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教于方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请您谈一谈对“教育家”的认识。
■2003年教师节,总理在会见教师代表时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在之后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谈到了“教育家办学”的问题,提出“要大张旗鼓地讲教育家,宣传教育家,中国得有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教育家来办学”。“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到教育家,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孔子、、陶行知、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著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令人钦佩。同时,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感叹,当今的中国能有几位像他们这样的教育家呢?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的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家,更需要众多的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教育家,但只要我们能够将教育家精神深深根植于心底,用教育家精神去办学、教书、育人,就同样可以像教育家一样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我们的教育理想。
谈谈您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
■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包含六个方面。
一是高远的志向和饱满的激情。纵观中外教育史,教育家都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始终有着饱满的激情。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把教育当作终生的事业和人生的追求。教育是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业,需要教育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承载历史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与职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拥有伟大的教育理想和社会使命感,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就会有不断实现教育理想的空间。
二是执著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浮躁和功利面前,对教育的执著与坚定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总理所说的:“我们需要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教育家是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的;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
三是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态度是保持教育本真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专业的精神和一定的专业素养。教育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学科修养,还应包括教育理论修养。只有教育者对教育本身有更多理论层面的积累和思考,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而是能够更多地从自己的实践中找到成功和失败之处,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理论的支撑下,进一步认识、思考、设计并创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的态度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崇尚科学、追求规律的精神,需要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态度,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四是理论的积淀和实践的探索。教育家要勤于理性探索,全面把握教育规律,善于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具有个性特征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家必须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建树,教育智慧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所必须拥有的。将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断磨合、积累,并经过自己的再思考、再提升,才能够慢慢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家是要出思想的,能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引领整个教育界,引领学生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只有持续、深入地学习,将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是创新的胆识和开拓的意识。教育是不断创新的事业,需要不断的开拓和创新。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教育家,无论是孔子创办私学,还是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都浸润着教育家们不断创新的胆识和开拓的意识,他们都是因为具备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意识,才在世界教育史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对教育家精神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创新和开拓是成就教育家必备的一种内在精神和动力的源泉。特别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处在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去探明、开辟、追求理想的教育。
关键词 瑜伽教学 特色创建 个性化教学 评估检验
一、抓住教学要领是实现瑜伽教学目标的关键
瑜伽教学中老师抓住教学要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瑜伽课理论教学一般要教授瑜伽的特点、瑜伽的、呼吸、调息法,以及瑜伽对健身的指导作用等相关知识。实践课教学以呼吸练习作为瑜伽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瑜伽教学的重点内容。瑜伽姿势练习、调息术、瑜伽休息术和冥想是瑜伽教学的基础,其中瑜伽姿势教学是教学的难点。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的是瑜伽学习规律的传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动作是适合自己的,在以后的健身中如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
二、针对学生特点创建特色教学
(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坚持“基础知识经典化、技能练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经典理论知识。在技能练习上实行层次化和个性化教学。层次化,就是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个性化,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有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练习各有特色。
