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则天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简介范文第1篇

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京剧院)始建于1956年,是山西唯一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红风京剧团迁晋,更名为太原市京剧团,后归省建制改名为山西省京剧团,1992年扩建为山西省京剧院。1996年组建了以梅派弟子李胜素领衔并担任团长的“梅兰芳青年京剧团”。

多年来,山西省京剧院锐意进取,致力于新剧目创作,排演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如《金谷园》、《大脚皇后》、《三关明月》、《走西口》、《五台圣境》、《知音》等,连续参赛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其中,新编历史京剧 《走西口》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2002年文化部授予山西省京剧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6年该院又被文化部评为“省级重点京剧院团”。

目前,其倾力打造的新编历史京剧《紫袍记》,以女皇武则天、名臣狄仁杰两位山西同乡二十余年的“君臣之道”为题材,将参赛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剧情赏析

武则天登上大周皇帝宝座之后,重用酷吏诛杀李唐宗室并弹压整饬百官,朝野怨声弥漫。时任豫州刺史的李唐旧臣狄仁杰直言进谏,成功阻止了则天女皇的滥施刑罚,并以“真大丈夫”本色与卓越才干受封拜相。武则天另赐其一袭紫袍,以示隆恩。宰相狄仁杰刚正不阿,力辅社稷,却屡受武三思等人阴谋谗害,紫袍变长枷,几欲丧命。最终,深怀政治抱负又爱惜良才的武则天将文能治国、武能御敌、正直仁厚、以民为天的狄仁杰当作了最信任倚重的大臣,狄仁杰也凭借对黎民社稷的杰出贡献和对武则天的有力辅佐赢得了紫袍加恩,并成功扭转了“武氏代唐”的危机。既是挚友又是“对手”的君臣二人共同开创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武则天时代”……

武则天与狄仁杰的传奇故事我们并不陌生。除影视剧外,传统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曲剧等各地剧种中也多有演绎这两位传奇人物的剧目,如京剧《谢瑶环》、晋剧 《武则天与上官婉儿》、曲剧《武则天》等, 《紫袍记》却机杼独运,主题和人物都别出新意,在还原历史真实感与当代意识的巧妙融合上,该戏也表现出当代新的经验和观念,在表现宫廷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创作观念上,亦有了时代的新变化。该剧情节紧凑,除了围绕主题的表达,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还表现出许多丰富的内容,有历史与人性的洞察,也有人生智慧。文辞则简洁深刻,将历史、政治、哲理、经验融为一体,让人回味不已。

武则天简介范文第2篇

如今电视剧里播的是穿越,街头巷尾议论的也是穿越,穿越大军不管是爱数字党还是爱魏晋宋明,都在加速升温着,王爷也罢,小姐也罢,就连我这样一个,也在敲打键盘,在字里行间上演一个又一个穿越故事以慰我心。

之所以爱穿越,就是因为对另一个时空的好奇。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会把头发缠到纸板上,再顶在脑袋上,然后把爸爸毛笔上的铜笔帽取下来,戴在小拇指上,捏着一块擦鼻涕的手绢,披着床单在家里摇摇晃晃的把自己当作格格或是妃子,虽不是一秒变装,却也十分快活!当然下场往往是母亲大人看着被我弄脏的床单,叫我和鸡毛掸子亲密接触一番。

我想大多的读者都应该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幻想时光,所以不论是读者还是,都在字里行间找这种乐趣,或是幻想自己潇洒的策马天下,或是金钗珠帘下的环佩叮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穿越承载了完成梦想,它是可以不负责任去天马行空的。但是!请注意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真的就没了方圆,并不是我们真的就不把穿越当事。

我们既然爱穿越,为什么就不能对穿越负责呢?

很多故事写的不错,圈子里的姐妹也曾推崇,但当我阅读时,却往往有些叹息,叹息的不是作者的笔墨,叹息的更不是故事的情节,而是,疏忽,不应该有的疏忽。

比如曾看过一个文章,写的是女主穿越到唐朝,自己是武则天。当看到女主听见父亲给自己起名为“曌”时,我无语的想点关闭。

我承认,武则天的名字是叫武曌,但是这个名字可是她六十岁时才起给自己的啊,这个字都是她自己创造的啊,因何女主一穿越过去,武家小女就敢启用这么大逆不道的新生字?我承认很难查阅到武则天幼时的名字,因为“媚娘”这个名字是李世民给赐的,但这种空白,您完全可以发挥一下,想个名字,只要不触怒那个时代背景,不就成了?

