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级护理专业

高级护理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级护理专业

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第1篇

一、解决认识问题,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学专业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  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  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  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表3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第2篇

 1.教学改革概况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应以职业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课程改革必须打破学科 壁垒,实施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生更好 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后续 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 基础[5]。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高等职 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我校自2009年即在 高职护理专业中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课程 整合的调研工作,并将传统医学教学中 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病理学和药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开设《综 合医学基础》课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 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 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按器官系统将 原来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及排序,实现 形态与功能、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该教学模 式既强化了培养目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 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 逐步递进的认识,使所学知识更贴近临 床,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 基础。

2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整合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实行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是为了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医学 基础知识,并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 基础。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 这一原则,成立由基础部和各附属医院 的专家组成的高职护理基础医学整合教 学专项小组。在该小组的统一领导、协 调下,将经典的学科知识拆开,依照目 前临床科室的设置情况重新排列组合。 采取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全面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制定全 新的教学计划。在整合的过程中,除了 考虑教学内容的衔接、有效、合理外, 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各授课 教师在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 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以听课、进修和临 床实践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临床 行业专家定期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研 讨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帮 助教师更快地适应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 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成立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团队 

    该教学团队由原正常人体学、病理 学、药理学3个教研室整合组成,共有 23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7 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专职教师有正 常人体学、病理学或药理学专业背景, 有的还有临床医学学习或工作经验,其 中硕士和本科学历者分别为8人和5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分别为6、 3、4人。兼职教师均是三级甲等医院有 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正、副主任医师。

2.3编写整合教学的专门教材本着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 性和职业性,以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 原则,将传统医学教学中的解剖学、组 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课 程进行整合,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编 写《综合医学基础》教材及相关教学大 纲,开设《综合医学基础》课程。

《综合医学基础》是概括介绍机体结 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 课程,为一门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理 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 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 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 组、融合了正常人体学、病理学和药理 学等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基础医学各学 科知识体系高度融合,学科间的知识相 互渗透。共开设课程256学时,其中包 括理论185学时,实训71学时。第一学 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医学基础(总论) 《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一)》,共128学时理 论86学时、实训42学时);第二学期开 设《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二、各论三)》, 共128学时(理论99学时、实训29学时)。 总论及各论部分章节设置见表1。

2.4改革教学方

     首先,选择实训课程作为整合教学 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实训课程标准的制 定、实训指导和报告的编写、实训教学 视频的制作、实训项目的集体备课、实 训项目预做、实训教学课件的共享等手 段,逐步实现综合医学基础实训课程的 有机整合。提高实训课时数,使之占总 学时的30%,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训和设 计性实训项目,尝试多种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新方法:

    a 案例分析和整合式实 训相结合。利用实训课的一课双教制和 小班授课的有利条件,在实训项目中适 当增加了案例分析。通过老师引导学生 分析案例和回答问题,逐步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案例讨论也让基础医教学更贴近临床,更受学生的欢迎和接 纳。©

     b 尝试情境式教学。一张病床、一 个小药盒就能简单模拟护士的工作场景, 这些道具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血压测量、 药品核对等操作,而且可以使其更加适 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c 尝试PBL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 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  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 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 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等 环环相扣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我 讲你听,我做你看”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d 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行 业特色鲜明的专家库,邀请一批行业专 家对教学现状把脉。专家主要承担制定 工作计划,听课(现场听课或专家工作 室听课),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示 范性教学(理论和实训课),对青年教师 的指导和带教,共同参与或指导教材编 写、论文撰写、课题申请和实施等任务。

e 教学团队教师进行听课和临床实践。 教师每人3年内须完成6个月的听课和 临床实践任务,包括本校各专业系部相 关专业课程的听课、座谈,以及三级甲 等医院相关专业科室医护岗位的临床实 践。目前,教学团队的教师都能承担实 训课程的主讲任务。其次,在部分班级 试点,由骨干教师担任部分系统的全部 理论课教学工作,再逐步推广到所有教 师中。

