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帝泼洒了生命的种子,美丽的花儿选择了舒适柔软的土地,沐浴着春风,长出了骄人的花朵。但最后寒风来临,再美的花儿也只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流逝。而那些选择了岩壁崖缝的种子,它们不畏惧环境的艰苦,最终在艰难的环境中长成了挺拔的青松,接受人们的赞颂。
花儿之所以到最后被人们淡忘,是因为它选择了平庸之道,轻松的生活使它没能得到成功和磨练意志的机会,到最后无力抵抗风雨的来袭。
我们也许没有无边的法力,没有过人的技能,只长一幅大众脸和健康的身体。虽然上天没有让我们成为天生出众的人,但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会。我们卑微,但不卑贱。我们弱小,但不能无为。我们有双手,我们有智慧,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创造奇迹!
每一个伟大而又繁荣的帝国都是由出众的,不平庸的君主和惊人的创造力建设起来的。每一个帝国都是在一届又一届无为之君的手上覆灭的。
平庸像一个魔鬼,吸走了你的灵魂,让你整天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许多人梦想着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却只是在平庸的生活之中幻想,成功和平庸是完全搭不上边的两个词语。只有改变中庸之道,做到超凡脱俗才能真正称为成功者。有创新、不平庸是成功的前提,不然再远大的理想终究也只是幻想。
碌碌世人,在大街上,你谁也不会认识。而如若有一天你撞到了一个名人,你会欣喜若狂。而你有没有试想过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名人,而平庸的思想让你拒绝了这个想法。
如若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十分平庸,就没有现在如此繁荣的社会。没有如此卓越的科技,因为谁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高科技,时代与思想共同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功!
庸俗的生活丝毫没有意义,我们要做一些特殊的事情,拒绝平庸的生活。同样是人,我们就不能做凡人,要让自己众所周知,要让自己做一个人人崇拜,人人羡慕的特殊人。
正文:
有人说,不需要远,不需要高,只要会飞就是鸟。
有人说,不需要快,不需要深,只要能游就是鱼。
我却疑惑不解。如若为鸟,何不做1只搏击长空的苍鹰?如若为鱼,何不做1尾遨游深海的猛鲨?
为什么我们要宽容1幕蹩脚的戏,原谅1幅拙劣的画,谅解1首差劲的诗?诚然,生命的不完美需要1颗理解的心,但绝非是1些浅薄的自我安慰,绝非是对平庸的迁就,因为迁就平庸就是毁灭成功!
如果1只鸟仅仅安于平稳地飞行,那么它永远只是1只平凡的鸟而已,如果1尾鱼仅仅安于浅水的游弋,那么它永远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蓝。
人,生来便是1个独特的生命体,正因为个性与棱角而与众不同。当生活的溪流冲刷着我们的时候,棱角被磨成圆滑,我们就会成为众多沉默平凡鹅卵石的1员。
因为平庸,鹅卵石失去了石头的天性,而那种天性本是1股能生出1个齐天大圣、能惊天亦能动地的力量。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需要对平庸说1声“不”。成功的桂冠,从来就只钟情于那些不安于平庸、冲破桎梏的勇者。
我终于明白古人创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的神话的意义了。从未有人想过去摘取那天空中可望而不可即、光热无限的太阳,而夸父正是不安于平庸的1个。虽然他倒在追日的途中,但谁又能说,它不是成功者呢?他临死抛出的手杖,化为邓林,为后来的追日者庇荫,成就了1个伟大的神话。
如若为土,为什么不能是山冈?
如若为水,为什么不能是海洋?
如若为树,为什么不能是白杨?
如若为风景,为什么不能黯淡所有风光?