(二)无障碍化教学。当学生走入瑜伽课堂,影响他们、吸引他们的是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瑜伽的魅力,教师透出的亲和力将会消除学生的压力,感染和带动他们更好地参与瑜伽的学习交流,学生每天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获。
(三)学生能控制自我、促进健康。在讲解动作时,结合每一个动作实际效果,将塑造形体的具体部位传授学生。学生通过对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相配合实现对身体有效控制,进而来锻炼肌肉和骨骼,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实现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初步形成课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课下以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柔韧性为补充,以瑜伽协同锻炼为技能提高的格局。学生均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制定运动处方。
三、将个性化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体育教学的含量,使体育教学具有多重性。实现体育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树立增强体质与终身体育意识;心理教育——讲求精神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卫生、休闲品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在参与中实现瑜伽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正确引导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考虑到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每个瑜伽派别各有千秋,这就要求瑜伽教师要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广开信息源,读百部书,学百家艺,做到融会贯通,高度提炼精华,形成新思路、新内容、新观点等个性化的成果,把经典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在高平台上接受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四、以全新的理念评价教学成效
(一)更新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理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爱体育、爱生活、爱社会意识进一步提高,基本掌握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的好方法。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实用性的课程创新要求,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内容新颖,方法得当,成效显著。
(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定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是教学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断更新、加深,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通过教法创新,激发学生瑜伽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运用“双学双练”教学方法和“双向互动”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成效。一是学生的参与率提高。经过瑜伽教学创新,极具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课下自主经常性练习的比率也相应提高,成立瑜伽协会,校院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有瑜伽表演。二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比如,女生参加的800m跑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三是学生满意度提高。提高瑜伽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责任心、进取心。在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中,教师评教结果名列前茅。
五、对瑜伽教学的多角度检验
(一)是否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全面性,是否抓住了授课的重点、难点,是否充分地体现了瑜伽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估价
一、房地产成交价格的特点
(一)从宏观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受市场状况的影响
房地产成交价格受市场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相同的房地产价格差异较大。例如宁波市某高档商住楼,1994年、1995年平均售价在5000元/平方米,而到1 997年、1998年平均售价仅为4000元/平方米,这主要是由于同类房地产开发量猛增的原因。又如最近开始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对于类似房地产价格就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从微观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具有离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依据经济学原理,相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格。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并非如此,相间房地产的实际成交价格并非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不断调整房地产出售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只要能满足开发商的预期目的,开发前就可以出售房地产;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只要能满足购买人的要求,在其允许的经济条件下,购房人就可以购买。因此,由于开发商的预期目的、预期的收益率、购房人的经济条件、购房人的偏好等情况的不同,就引起同样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的差异。造成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差异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成交价格受成交量的影响和一般商品类似,一次性购买的房地产数量越大,价格一般越低,零散出售一般价格较高。
2.房地产成交价格受房地产现状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前回收资金、降低银行负债率、降低开发风险,在建设期就开始预售房地产,其预售房地产价格一般低于建成后同类房地产价格。
3.房地产成交价格受付款方式的影响开发商为了迅速回收资金,一般对一次性付款的情况给予适当优惠(从理论上讲,优惠价格应该是分期付款价格的贴现值)。
4.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销售速度的关系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迅速出售房地产,也经常采用降价销售的方法。对于类似房地产若开发商适当降低其售价,销售速度较快,反之则销售速度较慢。
5.房地产的申报价格存在瞒价或变相瞒价的情况为了逃避政府应征收的税费,有的房地产申报价格低于其实际成交价格。有的则采用联营、联建、联合开发的形式变相买卖房地产。
