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第1篇

不用委屈自己的心情,快乐永远不缺理由,学着给自己制造快乐与幸福,用自身魅力去吸引心爱的人,学着理解与体谅,遗忘不愉快的事,深信心爱的人。了解相关精彩内容,接下来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悲伤的心情日记1读三毛的作品,总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飞到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飞到神秘的亚马逊河畔。可以享受飘逸洒脱的豪情,又可以和她一起分享旅游、探险的快乐。

但是,读完《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我却感受到她前所未有刻骨铭心的痛,更多地感受她那份多情的寂寞,在她痛失爱人的锥心之痛时的坚强和无助。尽管三毛一再说“人的路是一段一段走的,我不常怀念过去。因为,我现在有更实在的事要做。”可是,她的行为却背叛了她的语言,在她美丽的题目《梦里花落知多少》,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无法抹去,作者悠悠的相思、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许多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度疯狂。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啃噬着我的身体,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三毛的伤悲、无奈、痛苦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认为她是个粗心的人、并且认为她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原来,她的心一样细腻,她在痛失荷西时一样如常人悲痛欲绝。

“如果一个生命死了,另一个爱他的生命是不是应该为那个逝去的人加倍的活下去,而且尽可能欢悦地替她活?”三毛一直都想坚强、勇敢、快乐的过好没有爱人的每一天。只是,悲伤汹涌澎湃而来的时候,谁能真正控制得了感情的闸门?每个人都说要坚强,可谁的内心能做到真正的坚强呢?读三毛的文字,感觉她对“坚强”有些欲罢不能!她一直挣扎在“是活着还是死去”的矛盾中。

然而,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离开了这个她曾经那么热爱的世界。迷迷糊糊中,远方有什么人在轻轻的歌唱——

记得当年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空中

我们不知不觉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悲伤的心情日记2去年的中秋节是我这几年中过得最悲伤的一个。以前的中秋节都是我们全家一起过的,可是今年爸爸不在家,他一个人缺席,却把我们全家的欢乐全都有带走了,我们过得一点儿也不开心。

记得是上一个中秋节,我们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观赏着明月,爸爸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像当时的水果一样让人回味无穷。去年,爸爸在外地工作,没有回来,独自一个人在外过的节,我很伤心,当时真不知爸爸过得怎么样,也不知今年的中秋节爸爸会不会赶回来和我们一起过节。想着想着,我不由地痛恨起爸爸的老板来,就怪他过节了也不放我们一家人团聚。

当时,我吃完饭就一个人独自上楼,坐在石台上,望着那月亮,心里不禁又想了爸爸。想着想着,我发觉月亮变成了爸爸的笑脸,月光洒满我全身,如同在接受爸爸目光的一般,让人陶醉。不经意间,我的眼睛模糊了起来,我赶紧用手擦拭,想看清爸爸的模样。可这时,边有一大片的阴云逼近月亮,并把月亮赶到了云朵的后面,我发现黑云变成了老板的狰狞的面孔。我焦急地等着月亮出来,可月亮却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样动弹不得。等了半天,也迟迟不见月亮露面,我就闷闷地回房休息去了。

睡梦中,我见到了一轮明月,也看到了爸爸那时时露在外面的皎洁的牙齿。爸爸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蹦呀、跳呀、讲呀、唱呀。我开心极了,我伸手去拉一直笑而不言的爸爸,想让他对我说句话,再给我讲个故事。谁知,一把抓空,黑黑的房间挤走了爸爸的身影,一下子啥也没了。陪我的只有头下湿了一大片的枕巾。

当时我怎么也睡不着了,我想立刻就飞到您的面前,看看您在做什么?爸爸,您是不是也正在拿着“全家福”在看呢?您想我们了吗?爸爸,今年的中秋节您一定要赶回来过呀,我这儿还有一个“湿枕巾”故事,等着讲给您听呢!

悲伤的心情日记3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外公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对人和蔼可亲,从来不为一件事而斤斤计较。外公走后,每年的清明是他的祭日,我的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英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他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悲伤的心情日记4夏天,路边的大树上,知了在不停地叫着,我即将小学毕业。这大概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很大的别离吧。

我的小学同学们都是友善而温和的,也都是冲动而易哭的。以前一位和我们相处一个月的实习老师要离开也因舍不得而伤心得要大哭一场。我一直在想,这次毕业了大家又会哭成什么样子呢?

