇,较富裕,她"下嫁"龙岭是因为"从小就喜欢吃核桃,婆家正好有两棵大核桃树。"
怀着"吃核桃"的生活愿望嫁到龙岭,马惠珍的命运从此改变。马惠珍娘家人没有得癌症的既往病史,而她的公公年仅47岁就患癌症去世了。
为给马惠珍治病,家里先后卖了牛、卖了羊,又向亲戚朋友借钱,总共花了5000多块钱。西安的几家大医院去看过了,医生说,像她这种早期患者,大概有七八千块钱就能治好,可家里横竖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马惠珍的丈夫说,除了种地,家里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而且38岁的兄弟至今还打着光棍呢。7月7日,西京医院收治了马惠珍。因没钱及时治疗,马惠珍的癌症已由早期"拖"成了"晚期",医学上近乎无能为力。一个月后,马惠珍忧郁地回家了,她的日子不长了。
病因仍是一团迷雾
乡村旅游不能少了田野的气息,要能听到青蛙的鸣叫声,或小溪潺潺流过的声音。房子外观是乡村的,装修风格是乡村的,但设施必须是现代的。
陕西是文物大省,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陕西旅游的印象就是人文历史游,市内登大雁塔、看历史博物馆,远一点去临潼看兵马俑。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外地来的一些游人,除了去传统景点,还会到袁家村、马嵬驿等地游玩。
从陕西省旅游局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陕西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1万个,其中休闲农家(农家乐)1.17万个、休闲观光农园(农庄)1400个;从业人数17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4万人;休闲农家经营户年均收入基本在5万元以上,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西安秦岭北麓等重点发展区域内的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已占到当地农业总产值30%以上。
截至2016年底,陕西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总数已达10个。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周地区为核心、关中平原为主带、陕南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因产品丰富、游客规模大、发展成熟度高,陕西乡村旅游位居全国第二,被誉为“陕西现象”。然而,“陕西现象”的另一层含义是,同质化严重,即以特色小吃来吸引游客的模式越来越被诟病,尤其当一些地方出现经营难以为继之后。对此现象,长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丁华教授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围绕乡村旅游如何差异化发展、如何塑造品牌、如何进行营销等问题,丁教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乡村旅游要以差异化发展吸引游客
新西部:在陕西乡村旅游业态上,似乎出现了一股模仿、复制袁家村的风潮,有的因游人稀少,经营上很快出现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丁华:袁家村火了后,全省复制这一业态的多达六七十家。出现千村一面跟风潮的原因之一是,乡村旅游经营者主体是农民,创新性小,加上想快速形成品牌,赚快钱,复制就成为一种简单易上手的方式。
其次,缺少专业人士的规划统领,只是修一条街,吸引来商户,在特色挖掘上不够,复制的也只是看到的表面的东西,学的也只是一些皮毛,成功者背后的成功元素则难以模仿和复制,经营上出现问题就不奇怪。
新西部:有差异才有竞争力,才有市场,乡村旅游怎么才能做出差异化?
