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部环境;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五力模型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项分析推动型工作,它的完成不仅依靠管理者的个人观点、个人经验和创造性的思维,还要结合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企业将要实施和制定的战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与整个战略的制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宜家作为一个家居产业的领先者,要想长期在中国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合理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环境稳定有序,法制建设日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这为境外跨国公司走进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

2.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加入WTO后,更好地实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人们也愈加注重享受型的消费。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整体大萧条,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中国政府在竭力地改进这一紧迫局面。十报告中指出,要调整经济结构,鼓励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劳动力成本低廉不再是中国的竞争优势,发展经济不能以放弃环境责任为代价。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与发展。

3.社会与物质环境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购买能力是吸引宜家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在物质环境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大,宜家在中国本土进行采购,实现总成本最小化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匮乏,困难将加大。

4.技术环境

技术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必然要求,技术进步快,会使得消费者对相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认识上发生变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若是巧妙地利用某种技术研发出更加令人满意的新的家居产品,这无疑会减弱宜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二、行业环境分析

1.行业经济特征

家居行业谈不上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家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家居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性能独特、美观实用的产品。这个行业的发展处在相对完全竞争阶段,竞争角逐范围是全球性的。整个行业的前向整合较为困难,就宜家来说,它的后向一体化实现程度比较理想,部分产品是通过自己的加工厂来实现生产,这样利于企业的后向整合。虽然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差别化较大,但是宜家在节能降耗、提高盈利水平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

2.行业能力

行业能力,指的是行业中所有竞争者能力的总和。当前家居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倾向于买方市场,处于成熟期的演变阶段,行业能力较为强大。

3.行业竞争力

根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展开以下分析:

现有竞争者:在中国现有家居用品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强大的竞争者,例如百安居、东方家园、旺市百利、美克美家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本土的小的家具商也充斥着整个行业。宜家在华的门店数有限,并且只是分布在一线城市,这些竞争者的存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也会淡化消费者对宜家的印象。让消费者有家的感觉,性价比高,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是有效抗击竞争者的杀手锏。

潜在竞争者: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都会存在潜在的竞争者,宜家必须做好准备与未来的竞争者赛跑。在注重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还要实现规模经济,将需求的差异化与生产的标准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供应商议价:宜家是采用全球化采购策略,有的产品在一个国家采购后全球供应,有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采购。家具制造方面较为特别,由于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国家出台了限砍限伐政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通货膨胀严重,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2012年,许多代工厂不堪承受宜家的压价,集体断绝与宜家长久以来的合作关系,并且合伙成立嘉宜美家居卖场。有了家具代工厂的倒戈,就不排除与家纺代工厂的关系僵化的可能。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秩序,提高工人的专业性,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企业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努力实现双赢互惠的局面。

购买者议价:消费者是最精明的群体,议价能力也是无敌的。当然此处的议价并不是在卖场中与销售人员讨价还价,而是他们在心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对宜家商品价格的评价。若是同等商品,宜家的没有价格优势,那他们很可能放弃去宜家购买。因为宜家采用的是平板包装,消费者自行运输、组装,若需要宜家的配送服务,则要缴纳额外的费用。因此,宜家在产品定价时,需综合衡量,既要达到盈利目的,又要让消费者心满意足。

替代品的威胁:与上述几种威胁相比,替代品的威胁暂时还是可以掉以轻心的。中国的家居市场潜力很大,消费者对家居用品的需求比较旺盛,目前也没有相关行业可以对其完美的替代。只要是经济状态稳定,消费者有着满意的收入,家居用品在日常消费中必不可少。

三、结论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宜家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比例并不可观。一个跨国企业要想很好的在目标市场上实现本土化与标准化的结合是非常困难的,既要考虑本土的差异性,还要顾及本企业的有特色的标准化。宜家需要综合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制定出一套更加合适在中国发展的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1]徐君.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海蛟,王浩.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30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邱琼,欧阳俊.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和调整方向[N].学习时报,2013-01-14.

[4]张述冠等.逃离宜家[J].21世纪商业评论,2012-11-01.

[5]程行欢.宜家中国代工厂集体倒戈[N].江苏经济报,2013-01-07.

作者简介: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第2篇

一、我国城市服务业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潜在服务市场。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比较晚,开放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5%左右,不仅大大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45%的平均水平。从我国利用外资的存量上来看,至2005年底我国利用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约为FDI存量的70%,服务业不到30%;从流量上看,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吸收的外资一直维持在引资总额的25%左右。这与国际上服务业直接投资超过总投资存量的60%、流量的70%的现状有很大的差距。可见外资在我国服务业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国际资本也非常关注我国服务业市场,投资意向逐渐增强,因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经验、规模等方面都较我国高很多,比较优势明显。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吸引的FDI流量一直增长较快,2005年服务业吸引FDI流量达到154亿美元,占当年外资总量的25.54%,而流入金融领域的外资则超过了120亿美元。这因为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政策调整最集中的领域就是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给与外商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是服务业领域外资政策调整的核心。

