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穷无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类不属于天空?但人类已经可以乘坐飞船飞上天空;人类不属于水中?但人类又能坐潜水艇入水;说人类不属于陆地?那更不是!人类更能在陆地上跑。
说是水,水也是,是地,地也是,是天,天也是。那人类又该归属哪儿呢?
归天空,我说是!现在人类的航天科技愈来愈发达。想当初,当美国的航天“第一次”让人大吃一惊时,如今,不仅是美国,苏联,还有咱中国,都有载人飞船顺利升空。2003年时,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乘坐“神州五号飞上蓝天时,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跨了一大步。还有世界上发射了一系列的无人飞船上天呢!谁又敢说,人类不属于天空呢?
归陆地,我说是!那确实更是谁在陆地上发明悬浮汽车?是人类,又是在陆地上建筑了如雨后春笋般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呢?那还是人类!人在陆地上生存,也在陆地上创造。造车,造船,造机器人,不成问题!人类在陆地上又是无穷无尽的,这不?世界上有多少机器人,列车,汽……人类的无穷无尽,既然在陆地上立足,也在陆地上生长,长智慧,结甜果。谁又敢说人类不属于陆地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艺术 课堂运用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留白可使画面虚实相生,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语文教材中教学资源丰富,内容含蓄,韵味无穷。在审美教学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恰似艺术的“留白”,因此,语文课堂也可借鉴“留白”艺术进行教学。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师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留白”的教学艺术手段恰恰能给学生一个可生发、再创造的空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运用留白艺术为教学服务,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过于浅露直白的教学同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悬念留白正符合这一认知规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有意设下悬念,造成留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文中布下了两条线索: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到东京蔡京处;晁盖、吴用等人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我抓住这一点设置悬念:为什么文中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而对晁盖等人如何夺取这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守口如瓶?其中的奥秘何在?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学生会带着期待、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完成这段留白。
二、发散思维,推理延伸
伏尔泰曾说:“最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一堂课的尾声也可以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和升华所学内容,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富有创意的作业,让学生追寻探究。例如:“如果花木兰未立功劳前就被发现是女的,后果将如何?”(《织织复织织》)“夏瑜坟上的花环是谁放的?”(鲁迅《药》)“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莫泊桑《项链》)……类似这种尾声的留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比较鉴赏,迁移阅读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揣摩、领悟语言品味点,积累、沉淀语感。这时可采取比较法。教学中应挖掘可比因素,就文中的字、词、句作有意的遗漏、增补、替换、类比、换位等,以引出前后不同效果的比较。例如:“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老舍《我的母亲》),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含着泪”,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深刻地感悟到母亲既舍不得儿子离家吃苦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替换为“过、入、到、满”等字又如何?学生在探究鉴赏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再如:将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放在鲁迅《故乡》中的鲁镇,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换为林冲,将会怎样?类似的对比迁移阅读,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造能力。
四、有意省略,计白当黑
“计白当黑”是国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绘画时常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些留白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让人产生了许多美好的遐想和巧妙的构思,不断去创造、丰富、发展其美的内涵。音乐中的休止符和空拍子、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静场”等艺术,无不展现了留白艺术所带来的美感。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法,根据教材的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思维的承受能力,在教学关键处有意留下一处空白,让学生自己跨越留白区进行思索、玩味。如教学鲁迅的《药》这篇小说时,我对故事的开端和结局进行了分析,而故意留下发展和这段空白,这一教法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主人公夏瑜为何被杀?华老栓为儿子买药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恰好是文章的重难点。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留白带进行探索思考,效果比老师直接分析好得多。这种有意的省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适当停顿,引发注意
停顿在艺术上往往会造成强烈的效果。《老残游记》中王小玉唱梨花大鼓就是例证:“正在缭乱之际,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教师若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适当停顿、留白,引发学生的注意。例如:分析重难点时要留白,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宽松的思考空间。如柳永《雨霖铃》中写清秋时节的离别,念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我暂缓讲解,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淡淡的“无语”中道出了多少离情、多少缠绵,学生在填补和想象的过程中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如:讲到新旧知识连接处要稍微停顿,等学生思维跟进后再讲解新知识;有时课堂秩序出现“骚动”,教师不宜一味讲解,可运用戛然而止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待其集中注意力再讲。
六、若有若无,以意会之
