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画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爱国、爱家、提高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合作调查、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12年6月11日——25日
1、6月11日-19日,布置学生分组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包括端午节由来、传说、传统习俗、屈原生平、屈原故事等,并且小组合作完成大队部发放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问卷。
2、6月18日,国旗下讲话宣传发动,进一步浓厚庆祝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
3、6月20日第六节班会课,各班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一二年级班主任老师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故事,三四五年级可通过小组汇报、讲故事、赛诗会等形式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4、综合实践作业:
(一)三年级学生:上网下载或在书报上剪辑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以及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的图片资料,动手做一张剪贴画报(8K纸)。
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搜集与端午有关的诗文,做一份“话说端午”为主题的手抄报(A4纸)。
2013年的端午节,面对面与德力格尔坐在郊外的露天酒吧,享受着雨后放晴的清新空气,采访是聊天式的。德力格尔随意简便的装束,飘逸的长发,忠厚风趣,睿智幽默,几瓶酒下肚,话语就顿时滔滔不绝。
“在国外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国发展?”这是第一个问题。
德力格尔猛地喝了一大口啤酒,黯然地说:“前年,父亲身患癌症,回国送走了父亲,唯一的弟弟又患了尿毒症,如今正在做透析治疗,母亲已经年迈体弱,并且无人照料,因此,一直滞留国内。”
德力格尔是位特别传统孝顺的艺术家。
蒙古人最崇拜的是祖先成吉思汗,德力格尔也不例外。他父亲是成吉思汗挚友蔑儿乞的后代,乌梁海蒙古人,他的故乡喀喇沁,最早是前线阵地。其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第17代嫡系子孙。母亲从小就酷爱艺术,希望德力格尔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给订阅书画报,希望他将来能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但是,他生就性情放荡不讳,不拘泥刻板地临帖,也不按部就班地学画。但孝顺的他也不违背母亲意愿,通过母亲的潜心熏陶,后来对书画艺术有所领悟,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特别沉醉于篆刻,几十年,钻研揣摩篆刻艺术,终有成就。
德力格尔的艺名“墨菊”,墨是蒙古人的打头字母“M”, 菊是“驹”偕音,寓意是“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而他的名字德力格尔,则是马上要开放的花骨朵的意思。他说自己有很深的艺术情怀,也有很厚的民族情节。因此,家乡有他熟悉的艺术语言,他离不开这片宽广辽阔的艺术沃土。
德力格尔性情豪放,他酷爱饮酒,几乎是酗酒;他擅长唱歌,音域宽广淳厚,近似癫狂;艺术需要思考,他嗜烟如命,犹如贪婪;他热爱生活,善于烹调,谈笑间,几盘菜肴就能上桌,绝对是色、香、味俱全。
德力格尔早年涉入纂刻,大学时深研诸家,兼工四体,犹爱罗庸、罗常培、黎锦、姜亮大、陆宗达诸人。闲暇时,研习《说文》,崇拜李阳冰,融入清代顾石如篆法。在日本钻研邓氏笔意,浏览秕书奥妙,取《史晨碑》、《张迁碑》诸碑之长,融泰山《经石峪》之美,秀巧中藏古拙,古拙中秀刚劲。
欣赏德力格尔的篆刻作品时,一块普通的章料,方寸之面,奔跑的骏马,孤独的苍狼,健壮的骆驼,肥硕的牦牛,惟妙惟肖,生动灵活,所篆刻之印,精道、细腻、深邃、质朴,犹有古青铜器般的风韵,恰如蓝天、白云,绿草般舒展。
蒙古马在德力格尔内心深处就是“神的位置”,祖先以马为伴,狩猎、游牧、对外征战以及迁徙,马是蒙古族繁衍生息、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符号。他笔下的写意马,是蒙古祖先征战时的坐骑。而他挥笔时的淋漓潇洒更胜似一幅画:马鬃飞起来,马尾飞起来,他的长发也飞了起来。
一匹电闪雷鸣的蒙古战马,饱含了德力格尔思念祖先的情怀,没有犹疑的恐惧,毫无羁绊的洒脱,永往直前的威猛,昂首嘶鸣的气势,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这是一种民族的气质,又是一种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种生活的激情诠释。
中国的写意画法,讲究气韵,注重骨法。德力格尔的写意蒙古马,包涵了传统的章法,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生来就具有这样的艺术种子,多少年过去了,种子开始破土发芽,并开花结果。他选择的创作题材非常新颖,艺术血液犹为新鲜活跃,加上这么多年国外生活的历练,其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春天来了,可以带小家伙到公园、郊外好好地玩了。除此之外,给你们的活动添加一些“创意”的元素,会使你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希望通过努力,你能成为他心目中最牛的魔术师、最要好的合作伙伴、最被崇拜的领头人!