二、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定义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宗房地产会有不同的成交价格,因而建立在房地产成交价格基础上的市场比较法的评估价格具有个确定性。例如一家房地产评估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那么它是在大批量购买时的价格还是销售速度很慢时的价格?其期房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还是现房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如果想使房地产销售速度加快,其价格是否应低于4000元/平方米?因此,在无任何约束情况下的房地产评估价格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所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对其评估价格应有明确的定义,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定义,应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1.不同的评估目的具有不同的价格定义。例如房地产抵押价格评估。因考虑到房地产的变现能力及担保债权期间房地产价格变动等风险因素,评估价格一般保守,其评估价格应是在整体出售并且出售时的价格。而对于一般的资产评估如股份制改造、现值评估等,其价格定义与抵押价格评估就有所不同。同一宗房地产在不同评估日目的的评估价格不同。
2.房地产价格评估应是特定时点时的评估价格随着时间的不同,房地产自身状况、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因素随之变化,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变化,因而房地产评估价格必须有确定的时间点。
3.在具体的房地产价格计估中,评估人员对具体的价格定义应有明确的认识房地产评估人员必须明确评估出的房地产价格是很容易成交时的价格、较易成交时的价格、较难成交时的价格,还是有行无市时的价格。
三、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评估价格关系的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评估价格并不是简单的对房地产成交实例价格做交易日期、区域因素(包括繁华程度、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个别因素(临街状况、容积率、建筑结构、装饰状况、设备设施状况)等因素修正,而要结合其房地产评估的价格定义、评估目的对比实例实际成交价格进行调整,以使其达到要求的价格定义的价格。因此,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估价中的评估价格具有较大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房地产在不同的价格定义、不同的评估目的下具有不同的评估价格。而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则受购买数量、购买方式、销售速度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房地产评估价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其实际成交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2.市场比较法的房地产成交价格虽然建立在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的基础上,但评估价格与其实际成交价格具有一定的差异。
3.房地产评估价格对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一般资产评估中的房地产评估价格,若想使房地产迅速销售,其实际销售价格可能低于评估价格。若销售价格较高,其销售速度可能较慢。
四、不同目的时房地产价格定义的探讨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三)有偿劳动的德国家庭教育
在世界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中,他们谨慎守时,纪律严明。德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远远超过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方式是:定期发钱,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再做修改。假设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钱时,家长一般不会轻易同意,他们注重从小让孩子养成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不可作为奖励的筹码,目的只是让孩子明白,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德国的家长比较严苛,如果需要孩子做家务,会以有偿劳动的方式给予孩子相应的报酬。比如在一个德国当地家庭里面,三个孩子都在上小学,而他们各自在家里有明确的分工,12岁的姐姐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焙出各类香甜味美的点心;10岁的哥哥会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帮助家里除杂草、浇花、打扫干净庭院;而8岁的小妹妹能利用简单材料编织五彩斑斓的精美茶杯垫。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都能够得到小小的回报---一笔零用钱,而这些做事的能力也明显是从小得到了锻炼的结果。这个事例并不是极个别的现象,在西方社会里,中小学生兼职送报纸赚零用钱的例子比比皆是。据德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德送报纸的少年人数约50万。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概括为放手但不放任,他们希望孩子从小能明白金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
(四)轻松主动的法国家庭教育
法国是浪漫之都,那里的人们精力充沛,爱度假、热爱新鲜美好的事物,这鲜明的文化性格特征也与不同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小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不明白如何统筹安排,往往让家长烦恼,一位法国家长布朗先生的对策是:领着孩子去倾听时间的声音。他把孩子领到园林里,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说:“看到了太阳、树林、松鼠,还有绿草……”布朗提议:“那么,我们闭上眼睛,看看能听到什么?”孩子闭上眼睛努力地听,过了一会儿说:“我听到了风声、树枝和树叶发出的响声、松鼠在树上的跳跃声、鸟叫声、远处依稀的人声和车声……”“还有么?”布朗继续问。孩子想了半天,怎么也回答不上来。布朗揭晓了谜底:“你仔细听听,难道没有听见‘时间的声音吗’?时间的印记刻在人的脸上、身体上、花草树木上、大地山峦上、日月星辰上……仔细倾听,你可以从世间万物中,听到时间在流逝和迈进的声音呢!”在法国这个浪漫之都,他们崇尚自由与美好,善于在幽默中教会孩子礼仪,在浪漫中让孩子懂得惜时。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弊端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
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责任。在中国多数家长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本,当然这可能与国内的经济状况有关,社会福利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更微薄,于是很多时候家长内心充满危机感,加之观念的陈旧,他们会认为只有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晚年兴许才有保障,而孩子出息的途径唯有好好读书,拥有过硬的学历、文凭。父母会本着一种“我是为了你好”的责任感去给孩子在求学路上施加压力,这种无形的保护其实限制了孩子本身可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一个孩子更快速接受社会、适应不同条件的能力。长久以此循环,家长容易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智育,把家庭教育缩减为为纯智育,又把智育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