“若有若无”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具有一种朦胧美的审美境界,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模糊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创造了这种模糊审美境界,那么教学便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写了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是模糊的,我们不妨让学生处于“若有若无”的审美境界,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罗敷的美,而不必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和类比。否则,不但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而且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留白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机制下,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更优化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中的“留白”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较多的启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在诱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能通过对“留白”的想象、领悟,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月霞《谈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现代语文》,2007,5。
[2]彭玉华《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语文教学研究》,2007,3。
他们,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
他们,可以更好的诠释“坏”的含义。
但是,
只因这本书,一切的一切观点,想法,改变了……
他们,一直扮演着一个刚毅顽强的角色。
他们,可以更好的诠释“爱”的含义。
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在报纸上对它的报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得到了这本书——《狼图腾》,在接过手的那一刻,我就已被它那别具一格的封面所吸引了:画面上,一对深邃的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了一股神秘的气息,再次仔细凝视,一股股寒战油然而生,脑海中,仿佛洞悉出那种天生的深不可测和强者的威力,难以捉摸……
广阔的大草原,和煦的拂面风,带来了阵阵乐趣,小狼的可爱动作,顽皮,活泼;内蒙草原上,辽阔,自由。草原生活上的各种恶略环境,草原人的快乐生活,与大自然间的战斗,以及读者的那种亲身经历,每往下读,便越发向往,那种感觉,不可名状……
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阅读完了此书,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极大:
一、发扬团队精神。草原上的狼,是最团结的群体,他们从不贪功,从不贪利,在头狼的指挥下,有组织,有纪律,有配合,个个凶猛强悍,以此来压倒弱者。因为他们知道,在强大的环境里,孤军奋战只会自取灭亡,所以这便是他们多年战斗的经验及生存之道。
二、危机意识。不仅是草原还是现在的社会上,竞争都是激烈的,往往就是在竞争中,稍微松懈,稍微动情,带来的结果都是不可形容的,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危机意识,个人要强大,集体要强大,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学会在危机中强盛,因为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如果国家不强盛,那便要被列强瓜分;如果个人不进取,那便要被人无情地淘汰,抛弃,所以我们接受锻炼,在危机中成长,壮大。
关键字:升华情感;意味无穷;启发思维;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67-01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应当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环环相扣的中间环节,也应当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时,应精心O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结语,为课堂知识深化推波助澜,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去求索知识的真谛。那么,如何设计好我们的课堂结束语呢?
1.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许多散文和诗歌本身就非常优美,我们可以在欣赏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后,老师可以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配以优美的音乐,请孩子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倾听老师的结束语,让孩子在音乐中入境,尽情地陶醉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结束语中得到融合和升华。如教学完《草原》一课,师用声情并茂地语言感染着学生:课文已经学完了,但广阔草原的神奇画面,草原人民的深深情意,蒙汉两族的血肉情意,将永远铭记我们心中。"满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深深情意。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2.创设,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通过这一把学生推倒一个新的境界中去。而课堂教学中的这个""设计,正如小说的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这样可准确把握课文情感,以饱含觉悟的语言结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学完了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官绅,带领老百姓开渠。到此本节课也结束了,学生理解了内容,也知道了西门豹的为人,他们觉得没有更值得探讨之处了,课堂教学趋向低潮,此时结束,学生印记不深。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破除迷信,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提出多种办法:有的说西门豹官大,只要下令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并下令禁止河伯娶媳妇就可了;有的说西门豹可以把百姓召集起来,给他们讲道理;有的说西门豹也可以动员百姓开渠,漳河不再闹旱灾,那么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活动也就不攻自破……学生办法越想越多,越讨论趣越浓。这时我进一步追问:这些办法与西门豹采取的做法相比,哪一种更好?学生再一次投入到热烈的争论之中,从对比中,学生体会到了西门豹的做法最高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发展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可见,把""设计在下课前,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做",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3.巧设悬念,启发思维
"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结尾也应该如文章结尾样,创设意在笔后、悬念迭出,课结束而意未尽的回味无穷之感。所以,于课结束时,有时运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如在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给小山村的人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
4.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小学生对听、编故事情有独钟,像故事较强的记叙文,结尾都可以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如教学完《晨读》后,我紧住中心句引导学生想像:一二十年以后,这三位少先队员会干什么呢?他们会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学生们各抒己见:贪玩的男孩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读书,十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学。十五年后,勤奋读书的小女孩重点大学毕业,回到农村成为村官,带领家乡的人们科学种养,美化乡村,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富饶的示范乡村。二十年后,坐在右边的那个小男孩成了妙手回春的医生,为村民看病解除痛苦,攻克世界难题--癌症。接着,我让他们自拟题目,把自己所想的在课后写在作文本上。学生兴致高涨。这样的结尾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还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何乐而不为?