迁就平庸,可能会离艰难的急流远1点,但同时,惰性就多1点,冲劲就少1点,成功的希望就渺茫1点。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因为这样,才有无数为追求完美、逃离平庸的先人。
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个作文题要考的是什么,从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欠缺,我们语文老师还要做些什么。
从历年的高考佳作中,我们其实不难看出,他们一般都能创造性地写好一个点。
所谓“创造性”,就是要有“机智”,就是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这意味着咱们的高中学生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构思落墨,都得有自己的东西,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独到的形式、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材料。所谓“写好一个点”,就是用笔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小见大,要用一颗露珠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
2011年江苏卷高考题目是“拒绝平庸”,下面以专家推荐的高考优秀作文“和尚指点画家”为例,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这位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画家快50岁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喊“大师”,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画作,虽然技巧很好,总感觉有点平庸,可又说不好到底缺了什么。他去求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让他看屋外的油菜花,油菜花很美,画家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来,可是画完一看,还是不满意,摆脱不了平庸。老和尚说,你再闭上眼睛。画家闭上了眼睛,他听到了蜜蜂嗡嗡声,听到了虫鸣,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他还听到了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快画出来!这时他再画,发现这次的画作非常完美!画家也终于知道自己缺少的是心,而且不仅画画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
这篇文章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这位考生编了一个故事,把要讲的道理寄托在一个故事中;二是内容上的,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这篇文章的“写好一个点”表现在,文章所有的笔墨都紧紧围绕“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展开。
而满眼的平庸作文是怎样的呢?
一位参加作文阅卷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许多考生在论述“拒绝平庸”的主题时,思路很死板,论述也比较浅显。而李娜、刘伟、方仲永、史铁生、梭罗等都是考生点击频率最高的人物。“在我批阅的作文试卷中,动不动就提到李娜,让我一看到‘李娜’两字就索然无味。”另一位阅卷老师说,引用最多的名言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也说明许多考生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看问题比较浅显。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我们且不说这些作文的“创造性”,我们这里只说“写好一点”。有许多同学错把“拒绝平庸”作为主题,这样就只能说一些“公理”、“常理”、“大道理”,记叙一些不痛不痒的“人”和“事”,其实作文要求很明确: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我们的主题应该是如何拒绝平庸,拒绝平庸的办法很多,可以是像“和尚指点画家”中全身心的投入,也可以是困难中的坚守;可以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也可以是在世俗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棱角;可以是平凡中的执著,也可以是富贵时的恬淡;可以是成功时的淡定,也可以是失败时的自信……到底写哪一点,那就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自定”、“自选”。如果没有明确写哪一点,那就只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也就只能“看问题比较浅显”。
确定了一个点,要集中地写好,还需要我们熟悉相关的材料,并且对材料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和尚指点画家”,这位考生应该对画画比较熟悉,对画画的“形似”与“神似”有深入的思考。从网上推荐的另外几篇“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来看,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是写“爸爸平凡但不平庸”,有的是写演员对黄梅戏的爱,有的是对地铁“逼”走百龄大树的思考,有的是对宋人张孝洋锋芒毕露的赞叹,这些都是他们熟悉而又有自己思考的内容。而许多写李娜的人,对李娜又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呢?如果你对李娜够熟悉,写出你深受感动或深受启发的李娜拒绝平庸的一二个细节,那阅卷老师怎么会“看到‘李娜’两字就索然无味”呢?而刘伟、方仲永、史铁生、梭罗等名字虽然很熟悉,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谁真正去探寻过呢?
我们改变不了平庸,因为“平庸”不是个变数,而是个定数。
然,你会说:只要活出最美的自己,把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便不是平庸。
这是所有作文要用到的话语,却有几人真正思考过这句话。你会和别人一样读完高中,甚至大学,也许你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美满的家庭,你会一度以为你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然,若你静下来,用自己的心去想,去思考,你便会发现这种生活,与十二亿多人无任何不同的人生轨迹。
平庸,是个定数。
因为所有人的生命轨迹前半段是一模一样的,小学,初中,大学。也许有的人拒绝平庸,他读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找个一份较好点的工作。有的人则会自己创业,这或许失败率更高,也许在别人眼里甚至是不可理喻,但,这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这才是摆脱中国式平庸的办法,这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效的。
而,成功过后的花朵,所有人指看到了它的姹紫嫣红,却没有注意到它那妖艳的颜色却是在开放过程中因磨砺而渗出的血花!