2.重身体轻心理
完整的健康意义应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周全,孩子没病没痛就是健康。其实那只是片面的注重了生理健康,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情绪氛围、家长自身素质还是家庭教养方式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味强求孩子服从,成人后的孩子容易胆小懦弱;一味对孩子溺爱,那就如同教育领域的一场水灾,容易使人骄纵懒惰。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3.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不少家长片面的认定教育只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所在意的只有孩子的分数,仅仅凭孩子的分数来作为衡量学校和老师的标准,这根本就是缺乏家庭教育自觉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其实能起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家庭才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片土壤。如果不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法较好地发挥其重大功能,学校教育也会遇到阻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有调查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
1.家长强加自己意愿
美国华人即使身处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却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据一位华人同胞介绍,当时自己居住的莱城属于美国的普通小城市,那里的华人家庭,几乎每家每户都送孩子去上钢琴课,除了买钢琴大概花费4000到5000美元,每周还要定期送孩子去私人钢琴教师那里上课。这里学弹钢琴一般收费是10元到30元不等每小时。当地五月份一场钢琴汇报演出,17名表演者里面中国孩子就占了6个。不置可否即使身处西方世界,已经习惯国内激烈竞争背景下的华人家长们,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和期许比较高,这无形中给了孩子不小的压力。在国内某综艺节目中,三个家庭一起参与游戏,当被主持人问到最讨厌做的事情是什么?三个孩子竟然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学习。
2.关心范围超标
在中国有这样一幅场景极为常见,开学时节,总可以见到数量几乎不亚于学生的家长们开着车或大包小包地帮孩子们拖行李的场景,这些画面即使是到了大学也屡见不鲜。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念书,至于生活琐事他们愿意为孩子分担,给他们纯粹良好学习环境。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细心呵护、关怀备至的确也用心良苦,不过这种衣食住行一条龙包干的方式其实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是无益的。过于缺乏生活的磨练,从小即使不是养尊处优,也颇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意。脱离父母的照顾对已经习惯依赖家庭生活的子女来说,面对困难和承担责任时容易选择逃避。作为外在因素,环境对人的成长过程影响却举足轻重。
三、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优势分析,结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此可以得出两大方面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内容综合化
[关键词] 创业教育项目;随机分组实验;配对实验;自我选择效应;时滞效应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11?04
在过去20多年里,创业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EEP)在许多国家得到快速发展,这对改善创业者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实现创新,对加快经济增长和创造工作机会具有重要作用[1]。准确地评价EEP的效果,能激发创业教育项目创新,改善项目内容,预测项目结果,提高其有效性[2],因而引起了许多学者及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视。而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影响EEP效果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能够提高EEP效果评价的准确性。相反,选择不恰当的方法,产生的评价结果与现实不符,不仅会对EEP的效果认识不清,甚至会对以后的项目建设产生误导作用,阻碍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目前,EEP效果评价在研究方法设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3]。如在以往的研究中,事后评价占主导地位,缺乏前测与后测的比较;没有设置对照组,缺乏对比研究;研究的时间跨度小,导致纵向研究数据的缺失等。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EEP效果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索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何选择目标群体?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被试该如何分配?如何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这些都是探索的重点,也是实证研究的关键,决定了EEP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一、EEP效果评价方法实例分析
在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中,根据选择目标群体的准确程度,可以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没有设置对照组;二是设置了对照组,但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三是随机分组和配对试验。三类方法的有效性分析如下。
1. 无对照组
大部分调查研究和其他非实验方法,都没有设置对照组,研究者仅仅通过对接受过创业教育的目标群体进行前测与后测,分析其在创业态度、创业感知或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评价结果。
如在Dutta等人[4]的研究中,通过对美国某重点大学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校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专业化、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对参与者“创业可能性”和“财富积累量”的影响;Matlay[1]对一群立志成为企业家,承诺将来要创业,并接受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访谈,研究EEP对“创业感知”“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影响;Fayolle等[5]对法国工程学院选修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短期创业教育培训,研究培训前后其“创业意向”和“感知行为”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以上研究的共性是,没有设置对照组,这势必导致“归因”的困难。首先,在这三个研究中,参与者自愿选修创业教育课程,会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自我选择效应”是指,个体自己选择进入群