伴随着我国对《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的落实,近阶段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以下特点:服务业吸收外资逐渐增加,许多产业吸收外资增幅显著,内部结构变化较大(见表1);金融服务业(包括金融领域外资)吸收外资金额和新批设立企业数均增幅迅猛;房地产业比例稳定下降,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呈明显增势;水上运输业是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物流、电信、交通运输、咨询、旅游、文化和体育服务等吸收外资稳中有升;服务业的离岸外包项目蓬勃兴起,成为国际分工的高端表现。此外外资独资设企倾向明显,跨国并购和非股权安排成为当前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影响我国城市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2年建立的FDI的区位流向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和《200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根据指标的可度量性、可获得性、代表性和相对独立性原则,我们可以探讨建立我国主要城市服务业吸收外资影响因素的新的指标评价体系。这里我们选取了包括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共45项可测算的三级指标,作为影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区位分布的变量(见表2)。

二、我国城市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排序

根据我国主要城市服务业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各种指标,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并将各指标带入模型进行计算(由于篇幅关系,计算过程略),得到各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见表3)。

从结果(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区位优势、城市市场开放度、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这4个指标上,其重要度指数分别为34.17、33.06、32.55和31.26。说明各城市吸引服务业外资,主要是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地理优势为基础,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也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效果是显著的。其次可以看出,服务业外资的进入受各城市服务业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能力和工业化水平的影响比较明显;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较高的工业水平,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不但为服务业提供了知识型人才,也提供了可持续性的消费市场。但是城市创新能力和环境质量对服务业外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高技术含量的、创造高附加值、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外资机构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的倾向,这也说明我国的服务性产品仍以低端为主,不利于服务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于是对政府而言在改善服务业投资环境、吸引服务业外资时,应首先抓住关键因素,积极促进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

总的看来,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大多是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的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厦门、天津等,其经过较长时间的对外开放发展,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市场开放度、服务业发展水平、社会运营效率和政策制度健全成度上具有领先优势;其次是中东部省会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例如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京、大连、苏州、青岛、济南、长沙等,这些城市由于是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或对外联系密切,而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后是其他的中西部城市或开放较晚、发展相对较缓的内陆城市,例如重庆、太原、郑州、哈尔滨、合肥、石家庄、南宁、乌鲁木齐等,由于地理原因或城市经济条件等原因而排名略后。而一些能源型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则面临城市转型、缺乏比较优势的严峻困难,发展服务业的道路还很艰巨。

三、我国城市服务业吸收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服务业资金、技术、管理和经验的不足,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内部结构相比,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由于我国政府对服务业的开放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政策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外资的流入,造成我国服务业部分行业外商投资比重偏低。

2.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自2000年以来外资向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倾斜的趋势十分明显,两大行业约占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一半以上。这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泡沫趋势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外资过于集中在传统成熟行业,资本追求短期回报,造成局部产业过热,却未能充分引导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3.服务业自由化程度较低。部分产业或行业实际开放程度还较低,尤其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仍较高,尤其是金融业。

4.服务业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服务业还没有一个关于该行业的一般性法律,而己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我国城市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新一轮的服务业引资竞争中,哪个地区具有更加明显的区位优势,具有较低的经营成本,哪个地区就可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而经营成本一般包括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文化成本 。我国各城市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科学地推进服务业开放。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国现阶段竞争力还很薄弱的部分服务产业的保护要适度。

2、利用外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引导外资投向,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技术、经验短缺行业,外商投资还比较少。因此各城市政府要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投资鼓励措施,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并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其落实。

3、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塑造健全的法制环境。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立法,另外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行为也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措施,以维护市场公平竟争。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线市话 小灵通 移动通信 增值业务 短信

Abstract:The Little Smart has taken rapid development recently with favorable price strategy. The value-added service is becoming the highlight. The postponement of 3G gave market SPace for the Little Smart and changed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ere's still several problems network optimization value-added service platform billing and value-chain.

Keywords:PHS Little smart Mobile communications Value-added servicesSMS

小灵通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1.小灵通用户数增长迅猛

小灵通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追捧。以相继进驻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为标志,小灵通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3年,小灵通系统设备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新增小灵通用户1 200多万,系统容量超过3 700万门,用户总量超过2 300万;中国网通新增小灵通用户900多万,系统容量近2 000万门,实占率为60.89%,用户超过1 100万。截至2003年底,全国小灵通系统容量达到5 700万门,用户超过3 500万,网络拓展到国内31个省份的约400个城市。2003年是小灵通在国内大发展的一年。

2.增值业务成为发展新亮点

随着电信运营商小灵通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推出,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经得到了国内一大批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基于短信、无线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短消息、C-mode无线浏览、多媒体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定位、小灵猫无限伴旅等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和新的应用解决方案都将成为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小灵通业务市场为导向,以基础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在内的增值业务产业链。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将各自在技术、服务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小灵通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目前,全国小灵通短信用户已经超过1 000万,月短信发送量已超过8 000万条。各省短信业务的互通以及将来短信业务在小灵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互通也会极大地促进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