与同学们相处的最后几天,大家都格外地珍惜,频繁地交换同学录,我认真地填好每一张。

最后,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校园中繁茂的芙蓉树开着粉色的花,气味芬芳;还有大银杏树的叶子,曾被我们比喻为“扇子”,还有草坪上的蒲公英,用力一吹丝丝茸茸的就会飘向远方;还有柳树上的枝条,是同学们扮成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时最需要的道具;还有东边的大花园,正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还种着柿子树;还有西边的排球场,我们班的体育成绩是年级中最优秀的,每一场的比赛我们班都耀武扬威......

难道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要分别吗?我们是多么不愿意离开的啊!

老师默默地坐着,我们也是。我们班平日里大家都很活跃,因此有时上课时有点乱,但这回大家都很安静,根本不需要老师组织纪律。

最后,老师很沉重地开口了:“放学!”我们都低着头默默地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可爱校园。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安静,我也理解,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

小学毕业,我们也不是小孩子了。

在路上,在公交车中,我们低声地交谈,尽管大部分的同学未来还会经常遇到。

我下车后觉得似乎空气中也蕴满了伤感的味道,甜甜的,咸咸的。

是的,我们不应该感到悲伤,因为现在的离别,是为了未来再聚时的更美好。正所谓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人生聚散都是缘。

悲伤的心情日记5这个寒假,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又看到了思念已久的爷爷、奶奶和弟弟,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那么温馨。除夕这一天,我还看到了一场满天飞舞的雪花,屋顶上白茫茫的一片,使我觉得格外激动。

但所有的兴奋和喜悦,都被正月初二上午的一个电话化为乌有。那天爸爸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上海的堂哥——张孙伟,在从南京到上海的途中因车速太快,撞上了高速公路上的护栏,不幸去世了!

刚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便“扑通、扑通……”地狂跳着。我的堂哥——一个只有三十四岁的风华正茂的年青人,他怎么舍得这么早就要离开我们;他怎么忍心离别他十岁的女儿;他怎么舍得离他爸爸、妈妈而去;他怎么舍得离开八旬的奶奶!我伤心地想着。

年初五,我们一家坐车来到上海大伯家,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也在为我的堂哥哭泣着。我来到大伯家,我年已八旬的奶奶和大伯、大妈抱头痛哭,爸爸、妈妈脸上都淌满了泪水,大家都泣不成声,我怕自己也跟他们一样流泪,于是便躲藏到一个小房间默默地伤心。

最令我伤心的还得数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的时候,当堂哥的遗体被推到大家面前时,我们一个个都拥了上去,用尽全力对着哥哥哭喊着,希望他能够被唤醒,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然而大家仍环绕着他的周围,久久愿离去。该是将棺材封上的时候了,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人群远离棺材。作为和哥哥同一辈的我,我悲伤地替他钉好了棺材,我默默地说:“哥,你一路走好!”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第2篇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学校全面工作意见为指导,以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为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各项基础建设。

实实在在开展各项少先队活动,不断提高队员素质,实现队员“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加强中队辅导员培训,建立强有力的中队辅导员队伍。

2、健全少先队组织,培训队干

①调整大队委,组织队干培训。

②成立各种学生监督自管组织、宣传队、广播站,组织培训。

③坚持队干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④抓好新队员队前教育、入队工作。

⑤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3、做好常规活动,平常中创新

①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作好“国旗下的讲话”。

②每周二、四红领巾广播站播音,进行主题宣传。

③每月各中队出版一期主题黑板报,检查评优。

④每月末进行一次少先队员仪容仪表及个人卫生检查。

⑤举行一次文明礼仪常识抽测,评选文明礼仪之星。

⑥举办一次优秀手抄报评展、一次名言诵读主题征文、一次中队品德故事会。

4、办好重大、特色活动

① 建设“书香校园”

② 庆祝六一活动

③ 科技艺术节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调整大队委,组织队干培训。

2、成立各种学生监督自管组织、宣传队、广播站,组织培训。

3、文明礼仪教育:

①成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组织干部培训

②《文明礼仪常规》专题教育

③启动队员文明礼仪检查评比

④文明礼仪讲座:《小学生家庭礼仪》

4、启动道德名言诵读

5、红领巾广播站开始播音

6、 书香校园”建设:出台建设方案,启动建设工程

7、队干(旗手)培训——怎样升好国旗(问卷测试)

8、出版第一期黑板报

三月份

1、文明礼仪教育

①文明礼仪讲座:《小学生学校礼仪》

②文明礼仪教育图片展

③中队学习礼仪常识,大队测试

④礼仪小话剧表演

⑤队员仪表卫生检查评比

2、“三·五”纪念日活动

① 雷锋生平事迹展

② 聆听雷锋故事,诵读雷锋日记

③ 红领巾爱心基金爱心捐助

④ 红领巾服务社区活动(清扫街道)