体,使得群体之间产生了差异。在接受创业教育前,自愿选修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创业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超过了平均水平,其最终的创业绩效很可能是由本身的创业特征产生,而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创业教育;其次,Dutta和Matlay的研究分别持续了21、10年,在此期间,除创业教育外的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参与者的创业绩效,由于没有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这些额外影响不能被剔除。
总之,由于“自我选择效应”和跨时期其他因素的影响,无对照组的研究设计使结果无法正确地归因于创业教育,EEP效果评估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2. 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
在EEP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中,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时,实验组被试接受创业教育培训,对照组仅作为参照,不对其进行任何与创业有关的干预;实验后,将两组被试的创业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虽然设置了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但是,如果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同样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如在Lee等人[6]的实验中,选取来自美、韩两国两所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分析创业教育在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差异;Menzies[7]设计实验,对一群从加拿大某高校毕业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其职业生涯、创业经历、所有财产和绩效,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具体实验设计情况如表2所示。
在这两个实验中,虽然都设置了对照组,但其被试的选择并不合理。在Lee等人的研究中,两组被试既没有进行匹配,也没有进行前测,因此,被试本身的创业兴趣、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Menzies等人的研究中,实验组被试自主选修创业教育课程,被试自我选择进入实验组,会导致两组被试本身的创业特征存在差异,此时,实验结果无法严格地归因于实验条件(是否接受创业教育),研究结论的内部效度低。
3. 随机分组实验和配对实验
随机分组实验,是将所有报名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加培训,另一组不参加培训。大部分的评价研究,都是非随机地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这种非随机的分配产生了许多系统性问题,如被试存在未观察到的异质性,“自我选择”和实验员的选择偏见等[8]。而随机分组实验,排除了被试“自我选择”以及实验员“选择偏见”等因素对分组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其相关的创业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是否将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成为评判一个研究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9]。
配对实验,是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且实验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对照组中都有另一位学生与之配对,对照组被试除了没有接受创业教育外,其他与创业有关的特征都与实验组被试相匹配。如,Oosterbeek等[10]使用倍差法,对SMC(student mini-company)项目效果进行研究,分析SMC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动机的影响。其中“倍差法”是指,将培训前后比较与配对相结合,计算实验组在接受训练前后相关创业绩效的平均差异,减去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产生的平均差异,从而推断出SMC项目的效果;另外,Charney[11]设计了一个配对实验,对“柏杰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价,研究该项目对学生的创业绩效以及课程发展的影响。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在Oosterbeek等人的研究中,使用倍差法对实验进行前后测。在两个不同的校区中,将选出的样本进行配对,保证了除有无接受创业教育外,其他创业相关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保证了对项目影响的公正评价(无偏估计);Charney等人设计的实验中,对两组被试与创业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配对,通过控制这些个体特征,有利于研究创业教育的边际效应。
二、探索有效的研究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知,由于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跨时期开放环境下其他因素,以及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影响[12],只有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地选择被试,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才能发现EEP的真实效果。
1.“自我选择效应”
当个体自己可以选择进入群体时,由于“自我选择效应”,使得在实验前,不同群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当给这些群体设定不同干预时,所产生结果之间的差异,很难判断是因干预不同所致,还是群体间本身的差异所致。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会导致决定因果关系的困难。
在具体的EEP效果评价研究中,如果实验组中的被试自己选修创业课程或者决定参与EEP,而对照组中的被试没有选择参与相关的创业教育活动,被试的自我选择会使EEP的效果不能准确地归因于创业教育,从而导致研究结论无效。这不仅会曲解EEP的真实效果,而且会抑制今后EEP的发展。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必须准确选择对照组,才能有效地排除“自我选择效应”对研究结构的影响。
2.“跨时期、开放环境,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加过EEP的创业者,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创办他们的企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会对其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如金融危机会抑制他们的创业行为;若国家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则会加快其创业步伐,并获得较高的创业绩效。在那些研究对象为只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是无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排除的。
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考虑设置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处于完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受到跨时期开放环境下其他因素的影响,两组被试的最终创业绩效的差异排除了这类因素的影响。其次,要在实验开始时,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或者配对,排除被试之间本身存在与创业有关的个体特征差异。随机分组实验或配对实验能使研究结果不受实验所控制的其他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归因。
