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教于方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请您谈一谈对“教育家”的认识。
■2003年教师节,总理在会见教师代表时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在之后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谈到了“教育家办学”的问题,提出“要大张旗鼓地讲教育家,宣传教育家,中国得有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教育家来办学”。“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到教育家,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孔子、、陶行知、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著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令人钦佩。同时,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感叹,当今的中国能有几位像他们这样的教育家呢?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的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家,更需要众多的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教育家,但只要我们能够将教育家精神深深根植于心底,用教育家精神去办学、教书、育人,就同样可以像教育家一样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我们的教育理想。
谈谈您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
■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包含六个方面。
一是高远的志向和饱满的激情。纵观中外教育史,教育家都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始终有着饱满的激情。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把教育当作终生的事业和人生的追求。教育是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业,需要教育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承载历史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与职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拥有伟大的教育理想和社会使命感,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就会有不断实现教育理想的空间。
二是执著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浮躁和功利面前,对教育的执著与坚定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总理所说的:“我们需要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教育家是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的;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
三是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态度是保持教育本真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专业的精神和一定的专业素养。教育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学科修养,还应包括教育理论修养。只有教育者对教育本身有更多理论层面的积累和思考,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而是能够更多地从自己的实践中找到成功和失败之处,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理论的支撑下,进一步认识、思考、设计并创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的态度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崇尚科学、追求规律的精神,需要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态度,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四是理论的积淀和实践的探索。教育家要勤于理性探索,全面把握教育规律,善于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具有个性特征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家必须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建树,教育智慧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所必须拥有的。将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断磨合、积累,并经过自己的再思考、再提升,才能够慢慢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家是要出思想的,能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引领整个教育界,引领学生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只有持续、深入地学习,将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是创新的胆识和开拓的意识。教育是不断创新的事业,需要不断的开拓和创新。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教育家,无论是孔子创办私学,还是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都浸润着教育家们不断创新的胆识和开拓的意识,他们都是因为具备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意识,才在世界教育史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对教育家精神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创新和开拓是成就教育家必备的一种内在精神和动力的源泉。特别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处在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去探明、开辟、追求理想的教育。
护患关系做为就医系统的一部分在创建良好医疗护理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护患关系紧张,因此进行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1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1]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护理工作中的良性人际关系,使护理工作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护士通过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发展和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使患者真正接受科学的现代护理。
2 护患沟通与交流的特点和形式
2.1 护患沟通与交流的特点护士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精炼准确,少用医学术语,并赋予患者同情心。护士与患者之间应相互信任, 相互了解,经常进行沟通与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场合的交流,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属于情感关怀和治疗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的交流,目的是为了让患者了解患病的情况,很好的协助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共同达到患者尽快康复的目的。
2.2 护患沟通与交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即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语言是护士与患者沟通,实施身心护理的重要工具,无论是住院介绍、术前、术后护理,还是为患者做各种治疗、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护士都必须先用语言与患者沟通,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心理特点给患者启发开导,宣传医疗保健知识,解除思想顾虑,取得良好的配合,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另一种是非语言形式的沟通,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这两种表现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非语言沟通更容易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如果在与患者沟通时不注意上述特点和形式,将会产生沟通上的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