"好头仍需好尾。"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地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在同学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火焰,取得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效果。因此,为师者有必要精心设计,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掀开了《穆斯林的葬礼》,慎重的接过这个母亲手中的婴儿。
读一本好书就是看一部经典电影,它就有魔力般的力量能使你毫无免疫力的就进入书中的世界。我读《穆斯林的葬礼》,傲!错了,我不是在读这本书,我是在欣赏一门艺术,一部复活的历史,在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篇章之中,窥探了穆斯林们所经历的艰难而漫长的旅程。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琢玉的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纠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作者霍达说:“她是在为人心谱曲,为人心做传”。全书整体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也让我明白了刘白羽先生为什么说《穆斯林的葬礼》是穆斯林圣洁的诗篇。
直到最后,我才彻底的明白,为什么此书命名为《穆斯林的葬礼》,人间的悲剧莫过于毁灭一个完美的世界,作者为人心做的这个传血肉模糊,扣人心弦,掩卷常思,往往不能自已,一幕幕影像恰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绝的涌入脑海,掩目,我看到韩子奇那双精明如雄鹰般锐利的双眼,忽然间一下子整各人又扭曲的不成样子,丢失了原有的睿智,一脸沧桑,瘦骨嶙峋仿佛一根枯柴般苟延残踹于浑噩的尘世,隐忍如只受伤的羊羔,蓄势待发但又唯唯诺诺;再一闪我看到了精明能干但却又攻于心计,圆滑世故、蛮横无理、世俗守旧、顽固迂腐的梁梁君碧,张牙舞爪,嘴里能吐出利剑一般,咄咄逼人,毫不留情的要将人逼入绝境;镜头一转,心绪又飞入了一片纯美高洁的世界,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心里怀揣着梦想、追求自由与平等,敢于向传统向世俗挑战清新脱俗的形象----韩新月和梁冰玉又滑入心门;细细品味之间,耳边又想起了那曲小提琴曲---《梁祝》,未名湖上映塔影,博雅塔下踏湖光,“备斋”之中,楚雁潮正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
浩淼苍穹之中弯弯的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是圣洁的代表,而玉却截然不同,它象征着财富,地位,是古代帝王以及有身份的达官贵族的殉葬品,在此文中也是汉文化的代表,作者小说以两个时代为背景,故事顺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玉线,一条月线,表面上,上代人也就是韩子奇他们代表着在中华文化笼罩着的伊斯兰文化,他们以心目中那崇高的信仰而冠冕堂皇的生活下去,韩太太梁君碧,表面上是一个标准的伊斯兰信徒,是“回回”的代表,她虔诚的信奉着真主,一丝不苟的遵循着《古兰经》以及《圣训》里面的教条,可她这是在为自己的罪行寻个华丽的依托,她自私狭隘,顽固迂腐守旧,是她,酿造了韩子奇和韩新月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是因为她的无情狠毒,在韩子奇远赴英国的时候将忠心耿耿的管家老韩逼出韩家,将名噪一时的“奇珍斋”推入死亡的深渊,结果冤死管家,最终因果报应,被老侯的后代抄了家,让韩子奇一生的心血毁于一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梁君璧就是《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王熙凤,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两个都是这个家族里面的蛀虫,但王熙凤还积了点阴德,“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梁君璧在十几年前犯下的错最终酿造了博雅斋的悲剧,也是她的因循守旧,满口的仁义道德,打着华丽信仰的牌子,竭力反对楚雁潮和新月之间的爱情,彻底浇灭新月的生命之火,就是她的这种所作所为恰恰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迂腐顽固阻碍了穆斯林在中华文化下的发展,在这里,对穆斯林来说是可悲的。韩子奇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了中华文化下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矛盾过度,一方面,追求财富、地位、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乞儿到青云得志的“玉王”,在时代的背景以及因果报应下一再变得一无所有,小说最后他叹息着说到:“惭愧啊!