1个概念
创意对孩子而言很简单。凡是他没有经历过的或者不容易经历到的事儿他都会觉得很新鲜。另外,如果能把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些事情稍微改变,让他有不同的体会,就会令他欣喜若狂。
2个原则
以玩为主
带孩子玩,不需要加太多的注脚。很多事情,当时不一定要求他领会。相信你当时做“创意”的苦心会在他成长的某一天突然得到回报。现在,只管尽情地玩就好了。
父母的陪伴
其实,无论做什么,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就会觉得很满足。如果我们能再陪伴他们一起体验那些有创意的事儿,他的感受就会更完美。
10个提案
1 信的新体验
很久没向亲朋好友问候了吧?这次,让宝宝用传统邮寄、电子邮件、快递邮寄3种不同的形式给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3个人各写一封信。除了祝福,还请他们收到信后马上打电话来告诉宝宝。当然,信里的字可能要由你。但是要让孩子全程参与:带他一起去买信封、贴邮票、把信装进邮筒;点鼠标发送电子邮件;把快递的信亲自交给来取信的叔叔。最好能把这些事在同一天内完成,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印象。之后,你们就一起等待收信人的反馈吧。
目的:这是帮他了解信件传递方式的机会,也可能会使他第一次深刻地体会一种看不见的速度。你们还可以讨论一下各种信件传递方法的优缺点。
2 寻找传统节日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是不放假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们自己庆祝一番。比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一起查找资料、图片,看看当时这些节日是怎么过的。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项传统展开“行动”。比如去山顶、湖边赏月,或者在家包粽子、猜灯谜。还可以按照传说故事中描述的场景想象着画画、做手工。
目的:如果总能过节,孩子一定喜欢。而且,在你们一起查找资料、看图片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各民族、各地方不同的过节风俗,甚至佛教、道教的节日风俗。这会给孩子打开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3 不孤单的周末夜
可以在周末带宝宝到他熟悉的小朋友家做客,等两个小家伙玩得不亦乐乎了,留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这家人应该是你非常熟悉的朋友或者亲戚。你也可以把他们一起带回自己家过周末。给别人当一天的爸爸妈妈是个好创意,也是个艰巨的挑战。
目的:孩子会体会到别人家的生活习惯和自己家的有很大不同,很多事情需要宽容地对待。他也会慢慢懂得,自己熟悉的并不是唯一标准,生活中会有多种的选择。
4 昼伏夜出
不午睡,早一点儿吃晚饭,然后大睡一场,在夜里1点左右起来“活动”。先打开电视,让好奇的他看看都是什么节目,站在窗口看一看其他住宅楼里的灯光。然后穿暖和些,全家“出动”,散步或者开车都可以。看看路口的信号灯是怎样闪动的,白天的大商场现在什么样,还有什么人在活动等等。回家后一起记下来或画下来。别忘了第二天帮他把生活时钟调整回来。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各体验一次。
目的:颠倒生活顺序是孩子的最爱。他们会发现一个新世界,体验到同样的事物可能会有很多种的变化,这也许是最朴素的辩证思维培养的开始。
5 体验恶劣天气
遇到大风、大雨、大雾这样的恶劣天气,其实是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威力和魅力的最好机会。不必让他们乖乖地待在家里,给他们备好防护工具,比如长筒雨鞋、严实的雨衣,保暖的帽子、手套等等,带着他们一起“疯狂”一把!回来后,让他洗个热水澡、喝点儿姜糖水、睡个好觉。
目的:生活中不光是风和日丽,还有狂风骤雨。孩子天生是亲近大自然的,而且只有敬畏自然才会尊重自然。
6 筹备成长个展
从现在就开始吧。先设计一下流程:和他一起列出能记录自己成长的东西。比如出生证明、照片、DV、画过的画、玩过的玩具、穿小的衣服、在奶奶家阳台上闲置的学步车……然后,让他自己去要这些东西,想好和谁要。定好展出的时间、地点,由他来决定邀请谁,怎么邀请,东西如何摆放,招待客人需要准备什么。你需要提醒、帮助他,但是既然是他的个人展览,还是让他多张罗些吧。
目的:这件让他兴奋的事没准要忙上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过程里,他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而自信起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需要一点点培养的。
7 当家做主
他不是想当爸爸或者妈妈吗?好吧,给他自己做主的一天吧。第一次,你需要不断地向他“请示”。你可以要求去某个地方玩,但是怎么去呢?还有,都准备些什么?要带多少钱?晚饭在外面吃吗?我们该穿什么衣服?
目的:让孩子了解家庭生活的细节非常重要,这会使他们的思考严密起来,也能使他“早当家”。
8 换种方式说爱你
可以鼓励并帮助孩子在爸爸或者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我爱你”。比如用旧画报剪出这3个字贴在生日卡片上、买个上面写着这3个字的蛋糕、写个精致的小纸条藏在拖鞋里、用花瓣摆在桌子上……
目的:我们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应该让孩子学会对家庭成员说“我爱你”。学会爱别人很重要,学会将爱表达出来更重要。家人的反应会让他体会到付出爱的快乐。也许,明年你的生日,会收到孩子用更浪漫的形式向你表达的这3个字。
9 52种植物百科全书
每个星期让孩子给一种植物拍个照片(没条件也可以画下来)。野草、大树、养的花都可以,还可以去公园、花卉市场找新鲜的种类。每次先记下它们的名称,不知道的可以查资料或者向老师请教。再用一周的时间补充关于它们的更多的知识,比如类别、怎么养、冬天会不会落叶等等。一年下来,就能做成一本漂亮而详实的植物百科全书了!
