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卢梭 自由意志 良心 唯动机性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一、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原因
卢梭的道德观同他的政治观一样,都是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从研究人最初的状态开始,对整个道德学说进行详细的阐述。卢梭在研究他的道德观时,同样认为有必要追溯到人的本原,即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作为起点。
1、自私心。“人类天生的唯一无二的欲望是自爱,也就是从广义上说的自私,这种自私,对他本身或是对我们很好和很有用处的。”自私心是一个工具,它可能会成为有用的工具,却也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工具,他时常会伤害那些使用它的人,正是自私心使人产生了堕落,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虚伪。它首先去引发人们的贪婪,使人去追逐财富、荣誉,去追求享乐,使得人像古希腊神话中不停的推动巨木的石齐福斯一样,片刻不停的索求。当他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它又迫使人们去追逐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更多的荣誉,更多的奴隶以及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地位,甚至更多的权力和野心。“人类的道德状况的缩影就是如此,虽然不是人类生活的缩影,但至少是所有的文明人内心暗藏的企图的缩影。”自私心成为了人类堕落的最初原因。人不再是只有天然欲望的野蛮人,而被迫成为了追逐一切欲望的“文明人”。然而我们看到,正是自然人的自然情感使得人类变得邪恶。自私心同时还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冷漠,这种冷漠不同于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没有语言,没有交流、沟通的冷漠,是一种文明人的冷漠,对别人的痛苦毫无反应,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或是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的冷漠。
2、怜悯心。与自私心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天然的情感:怜悯心。他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益的一种美德,普遍存在于一般动物的身上。“人之所以不伤害同类,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感觉的动物。”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伴遭受痛苦,当同伴遭受痛苦时,自己也会感到痛苦,这种怜悯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首先,必须是同伴遭受痛苦,这种痛苦自己曾经遭受过,因此了解其痛苦性;其次,必须是自己的同类遭受,因为他辨认不出不是同类的痛苦;最后,遭受痛苦的人必须是和自己一样或是比自己更不幸福的人,对于那些强大而又脑满肥肠的比自己幸福的人,遭受再多的痛苦,我们也不想产生怜悯心,这是没有必要的。怜悯心制约着自私心,当自爱心扩大为自私心并且以邪恶的形态去腐蚀人们的灵魂时,怜悯心就会缓和、制约着自私心,它以最大的形式来弥补人们因为追求私人利益而造成的道德缺憾,使人们保持最基本的道德水准。
二、卢梭道德行为的前提
卢梭的道德学说注重人内心的动机,重视人的情感因素,然而这种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的表现是不同的,社会状态下人的多元化呈明显的趋势,卢梭所谓“堕落的人们”的表现也将呈现千变万化。面对如此情形,就必须有一种自由来选择自己的道德生活。
1、意志自由。卢梭认为,道德生活靠自律而非他律,真正的道德生活不是在外在的强制力之下做出的,而是处于自我愿望而作出的。因此,意志自由是所有道德生活的基本前提。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自主的决定自己的行为,在出现恶的、不道德的行为时,我们无需再问是谁导致了恶的行为,因为这种恶的行为是处于我们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这种自由在卢梭看来是不能放弃的,是道德的前提,放弃了这种自由即是放弃了道德生活,放弃了一切做人的资格。
自由意志的道德学说是卢梭针对外在决定论的道德传统而提出的,《新爱洛伊斯》实际上就是卢梭在谴责当时社会道德的标准,是呼吁给每个人应有的自由。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的道德传统是外在决定论的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外在因素(上帝或是更高的统治者)决定的,而不是有人的自由意志来决定的,人在做出不道德定行为时会归咎于上帝或是更高统治者,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种观念使得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有自己做主,对自己的行为无能为力。同时,也为那些做恶事的人开辟了一条诡辩式的道路,他们尽可以把所有恶事都归结于上帝,而自己完全不负责任,这会鼓励人们去做不道德的行为而不用承担应有的责任。
2、良心的指导。人在道德上人得到了自由,同时在道德生活中只有良心能够指导他的行为,这种良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天赋的。卢梭认为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指引道德方向的呼唤,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向导”。
良心与欲望在同一对立之中,一个人可以在良心的指引和呼唤下,消除一切的外来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一己之私而泯灭人性,最终走向堕落和灭亡。此时,作为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也就与禽兽无异了。因此,良心是人的道德之本,神性之源。良心的指引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宗教的存在,道德是宗教的基础。卢梭是一个者,他在青年时期改变了信仰,后来倡导的“心头宗教”与他的宗教经历不无关系。既然卢梭认为宗教是存在的,那么上帝就会承诺今生行善的人和备受痛苦的人,在来世就会获得幸福与道德的完美结合。这种至善的景象促使人们去行善好施,在自己良心的指引下去做道德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幸福安乐。
三、卢梭道德观的唯动机性
在卢梭道德观中,不仅强调意志的自由性,同时还强调动机性。所谓唯动机性是指道德行为着重人内心的动机欲念,评判善恶也是在以意志自由和良心的指引下,看内心动机来评判。他认为,善良的动机比善良的效果更为重要。“当我们想拥抱它的时候,它开始就会像神话中的变幻无定的海神,幻化出千百种可怕的形象,只有深深拥抱着它不放的人,才能最后看出它本来的样子。”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我们自始至终的去坚持良好的动机,才能最终步入道德那充满风度、魅力、和人人希望达到的至善境界。