还有常见的慈禧,孝庄……天啊,那是谥号啊,是人死了以后才能得到的,为什么常常看到大活人在哪里说“我慈禧……”、“我孝庄……”这样的句型啊!

当然,电视剧里更是出现这样的错误,误导了很多很多的朋友……

而今日我吐槽起来,实在是希望大家写穿越的时候,能带一点负责的心思,如果你写的是虚拟朝代,请当我没说,如果您写的是存在过的历史时空,请多少负一点责任,至少不要闹出这样的笑话,免得很多人提到穿越两个字,就投以异样的目光。

也许您当我太过计较,但是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人在《宫》和《步步惊心》两部戏里的争论,当我看到有人说其中一个模仿另一个竟然也写什么四四,八八时,我震惊了!

历史,真的就这样被遗忘了吗?也许那是一个个案,但是他无疑是个警钟,如果我们不负责任,也许很多人会从小说里得到错误的信息,不是吗?

穿越,是我们幻想的途径;穿越,是我们愉悦自我的方式;穿越,更是我们的一种快乐!只要我们肯把穿越当回事,我相信,我们会写得更好,而故事里的人物也会活得更加愉快!读者们也会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墨香的!

武则天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三彩;洛阳;陶器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1、洛阳的古老与唐三彩的古老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国都四千多年以前就建在洛阳,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529年。在这座城市东西不到2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商,东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五都荟洛”,举世罕见。考古发现还证实,文明起源的几点要素如青铜冶铸技术,文字的发明和改进,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等等,都和洛阳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道学创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在这里发祥,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传承。

唐三彩,和洛阳一样古老,它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其以黄、绿、褐(或红、绿、白)3种釉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2、唐三彩的出处和特点

邙山位于洛阳北面、横卧黄河之南,是块风水宝地,汉唐以来成为著名的墓葬区,因而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发现唐三彩是在清末,清政府兴建开封至洛阳的铁路工程穿过邙山脚下,破坏了此处的无数古迹,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贵遗物中未曾一闻的唐三彩便就此问世。

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后者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有广泛的影响,因而保持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意义。

洛阳唐三彩多集中于隋唐东都城的四郊,即城北邙山,城南关林和龙门,城西谷水一带。在偃师、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从发掘资料的综合研究得知,洛阳唐三彩出现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公元684―709年)的墓葬中,玄宗开元天宝初期以后的唐墓中很少见到。

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制作工艺复杂,以精细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称,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供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3、唐三彩的发展史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长烧造过程中的初创时期。其在量制作的多为单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品种较为单一。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滋漫,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造已成了强弓之末,随着唐政权的减亡,唐三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7世纪至世纪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宾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唐代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面,亦即唐三彩陶器方面。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国家。根据外国考古发掘资料,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一些国家在输入了唐三彩陶器后,仿烧了类似的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这些国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风格上与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从这些陶器上还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风格。

4、形象逼真 各具风姿

洛阳唐三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制作这些人物俑时,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采取了“开相”工艺:对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胡须、巾帽或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会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乐唱俑、骑马俑、对镜梳妆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点,诸如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饰容方法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这些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带,衣领有圆、方、斜、直、鸡心等,表现出当时妇女装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丰腴,以唐中宗时期为过渡。

文吏俑是唐朝社会文臣的形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这些人物文静端庄、思绪深沉、气派不凡,虽说衣帽齐整、峨冠博带,仍不能掩饰内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佛教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

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唐三彩器胡人、乐舞、杂技俑中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再现了唐代盛世时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高虎,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上下),大象出版社,2007,04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出版社,2004.10

[3]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6

[4]朱裕平,中国唐三彩,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01

武则天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仇 忠孝观念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27-03