目的:“书”的内容深浅并不重要。坚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整合能力才是我们所期望的。世界很奇妙,但是如果我们不会引导,孩子可能不会那么早知道。
10 慈善之举
带着孩子去慈善机构捐献一些衣物,去养老院、孤儿院捐赠或者义务帮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与贫困地区或者民工的孩子到城市的居住体验活动――接纳一个贫困孩子住在自己家里。鼓励孩子参与幼儿园、学校或者社区举办的义卖活动。如果和孩子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一起策划、发起这样的募捐活动更有意义。
目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孩子看了另一个社会,能开始更多的关于贫穷和富裕、公平性等问题的思考。也许他还能学会珍惜,学会知足和感恩。
编后
也许你的宝贝还太小,这些提案你们还一时实现不了。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概念”和“原则”,这些提案就会让你的育儿生活增添色彩。
也许,你的创意更棒。那太好了,期望着你到我们的网站上,和更多的父母分享。
一、 缺氧失衡,直视英语课程尴尬现状
(一)“大胃王”与“剩食族”交互PK
【微调查一】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实施难易度究竟如何?与学生习得水平匹配度如何?就此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本地区部分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群体进行了抽样问卷访谈。据调查研究数据统计表明,28.5%的学生感觉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太容易,学习没有任何困难,很轻松便略显无聊,教材难度挑战只达认知下限,学有余力;49.6%的学生认为现行英语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合适,符合自身认知水平,学得其乐;20.9%的学生感觉现行英语教材难度太大,与自身习得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差距,学习困难很吃力,无法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英语课程与学生认知不应是“两张皮”。适切的小学英语课程一定是和学生心理距离较近、并指向学生学习精神气象的言语体系,即有较高相融度的课程。而现行“一刀切”的英语课程现状,基于普适而缺少对学生群体差异的个体关注,基于教学而忽视学生语言习得通道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导致部分学生在英语习得“受挫”中无意地将英语课程视为“异己”“他者”,因而产生学习心理距离,学习精神消弭,而且这种距离和消弭常常超过学生理解、调控的阈限,并构成学生英语同化的障碍。适切的英语课程体系需要缩小学习者与课程的精神距离,填补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经验沟壑,建构多元的课程群落,提供多样的学习通道,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需求,达到学习者与英语课程之间的无痕相融。
(二)年级递增与兴趣递减反相抗衡
【微调查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对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年级是正相增长还是反相消退?就此问题,课题组同样对本地区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只有9.6%的学生表示随着年级的增高,英语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中大部分为英语素养优异的学生群体;22.5%的学生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英语学习兴趣保持不增不减,不会受主客观变量的影响;而67.9%的学生则表示随着年级的增高,英语学习兴趣递减,而且年级越高递减速度越快,递减程度越明显,尤其是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枯燥的“被学习”现状普遍。
笔者认为适切的英语课程应是与学生的生存方式相契合的,是学生言语生存意义的赋予者,英语课程内蕴的精神水准表达着学生对可能生活的向往,是对学生现实需求理解和超越的需要,最终引导学生人生的建构和生活品味的提升,英语课程的学生立场不能忽视。
(三)知识技能与文化思维结构失衡
【微调查三】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的外显表征,民族文化是语言体系的精神内质。英语新课程理念强调异域文化的渗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行英语教材就此都有了相应的内容增补编排。但是,英语教材中英语知识技能与英语文化思维的内容比例究竟如何?英语文化的含量是否饱满成体系?课题组对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就言语知识技能和语言文化思维分别进行了梳理归整。数据表明整套英语教材中知识技能含量仍占绝大部分,占比90.7%,文化思维的内容仅为9.3%,仍不能满足学生跨文化素养的需求,英语知识技能与文化思维输入比例失衡。