3 沟通与交流障碍的表现形式
3.1 护士与患者之间信息沟通少住院患者一进病房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这时他们的情绪既急躁又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用药、治疗、预后,护理如何安排以及主管医生是谁,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病房的环境等。那么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并且还应注意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如果忽视这些情况,不及时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便容易造成患者的误解或不满。
3.2 护患沟通与交流时,专业术语过多。住院患者由于在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护患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常发生护士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造成患者不理解或误解,影响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被调查的住院患者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要求在与其沟通交流时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使患者产生误解甚至不满情绪。
3.3 技术操作不熟练,知识不全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蔼可亲,但医疗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对患者所提出的疑问解释不清,语言表达含糊其辞,也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反感,以至于工作中小失误也不能得到谅解,使患者产生不满甚至投诉。我院收住了一名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由于过度肥胖,外周循环不良,浅表静脉呈蚯蚓状,且静脉弹性极差,护士在穿刺时没能一针成功,患者便产生不满造成投诉,所以护士无痛而娴熟的技术操作和渊博的知识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3.4 语言使用不当,解释工作不到位。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护患之间,也可表现在与家属的交谈中。医护人员在查房或在做晨间护理时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甚至对有些话断章取义。例如我院在抢救一名急性心肌炎的患者时,医生要求护士尽快开放静脉通道,并没有特别强调医嘱的先后顺序,也没有和家属作相应的解释,家属便误解为护理人员不负责任,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
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防止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4.1 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融洽护患关系。护患沟通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渠道,满意度的提高又能减少医疗纠纷与投诉的发生。在工作中护士面对的是疾病缠身,身心均处于痛苦状态的患者,有时甚至连家属都表现出厌烦情绪,所以作为护士,更要带着关心、爱心、体贴的情感去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护士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并耐心解释,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融洽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2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进患者的信任感。为了更好的塑造护士形象,亲和护患关系,一方面要注重对护士仪容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护士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用语,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注意护士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基础护理及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4.3 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入院后患者最重要的特点是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同情和体贴以满足感情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并将心理护理提升到重要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到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尽早适应医院的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4.4 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改善病房环境,在病区的一角利用板报的形式建立起“生命绿洲”,向患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病室内设置流动宣传板,对有些特殊医疗检查,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讲解。图案力求生动,色彩搭配上注意视觉效果,愉悦患者的感官,使其对自己的就医环境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4.5 改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质量。过去护理行业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技能、轻服务和人文关怀”的现象[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功能发生转变,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做到“因需施护、因人施护、因病施护”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体现,也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3]。只有不断的发展护理学科,才能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密切护患关系。
总之,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护士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对保证护理质量,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6.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估价
一、房地产成交价格的特点
(一)从宏观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受市场状况的影响
房地产成交价格受市场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相同的房地产价格差异较大。例如宁波市某高档商住楼,1994年、1995年平均售价在5000元/平方米,而到1 997年、1998年平均售价仅为4000元/平方米,这主要是由于同类房地产开发量猛增的原因。又如最近开始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对于类似房地产价格就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从微观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具有离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依据经济学原理,相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格。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并非如此,相间房地产的实际成交价格并非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不断调整房地产出售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只要能满足开发商的预期目的,开发前就可以出售房地产;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只要能满足购买人的要求,在其允许的经济条件下,购房人就可以购买。因此,由于开发商的预期目的、预期的收益率、购房人的经济条件、购房人的偏好等情况的不同,就引起同样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的差异。造成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差异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成交价格受成交量的影响和一般商品类似,一次性购买的房地产数量越大,价格一般越低,零散出售一般价格较高。