3、“三·八”感恩教育

①少先队感恩倡议

②“我为妈妈洗次脸(脚)”主题体验活动

③“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感恩书信征集活动(要求有妈妈的阅后评语)

4、“”植树节植绿护绿活动

5、风筝会

6、新眼保健操比赛

7、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安全教育周

8、“书香校园”建设:中队读书故事会

9、中队出版第二期黑板报

四月份

1、文明礼仪教育:队员仪表卫生检查评比

2、“学习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结合清明节)

3、“诵道德名言,做文明少年”优秀征文、展示

4、“地球日”活动:废旧物小制作

5、趣味阳光体育运动

6、优秀风筝会征文展

7、“书香校园”建设:

①经典诗文朗诵会

②百科知识赛(一)

8、中队出版第三期黑板报

五月份

1、文明礼仪教育:

①评选文明礼仪之星

②队员仪表卫生检查评比

2、“”纪念日活动:

①图片展

②逃生演练

③纪念征文

④征集手抄报

3、“今天我当家”、“我的拿手菜”实践活动(结合劳动节)

4、趣味阳光体育活动

5、筹备六一庆祝和科技艺术节

6、少先队教育:队基础知识

7、“书香校园”建设:

①优秀读书摘抄评展

②征集优秀读书报告单

③百科知识赛(二)

8、优秀手抄报展示

9、中队出版第四期黑板报

六月份

1、文明礼仪教育:

①表彰文明礼仪之星

②队员仪表卫生检查评比

2、六一庆祝活动及科技艺术节

3、少先队教育:队史

4、评选道德名言诵读积极分子

5、“书香校园”建设:

①读书积极分子交流会

②优秀读书报告单展示

③百科知识赛(三)

④评奖读书活动积极份子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第3篇

一、班风建设同心同德

每一位任教过我班的老师无不称赞我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品德修养高,集体凝聚力强。我觉得最突出的有二点:一、热爱学习。我中队队员的学习习惯都不错,上课认真听讲,回家按时完成作业,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求知欲非常强。学校的图书馆都不能满足他们,还提议在班级里搞了个小图书馆,里面的书内容丰富多彩,有文学的,有数学的,有科学的……他们还很喜欢写日记、周记。有些文章都非常好,于是我和班委商量了下,决定出一份班刊,让每位同学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打好字,发送给各个编委(我和班委组成)进行修改,最后装订成本,取名《七彩路》。当我把凝聚着集体智慧和汗水的这份班刊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时,他们的那份喜悦真是无以言表。二、团结互助。我们中队就像拥有50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刘苗苗的爸爸腿摔伤了,在家休养,生活很拮据,这情况被几位同学知道了,就与我商量组织大家给她捐些钱。我很是赞同。短短几天时间同学们就为她捐了近千元钱。最近“手口足”病流行,我班的龚昆被列为疑似病例,他在家休养期间很多学生隔着窗户去看望他,给他带去同学们的问候和近况,病愈回来后很多同学抢着给他辅导落下的功课。

二、干部管理有条有理

有着这样优良的班风,当然离不开一群班干部的辛勤付出。我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班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如我班岳亭同学,在他的督促下,同学们在佩戴标志上可以说是整齐划一的。我班的班干部能主动到老师面前,请缨帮助处理班中各类事务。在本职岗位上更是能各负其责,如在劳动方面:两个劳动委员轮流负责,做到不让教室一处有垃圾,并制定好值日轮流表,让每个小组取好组名,如“洗涮涮组”、“教室美容师”、“劳动光荣组”等,还给每个组打分,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劳动中;纪律方面:纪律委员在老师未到时,让同学们自觉背诵诗词,上课结束后让老师登记当堂课的情况,若有违规同学就组织班委进行教育;学习方面:课代表们能负责做好每日收发作业本工作,并做到及时记录;体育方面:体育委员负责带领大家出操和体育课纪律,协助老师做好体育器材准备。除了班委,班级里还有一批能力强的学生们愿意为同学服务,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在五年级时我就采取了班委制和值周班长轮流管理制相结合。值周班长的职责是全面负责班级工作,并做好值周记录,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作汇报,让学生了解一周的情况和自己的不足,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三、队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我中队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扎实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并将此项工作与学校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全面结合。通过“雏鹰争章”活动,激发他们不断让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让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一比,不比基础比进步,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成功。现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争章计划,人人参与,积极投身于“雏鹰争章”活动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只只雏鹰将大鹏展翅,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其他中队活动的主题我也是针对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好主题展开活动。如我比较喜欢在节日上做文章,清明节快到了我让学生收集关于革命烈士的资料,在队会上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周六组织班干部去西山烈士陵园参观,并让他们写下观后感。母亲节到了,我就以“感恩母亲”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队活动,还邀请了一些母亲到场。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有的深情唱《烛光里的妈妈》;有的动情讲述与妈妈间的故事;有的热情跳出《白发亲娘》之舞……那次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无不为之动容,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流泪了。当然少不了儿童节了,今年是学生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主持,自己排演,让儿童节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节日,自己的狂欢节,事实也证明了如此。