报复是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种现象,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进一步的演化就变成了更加极端的复仇行为。复仇是在公权力建设不完备的环境下进行的一种主观追求公平的私力救济救济行为,当一些人在准备进行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危害行为遭到报复的可能性。可以说复仇行为在社会文明较为落后的时代中,发挥着一些积极的作用。所以,古代社会法制建设较为落后的时期对于复仇行为是持肯定、鼓励的态度的。加之中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复仇行为除了是追求公平的私力救济行为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人们视复仇为实现社会文化核心内容即忠孝观念的主要手段。但复仇行为也同样有其弊端,即复仇行为不能够保证侵犯他人行为与报复行为具有对等性,从而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复仇。所以复仇行为的发展也是有起有落,有时被宣扬、有时被禁止。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步发展以及公权力的建立,复仇的行为越来越来不能被现代文明社会所接受,公权力对于侵犯他人者进行的处罚逐渐将其取代。但由于法制建设初期的不完善,公权力对于侵犯他人者进行的处罚,从个体的角度看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尽管在法律规定中对于复仇行为是不支持或者说是禁止的,但由于不能对个体事件的处理做到绝对的公平,所以复仇的情况还是屡有发生。复仇行为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时抑时扬,形成一个曲线发展的轨迹。到了近代社会,社会文明与法制已经基本完善,对于复仇的行为也明令禁止,但在一些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仍然将复仇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加以描写,并且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欢迎。由此可见,复仇行为在当今社会虽然不被法律所允许,但在人们的心中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复仇观念在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原因便是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作为社会文化核心内容的忠孝观念在复仇观念发展的过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忠孝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复仇观念的生存与发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文化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纵观中日两国对于复仇行为的态度变化可以得出两国在对待复仇行为的看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本文拟以中日两国的忠孝意识为切入点窥析中日两国在复仇观念上的差别及产生差别的原因。

一、中日两国复仇观念异同

复仇的行为是生物的自然反应,其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在动物世界里也经常发生,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已有定论。即便是现在一些人仍然认为复仇并不是应必须禁止的行为。中日两国民间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对复仇观念的认知上大都采取赞扬的态度,这一点从中日两国流传的故事及文学、影视作品中便不难看出。中国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中便有“赵氏孤儿”、“勾践卧薪”,在日本也有“赤浪士仇讨、伊贺越仇讨、曾我兄弟仇讨”等为日本人民所广为流传的复仇事件,即便是当今社会以复仇作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不计其数。

虽然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开始对于复仇行为都是肯定的。但在中日两国复仇观念的演进过程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在原始社会中中日两国对于复仇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记载我国春秋时期事件的《春秋公羊传》中便有“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但随着原始的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国在法律规定中开始出现禁止复仇的规定如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便有“民不得复仇”的记载,《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中规定“又初除复仇之法,犯者以杀论”。虽然国家法律规定不允许百姓复仇,但是在对复仇行为进行评价时有时会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新唐书・列女传》记载,贞观年间孝女为父报仇“太宗免其罪,给驿徙雍州,赐田宅”,《宋刑统・斗讼律》规定“如有复祖父母、父母之仇者,请今后具案奏取敕裁”。反观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才禁止复仇行为,在此以前日本对于复仇行为一直被日本社会鼓励和提倡。镰仓幕府时期的《御成败式目》规定允许子为父、弟为兄复仇。 “仇讨就是中国所谓的复仇,本来是没有法治的野蛮社会里的普通习惯。日本封建时代,这一种事实不但是社会上赞美他,并且国里的藩主还特别许可。”[1]

我国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同州下圭人徐元庆之父徐爽,被下圭县尉赵师韫杀害。州官袒护赵师韫,徐元庆则更姓易名,亲手杀死了赵师韫,然后投案自首。对于这一案件当时的武则天政府意见出现了分歧,一种认为应当表扬徐元庆的忠孝义举;另一种则认为徐元庆杀人犯法理应严惩。陈子昂提出了另外一种意见:“正国之典,宽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可见,在武则天政权时期法律对于复仇的行为就已经禁止了。日本著名的三大仇讨之一的“赤浪士仇讨”讲述的是赤穗藩的47个武士杀死吉良上野介义央为主公浅野内匠头长矩复仇,他们遵循武士道精神,报答了对主公的情义,47名武士的行为得到了当时百姓的赞扬,但由于他们违反了“没有事先通知对方就实行报复”的规则,所以将军下令让这47名武士切腹自尽。“徐元庆事件”与“赤浪士仇讨”都是主人公进行复仇后由于违反了当时的规定导致广大群众眼中的英雄却要被处以极刑。后人对当时上述两件事处理结果的态度也大体相同,均对处理的结果表示出异议。对于武则天政权的处理,柳宗元曾在《驳复仇议》中作出如下评价“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赤穗武士切腹后,“社会各界对处理表示不满,百姓非常激愤。江户日本桥的布告牌上‘鼓励忠孝’的‘忠孝’二字被人用墨汁涂抹,换过后又被糊上泥巴,以后干脆被扔到河里”[2]。