【关键词】李笠翁 排比 秋雨体
张爱玲曾在《论写作》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又要惊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妾妇之道。”张爱玲所说的“近于妾妇之道”,是说作者总是想方设法地勾住读者的魂魄,已达到推销作品的目的。这里,笔者借张爱玲女士的这个比喻,再推演开去。我以为这妾妇出身不同,气度也不同。
一、容姿妩媚纤巧,原来腹内草莽
首先,“文”一出场往往先以奇句夺目,再以媚语摄魂,以达到一个先嗲夺人的效果。且看这个开头:
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缤纷,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碧玉青翠欲滴价值可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终能成就平坦大道和万丈高楼;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暇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正焕发出独特的风采。
一组排比,饰以拟人,何其炫目! 难怪有些考生为确保自己高考作文得高分,总结出高考作文“三比法”。所谓“三比法”,就是把三个排比句放在开头或结尾,为的是“以文采把阅卷老师震住”。除了排比外,“文”还喜欢开篇玩点玄虚,让读者做一些智力测试。这样的开头,除了矫情之外,别无评语可点。
其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直奔题意,宣泄一番。不遗余力地“卖弄”,务必让阅卷人神魂颠倒。譬如下面的文字:远方黄土地上车轮滚滚——这是孟子在周游六国。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称尧舜,崇孔子,守先王之道,不阿世取容,游则傲视王候,著则恣肆。在他的滔滔雄辩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巍巍乎如高山、浩浩乎若江河的气度。
最后,我再说说“文”的结尾。此类文章,终篇定不戛然而止,而是作一番无病的抒情,以达到使人流连忘返的效果。譬如:一处荒原,只要我们开拓下去,就会孕育出崛起;一捧泥土,只要我们肯耕耘,就会孕育出收获;一缕细流,只要我们肯去积累,就会孕育出深邃。怀着一颗敢于唱响自己的心去努力奋斗,那生命的下一站就会有奇迹发生。
这类文章,语言看似恢宏壮阔,仔细读来,除了妩媚纤巧的外表,并无气韵内涵可言。这就如那些没有修养的一般,表面光鲜亮丽,一品读,其实腹内草莽。
二、全然不施粉黛,出语字字珠玑
“才女类”文章,初次见面,往往先给人或含而不露或朴实无华的感觉,她们不事粉饰,也不搔首弄姿,随意道来,如话家常。譬如这两个开头: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好奇心》)
哈姆莱特曾高呼:“人啊,看清你自己!”而我要说:“人啊,看清这个世界。”(《擦亮眼睛看世界》)
这类开头,简言落笔,直奔主题,给人干净利落之感。这类文章之所以不在开头绕口舌,实在是因为作者急于要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告诉读者。
但是,如果聆听下去,你会发现,“才女类”文章虽然是本真的,但绝不是肤浅的,她们有生活,但生活已被她们简约了;她们也有诗书,但诗书已被她们内化了;她们有思想,但思想已被提纯了。请看这个文段: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毋庸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在某种程度上他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但他无力拒绝。(《拒绝平庸》)
此类文章没有广阔的视野不足以谋篇,没有深邃的思想不足以立意,没有犀利的文笔不足以成文。正如苏轼在《文说》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类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理深情真,自然而然。这种写作所至的境界,又怎么是那种用俗滥的华而不实的文辞为文章贴金的人所能企及的呢?所以,我以为此类“才女文”才是真正的佳作。
三、淡妆浓抹皆宜,秀外慧中兼具
至于第三类“”兼“才女”出身的文章,他们既有华丽的外表,也有深邃的思想,她们有才女的智慧,也有些名妓的娇媚,这里,我就把她们归为“才女文”,此处不再赘述。
面对高考,如何参阅或写作优秀作文呢?笔者以为上面所言的不失为一个标准,愿广大考生睁大慧眼,仔细鉴别,效“才女文”,弃“文”。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