丁华:只有做出特色,才能做出差异化,问题是很多经营者不知道怎么去挖掘并形成特色。
秦岭北坡分布着华胥的杏、王莽的桃、户县的葡萄、周至的猕猴桃,要么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么是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完全可以依托这些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打造不同主题,增加游客体验项目,形成特色旅游。
前段时间我去汉中考察一个羌寨山庄。装饰上完全显现的是羌族特色,在固定时间段,游人可参与学跳羌舞,学唱羌歌。山庄有一个大的简易舞台,不是用来表演的,是游人参与体验的场所。无论舞蹈还是歌,都是很简单的那种,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但很受游人喜欢。
现在一些景点,引进了一些非遗文化项目,表演的成分多,游客能参与体验的少。比如老腔,过去在关中民俗院有演出,现在在白鹿原影视城有演出,但都是舞台上的东西,游客只能在台下看,这和游人是有距离的。
游客通过参与和体验,能感知其背后的文化。现在普遍只是浮在表面做餐饮,以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对非遗文化、农业要素挖掘不足。
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体验地。“关中怪”涉及到吃的就占了三条――“面条像裤带”、“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这么特色的民俗,可做的文章很多,遗憾的是袁家村并没有将之充分地体现出来,只是做成一个乡村场景的小吃城。
现在是创意、创新的时代,不再是过去有山水资源就行了,要有创意性项目,创新性的度假方式,由市场亮点撬动市场。
增强参与度才能使当地人获得更多收益
新西部:今年春天去蓝田影视城,以及华胥杏花谷赏杏花,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周边农民能赚到的就是一辆车十元的停车费。离景点还很远,就有人站在路边拦截游客停车。农民怎么能从旅游中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丁华:只有参与度加深,才能多获益。如果不直接参与到旅游的项目中,能收到停车费,已算有收益了,尽管只是很边缘的收益。
政府应当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发现自己营业收入的来源点,有生意经营的意识。当地老百姓如果围绕旅游经营户的需求做上下游服务,哪怕只是给别人做配送,参与到其中了,参与度加深了,才能增加收益。
新西部:乡村旅游季节性很明显。节假日大家一窝蜂开着车涌了去,工作日游人稀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丁华:从市场反映看的确有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冬季。冬季市场旅游需求是有的,但因为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取暖设备,没人愿意冻得哆哆嗦嗦地吃饭和游玩,只有打破基础设施的制约,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农家虽然没有暖气设施,但他们取暖的热炕如果能好好利用,游人坐在热炕上,打牌、喝茶、吃饭,也是一种不同于城里的生活体验。冬季温泉、滑雪项目最受欢迎,在此基础上与乡村项目加以结合,就能让淡季不淡。关键是没有开发出合适的产品。
乡村游的风貌和业态就应该是乡村化的
新西部:成都郫县的徐家大院,被认为是中国“农家乐”第一家,三十多年升级换代了四次,他们的经验说明不升级就只能被淘汰。在乡村旅游这个升级换代关键期,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丁华:乡村旅游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农家乐、观光、休闲、度假、生活等不同阶段,现在普遍处于休闲阶段,克服瓶颈朝更高阶段发展,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要让游人在乡村住下来度假,首先要从改善住宿条件着手。
乡村游,风貌、氛围、业态都应该是乡村化的。乡村环境要足,比如,能听到青蛙的鸣叫声,或小溪潺潺流过的声音,田野气息不能少。房子外观是乡村的,里面装修风格是乡村的,但设施必须是现代的。
其次,乡村游经营者要能提供品质服务。提供服务的经营者,一方面要有浓浓的乡村质朴气息,把来的客人当亲戚;同时,要运营现代手段,留电话,加微信,定时信息,巩固老客源,吸引新客人。现在,基本是靠口碑,游人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没有营销,处于自发状态。
针对更多80、90后这些没有乡村生活的人,要开拓适合他们的项目,比如带孩子采摘,增加传统农村儿童的游戏项目,乡村儿童乐园,让他们体验到完全陌生游戏中的快乐。
乡村旅游营销目前看的确是一个短板。就拿“农家乐”来说,目前出现的趋势是城市化、餐厅化,十分钟餐上齐,已经全是配送的了,这有什么意思?既然是“农家乐”,就一定要让客人吃到正宗的农家饭,还可以增加让客人去地里摘菜,回来农家给加工的项目,增加游的趣味。既然是乡村休闲游,节奏就要慢下来,否则,在城里餐厅吃饭就可以了。
最后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信息要畅通。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利用农业因素的采摘园,与景区配套的餐饮基地、休憩基地,美丽乡村等等,但人们只关注到了袁家村、马嵬驿,假期都涌向热点地,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推广不足,另一方面是信息不畅、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比如,春天看油菜花,其实不用都涌到汉中,被堵在路上。长安、蓝田都有很漂亮的油菜花田,只是大家不知道该去哪看。政府、企业、经营者都要做信息这件事,要多方共同努力。
2、4敏1耐加点:4敏的速度也是很快的,1耐力加点也能为生存能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这种加点方法装备最好是优良一些,适合小R玩家。
3、3敏1体1耐加点:3敏的速度比起4敏会相对慢一些但也在中上,另外1点体力和1点耐力能够增加生命力和提高防御力,保证了生存。
4、5魔加点:不三不四的加点,但也有人这样玩,相当于半个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