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爱生活的格言

热爱生活的格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热爱生活的格言

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当今中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传播速度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中得来的。他们接受的、脑子里储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广泛的。学生不缺少生活,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培养“眼睛”。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勤,时时处处,不忘观察;直接间接、具体抽象,都须观察。观察要广,既可围绕一个特定对象做系统的观察,也可由此及彼,进行扩展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二)“运用脑髓”。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勇于创新。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积累情感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当今中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同学们爱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写作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无米之炊的事了,写作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训练,同学们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记生活写兴趣,记思想写感受,作文能力很有进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头钻入课文,从教材中发现素材

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还引导学生把思维的钻头钻入课文,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

(一)深入开掘题材,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功过得失,让学生去思考去评说,以提高他们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开拓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成为“思想家”。

(二)充分利用教材,扩展学生写作空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论据。如表现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人物形象,表现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等革命者形象,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等科学家形象,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妇女形象。还有表现人物 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都是学生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有力的论据,如能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多写多练 模仿创新

作文能力是一个初中生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作文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其分值已占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在这样的处境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显得更难。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使学生能作文,会作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需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学生的作文之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广泛积累,多读多写,学会方法,鼓励创新。

一、广泛阅读和积累是作文的基础

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可开阔视野,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为写作奠定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陶渊明平易的诗作,鲁迅冷峻的杂文,孙犁诗情画意般的小说等等,都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教材中。精美的文章,加上教师的引导,对每位同学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学生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课内文章,补充相似内容的作品或同类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对于一位初中生,每天应该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每天坚持读文章千字左右。我们班常年订有《语文报》《语文周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等报刊,供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阅读。每个月在班里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欣赏课,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外读物,学会初步鉴赏中外名家的作品。在寒暑假里,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至少阅读两部中外名著,并写出读书感悟,开学后互相交流,促进提高。还要求学生每人有一个摘抄本,随时将阅读时看到的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记下来,供平时翻看。

当然,对于阅读教师丝毫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指导。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它必须对青少年的身心有益,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学会阅读的方法也不可忽视,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泛读、速读、跳读,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精读、品读。那些有关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读的多了,自然会从中渐渐摸索出规律。

再者要重视积累。广泛阅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知识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背一些诗词、名言、名篇、格言、警句。学生在多读多背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语言,而且也积累了作文的方法,积累得多了,作文的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二、课外多写多练是方法

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写日记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日有所见,总有触动他内心世界的东西,即便是点点滴滴,也会引起他们瞬间的感动。学生有意识地把所见所思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积累了素材,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的习惯,更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写出高境界、高水准的文章。

广泛的阅读是积累语言和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而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走向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尽最大努力开辟体验生活的途径。我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到农村去感受恬静的田园风光,到展览观参观现代化科技成果,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在学校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等等。这些有益的活动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渠道,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模仿中创新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作文教学的方法往往得法于课内,那些名篇佳作对学生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技巧。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独运。在作文时善于借鉴课文的写法,在模仿中领悟写法,并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第3篇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想政治课历来承担着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双重任务,跟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它背靠社会大舞台,面对时代新天地,无形的围墙阻隔不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精彩的外部世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生们常常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大量汲取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从报纸、网络上找些可供讨论的话题外,更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小事,让讨论的问题尽量贴近于学生可以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让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身边小事同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热点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中学生上网影响学业的情况很普遍,由网瘾现象就可以引发对“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的思考;中学生比吃喝、比穿戴、比家庭的攀比心理也对他们有误导作用,由炫耀名牌可以引发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思考;有些学生喜欢穿奇装异服,女生染发,男生留长发的现象甚是“污染”校园环境,由此可以引发“如何看待审美问题”的讨论。

二、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高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他们都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转化过程中。这时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感已经确立,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以及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他们仍然会出现各种发展的偏差,比如: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与他人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冷漠与叛逆并进,缺少热情、没有活力等。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就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满怀热情地去感悟生活。

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点燃思维的激情,流露真实的情感。近年来我市发生了多起学生伤亡事件:高中生因个人感情问题引发命案,大学生因生活中语言不和而致死人命,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反思: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这样的伤亡事件呢?借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处理矛盾,要懂得生命的宝贵、人生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