1、反对效果论道德观。卢梭反对启蒙学派的效果论道德观,启蒙思想学派认为,应当以理性为旗帜,站在功利主义立场上、倡导以追求幸福为最高目标。这种观点注重的最终目标为追求幸福,它不关注人内心的动机,只看效果产生的作用。达到了最初的预定的效果,甚至即是最初是邪恶的动机,然而最终却产生了良好效果的行为也都被认为是有道德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动机与效果的内在欲念与外在行为的形式的相对一致性。以卢梭的观点来说,混淆了善与恶的特殊区分。一个人只注重外在行为而不注重其内在的善良动机,是不能被称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卢梭对效果论道德观持一种轻蔑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过于功利主义的观点,并不是从人类最深层次的本原中去寻找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的任何外在行为都是由其内心意志来选择的,这种意志自由选择即会产生动机,动机就促使人行使外在的行为。因此,动机远比效果更重要。
2、反对性恶论和性善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在人性论上存在两种学说:人性善和人性恶。基督教倡导原罪说,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为了弥补罪过,要努力行善,多做善事。这种思想使得基督徒们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是有罪的,生下来就成了奴隶,这有利于传播和得到统治者的接受,并成为统治被统治者的合法依据。
所谓“道德”,字典上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就是指人们的品质、品格、素质和修养。依我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而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以前我从报纸上看了一条消息,标题特别醒目,上面写着:雷锋出国了?!我心里一惊,又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惭愧,因为上面写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较:很多外国人天天做好事,可有些中国人天天干坏事,不讲诚信很自私。难道中国人真的把“雷锋精神”丢了吗?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就连我们班也存在,我们班的同学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像个炮筒子,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班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这时,有些同学就好言劝架,有些同学则装着没看见,只顾干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吗?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辆出租车停在酒店门口,司机刚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从旁边冲出几个醉汉要乘车,他不肯,几个醉汉便要告他拒载乘客,他没有办法只好拉上他们走了。刚走到半路,一个乘客突然伸出一把亮晶晶的匕首,要司机交出钱来,司机一点儿也不怕,与他们博斗起来。路上围了好多行人,可没一个人帮这位司机。最后他被捅成了重伤,这几个凶手也逃跑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天,一个阿姨在逛街时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她大声呼救,可是行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她的,只有一个理发理正在给客人理发,听见喊声就立刻冲出去与歹徒搏斗。最后歹徒砍伤了理发师的胳膊跑了。后来当记者采访理发师时他坦然地对记者说他不后悔做这件事。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有些人为了钱财早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也使人的素质下降,不讲道德。
“雷锋精神”源泉于中国,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很多美德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雷锋精神”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们人人都是活着的雷锋!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观教育;对策
一、道德观和道德观教育
《伦理百科辞典》解释为:道德观,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的看法,与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紧密相连”。我们认为道德观定义是:道德观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的道德认识,在认识基础上结合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进而形成控制与支配人的行为的道德意志,这三个层次相互促进与演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道德观教育:一般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教育。现实生活的人由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年龄层段的不同,他们的道德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学生不同的道德状况,制定不同的施教内容,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
二、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在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追求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吻合,而忽略自己的特性,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形式上、效果上存在严重问题。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教育以授受为主,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作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2.社会公德缺失。