3.“时滞效应”
创业教育存在一个统计学规律——“时滞效应”,即指学生接受创业培训项目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会真正实施创业,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时滞”,大约有10年左右的时间间隔[12]。
如在Fayolle[5]的研究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创业教育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其“创业意向”和“感知行为”的变化。该研究经历的时间很短,由于存在“时滞效应”,通过这种横断式调查无法得出创业教育的长远效果。因此,要准确地了解创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时滞效应”这一规律。横断式调查法只能测量创业教育的短期指标,而这种短期影响能否持续下去,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在短期内无法测量到的影响,这都需要对EEP的参与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如Dutta[4]的长期问卷调查和Matlay[1]的长期电话访谈,这两个研究分别历时21、10年,这种纵向研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追踪创业教育给被试带来的长期影响。因此,该研究方法将在EEP效果研究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
综上可知,评价EEP效果的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纵向设计的随机分组实验或者配对试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被试可以由以下两种方法构成:一是对报名参加了EEP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在培训项目开始前,对两组成员与创业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组合配对,保证两组被试的这些个体特征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这两种评价方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严格控制在“是否接受创业教育”这一变量上,归因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三、结论
目前关于EEP效果的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没有设置对照组,由于“自我选择效应”和跨时期开放环境中“其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归因困难。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很可能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改变其创业行为,因此,这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归因”困难,很难判断“创业行为”是创业教育引起,还是由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所引起。
第二,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被试选择不严谨,不能排除“自我选择效应”。如果被试是自己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其创业意向、创业综合水平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很可能本身就超过了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无法严格地归因于是否接受创业教育,很可能是样本本身的差异所致。
第三,长期效果短期检验。短期的横断式调查,只能检验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如创业知识与技能是否增长。由于创业教育存在着“时滞效应”,“创办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长期效果,横断式调查无法测量EEP对被试的长期影响。
通过对不同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有对照组的纵向设计随机分组或配对实验是评价EEP效果的两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准确地挑选被试,设置对照组,并进行严格的前测和后测,及组间、组内测量,产生的研究结果反映了EEP的真实效果。这对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作用、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Matlay H..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8,15(2): 382-396.
[2] Hills G., Morris 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ew[C]// Educating Entrepreneurs for Wealth Creation. Hants: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8:38-58.
[3] Gorman G., Hanlon D., King W..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7, 15(3): 56–77.
[4] Dutta D. K., Li Jun, Merenda Michael..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Impac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ty in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7(2): 163–179.
[5] Fayolle A., Gailly B., Lassas-Cler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9): 701-720.
[6] Lee S. M., Chang Daesung, Lim Seong-Ba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Korea[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1(1): 27-43.
[7] Menzies T. V., Paradi J. 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areer path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03, 4(2): 121-132.
[8] Johansen, V., Schanke, T., Clausen, 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upils’ attitudes towards entrepreneurs[C]// Entrepreneurship- Born, Made and Educated. Croatia: In Tech, 2012:113-125.
[9] Wooldridge J. M..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M]. Natorp Boulevard Mason,USA:South-Wea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6.
[10] Oosterbeek H., Praag Mirjam van, Ijsselstein A..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nd motiv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54(3): 442-45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