四、辅导员工作尽心尽责

自我担任本中队的辅导员以来,工作尽心尽责。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作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学习上,要求自己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智能和技能;在越是特殊的日子,越是艰巨的任务,自己身先士卒,坚持到底。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和熏陶。二、重视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鼓励全班向他们学习。尽管这些学生并不是各方面都拔尖的“三好学生”,有的成绩并不出色,有的并不是班干部,但是,通过这样的宣传,学生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也促使优秀生更加追求卓越。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辅导员,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交流更能了解学生。家长会上,能根据本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成绩取得可喜可贺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第4篇

为真实、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津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天津市档案馆馆藏,从2006年4月6日开始,天津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市档案馆联合向社会征集天津知青档案。这一活动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天津老知青的强烈反响。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市档案馆接待知青及其家属600余人,征集照片、书信、日记、笔记、回忆录、证书、证件及实物档案2000余件。

他们的热情感染人

消息经新闻媒体后,迅速得到了老知青及其家属的积极反应。征集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个不停,有咨询的,有联系捐赠的,有提供线索的;登门捐赠的人络绎不绝,有本市的,有承德、山西、北京、甘肃、包头等外省市的,也有远在美国、加拿大的天津知青委托国内的朋友来馆捐赠的;捐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本人亲自送来的,有代父母来的,也有代子女来的,还有通过邮局邮递来的,更有利用网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过来的。少者捐赠一件,多的一次就捐赠了近200件。他们中有政府官员、公司经理,也有高校教授,还有下岗工人。但无论他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到了这里,他们只有一个称谓――天津知青,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热情、真诚。

截至7月底,档案馆共接听电话1200余次,接待来访600余人,接受200余人捐赠的档案资料2000余件。随着捐赠活动不断推向,接待人员也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8人,接待用房也由原来的1间小屋扩大到现在的2间会客厅。一位负责接待的老同志感慨地说:“我担任征集接收工作20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这么热情、这么主动、这么配合我们工作的被征集者!”

56岁的孙先生是第一位来馆的捐赠者。他一进门就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昨天看了晚报,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啊!当年父母送别时的眼神,集体户8个战友的音容笑貌,插队落户的大草原,全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半夜起来,翻箱倒柜地把这些压箱底的老古董折腾出来,这不,一大早我就把它们送来了。当年所有的家当都在这儿了,只要是国家有用的,你们就留下,我坚决支持政府的工作。”说着,他将手中的纸盒子来了个底儿朝天,呼啦一下子,通知书、证书、奖状、照片等几十件档案全都倒在了办公桌上。

王女士联络了当年的2名知青一起乘公交车来档案馆捐赠档案。但由于不知道档案馆的具体地址,提前三站地就下了车。下车后打听路,恰与另外3位正来捐赠档案的知青相遇。于是,他们6人汇在一处,共同的经历让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一路上说着笑着讲着当年的故事,步行来到档案馆。近半小时的道儿,他们却说:“没觉得远,一会儿就到了!”后来王女士又通过各种方式通知了更多的老知青,多少年没有见面的老战友在这里重聚首,多少个原本不相识的知青在这里成为新朋友。

远在山西省长治市的许女士在网上得到消息后,立即打电话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她说她是天津69届的老知青,1970年赴山西省长子县插队,现虽已定居在长治市从事新闻工作,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乡父老,关注着天津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希望将自己的知青档案捐赠给家乡,也算是为家乡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吧!几天后,她邮寄过来了十几件档案资料,其中的一张光盘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电话中,她将光盘里的故事讲给了我们。

1970年5月,17岁的天津知青银凤与她一起来到山西省长子县南陈公社插队落户。银凤勇于吃苦,勤于劳作,善于自律,劳动、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1972年6月19日,她被抽调出来修筑申村水库。中午,她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河里有呼救声,有人落水!银凤见状跑过去,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水中,向落水者游去。经过一阵寻找,她终于发现了落水者,并与另外一名知青一起奋力将落水者推上岸边。落水的同学得救了,但银凤却因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生命的时钟永远地停留在了19岁上!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银凤的遗体没能运送回津,而是埋在了当年她洒满辛勤汗水的那块土地上,坟前也没有立一块碑。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们相继回城,只有银凤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那里。