英语课程不能弱化文化思维价值。回归生活世界,面向语言文化本身是现代英语教学的主题,也是英语课改发展的方向。从书本知识到习得经验,从课程活动到生活“情景”,从专家“语霸”到大众博弈,英语课程与生活之间正在逐渐交融。然而放眼现实,现行英语课程原本携带的文化编码、潜存的精神气质不断被蒸发,英语课程真正属于言语自我的成分正在被割裂分解。语言的背后是有意义理解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语言体系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和思维模式的外显,英语课程应基于文化思维建构体系。
二、 视线统整,刷新英语课程群落底色
(一)生本学视角,课程群落目标的收与放
生本学理论强调教育教学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是学生。英语课程群落目标的定位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前提,既要有普适性条目,也要有适切学生个体特质的选择性条目,学校英语课程群落的丰富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态生成。学生既是课程目标关注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借力原则”聚焦学生的经验智慧、情感态度,尊重学生对自己学习方向的选择,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性,尊重学生内在自然的选择和判断。课程是一种智能化的灵活多变的催化剂,千姿百态的学生个体各有各的反应和变化过程,课程催化剂的质量和作用举足轻重。
(二)语言学视野,课程群落体系的呼与吸
全语言理论(The whole language theory)认为语言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学习也是完整的,应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而不可被划分成内容或技巧的部分,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关注在整体性、社会性、建构性、生成性的英语课程群落中让学生英语的习得与其生活融为一体,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英语言语实践中形成英语素养,体悟语言文化本质。这是一个儿童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过程,即古德曼言下的“不断成长的大树”,由此达至学生英语习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语言学习佳境。
(三)课程学视界,课程群落建构的张与驰
随着当代课程论由“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向“创生”取向的转变,教师与师生、环境逐渐趋向一体化,强调师生对课程进行重读和意创,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习共同体成为课程的定义者。英语课程既是一个矢量(受课程精神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牵引),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决定的变量。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氧英语课程群落建构不只属于事物事件的一个视角、一个阶段、一个形象,更是对这些的拼接、剪裁、重组,进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浓缩性、智力价值精神意义密集、富于审美特性、与学习者零距离的课程群落形态。
三、 顶灯效应,敞亮英语课程群落生态
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即“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强调课程的着眼点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学英语就如同让他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黑暗空间,好奇之余也会伴有本能的惧怕。进入英语“空间”的他能不能自信大胆地踏入习得“轨道”,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帮助他。一种方式是用高度聚光的“探照灯”把空间的每个角落逐个照亮呈现给他们,即课程建构“间接的完整性”;另一种方式则是把空间的“顶灯”打开,一下子把整个空间都照亮,即课程建构“直接的完整性”。孰优孰劣?当代英语课程理论认为,在学生生存的每一个角落、空间都潜藏着课程,一切现象都是课程的文本、符号。有效的英语课程形态不是松散无序的星点罗列,而是内部有机的群落呈现。“顶灯效应”所呈现出课程群落的整体性、关联性、主体性和自组织性更能让学生“气定神闲”地享受英语习得,让英语言语“浸泡”成为可能。
(一)普适性课程――圈层基础坐标系
现行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国家课程,以学科基础为旨归
基础课程主旨在于落实国家课程内容。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目标定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课程目标设计整体开放,关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课程目标指向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程评价关注动态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交互进行,凸显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特性。
2.校本课程,以趣情关照为落点