2.5改革考核方式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

     使学生 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缺少自学习惯和技巧M,因此在考核环 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变 单一笔试为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措 施包括:①在成绩管理上重视学习过 程,取消年终大考,提高实训在成绩中 的比重。医学基础的总分由每个阶段测 评、实训成绩组成。将课程分为总论和 三个各论阶段,每个阶段测评占总分的 20%,阶段测评的组成包括出勤率、课 堂测验、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阶段测 验。实训考核占总分的20%,其内容包 括实训课表现、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实 训设计、实训操作考核。②比起卷面分数, 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在总分设计 中,适当提高平时实训、实训设计和实 训考核的分值,把综合医学基础的若干 项技能挑选出来作为学生技能比赛的项 目,每月、每学期、每年年终组织学生 进行技能比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技能 为主动获得技能。

2.6加强教学管理

    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教学是一次全 新的尝试,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教学管理: ①由系部主任亲自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 施过程,教学干事和各教研室主任积极 参与其中。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示范性 讲课、理论备课和实训备课以及实训预 做。②有计划地培养锻炼一支年轻的骨 干教师队伍,建立了新教师导师带教制 度、年轻教师行业实践制度等规章制 度。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 有机会参与到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全过 程(教材编写、理论实训课的授课、课 题申请和参与、论文撰写)。对不同阶段 教师的授课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包括 实训辅助带教、实训主讲、参与少量理 论教学、参与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参与 某系统的整合教学、承担多系统整合教 学的主讲老师等。③学校领导和教务处 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出席教学研讨会, 为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和 意见。专业系部在课程设置、内容的前 后期衔接等方面给予帮助。④教学改革 的逐步分层次推进。在整合教学改革中 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策略。先在 实训课程中进行医学基础的有机整合, 同时由部分骨干教师尝试某个系统的医 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学。这种 整合在规范的教学管理(专家教学督导 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教学巡视制 度、集体备课制度、与专业系部教学研 讨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整合教学的 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下 有序展开。然后逐步扩大整合教学的范 围,最终达到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具 备医学基础理论实训课的整合教学能力。

⑤通过相关教学课题保障整合教学改革 的推进。先后申请了医学基础整合的可 行性研究、综合医学基础课程建设、综 合医学基础有机整合的推进等多个市级 教学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资助,有力 保障了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顺利推进。

3整合教学的效果

    3.1评价方法

    从2011年秋季招生的护理专业学 生中随机挑选4个班级,采用综合医学 基础教材,按照整合教学模式进行教 学,其余2个班级仍按传统模式和教材 教学。在开展整合教学一年后,通过问 卷调查让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并比较。本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整合班 (从4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和 对照班(2个班级)的学生。共发放401 份调查问卷(整合班210份,对照班191 份),回收有效问卷401份,有效回收率 为 100%。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 括教师、教材、实验、教学评价和教学 手段等5个方面,共计27个问题,每个 问题包括5个选项(1分为很差,2分为 较差,3分为一般,4分为较好,5分为 很好),该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 92。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问卷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秩和 检验。

3.2评价结果及反馈

    3.2.1学生一般情况调查对象为我校2011级高职护理 专业学生,共401人,均为女性,年龄 在18 ~20岁之间,其中生源为高中生的 304人(整合班158人),三校生的97人 (整合班52人)。三校生为来自技校(技 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 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的学生的 统称。对照班与整合班学生的一般情况 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2.2学生对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 学效果评价比较分析(表3)

3.2.3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在系部组织的教改座谈会上,参加 教改课程的学生和教师对综合医学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学生认为: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 体系比较完整,各知识点的衔接顺畅, 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案例导人教学内容, 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师生互动、交流多; 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 趣与主动性;让原本枯燥的基础医学课 程穿插联系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认为: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经改革后 结构新颖,系统性强,内容精练;通过 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能合理利用教 学时间,避免独立授课出现的重复讲授; 不仅使原有的专业知识更扎实,更是对 整个基础医学的融会贯通;从刚开始的 战战兢兢教学到现在基本适应。

4讨论

     4.1设置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

    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由于长期以来 实行专科类教育模式,职业护理教育一 直停留在传统的单科独进、前后期分段 的教学形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也多是 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未能体现护理专 业的特点。这使得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 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理人员的要求。

4.2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学中教 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 方式的设计方面,都力求做到有助于这 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医学基础教学的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 水平,而且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 来的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促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习 技能M。从表3可见,在“对建立医学 基础构架的受益度” “对后续护理课程 的受益度” “课程安排的合理度” “教材 编排的吸引度” “对理解理论知识的帮助 度”等诸多方面,实施整合教学的整合 班和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班相比,学生 对于教学的评价得分较高,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整合教学 模式,在许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此外,对“独立完成实验的难易度”方 面对照班优于整合班, 这提示对于初次 接触医学知识的高职生而言,整合教学 的开始阶段要适当放慢进度,通过各种 手段和方法强化重点知识和技能,注重 实训指导,切忌进行填鸭式教学。