《圣训》规定的念、拜、课、斋、朝(念功就是立誓信教;拜功就是每日五次向着麦加的方向礼拜;课功就是完纳天课,乐善好施,把自己的财富和孤寡穷困的人们分享;斋功就是每年的斋月戒食把斋;朝功就是有生之年至少一次前往麦加朝觐天房)“五功”一样也没能完成,怎么能算个合格的穆斯林呢?又有什么脸去见真主?,我不敢啊!到了那个世界,这一切都要清算的,更何况,我还…”为了自己终生所爱的玉,在前往英国时穿越苏伊士运河的时候都没有去近在咫尺的麦加,他忘记了自己,他朝着财富与地位奔去;一方面,他也崇尚自由,对自己的爱情也做出过努力,他支持新月,在梁君逼把矛盾激化,彻底反对楚老师和新月交往时候,而他是理解新月的,曾经他也和他们一样有着一颗炙热的心,就连楚老师也说他是和他们是一道的人,可最后,他还是妥协了,向妻子妥协了,向穆斯林的传统妥协了,他是穆斯林当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抗争之中,他没能逃脱过宿命,同时到这里表明他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矛盾激荡中摇摇欲坠,最终跌入两者间的那个鸿沟之中,进退两难。
在这条玉的长河汹涌澎湃的翻腾之际,一轮弯弯的新月挂在天空之上,无限静谧与祥和。文中新月是作者笔下所憧憬的悲剧美的代表,她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化身,作者说道:“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曾经人间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间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新月,穆斯林一个时代新的代表,善良,有理想,有追求、有个性、崇尚自由,北大西语系的高材生,和楚老师志同道合,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她是一只跃跃欲试的雏鹰,可就在这时,命运向她伸出无情的双手折断了她梦想的双翼,心脏二尖瓣闭锁不全,奏响了悲鸣的命运交响曲,唯一的生命之火都被梁君碧口中无情的隔着“教门”所浇灭,读了《穆斯林的葬礼》,我彻底没有信仰了,有时候它是残忍的,是冷漠的。
韩子奇和梁冰玉,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就是对当时穆斯林传统习俗、观念的一种挑战,在新月的“埋体匣子”在神圣的穆斯林经声之中被肃穆而庄严的送入葬洞的时候,他们这一代人的抗战失败了,但是从此他们树立的伟岸丰碑永远扎根于世俗的心里,新月受到如此隆重、庄严的葬礼,受到千百穆民的敬仰,她是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缩影,她和楚老师那纯洁如水却热如烈火忠贞不渝的爱恋,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在无情的风刀霜剑的残害之下真正的体会到了何为幸福?何为真正大写的“人”,试问,纵然是悲剧是悲剧又如何?一现的昙花,转瞬即逝的愿望之星,至少曾今也有过惊艳世俗的一瞬,一瞬以成永恒,此生何憾?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穆斯林的信仰是高洁神圣而又庄严肃穆的,可那也是他们所憧憬世界,有时候他们在为那个所憧憬的世界付出努力之时误解了信仰,让本该美好的东西变成了束缚,在追求纯净高洁世界的途中,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之下,踉踉跄跄的朝前走去,跌跌撞撞的得出对生活,对人生的探索以及信仰,最后阐明人生的真谛——“人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或者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和永生相比,那短暂的一瞬是微不足道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金银财宝只不过是粪土污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玉穷无边落尽,月晦几时新生?”,韩子奇耗尽一生精力视若生命般的玉没了,到头来玉损人亡,都替他人做了嫁衣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新月离开了这个浑浑噩噩的尘世,她的死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而且是永生。
轻轻的合上书本,若有所失般躺倒在床上,脑海中已不是韩子奇视玉如命的样子,也不是梁君璧那副咄咄逼人的摸样,不知不觉间以踏入那片神圣的回民净土 ---“暮色悄悄的降临了墓地,婆娑树荫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园温馨的清香,淡淡的月光之下,响起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诉说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天地之间,久久回荡着这琴声,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