2004年曾经与银凤一起下乡的30余名老知青再次聚首,回到长子县“探亲”,来到银凤的坟前凭吊。大家一致提出要给她立一块碑。但由于村里有不到清明不立碑的风俗,这事儿遂暂时搁浅。2005年清明节时,乡党委书记给他们来电话说:“银凤的碑我们乡上已经刻好了,你们过来看看满意不满意?”这张光盘记录的就是立碑、凭吊的全过程。许女士说:“银凤是知青的好榜样,是人民的好孩子,更是天津人的骄傲,历史应该记住她。”

他们的经历感动人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们的征集人员不知被知青和他们的家属感动过多少次,也不知陪着他们流过多少激动的泪水。

朱先生夫妇是特意从北京赶过来捐赠档案的。他们进来时,先来的3名知青正在向我们讲述当年告别亲人时的离别场面。一个说:“那年我才17岁,长这么大就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一下子走出去一千多里地,父母哪能放心呀?”一个说:“火车站那离别的场面才算难忘呐,车上的人往下看全是脑袋,车下的人往上看都是胳膊。那首《火车,火车慢些走》的歌,你们还会唱吗?”这时,朱先生情不自禁地凑过来说:“会,会,怎么忘得了呢!”说着,他竟动情地唱了起来。他一起头儿,屋里的知青全都跟着唱起来,但刚唱了一句,大家的喉咙就开始哽咽了,唱完这首歌,他们几个已哭成了泪人。

一天,一位风度优雅的女士推开了征集办公室的门。坐下后,她稳了稳神,缓缓打开随身携带的一只小皮箱,神情庄重地取出了一个红布包裹,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揭开,里面是几叠码放整齐的发了黄的照片。她说,我虽然也是知青,但我的经历很平常,也很幸运。我这次来是替妹妹捐赠的,因为她来不了了。说到这儿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子流了下来。于是,伴着泪水她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妹妹的故事。

她叫凤娟,妹妹叫凤琴。1968年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后,在劝业场街担任主任的母亲马上就为她们姐俩报了名。她到了甘肃省玉门建设兵团,而妹妹去的是黑龙江省甘南县。妹妹曾是河北专业体操队的主力,后因伤病改跳芭蕾舞,担任过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女主角。所以,在插队过程中,她的主要任务仍是文艺演出。演员少,编剧、导演、主演就常由她一人兼任。由于她舞姿优美,表演真实感人,一年后,她已成了嫩江、甘南一带家喻户晓的名人。有时一天要到三四个地区演出六七场。

1970年5月,凤琴到甘南县城演出自编自导的节目,彩排时就已发烧,上场前更觉头晕,但当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殷切期盼的眼睛时,她还是咬咬牙上了台。就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突然昏倒在舞台上!经医院诊断,她患的是出血热。医院为她调来了齐齐哈尔地区最好的军医,带来了最贵重的药品。但这一切都太晚了,当姐姐得到消息急急地赶到时,年仅25岁的凤琴已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姐姐提出要将妹妹的遗体带回天津,当地人眼含热泪祈求道:“她来这儿虽只有两年多,但我们看得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这里的乡亲们。我们也爱她,也离不开她!她是为了给我们演节目累死的。我们感激她,您得给我们一个表达的机会呀!您就让她留下吧!”8位木匠师傅连夜为她赶制了一口上好的松木棺材,里面还特为未婚的她铺设了红帐子。此情此景,姐姐被感动了,她看到了乡亲们的真诚,相信他们一定会善待她。

因为妹妹的去世,原定当晚的演出不得不取消。姐姐知道后,特别是听说还有许多从几十里地以外专程赶来的观众时,同样从事艺术工作的她,强忍悲痛,毅然替妹妹登上舞台!在台上,姐姐的演出非常精彩,而台下的观众却已是哭成了一片。整理妹妹遗物时,姐姐在一只小皮箱里发现了几叠码放很整齐的照片,有妹妹的演出照,更多的是知青合影。姐姐把它们带回了天津。

如今26个春秋过去了,每当想念妹妹时,姐姐就把这些照片拿出来看看、摸摸。当听说征集知青档案的消息后,她毅然带着这些照片来到了档案馆。她说:“妹妹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但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知道关于她的故事。”

姐姐指着照片上与妹妹合影的知青们说:“我捐这些照片还有一个想法:自从妹妹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我很想通过你们找到他们,把这些照片翻拍后替妹妹交给他们,也让他们给我讲讲妹妹当年的故事。”

为了让来这儿的知青看到凤琴,工作人员把其中一张照片放大后,贴在了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