2.房地产成交价格受房地产现状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前回收资金、降低银行负债率、降低开发风险,在建设期就开始预售房地产,其预售房地产价格一般低于建成后同类房地产价格。
3.房地产成交价格受付款方式的影响开发商为了迅速回收资金,一般对一次性付款的情况给予适当优惠(从理论上讲,优惠价格应该是分期付款价格的贴现值)。
4.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销售速度的关系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迅速出售房地产,也经常采用降价销售的方法。对于类似房地产若开发商适当降低其售价,销售速度较快,反之则销售速度较慢。
5.房地产的申报价格存在瞒价或变相瞒价的情况为了逃避政府应征收的税费,有的房地产申报价格低于其实际成交价格。有的则采用联营、联建、联合开发的形式变相买卖房地产。
二、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定义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成交价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宗房地产会有不同的成交价格,因而建立在房地产成交价格基础上的市场比较法的评估价格具有个确定性。例如一家房地产评估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那么它是在大批量购买时的价格还是销售速度很慢时的价格?其期房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还是现房价格是4000元/平方米?如果想使房地产销售速度加快,其价格是否应低于4000元/平方米?因此,在无任何约束情况下的房地产评估价格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所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对其评估价格应有明确的定义,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定义,应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1.不同的评估目的具有不同的价格定义。例如房地产抵押价格评估。因考虑到房地产的变现能力及担保债权期间房地产价格变动等风险因素,评估价格一般保守,其评估价格应是在整体出售并且出售时的价格。而对于一般的资产评估如股份制改造、现值评估等,其价格定义与抵押价格评估就有所不同。同一宗房地产在不同评估日目的的评估价格不同。
2.房地产价格评估应是特定时点时的评估价格随着时间的不同,房地产自身状况、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因素随之变化,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变化,因而房地产评估价格必须有确定的时间点。
3.在具体的房地产价格计估中,评估人员对具体的价格定义应有明确的认识房地产评估人员必须明确评估出的房地产价格是很容易成交时的价格、较易成交时的价格、较难成交时的价格,还是有行无市时的价格。
三、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评估价格关系的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评估价格并不是简单的对房地产成交实例价格做交易日期、区域因素(包括繁华程度、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个别因素(临街状况、容积率、建筑结构、装饰状况、设备设施状况)等因素修正,而要结合其房地产评估的价格定义、评估目的对比实例实际成交价格进行调整,以使其达到要求的价格定义的价格。因此,房地产成交价格与房地产估价中的评估价格具有较大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房地产在不同的价格定义、不同的评估目的下具有不同的评估价格。而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则受购买数量、购买方式、销售速度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房地产评估价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其实际成交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2.市场比较法的房地产成交价格虽然建立在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的基础上,但评估价格与其实际成交价格具有一定的差异。
3.房地产评估价格对房地产实际成交价格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一般资产评估中的房地产评估价格,若想使房地产迅速销售,其实际销售价格可能低于评估价格。若销售价格较高,其销售速度可能较慢。
四、不同目的时房地产价格定义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有的学生却半途放弃,有的却可以抵达终点,且取得成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低龄化蔓延。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能够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对疏导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合理培养和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失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求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情感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里指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另外,当幼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导,避免幼儿的心理产生其他不健康的情绪。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和适当场所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宣泄自己内心不满情绪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调控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时期,教师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运用自身的情绪来影响幼儿的情感。
二、实施合理的挫折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还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挫折教育的效用,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较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师看到幼儿不小心跌倒且能够不哭不闹地自己爬起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运用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化其他的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
当幼儿遇到困难想着后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童话故事里正面的人物形象,激发幼儿心底对成功的喜悦之情,使幼儿能够战胜困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另外,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施个别辅导
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案例讨论,收集与幼儿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积累经验,制订出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我们除了加大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促进问题幼儿转化。
[关键词] 创业教育项目;随机分组实验;配对实验;自我选择效应;时滞效应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11?04
在过去20多年里,创业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EEP)在许多国家得到快速发展,这对改善创业者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实现创新,对加快经济增长和创造工作机会具有重要作用[1]。准确地评价EEP的效果,能激发创业教育项目创新,改善项目内容,预测项目结果,提高其有效性[2],因而引起了许多学者及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视。而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影响EEP效果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能够提高EEP效果评价的准确性。相反,选择不恰当的方法,产生的评价结果与现实不符,不仅会对EEP的效果认识不清,甚至会对以后的项目建设产生误导作用,阻碍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目前,EEP效果评价在研究方法设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3]。如在以往的研究中,事后评价占主导地位,缺乏前测与后测的比较;没有设置对照组,缺乏对比研究;研究的时间跨度小,导致纵向研究数据的缺失等。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EEP效果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索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何选择目标群体?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被试该如何分配?如何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这些都是探索的重点,也是实证研究的关键,决定了EEP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一、EEP效果评价方法实例分析