社会公德就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公众性的品德,主要是指相互尊重、举止文明、彼此融洽、互相包容、团结互助等,表现为人际的和谐与人和社会的和谐程度。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就是这面镜子的中心点,一举一动都会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每年我国都会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但是生活中的不和谐场面还是时有发生。如随地吐痰,嚼着口香糖满口脏话,欺诈弱者,更令人惊奇的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追求个性,拉风的表现;公车上,见老弱病残孕而不让座;在医院等要求肃静的公共场合讲电话,大声喧哗;乱折公园里的鲜花,还美其名曰懂得欣赏,懂得生活;不尊师重道,谦虚礼让。
3.婚恋婚姻家庭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不仅会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还会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国家在年对“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做退学处理”条文的取消,大学生婚恋开禁。很多同学对什么是健康的婚恋观缺乏了解和指导,在婚恋家庭观上步入误区。误区一是认为爱情至上。一旦失去爱情,便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误区二是对婚恋态度不端正。谈恋爱是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发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是以结婚为最终的目的。仅仅是因为寂寞和空虚,或者图一时新鲜,使自己走入误区,耽误了自己感情和学业,这种观点从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别人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误区三是对婚恋行为过度开放。受西方性解放和性自由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摒弃了在婚前应保持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性是爱的崇高和升华,在此类观念引导下,大学生只图一时激情的释放,完全没有想到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4.个人品德失范。
个人品德主要指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一般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团结友爱是我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很多大学生却自私自利,不惜以损毁别人利益来得到自己的好处,善于巴结奉承,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铺张浪费,把勤检节约看成一种小气的表现,扰乱社会正气之风;很多同学在就业问题上使个人品德失范,在实习工作期间不吃苦耐劳、眼高手低,挑肥拣瘦、不尊重员工,频繁跳槽,频繁爽约,职业道德缺失严重。经济大潮下,大学生往往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利益,忽视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价值取向迷失,忽视个人品德的建设,知行脱节。
三、道德观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1.推行创新道德建设。
国家应该推行创新的、可行的道德建设措施。首先,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规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学习的道德模式,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当代大学生构建自身理想品格的重要武器。其次,要建立大学生个人道德档案。这种大学生个人道德档案应该在大学生刚人校时就开始建立,并作为个人档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随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并作为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最后,要创新实施有关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创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观不能只依靠社会道德准则,还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和方法教育。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观念,在当今大学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要坚持创新理念,教师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与时俱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了解当代学生的需求和变化,改进授课的内容和方法,把变化应用于课堂和实践。道德观教育的综合性还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从中吸取营养,使课堂教育更生动活泼。
3.充分运用技术发展加强道德观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编辑校园新闻,宣传先进的学生和教师事迹,为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激发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热情。利用论坛,博客,贴吧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平台,讨论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念。可以在网上开展咨询和调查,设置一些专栏如“心理咨询”,“师德论坛”,给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一个探讨、交流的平台。引导广大学生和老师参与,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引导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观构建力。对网络环境检测己经具备可用的技术,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通过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过滤,保留有益信息,过滤有害的信息,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3-5.