他们的故事教育人

征集知青档案的过程,也是征集人员接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过程,每一件档案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征集到的千余件知青档案,除照片、书信、日记、笔记、回忆录、证书、证件等普通载体的档案外,还有一些诸如脸盆、茶缸等实物档案,更有极具纪念意义的特殊档案。这些档案能够穿越30余年的时空隧道保存至今,足见主人对它们的重视与珍爱。而今天他们无偿捐赠的义举也赢得了社会对他们的尊敬与赞赏。

69届知青李女士捐赠的两件档案很是特别,一件是1970年4月25日的日历,一件是物品单。她向我们介绍说,这张日历,是当年我启程赴内蒙古杭锦旗扎尔格郎图三师25团7连那天的日历,弟弟在上面写了“二姐从津到蒙”作为纪念。这张物品单,是我走的前几天,父亲怕遗漏了要带的东西绞尽脑汁列出来的,大到衣被、手提箱,小到衣服夹子、吃饭勺,一共列了59项。而每一件东西都是父亲对照着这张单子为我亲手准备的。3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它们时,总能感受到亲人的关爱与牵挂,父亲弯着腰为我准备东西的身影就在眼前……

郭先生捐赠的是他离津和回城的两张乘车证、一本《社员劳动手册》和一只印有兵团番号的知青专用茶缸。劳动手册记载了诸如锄地、修路、割麦子、插秧等他每天从事的各项最普通的劳动内容。他说:“这是我3年插队生活最真实的写照。”那只茶缸,他已珍藏了30多年,曾有一个小贩出价50元要买,他没答应,后来涨到100元,他还是没有卖。但当听说档案馆要征集时,他毫不犹豫地拿来了。郭先生还说:“捐赠之前,我把儿女们都召集到家里,给他们一样样地看,一段段地讲。我先让他们受教育,再把它捐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一本名为《啊,科尔沁》的精美图书,是书作者的爱人捐赠的。她说,1968年7月,丈夫插队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蒙。1971年初回城后,他就产生了将自己3 年下乡生活写出来的想法,但由于工作忙、家务事多,一直没能动笔。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才开始着手写作。他原计划写一部名为《水与火》的五册丛书,1992年最先完成了《啊,科尔沁》一书。因当时经济不宽裕,一直没能出版印刷。199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之际,我们夫妻两人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出版费,自费出版了这本书。在知青聚会上,每人发了一本。进入新世纪后,他又开始写另外四本书。但不幸的是,他被医院确诊为肝癌。2000年9月,他带着未了的遗愿匆匆地走了。今天,我把这本书捐给档案馆,它是一名知青插队生活的真实记录,让后人读读,会有教育意义的。我想,孩子他爸如果还在,也会这样做的。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第5篇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7月29日哪天回到唐山的第一个印象――一眼能看出去很远,非常远的地方。当时的唐山已经是个重工业城市,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楼房都不见了。从两岁父亲因公去世以后,从来没哭过的我,一边哭一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52岁的唐山作家张庆洲说,脸上有20岁的孩子气和天真――这在中年男人脸上极少见。说到激动处,他会站起来在布置简单的客厅走两圈,再两步跨进书房,又坐下。

张庆洲在家排行最末,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大姐震亡,二姐的孩子震亡。“这在唐山算是很轻的,绝户的家庭在唐山挺多的。”

1976年7月27日傍晚,19岁的张庆洲前往天津出差。在站台上,他碰到了刚刚从天津回来的大姐。

从这一刻开始,张庆洲的人生被断成了两半。

“我现在还记得路边那五具尸体――三个大人,两个孩子,摞在一起。旁边一个字条,字体稚气,歪歪扭扭,明显是孩子写的:我转外地了,这是我的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请好心人帮忙埋了吧。”

“一边问路,哭着回了家。我母亲见到我第一句话是,我老儿子活着回来了,真好。”

多年后,张庆洲通过文字开始了个人对地震的追问和反思,2006年出版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今年3月又出版了反映唐山地震截瘫人群生存状态的实录性小说《红轮椅》。

《红轮椅》是写唐山人震后如何活过来的

我的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是写唐山地震预报经过,小说《红轮椅》则是写唐山人震后如何活过来的。这部《红轮椅》不是最好的,但它目前可能是唯一的:第一部描写地震截瘫人群的小说,第一部描写当代无性婚姻的小说。在我采写《唐山警世录》时,有幸结识了好多地震截瘫朋友,我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对男主人公陆志国原型的第一印象,是他思维很敏捷。第一面见他,他在噼里啪啦打字,屋里面特别整洁。我问他怎么保持的?他说我什么都能干啊,家里都是我收拾的。他当时有点不高兴,我就想我不该这么问,人家确实啥都能干,俩手一撑,很轻松就能从床上到手摇车上。