校本课程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增味剂”,其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渗透英语文化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根据新课标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可以从学科课程的开发、环境课程的营造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三方面着手,可以将《牛津小学英语》与《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多版本教材整合,创编具有学校特色的阶梯校本课程。
第一阶梯:低年段歌谣校本。整理汇编具有西方文化特色、地道纯正的英语歌谣和歌曲,让学生在聆听与吟唱中形成初步语感,孕育兴趣底色,建构思维雏形。
第二阶梯:中年段故事校本。梳理口语化英语故事系列,或绘本或短文,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中提高英语习得兴趣度和参与度。
第三阶梯:高年段阅读校本。汇编多种题材的阅读文本,阅读输入,写作输出,在读写中强化学生英语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后续英语学习力。
(二)全语言课程――以思维生成为取向
全语言教育强调言语发展和言语知识的双重内涵,培养儿童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性,即对言语的自主觉醒,提升畅说无阻的言语力。由此,全语言课程要突破英语学科课堂的“樊笼”,将英语语言的学习衍生到各个学科,学习者的各个角落、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可以英语言说的领域都鲜活起来,建构语言习得“浸泡”环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搭建语用平台,如校园日常英语、班级英语布置、英语广播活动等,让学生亲历其中,让非本土言语习得“浸泡”成为课程,孕育学生的英语思维。
(三)广域性课程群落――衍生拓展英语习得的生态圈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求英语课程建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本土性的取舍统整,建构起更加符合本校学生需求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广域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E线课程,言语技能和自主潜能的提升
E线学习以其独特魅力已成为21世纪智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网络为英语学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线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习得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圆心,以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半径,画出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学生E线学习同心圆。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工具,进行目标梳理、内容归类、体系架构、编排统整,形成有体系的英语E线课程,以此作为学生英语习得教材有效的扩充和更新,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适切不同学生各具特质的学习风格。我们还可以建立英语校园网、英语校园广播网,从策划、制作到主持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定期播放一周要闻、英语故事、校园快讯、英语歌曲、播放《迪土尼英语》《洪恩英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资料,让极具感官刺激的英语音像、富有吸引力的游戏精神融入学生英语学习,打开学生英语习得的另一扇窗。
2.节日课程,言语内涵和文化思维的链接
英语兼具客观和主观双重属性,客观属性是指英语本身的描述,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主观属性是指人类对英语主观认识的成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传统英语课程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客观属性,强调英语学习的“公共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性”“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而忽视了英语习得的主观属性,受到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节日课程的设置则打开了中西文化隔阂的桎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节日情境体验中培育跨文化思维,让英语语言运用在中西文化的无边界中“鲜活”起来。中西方的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文化风俗,如中国本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西方异域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每逢佳节,教师都要有一种课程眼光,用课程意识引领学生沉浸节日文化的欢景,感受语言文化的民族渊源,在节日场景再现中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根基,在文化迁移与融合中达到语言运用应时、应景、应情的真实自然。