[关键词] 广告设计教育 道德观 培养
随着广告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紧密,各行各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广告设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尤为突显。但是,现行的广告设计教育大多偏重于专业理论教授和设计技能的培育,忽视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设计出的广告作品中出现诸多的道德问题,对人民大众和整个社会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因而,在广告设计教育中重视和加强道德观的教育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广告道德观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广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43129家,从业人员1040099人。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街道两旁、建筑外部、商店内外、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广告。正如美国广告学学者朱丽安・西沃卡认为的广告已“多方面、多层次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众多的广告中,不乏设计庸俗、趣味低下,有悖公共道德范畴的下劣之作。这类不道德广告对大众利益与情感造成了伤害,对广告行业和广告主的信誉产生了怀疑,对社会经济秩序形成了干扰。由于广告设计从业人员有相当部分来自各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在广告设计教育中进行道德观教育就非常重要。倘若广告设计教育只重设计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观的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而不注重公共道德,其设计作品对公众、社会的危害就可想而知。甚至是其设计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性也就越大。
二、广告设计人员道德观缺失的内在动因
不道德广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广告设计人员自身道德观低下的内部动因。在此,主要对设计人员道德观低下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方面,受利益的驱使,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广告设计人员为了个人的业绩指标、物质利益,在设计制作广告时,缺失社会公德与个人良知,片面的从广告主的角度出发,无视产品的质量,挖空心思哗众取宠,做虚假广告,搞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广告设计人员缺乏对文化现状、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正确理解与修养,单纯依据主观的好坏及美丑标准来选择广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从而对公众的共同情感造成伤害,对普遍的价值观念造成误导。
三、广告设计教育中的道德观培养
既然广告设计人员多来自高校的广告专业毕业生,那么广告设计教育对广告设计中出现的道德观问题就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行的高校广告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理论与设计技能的传授,轻职业道德观念培养的现象。由此导致广告设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严重失衡,广告道德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理念等方面欠缺,最终致使广告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难以提高。
“教之道,德为先”,高校的广告设计教育是进行广告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影响广告设计人员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因而高校的广告设计教育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
首先,要从理念上重视广告道德观教育,把道德观教育摆在与广告设计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道德观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开设与广告道德观教育相关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成为能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符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广告设计人才。
其次,要加强学生在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修养,让其知识面与道德观得到同步增长。这样,可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深刻内涵,懂得各民族的传统及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广告设计中避免因无知而造成的道德观问题。
最后,要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广告道德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步入社会参加一定量的设计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职业的特征及广告道德在广告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熟悉广告设计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并在设计行为上具体化与可操作化。通过这种设计实践,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加深道德责任感,增强其对广告设计理想道德人格追求的信念,使广告道德观成为他们自身性格的一部分。正如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
四、结论
通过上述的探讨,可以看出广告道德观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及广告设计教育中道德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良好有效的广告道德观教育,可使广告设计人员健康茁壮地成长,设计出既不损人、也不伤人,既有艺术性、又有功利性,且符合广大受众审美心理与认知感受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促使整个广告业迈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于广告设计人、广告行业及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参考文献:
[1]参见《2006年中国广告业统计数据报告》,《现代广告》2007年第4期第1页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观;道德教育。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生态知识的缺乏,学校的德育师资也显得薄弱,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生态道德观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生态环境虽然不容乐观,但一直居于次要的地位。结果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视。因此,必须认识到培养生态道德观的重要性。
1.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备契合时展要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将生态伦理纳入德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从而帮助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公民生态道德的养成。
2.培养生态道德观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3.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对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还是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首先,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越多的人,越需要以生态道德自律。其次,具有生态道德的高水平人才能影响公民道德的建设。高素质人才必须把生态道德行为从以前的仅仅是避免一些生态伤害性行为提升到促进万物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只有比普通市民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才符合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