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9-03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成为当前各界所公认的最佳模式。整体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的完整结合,并明确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与难点,它贯穿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过程,也是该模式优于其他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就应围绕心理护理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目前,综合医院临床心理护理整体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心理护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2],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满足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服务机构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各级医院、社区服务机构要想提供高水平整体护理的服务,具备高素质的具有优秀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必须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抓起。

1 心理护理技能的内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影响或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或行为,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适应与应对能力的同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是指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心理援助能力等。

2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社会发展、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现代护理模式得以推广的需要

当前,学院护理教育以及医院护理理念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很大,致使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教育与临床护理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通过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让学生把最先进的护理模式带到各临床实践单位,是现代护理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2 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是一条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发展为一名优秀护士的有效途径。

2.3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胜任护士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质量要求为标准,坚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加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2.4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人民生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护理工作者,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的核心。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效应对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中国已加入WTO,将促进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加快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国际护理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中国护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只是在认识水平上还需要提高,具体的实施也有待加强。强化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外护理教育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护理人才的输出。

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因素

3.1 学生因素

①学生整体素质不如以前:高等院校扩招后,录取分数线自然下降,特别是专科录取分数线,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入学之后,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计划性。整体上来看,虽然高职生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组织纪律观念及法制观念,但是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与老师、同学、医护人员之间协调、适应能力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②学生缺乏专业认识: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意愿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针对“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由此可见,护理专业学生没有更深入认识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③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缺乏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6.7%、10.2%和2.3%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有55.6%、9.2%和5.4%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

3.2 教师因素

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的师德、教育修养、教学技能、专业基础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学习,尤其是任课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目前,许多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楚所授课程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讲课时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3.3 教学管理因素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做的不是太好:①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②教师业务进修、临床实践等制度不健全,也缺乏对业务不太成熟教师的再培训;③对学生在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还有欠缺,对完不成见习和实习任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处罚,致使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流于形式;③考试制度还需再完善、再全面。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护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4 临床实习环境因素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步入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实习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进行有效转变,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如医院的护理理念、护士管理制度、护士地位等。

4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途径

4.1 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以心理护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逐步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形成稳定的专业技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必须设置《心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必修课,同时,增加一定额度的实训实践课,并设置《人际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

4.2 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更新以有助于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情景式教学,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有患者、患者家属、导诊护士、门诊医生、住院部护士、病房责任护士、护士长等),例如,让学生扮演护理人员,体验作为护士面对患者时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或者扮演患者,体验作为一位患者有何种心理需求,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例如,每学期举办1~2次心理护理技能大赛,前3名同学可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分并记录,在评优评先上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4.3 强化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强化心理护理理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专业认识,在学习中把握好方向,掌握心理护理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

4.4 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握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正确的发挥,因此,注重护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就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在职进修、培训、到医院实践学习等,强化教师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4.5 强化实训实践活动

张惠萍[4]认为护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两部分,它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育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护理人才的培养。实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强化,首先是增加实训课时数,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实训活动;其次,利用寒暑假为学生创造去临床岗位锻炼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继续重视实习,把实习当做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

4.6 打造有利于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校园文化

对于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育固然重要,课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展开,是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主要形式。因此,首先应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对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创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和心理护理相关的育人环境;其次,应加强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内的醒目地方悬挂校训、校徽,张贴护理专业领域内著名科学家、学者画像和求知成长的名言警句及文明用语,设置反映心理护理特色、有教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亭和名人雕塑等人文景观;最后,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宿风、校规、校纪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文明程度,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

护理人才是 21世纪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之一,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8]。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亟需加强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实习单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2):87-88.

[2] 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1.

[3] 郭捍华,李殿双,孙建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问题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160-162.

[4] 张惠萍.护生素质教育环节浅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66-68.

[5] 方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6(2):74-75.

[6] 任伟,喻志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09,3(2):183-184.

[7] 赵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5,2l(l3):1771-1772.