3.阅读课程,言语品质和情感品位的养育
多文本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素材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本的主动理解和感悟。文本阅读是学生接收和内化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对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构建学生的阅读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性,还能增强学生言语思维的理性,通过阅读来认识文本资源,为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获取提供更多的物质性帮助。如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我们可以建立“英语图书角”,学生英语画册、英语画报、英语故事书在这里可以传递分享;学生还可以自创班级小报、墙报,主题自拟,如编写有关英语语言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资料,甚至可以依据《英语辅导报》《学英语》《英语周报》等英语报刊的编制特点,在模仿、创新编制中进行英语知识技能、文化思维、情感态度的自我梳理。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个体学情,为学生梳理编排体系化的英语阅读课程,如低年段的图片单词读本、中年段的绘本读本、高年段的语篇读本,在螺旋式的阅读课程架构中,在师生共读中提升学生语言知识获取力和语言文化思维力。
(四)交互性课程群落――勾勒迁移语效圈
日内瓦大学的创始人雷蒙曾把知识分为客观理性知识和主观心灵知识,强调学习要把学习者的思想与学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融为一体,即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心素养,如同自己的意识一样。英语语言同样如此,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客观,而是无痕于“人”之内的主观,即英语语言学习到运用由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而然。
1.俱乐部课程,语言到言语的进阶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与运用,即由英语语言学习到英语言语运用的自然转化。英语俱乐部所独具的社交、心理、力量、娱乐功能为学生的“英语输出”提供了较好的语用平台,让学生带着课堂语言的输入走向实践体验言语的输出,推进学生英语言说的冲动与本能。学生在俱乐部活动实践交流体验中运用所学,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更是推动语言技能成为言语本能的进阶。学校英语俱乐部的组建由学生自主申请加入,俱乐部活动主题学生自主确定体系,活动目的明确,活动规则清晰,活动形式多样。如“Christmas Club” 俱乐部主题活动,学生围绕圣诞节话题进行英语交流互动,有文化交流,有服装展示,有实物介绍,有礼物分享……助推着学生对英语的认知由语言知识的“客观”走向言语交流的“主观”,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俱乐部活动的主角,成为话题言说的“中心”,成为自己英语素养圈的“首席”。
2.社团课程,触点到及面的弥散
胡塞尔提出的“交互主体性”理论指明了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学校英语社团就是师生合作互助将课堂英语知识技能转化为英语语言素养的最佳通道之一。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个性风格自主选择“对味”的英语社团,由社团主旨“点”的切入生发开去,形成主题“面”的呈现。以学校“读者剧场(Reader theatre)”社团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喜好自主选择加入剧本改编组、道具制作组、设备导演组或演员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教师点拨引导,个个都参与,人人用英语。在这一过程中,英语突破了学习“语言点”的小格局,进入了“言语面”的大境界,真正成为了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文化思维主导言语交流,文化真正“站立”在了语言的背后。
3.夏令营课程,应然到实然的融通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强调学生的过去世界,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他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英语交流时或无话可说,或语无伦次,甚至充满了迷茫,“精心”培养的英语“人才”在现实面前“怯场”现象频频发生,学生欠缺最基本的真实生活英语沟通力。事实证明,学生的英语习得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学生英语夏令营填补了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沟壑”,夏令营课程架起了学校英语语言学习到社会英语语言交流的桥梁,把英语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血脉”,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交流了然于心的言语。这其间,学生的英语言语才是言出由衷的,情感思维才是自然而然的,文化态度才是真实流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