上述两个事件不同的方面是,首先,两个事件的主人公被处以极刑的原因不同。徐元庆是因为故意杀人而被处以极刑的,而47名武士则是由于违反了“没有事先通知对方就实施报复”的规定而被命令切腹的;其次,两个事件发生的年代不同。“徐元庆事件”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而“赤浪士仇讨”是发生在江户时代时间为公元1702年;再次,主人公复仇的原因不同。徐元庆是为父报仇,而赤穗武士是为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主公复仇。

但社会民众对于“徐元庆事件”与“赤浪士仇讨”均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可见复仇行为并不违背当时的社会道德。而“徐元庆事件”与“赤浪士仇讨”的结局都是以主人公被处以极刑而告终,可见复仇行为并未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支持。“徐元庆事件”与“赤浪士仇讨”的不同点基本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对于复仇行为的看法在制度层面出现了些许的不同。首先,两个事件的主人公被处以极刑的原因不同。徐元庆是因为故意杀人,而47名武士则是由于违反了复仇的相关规定而被命令切腹的。从此点可以得出当时的社会秩序对于复仇行为的规定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对于复仇问题是严格禁止的,而日本对于复仇的问题则是有条件的允许。其次,两个事件发生的年代不同。“徐元庆事件”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而“赤浪士仇讨”是发生在江户时代时间为公元1702年。虽然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差1 000年,但从当代刑罚论的角度看,中国唐朝的司法制度要比日本江户时代的更加先进。再次,主人公复仇的原因不同。徐元庆是为父报仇,而赤穗武士是为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主公复仇。徐元庆是遵循儒家思想中的孝,而赤穗武士为主公复仇则是根据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它们所代表的正是作为中日两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忠孝观念。

“徐元庆事件”与“赤浪士仇讨”均为当时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可以窥测出复仇行为在两国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中所占的位置。从社会制度层面看,中国自从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对于复仇行为由支持变为限制直至禁止;而日本即使进入到封建社会以后对于复仇行为也是持放任甚至是鼓励的态度,直至明治维新以后复仇行为才被明确禁止。从社会道德层面看,由于儒家思想对于中日两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对于为自己亲人、君主复仇的行为一直都是肯定、鼓励的,甚至认为为自己的亲人、君主复仇是一个人必须的义务。正是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中日两国社会出现了社会制度上已经禁止了复仇的行为而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却仍然认为复仇行为是可为之的或者是必须为之的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发展不同步的情况。

二、中日两国复仇观念差异原因分析

复仇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意识形态存在至今,复仇观念随着社会的前进,其本身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日本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大部分是源于中国,其中便包括对于复仇观念的看法。复仇观念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外在的体现。在出现成文法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对于行为的约束主要依靠约定俗成的规则,其中对于复仇行为两国均认为是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各种权力向中央集中,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开始有意识的宣扬一些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意识形态来改变社会文化的走向。于是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通过系统的法律规定的建立用公权力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而像复仇这种典型的私力救济的行为自然会被限制或是禁止。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复仇观念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且日本文化较大程度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原始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初期两国文化对于复仇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在建立封建社会初期,社会制度对于复仇行为极为宽容,经常出现对于复仇行为在法律评价的时候给予特殊照顾或者是放纵。但随着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不断进步对于复仇行为的限制也越发严格,从有条件的允许复仇一直到禁止复仇。而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却远远没有那么迅速。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进行宣传。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广泛宣传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即便法律禁止复仇行为,但由于儒家的忠孝观念仍然为社会伦理道德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复仇行为仍然屡有发生。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时间较晚,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前,支撑日本复仇观念的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反映。在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初期全面照搬中国隋唐各种法律制度。“经过日本统治阶层的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律令国家制度,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外观。在律令制下,唐朝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时代的主流”[3]。但此时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并未完全融入日本社会,自7世纪的大化革新至12世纪后期,日本一直存在着较完整的学校体系。这些学校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早期儒学的传播体系[4]。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的5个多世纪里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加以宣扬,作为复仇行为意识支撑的孝养观念也开始融入日本社会。由于日本文化相对于中国文化的落后,导致社会制度在对于复仇行为的评价时(间较晚?),直至距离唐朝1 000余年后的日本明治时期的法律才规定全面禁止复仇。