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护理专业

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评价一个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1]。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开展情况,分析了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时间冲突。一般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正值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在外,指导老师无法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只能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同时在最后一学期,学生面临执考、就业和专升本等压力很容易分心,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到最后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已定好工作的,觉得毕业设计无关紧要,甚至我行我素,不听从老师的指导。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或来自于医院,虽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偏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也许通过相关政策提升为高校系列的教师,但技能水平没有实质性变化,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还有部分老师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理论功底扎实,由于缺乏企业背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指导力量不足,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下,导致教师力不从心,难以保质保量完成。3.学生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不知如何写作,对毕业设计有回避心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学校也没有安排系统的相关课程,大多学生不会查文献,且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购买专业文献数据库,造成资料搜集困难,难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4.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以到位,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监管与奖励机制,难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仅以校内老师为主,缺乏引入医疗专家社会性评价的环节,答辩考核内容多局限在论文与答辩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加之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关注,每年要求学校上报就业率,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确定来年的招生指标[2],造成学校对学生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重成果、轻过程,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相背离。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对策

1.合理安排时间。由于毕业答辩与执考、应聘和专升本等发生冲突,难以兼顾全面,可以提前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确定阶段任务和最后目标,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构思选题,收集素材[3],同时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单科课程的学习中建立和培养系统全局的观念。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老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根本。安排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寒暑假期间到医院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短期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组建毕业指导老师团队,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与医院合作建立双师指导制,由校内外两名老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校内导师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坚决反对“拿来主义”,毕业答辩不合格者,记载到成绩册中。其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学校专门开设计算机和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或讲座,使学生针对性学习毕业设计的方法流程及写作规范,如何选题、调查研究及进行文献检索,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基础。还可以将往届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学生们参考,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4.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网络化平台,加强毕业设计的动态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选题、开展情况、完成进度、毕业答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下一步的整改。建立和健全毕业答辩监督机制,毕业答辩成绩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评定外,还应引入医院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5]。建立起奖罚机制,将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等与毕业设计成绩挂钩,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不合格者,延期毕业。

结语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最后一次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虽然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目前存在一些困难,但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钟苹.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职教论坛,2012,(14):47-48.

[3]高秀华,周凤兰.高职高专模具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56.

[4]任长春,单以才,舒平生.基于校企协同保障机制的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和实践[J].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2015,(10):89-92.

高级护理专业范文第5篇

1.1基本结构

新课程体系将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两级模块。第一级模块是在课程框架上将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医学基础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职业发展能力模块。基础医学模块包括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功能(涵盖原《正常人体结构》中微细结构和《生理》中细胞的生理现象基础)、医学遗传学基础、医学文献检索、预防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等;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包括基础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及重组后的各分段模块(分段模块详述见二级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包括护理管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与精神科护理等;职业发展能力模块包括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士职业风险与防范、卫生法律法规等。二级模块是指在职业核心技能模块中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和人体系统将课程重组为呼吸系统及护理、循环系统及护理、消化系统及护理、感染基础及护理、感官系统及护理等十个模块,在课程实施时以分段方式组织(下称分段模块)。

1.2教学进程

课程实施分段模块课程实施时设置课程组,由课程组教师集中讨论知识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而做好协调和分工。校内授课后,组织1~2周临岗实习。临岗实习对护生的要求低于顶岗实习却高于临岗见习,是以学习知识和尝试技能为主。学习知识的开展形式为针对典型案例的小组讨论或床边查房,通过讨论或床边查房调动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尝试技能主要是对护士岗位技能中容易上手、要求不高的操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尝试。临岗实习结束后由课程组教师组织考核和评定。前一模块结束后再进入下一模块课程学习。

2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以技能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各模块课程在内容的敲定和取舍方面均以护士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呼吸模块为例,首先结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规定和医院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呼吸内科和心胸外科所涉及的与呼吸系统有关的护士岗位工作内容,再确定这些岗位技能在实施时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如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操作指导等),进而提炼出护生需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类型及其解剖和生理结构。

3新课程体系优点

3.1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凸显高职教育技能目标

新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构建上是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将课程原本的学科体系分解,再按人体系统从正常结构、功能到异常结构、功能,再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判断及所需护理技能为流线进行重构,对应目前医院科室设置及护士岗位职业能力。通过临岗实习中床边查房或小组病案讨论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真实病例上进行检验,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前演练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病情观察的能力。尝试技能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实境中练习操作技能,既是练习也是检验,对学生后续课程的技能练习有较好的反馈作用。

3.2避免知识重复讲解,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