在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中,根据选择目标群体的准确程度,可以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没有设置对照组;二是设置了对照组,但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三是随机分组和配对试验。三类方法的有效性分析如下。
1. 无对照组
大部分调查研究和其他非实验方法,都没有设置对照组,研究者仅仅通过对接受过创业教育的目标群体进行前测与后测,分析其在创业态度、创业感知或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评价结果。
如在Dutta等人[4]的研究中,通过对美国某重点大学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校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专业化、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对参与者“创业可能性”和“财富积累量”的影响;Matlay[1]对一群立志成为企业家,承诺将来要创业,并接受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访谈,研究EEP对“创业感知”“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影响;Fayolle等[5]对法国工程学院选修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短期创业教育培训,研究培训前后其“创业意向”和“感知行为”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以上研究的共性是,没有设置对照组,这势必导致“归因”的困难。首先,在这三个研究中,参与者自愿选修创业教育课程,会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自我选择效应”是指,个体自己选择进入群
体,使得群体之间产生了差异。在接受创业教育前,自愿选修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创业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超过了平均水平,其最终的创业绩效很可能是由本身的创业特征产生,而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创业教育;其次,Dutta和Matlay的研究分别持续了21、10年,在此期间,除创业教育外的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参与者的创业绩效,由于没有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这些额外影响不能被剔除。
总之,由于“自我选择效应”和跨时期其他因素的影响,无对照组的研究设计使结果无法正确地归因于创业教育,EEP效果评估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2. 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
在EEP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中,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时,实验组被试接受创业教育培训,对照组仅作为参照,不对其进行任何与创业有关的干预;实验后,将两组被试的创业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虽然设置了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但是,如果对照组中被试选择不当,同样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如在Lee等人[6]的实验中,选取来自美、韩两国两所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分析创业教育在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差异;Menzies[7]设计实验,对一群从加拿大某高校毕业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其职业生涯、创业经历、所有财产和绩效,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具体实验设计情况如表2所示。
在这两个实验中,虽然都设置了对照组,但其被试的选择并不合理。在Lee等人的研究中,两组被试既没有进行匹配,也没有进行前测,因此,被试本身的创业兴趣、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Menzies等人的研究中,实验组被试自主选修创业教育课程,被试自我选择进入实验组,会导致两组被试本身的创业特征存在差异,此时,实验结果无法严格地归因于实验条件(是否接受创业教育),研究结论的内部效度低。
3. 随机分组实验和配对实验
随机分组实验,是将所有报名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加培训,另一组不参加培训。大部分的评价研究,都是非随机地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这种非随机的分配产生了许多系统性问题,如被试存在未观察到的异质性,“自我选择”和实验员的选择偏见等[8]。而随机分组实验,排除了被试“自我选择”以及实验员“选择偏见”等因素对分组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其相关的创业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是否将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成为评判一个研究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9]。
配对实验,是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且实验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对照组中都有另一位学生与之配对,对照组被试除了没有接受创业教育外,其他与创业有关的特征都与实验组被试相匹配。如,Oosterbeek等[10]使用倍差法,对SMC(student mini-company)项目效果进行研究,分析SMC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动机的影响。其中“倍差法”是指,将培训前后比较与配对相结合,计算实验组在接受训练前后相关创业绩效的平均差异,减去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产生的平均差异,从而推断出SMC项目的效果;另外,Charney[11]设计了一个配对实验,对“柏杰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价,研究该项目对学生的创业绩效以及课程发展的影响。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在Oosterbeek等人的研究中,使用倍差法对实验进行前后测。在两个不同的校区中,将选出的样本进行配对,保证了除有无接受创业教育外,其他创业相关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保证了对项目影响的公正评价(无偏估计);Charney等人设计的实验中,对两组被试与创业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配对,通过控制这些个体特征,有利于研究创业教育的边际效应。
二、探索有效的研究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知,由于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跨时期开放环境下其他因素,以及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影响[12],只有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地选择被试,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才能发现EEP的真实效果。
1.“自我选择效应”
当个体自己可以选择进入群体时,由于“自我选择效应”,使得在实验前,不同群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当给这些群体设定不同干预时,所产生结果之间的差异,很难判断是因干预不同所致,还是群体间本身的差异所致。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会导致决定因果关系的困难。
在具体的EEP效果评价研究中,如果实验组中的被试自己选修创业课程或者决定参与EEP,而对照组中的被试没有选择参与相关的创业教育活动,被试的自我选择会使EEP的效果不能准确地归因于创业教育,从而导致研究结论无效。这不仅会曲解EEP的真实效果,而且会抑制今后EEP的发展。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必须准确选择对照组,才能有效地排除“自我选择效应”对研究结构的影响。