由于高中学生还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摆脱教条化、理论化,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促使他们快速学会理解生活。

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影响力;班风

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或是本科院校增设的二级学院。不论是“中专改造型”还是“本科院校增设型”,在学生管理方面均实行了与普通高校一样的辅导员管理模式,辅导员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多采用聘任制招聘辅导员,其中有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且一个辅导员管理几个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意识及工作方法的指导,将会削弱班级的教育管理职能,不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最终影响校园稳定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发挥高职辅导员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班风的问题很有必要。

班级是学生直接的生活集体,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学生都会直接受到班风的影响,而良好的班风是学生成才的重要的教育力量。作为辅导员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班级环境,营造有利于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辅导员影响力,树立良好班风。如果辅导员仅仅是在每次开完工作会议后把学校的要求和将要开展的活动通知学生干部,那就只是起了“传声筒”的作用,意味着辅导员工作的失职;如果辅导员面对有思想、善思考、敏感多变、内心自卑与自尊交织的高职学生只是以传统教育中禁止、限制、堵漏为主的方式和僵硬、呆板、说教的方法开展工作,同样意味着辅导员工作的失职。高职辅导员工作仍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班风建设为中心。辅导员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打动学生,树立威信,刚柔并济,搞好制度建设,引导并形成正确舆论,在班风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和班集体影响力,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生生活的管理者,班级活动的指导者,班风建设的规划者。

一、以“德”服人,以“爱”感人

建立辅导员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班风,必须首先做到以“德”服人。辅导员的威望与号召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人格魅力。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辅导员要自觉提高道德修养,要具有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给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正如教育家苏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时刻处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是育苗的阳光和雨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爱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美好的精神种子发芽开花;教师的爱是感情的纽带,给学生以温暖和力量;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变得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科学。要树立良好班风,就要以“爱”感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团结欢乐,积极向上的班风。

辅导员要爱岗敬业,把辅导员工作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甘做人梯。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以爱己之心,爱亲人之心去关爱广大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创造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融的良好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他还说:“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爱”的力量,需要自己不断学习充电,使自己“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然后不仅做有爱心的“长者”,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多渠道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才能通过“感情”这条纽带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转贴于

二、宽容对待学生,把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当然很重要,但应注意的是一味地利用权力与规章来约束、控制,会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禁锢学生的思想,甚至导致“逆反心理”产生。针对高职学生这个思维活跃、创造欲望强、自主意识浓厚,同时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有些意识和观念还比较淡薄的特殊群体,在管理上应刚柔并济。因此,辅导员应领导学生制订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章可循。但是规章制度的制订应从实际出发,尽可能考虑人的因素,把对工作的高度关心与对学生的高度关心结合起来,要求不宜高,条文不宜多,简明易记为好。在制订规章制度时,注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一起协商、讨论,让他们理解制订规章的必要性。这样将有利于他们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避免以制度管理代替说服教育,要想形成良好班风,必须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辅导员要宽容对待学生。

宽容是教师的美德。这里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特指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改正缺点错误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辅导员要学会宽容,不应将学生的错误都看成是有意违纪,要兼顾主、客观;不要看死学困生,允许他们有反复;不要只是简单地用纪律、制度约束学生,应多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切忌感情冲动,粗暴训斥、严厉批评,无情数落甚至讽刺挖苦。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应沉着冷静、把握分寸、不急不躁、精细周密,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去理解学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改过的余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自我教育是“处罚”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定期举行班会,引导并形成正确的舆论

搞好班风建设,舆论导向很重要。要引导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并使之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一个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自觉地提倡和支持正确的东西,批评和抵制不正确的东西;就能使班集体更加团结,更加朝气蓬勃。

正确的舆论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除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外,定期举行班会,对培养正确集体舆论显得尤其重要。班会是班集体全体成员的会议,其基本任务就是讨论班集体的工作任务,讨论集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正确的方向转化。因此,它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健全人格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体教育活动,它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辅导员应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班会的目的和主题,如:“青春·责任·奉献”、“感恩的心”、“诚信才有未来”、“介绍我喜欢的一本书”“共话团队精神”等。让每周一次的班会成为师生对话和谈心的场所,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得以畅通,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学生的集体观念、参与意识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并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班会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充分利用一些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让格言警句成为集体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格言警句的记诵,让学生自悟自省、自我激励、自强不息,使班集体形成一种真诚友爱、自信乐观、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记诵格言警句,不失为搞好班风建设的方法之一。