三、儒家忠孝观念对复仇的影响

随着唐朝灭亡,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日本国内出现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进路开始出现差别。在社会制度方面,由于国家公权力在唐宋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较为严格的限制复仇行为的发生。宋朝以后沿袭唐律,不制定专门复仇之法[2]。与之相对,日本却并未将复仇行为做严格的限制,(两国不是都没对复仇做严格限制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德川时代儒家思想开始普及,以忠孝为根本内容的伦理思想被统治者拿来作为治理国家,调整家族及亲属关系的重要思想武器,基于这种思想而形成的复仇观念被当做美德广泛提倡[2]。所以处决徐元庆的原因是杀人,而47名武士被命令切腹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复仇的规则(这句话说了三遍了,是否改一下,比如:造成了徐元庆和47名武士的处决原因截然不同)。在社会意识方面,虽然中国在唐朝加强公权力对于复仇行为的限制,但在“徐元庆事件”中不难看出,社会民众对于处死徐元庆是不满的,对于复仇行为所代表的忠孝观念是极为崇拜。日本对于复仇行为更是赞赏,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民众对沉浸在对复仇行对背后忠孝观念的疯狂迷恋中。“……他们举国所赞美的武士道的精华,就事实上说明起来可以举出两件事,一件事‘仇讨’,一件是‘切腹’。”[1]虽然复仇观念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但两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侧重点却略有不同。“日本国民所抱有的忠义,在其他国家是很少有人赞美它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是荒谬的,而是因为人们把它忘记了,或者是因为日本人把它发展到了其他国家都未曾到达过的高度。在中国,儒家讲对父母的服从视为人的首要义务,而日本则将忠义放在第一位。”[5]中国对于为血亲复仇的行为更加赞赏,对于为君主复仇的情况在中国却并不多见。“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兄之仇义不返兵”是千百年来的经典训诫,虽然这已为当下的法规范所禁止,但对国人的影响并未减弱,即使是在法律完备的唐朝也有规定父母被人殴打,子孙当即处于自卫,没有对寻衅者造成伤害的无罪;造成伤害的罪减三等处理。日本在镰仓时代由源赖朝创立了幕府,武家政权出现在历史舞台。武家政治的基础内容就是由孝养观衍生的将军与武士之间的“恩情”。为了更好的统治武士阶级,江户时代日本的孝养观被不断强化,直至将其提升至一个绝对的高度。此时日本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恩”的观念为核心的日本孝养观。日本孝养观中统治阶级对于“忠”的宣扬远远超过了“孝”[6]。

正是由于日本统治阶级从开始的照搬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到奈良时代国风文化中对儒家忠孝观念的吸收和融合使得忠孝观念在日本发生了变异,从中国儒家“移孝作忠,孝大于忠”的忠孝观念到经过日本社会的吸收、融合成为“忠大于孝”的日本特有的忠孝观念。忠孝观念在日本的变异使得以忠孝观念为基础的复仇观念在演进的过程中同中国的复仇观念产生了差异。由于日本统治者在宣传儒家思想时,弱化了儒家思想中“仁”的部分,着重宣扬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使得复仇这种被认为是忠孝观念的外在体现的行为在日本社会中频繁出现。此外,在宣传忠孝观念时日本上位者刻意加强对忠的宣扬,主张忠大于孝,在忠孝冲突发生时要选择尽忠。这种刻意的宣扬忠的观念导致在日本社会发生的复仇事件中,为君主复仇的事件不在少数。正是这种对于儒家思想刻意的改变使得日本社会在制度层面的发展与伦理道德层面的发展严重的不同步,伦理道德层面发展的脚步远远落后与社会制度层面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1-07-26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中日‘忠孝’意识对比研究”(QW201022)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李贵鑫(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日语语言文学及日本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季陶.看不懂的日本人――日本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88-189.

[2] 徐晓光.中日古代复仇问题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4,(2):155-156,160-161.

[3] 崔世广.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J].日本学刊,1996,(4):100.

[4] 叶渭渠.日本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4.