2.“跨时期、开放环境,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加过EEP的创业者,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创办他们的企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会对其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如金融危机会抑制他们的创业行为;若国家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则会加快其创业步伐,并获得较高的创业绩效。在那些研究对象为只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是无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排除的。
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考虑设置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处于完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受到跨时期开放环境下其他因素的影响,两组被试的最终创业绩效的差异排除了这类因素的影响。其次,要在实验开始时,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或者配对,排除被试之间本身存在与创业有关的个体特征差异。随机分组实验或配对实验能使研究结果不受实验所控制的其他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归因。
3.“时滞效应”
创业教育存在一个统计学规律——“时滞效应”,即指学生接受创业培训项目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会真正实施创业,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时滞”,大约有10年左右的时间间隔[12]。
如在Fayolle[5]的研究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创业教育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其“创业意向”和“感知行为”的变化。该研究经历的时间很短,由于存在“时滞效应”,通过这种横断式调查无法得出创业教育的长远效果。因此,要准确地了解创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时滞效应”这一规律。横断式调查法只能测量创业教育的短期指标,而这种短期影响能否持续下去,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在短期内无法测量到的影响,这都需要对EEP的参与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如Dutta[4]的长期问卷调查和Matlay[1]的长期电话访谈,这两个研究分别历时21、10年,这种纵向研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追踪创业教育给被试带来的长期影响。因此,该研究方法将在EEP效果研究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
综上可知,评价EEP效果的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纵向设计的随机分组实验或者配对试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被试可以由以下两种方法构成:一是对报名参加了EEP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在培训项目开始前,对两组成员与创业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组合配对,保证两组被试的这些个体特征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这两种评价方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严格控制在“是否接受创业教育”这一变量上,归因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三、结论
目前关于EEP效果的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没有设置对照组,由于“自我选择效应”和跨时期开放环境中“其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归因困难。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很可能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改变其创业行为,因此,这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归因”困难,很难判断“创业行为”是创业教育引起,还是由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所引起。
第二,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被试选择不严谨,不能排除“自我选择效应”。如果被试是自己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其创业意向、创业综合水平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很可能本身就超过了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无法严格地归因于是否接受创业教育,很可能是样本本身的差异所致。
第三,长期效果短期检验。短期的横断式调查,只能检验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如创业知识与技能是否增长。由于创业教育存在着“时滞效应”,“创办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长期效果,横断式调查无法测量EEP对被试的长期影响。
通过对不同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有对照组的纵向设计随机分组或配对实验是评价EEP效果的两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准确地挑选被试,设置对照组,并进行严格的前测和后测,及组间、组内测量,产生的研究结果反映了EEP的真实效果。这对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作用、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Matlay H..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8,15(2): 382-396.
[2] Hills G., Morris 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ew[C]// Educating Entrepreneurs for Wealth Creation. Hants: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8:38-58.
[3] Gorman G., Hanlon D., King W..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7, 15(3): 56–77.
[4] Dutta D. K., Li Jun, Merenda Michael..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Impac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ty in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7(2): 163–179.
[5] Fayolle A., Gailly B., Lassas-Cler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9): 701-720.
[6] Lee S. M., Chang Daesung, Lim Seong-Ba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Korea[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1(1): 27-43.
[7] Menzies T. V., Paradi J. 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areer path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03, 4(2): 121-132.
[8] Johansen, V., Schanke, T., Clausen, 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upils’ attitudes towards entrepreneurs[C]// Entrepreneurship- Born, Made and Educated. Croatia: In Tech, 2012:113-125.
[9] Wooldridge J. M..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M]. Natorp Boulevard Mason,USA:South-Wea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6.
[10] Oosterbeek H., Praag Mirjam van, Ijsselstein A..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nd motiv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54(3): 44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