热爱生活的格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试论小学语文晨读认识

早读,这个已经延续很久的学习方式,就随着一声清脆而急切的电铃声开始了。一时间,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楼道中、教室内、花坛边一声声或整齐、或高亢、或蜂嗡般的读书声不绝于耳,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让人感叹生命的宝贵,应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新课程改革,说来就来了,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细想一下,确实是因为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亟待革新,而催生了它。

如何让学生甩开包袱,脱掉旧帽,弃去四平八稳的学习方法,而代之以健康、欢乐、挑战、协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是教育专家和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努力实践,争取早日达到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快乐学习。

晨读,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最为常见、文科类科目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它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转变它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晨读中找到乐趣,使学生想读、乐读、会读。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一、内容多样,开阔视野,使学生乐读。

记得有一位外国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晨读的内容往往不外乎是语文的课文、名句、诗词朗读等,英语的单词记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等一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时间一长,不管你采取多么灵活多样的朗读技巧和方式,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感觉就像一个人嚼口香糖,嚼的时间长了,已经没有味道了。

笔者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早读课的前半段,学生读书的劲头很足,声音很响亮,慢慢地班级中读书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读出声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直至后来班级一片安静。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尝试着改变晨读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在教室墙壁空着的地方,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格言警句贴起来,再配上一些名人的画像以及他们读过的书名,尽量给教室营造出一个“书香”气氛;晨读的内容也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二者交互进行,给学生新鲜感。童话、寓言、故事、诗词、格言、警句等等都可以作为晨读课的内容,每天早上让学生体会到新鲜的内容,让学生早晨新鲜的空气,在充满书香气氛围的教室里阅读着不同的内容,或是寻找古人的奋斗足迹,或是中体味着中国语言文字的的深厚绵长,或是想象童话故事中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趣味。这些书籍可以让学生在图书室借阅,也可以拿出自己的收藏图书,这样的阅读体现的是更为自主、更为丰富,日积月累,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阅读的内容和过程中,学生接受了新鲜事物,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满足了新奇和求知欲。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晨读内容,学生真正成了“乐之者”。

二、形式灵活,全员参与,使学生好读。

美国人卡莱尔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晨读,在内容上仅凭丰富多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讲究晨读的形式,讲究全员参与。不能对以前较为陈旧的阅读方式(齐读、领读等)全部摒弃,只是要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要利于学生的自主抒感,自主体验独特感受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

1.分组读

这样的方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同伴互助互学的快乐。

2.比赛读(要有足够的准备工作)、表演读

比赛毕竟具备它的竞技性,所以这样的朗读方法更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提高中,慢慢悟出语句的情感,同时知道“只要我参与,我就可以赢”这样的道理,启发他们做人要有奋斗竞争的精神。

3.指导读

学生参与了,老师是主导,是远航的总舵手,要引领好学生朗读、思考的方向,以免学生进入思考的误区,走了弯路。这样的引领,老师、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体验师生互为一体的快乐。

曾有一位名人这样说过:也许欢乐是路人偶然扔下的种子,开出的花,散发的香味,而让更多的路人体验到的。也许这样的晨读方式就体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吧。实干不是蛮干方法是很重要的。否则,只有对着落日叹息了。

三、确定目标,检查效果,自我发展

我们不能奢望一次晨读,就可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因为毕竟学生作为主体,他们的学习程度、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学习效果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每次晨读,不管何种内容,采用何种方法,老师都应该给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或者让学生自我确定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读、去品味,不管怎样都要朝着目标走下去,“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但是目标又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失去晨读“目标”的真正含义。在学生们读完了以后老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下次晨读计划的制定。学生在晨读中有无收获、有无长进,更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开展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办剪贴报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成果征文、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等等。这类活动老师要做到有评比、有总结、有鼓舞,这样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积极性,从而能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重感悟、重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晨读积极性提高了、效果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实在了,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