1999年,我就认识了女人公江心平的原型。“当时特别震撼。漂亮、内秀的女教师,丈夫是截瘫。”陆志国和江心平(指原型),30多年前唐山城里的小情侣,青梅竹马。两人一起插队当知青,他先返城,她还在农村劳动。地震来了,小陆成了截瘫。小江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朋友的劝告,甚至小陆的母亲都对她说:“好闺女啊,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儿,你可得好好想想。”她毅然嫁给了小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小江考上了省里的大学,毕业回来后在唐山一所高校当老师。他们后来抱养了一个女孩,女孩10岁那年获得了河北省钢琴比赛少儿组第一名。各级电视台都曾想采访他们,遗憾的是都未能如愿。

关于无性婚姻,我只能说到这一步:他们有的时候跟肢体健全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采访的时候我也尽量避免跟他们谈这方面的事,他们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

五年前,陆志国去世了。江心平现在嫁给了一个大学教授,生活很平静。

生者有好长的路要走

我采访截瘫朋友不是一次两次。有些截瘫朋友确实有过自杀的倾向。当年地震刚完了,很乱,忙着吃啊住啊,大家都来不及想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山地震半年之后,那年的冬天,确实有人自杀了。我就想,为什么同样的悲剧还会在汶川发生?大灾之后,他们走过的心路历程,跟当年的唐山人一样。好多这种人的心理变化、心路历程都被严重忽略了。

唐山地震截瘫,《唐山警世录》里我只写了三位,意犹未尽啊。当年国际卫生组织专家曾经预言,地震截瘫生命极限是15年。现在30多年了,好多截瘫朋友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活蹦乱跳的一个人,醒来以后成了截瘫了,这事搁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啊。不是说你去心理抚慰一两天,说坚强就能坚强的。

现在好多地震截瘫朋友都没有结婚,还在截瘫疗养院。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小世界。有些话不愿意跟外人说,但他们自己老讨论。我在《唐山誓世录》附录里写的那三个截瘫朋友,都是要玩命地想治好,玩命地想站起来。针灸啊、中西医结合啊,有希望他们就都尝试。

比如住在截瘫疗养院的袁五一。他这个人,不是说光在那待着,拿救助,不是,他乐观。他木雕刻得特别好,什么大鹏展翅啊、人物啊、动物啊,比普通人弄得还好。我见过他刻的他爱人,当时地震郝会儿她震亡了,他就凭着印象刻她爱人,非常生动精致,他说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唐山的截瘫朋友,可贵在哪里呢?不光自食其力,还挣钱养家。你看满大街修锁配钥匙的,自己摇个手摇车,钱不少挣呢,乐呵呵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唐山车站路那边,我看见过两条德国黑贝,小驴似的,拉着手摇车上的截瘫男子,跑得特快,路上的自行车都被纷纷甩在了后头。我当时就想,这一幕一定要写在我的小说里。

我和我的朋友需要修锁配钥匙都找一位截瘫兄弟。在我的记忆中,他曾经对我发过一次脾气。是在冬天。他配完钥匙后,我好像是给了他一张整钱,他找钱的当儿,我说,甭找了,说完扭头便走。他突然把我叫住了,站住!他脸上挂着一层冰,手里依然举着找的零钱。那一刻,我的脸火烧火燎的,虽然在冬天。我在日记里记下了当时的心情。你有什么权利施舍?

《红轮椅》的扉页上写着一句话:“谨献给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其实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为什么要给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因为我亲历过地震,知道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光是肉体的,还有心灵的,这条路要走很远很远。汶川地震过去一年了,我想四川人如果看到《红轮椅》,兴许会感同身受,因为唐山人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唐山人身后一溜歪斜的脚印能帮四川人减轻一点压力,我心愿已足。

唐山已经遗憾了一次,不应该再有第二次

《唐山警世录》这本书命途多舛。2000年我就写完了初稿,但是国家地震局的审稿部门不通过,没有出版社敢出版。2004年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又寄了一次书稿。没想到,国家地震局新任局长宋瑞祥不仅支持,还作序推荐。

战争、自然灾害等所反映的人性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我想,既然让我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就要写出来。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灾难,灾难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能够汲取什么教训?《唐山警世录》里面,我不是说只想曝点什么料,而是强调反思。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毫无价值。”不是我们要揪住什么不放,我们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人口这么稠密,如果地震明天来

临,我们如何做得更好呢?

我们必须正视,唐山的巨大伤亡不仅是地震直接造成的,更多的是人类本身的恐惧、茫然、无措,以及不能恰当有效的自救乔冱救造成的。我的目的是:第五次地震活跃期已经来临,唐山已经遗憾了一次,人类不应该遗憾第二次。

这话我三年前就说了,当时汶川地震还没有发生,现在我很痛心的是,悲剧再次发生了,但很多教训我们还是没有汲取。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我们普通人多一点防震备灾的常识有什么不好?