武则天简介范文第5篇

人生必看的10部电视剧推荐 10、《东京女子图鉴》

9、《东京爱情故事》

8、《四世同堂》

7、《大明宫词》

6、《孝庄秘史》

5、《蜗居》

4、《白鹿原》

3、《北京人在纽约》

2、《康熙王朝》

1、《士兵突击》

10、《东京女子图鉴》 简介:这是一部由棚田由纪导演拍摄的日本网络剧。故事主要围绕着独身在东京生活的女性的真实的恋爱与生活故事展开叙述。

导演: 棚田由纪

主演: 水川麻美 、 阿部力 、 阳月华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首播: 2016-12-16

9、《东京爱情故事》 简介:东爱是一部由永山耕三、本间欧彦导演拍摄犯人爱情电视剧。电视剧改编自柴门文的同名漫画。故事主要围绕着赤名莉香,永尾完治以及关口里美之间的爱情展开叙述。

评价: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纯爱电视剧,也是20世纪90年代纯爱三部曲之一。可以说《东京爱情故事》是日剧的教父级大作,评分9.0分以上的日剧。

导演: 永山耕三 、 本间欧彦

编剧: 坂元裕二 、 柴门文

主演: 铃木保奈美 、 织田裕二 、 江口洋介 、 有森也实 、 千堂秋穗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首播: 1991-01-07

8、《四世同堂》 简介:电视剧《四世同堂》是由林汝为,史可夫、蔡洪德、史宪导演拍摄的长篇电视剧。剧情是根据老舍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

评价:这是一部秉承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的电视剧,该剧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传达的精神及其艺术价值却不可替代。

导演: 林汝为 、 蔡洪德

主演: 邵华 、 李明 、 李婉芬 、 李维康 、 徐美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1985-08-16

7、《大明宫词》 简介:这是一部由李少红,曾念平导演拍摄的古装历史剧。故事主要围绕着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间在权力与情感的斗争的挣扎来展开叙述。

评价:这是一部含有大量的文言和古语的电视剧,是一部非常注重细节刻画,制作精良的古装历史剧。

导演: 李少红

主演: 陈红 、 归亚蕾 、 周迅 、 赵文瑄 、 傅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2000-03-30

6、《孝庄秘史》 简介:电视剧《孝庄秘史》是一部由尤小刚、刘德凯导演拍摄的古装历史剧,也是尤小刚导演秘史剧系列之一。股数主要围绕大玉儿孝庄的一生的故事来展开叙述。

评价:这是一部以细说的方式再现孝庄文皇太后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电视剧,也是评价最高的33部国产电视剧之一。

导演: 尤小刚

主演: 宁静 、 马景涛 、 刘德凯 、 邬倩倩 、 赵鸿飞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2002-12-31

5、《蜗居》 简介:这是一部由滕华涛导演拍摄的都是家庭剧。该剧是根据作家六六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蜗居》改编而成。这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在都市生活的电视剧。

评价:这部电视剧是代大学生留城奋斗史的缩影,是一部讲述人生情感的现代剧。

导演: 滕华涛

主演: 海清 、 李念 、 郝平 、 文章 、 张嘉译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2009-11-16

4、《白鹿原》 简介:《白鹿原》是刘进导演拍摄的一部年代剧。故事的背景是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故事主要围绕白鹿两家三代人之间的恩怨纠纷展开叙述。

评价:该剧在某些特定方面契合了观众普遍的审美情趣,因此容易引发观众心灵共鸣。是一部展示渭河平原五十年生活变迁的电视剧,也是一幅中国近代史雄奇画卷。

导演: 刘进

主演: 张嘉译 、 秦海璐 、 何冰 、 刘佩琦 、 李洪涛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2017-04-16

3、《北京人在纽约》 简介:这是一部由郑晓龙,冯小刚联合导演拍摄的现代剧情片。剧情主要围绕着一批北京人在纽约为生存奋斗与挣扎来展开叙述。

评价:这是一部展示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还形象的勾勒出北京人在纽约生存状态。

导演: 郑晓龙 、 冯小刚

主演: 姜文 、 严晓频 、 王姬 、 马晓晴 、 周丽华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1993-09-26

2、《康熙王朝》 简介:这是一部由陈家林和刘大印联合导演拍摄的大型历史古装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二月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这是一部以正剧的角度来展示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的故事。

评价:这是一部情节气势磅礴,刻画人物深刻的电视剧,既有深闱莫测的宫廷斗争也有狼烟四起的战场展示,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

导演: 陈家林 、 刘大印

主演: 斯琴高娃 、 陈道明 、 高兰村 、 茹萍 、 李建群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首播: 2001-12-03

1、《士兵突击》 简介:这是一部由康洪雷导演拍摄的军事励志剧。故事主要围绕着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来展开叙述。

评价:该剧作为曾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是一部可以让我们读懂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的电视剧。

导演: 康洪雷

主演: 王宝强 、 陈思诚 、段奕宏 、 张译 、 邢佳栋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相关期刊更多

武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安徽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风湿病与关节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