好多人都跟我说,很多网站把你的书弄成了电子书,收费下载,你应该找他们去维权啊。我不在意。我就希望哪怕多一个人看到我书里的逃生实例,要是万一遇上了大地震,能有点用,哪怕少一个地震截瘫也行啊。

你走不进唐山人的内心

凤凰卫视的曾子墨上次来采访我的时候说,张老师,我终于知道那么大的自然灾害,唐山人是怎么活过来的了,唐山人真好。确实是。唐山是开矿开出来的城市,人都特别淳朴、倔强、义气、心齐。

好多记者纳闷,唐山人为什么不爱说话,不愿意谈论当年的大地震?还有记者问我,30多年了,还至于吗?我跟他们说,唐山人不是不爱说话,爱说的有的是。关键在于,你走不进他的内心,你走不进去。好像年头越久吧,唐山人心里头越形成了更厚的隔膜。这么大的灾难,谁能忘了呢?

我认识一个女的地震孤儿,地震后一直表现得很坚强,很多年,都结婚有孩子了。孩子7岁那年,7月27号那天晚上,又是满城都在烧冥纸。孩子问她,妈妈,别人都有姥姥姥爷,我的姥姥姥爷在哪儿?就在那一刻,她突然就忍不住了,嚎啕大哭。孩子从此再也没问过姥姥姥爷。我想,这个7岁孩子的心里也被深深划了一刀。

唐山地震差不多快一年的时候,好多没了丈夫或者没了妻子的人,掀起了一个重组家庭的旋风。好像都是俩人没认识多久。闪电结婚了。但是唐山当年有些人很快结婚,也很快又散了。我不知道汶川那边的情况现在怎样。婚姻这个东西很难说,俩人脾气啊性格啊生活习惯啊啥的都得磨合,我们只能看到表象。地震导致家庭骤然破裂,迅速重组的家庭有的还各带着孩子,就是搭伙过日子吧。

我采访过二十多个地震发生瞬间生死在一线之间,差点没命的人。我问过他们同样一个问题,临死之前你在想什么?有人说,我不行了,死定了。还有个男人说,我不能死。

“你为什么不能死?”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我是放心不下家里的钱。这钱不是我的。那会儿工资都少,同事们交情深,就私下搞了个互助细――每家都拿点钱出来,凑在一起有几百块,巨款!这笔钱按月轮流用,比方说这月你家盖房,你就拿去,下个月再给别家。我们管这种集资互助的办法叫“打会”。地震时刚巧轮到我“打会”,钱都搁家里了,这事我知道,我媳妇知道,别人就不知道了,也没立字据。”

“你媳妇知道不也中吗?”

“那不中,我那败家哪娘们儿啊,地指定不还。我要是死了,我那帮朋友也不会来要这钱。所以我不能死,我不能让朋友们受委屈,我得讲信用。我就坚持着,努力喘气,最后终于让人救了。我媳妇也没死。活着多好啊。”

对唐山人来说,每年都有一个“7・28”

大地震了,人毕竟要活下去,苦难也许是包袱,唐山人把苦难当成垫脚石,活过来了。大的灾难发生之后,我认为有两个人群特别需要关注,一个是截瘫,一个是孤儿。除此之外,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也需要安慰和关心。四川的干部冯翔,我得知他的死讯后,看他博客,整整看了半天,很明显他并没有过来。我就想,为什么?给他接待任务,天天去地震遗址,那是把心上的伤口撕开啊。

一般人,从出生到二三十岁,他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然后人到中年,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死的人越来越多。就像个抛物线一样。每次参加过一个追悼会,每个人都会想,看开点吧,看开点吧。天天忙忙碌碌为什么啊,到死就是一蹬腿!那一阵子好像就有点想开的感觉。一般过几天也就忘了,然后该遥名的逐名,该逐利的逐利。再过几年,又一个人去了,咱们就又看开一般时间,这么周而复始。

所有经历过大灾难的人跟一般人的抛物线不一样。唐山人就稍微有点不一样,四川人经历了去年的大震,可能也不一样了。我们经历的不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和生离死别,不是说亲人年老了或者病了,然后去世,符合自然规律,有个从容接受残酷事实的过程。大灾难是骤然间,头天晚上还有说有笑的,一下子,房倒屋塌,好多人去了。

地震对人的性格多或少都有影响。唐山人经历过大的自然灾害,大地震就像一个老师,时时刻刻地提醒你,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每年的寒食节、清明节、“7・2”亲人的祭日……所以这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过得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