行业监管政策发挥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1.谨慎扩张策略开创了企业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的范例

小灵通以无线接入的合法身份谨慎扩张,在用户突破1 000万(业内公认的电信业务兴衰的临界点)时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强力发势,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小灵通业务发展的普遍认同,对影响政府决策产生积极意义,为营造小灵通产业价值链、推动小灵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政府政策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小灵通业务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小灵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群的大力发展,如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加工、仪表、软件、ICP、广告等。如果按照110的产业链带动比例来看,目前 3 500万小灵通用户所产生的300亿元小灵通设备市场中,总共带动的产业群使GDP增加 3 000亿元。

鉴于小灵通对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考虑到有利于固定网络运营商充分利用其富裕的网络资源、有利于业务创新以及保护电信用户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对小灵通业务的政策导向开始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具体表现在:

·2002年中国政府批准中国电信(以固定网、小灵通业务为招股项目)海外上市,表明了中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承诺保护其投资小灵通利益的态度,使中国小灵通业务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追捧的目标,小灵通业务的地位与价值日趋显现,它的发展态势开始牵动着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竞争对手、上下游产品供应商、增值电信服务商、专家、学者和消费者的神经。

· 2002年信息产业部发文废止了450 MHz CDMA系统,规范了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环境,客观上清除了以PHS技术为表征的小灵通系统的一个竞争对手。

·2003年11月17日,信息产业部《关于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同意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包含无线市话用户,并要求在2004年3月底之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短消息互联。

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中国整个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中,2003年小灵通用户增长率接近100%,从2002年的1 314万户迅速增至2003年的3 500万,净增2 100万;而中国移动2003年新增用户约3 900万,中国联通CDMA与GSM用户2003年分别增加约1 100万及1 200万。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第4篇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对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实事求是地揭示问题和矛盾,揭示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应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危机;中国铜企;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回暖,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加了20%。中国企业抓住机会,迎接挑战,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这个数字相当于“十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倍。

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铜消费量猛增,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位,2010年精铜消费达到781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41%。在旺盛的需求下,中国铜冶炼产能疯狂扩张,近5年国内铜冶炼新增产能年均67万吨左右。到2015年我国的铜粗炼和精炼产能预计将分别达到587万吨/年和891万吨/年。与疯狂扩张的冶炼产能相比,中国铜精矿资源严重紧缺,到2015年国内铜矿山金属量的供应能力预计仅可达到120万吨/年。对进口原料依赖程度持续加大,铜矿自给率从1990年的40.6%降低到2009年的23%。

基于铜资源的稀缺性,铜矿开采获得大部分的行业利润,约占铜行业整体利润的90%以上,产业链大部分利润被矿产商所占据;而且从长远而言,拥有铜矿资源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能够抵御铜价波动、加工费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矿产资源日益成为铜矿企业竞争焦点。

二、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

铜金属采选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了重创,欧洲债务危机也阴云笼罩,但是最糟糕时刻已经过去,我国铜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与转瞬即逝的机遇。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92.6%为亚洲周边国家和经济体,以及发展水平接近的拉丁美洲国家及经济体,7.4%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以合资方式为主,转变为国外销售、参股控股、跨国并购、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等多种方式。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也已经遍及大部分经济领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及农林牧副渔业,其中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流量57.1亿美元,同比下降57,2%,仍占8.3%,年末投资累计存量达到446.6亿美元,占比14.1%。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后危机时期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得到了发展。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相关鼓励政策的支持,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国际转移,均赋予了铜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截至2004年底,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仅为59.51亿美元,2004~2005年的两年内是一个平稳增长期,变化不大。2006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85.4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4倍。2007-2008年变化也不大,2007年为40.63亿美元,2008年为58.24亿美元。2009年为133.43亿美元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一年我国采矿业的对外投资额比过去两年加起来还多,而2009年正好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截至2010年底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46.61亿美元。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状态,各国为了挽救本国经济,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而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冲击者和受害者。如何直面苦难,转危为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第一,后危机时代,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调整是势在必行,这其中肯定会逐步减少对澳大利亚等成熟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逐步重视东盟区内直接投资和资源类产品的合作。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其中投资合作有望成为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双方于2009年签署的《投资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的投资体制,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中国铜矿企业应把握利用这一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对东盟区内的铜矿资源采选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欧洲债务危机也给了中国铜矿企业抄底海外优质矿产资源的大好时机,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限制外资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美国、欧洲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无力竞购海外优质矿产资源而改变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国内市场,比如法国开始实施鼓励外国企业投资,特别是扶持外国对创新项目的投资。2010年3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全球投资大会上,英国大力宣传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来缓解其债务压力、促进经济复苏。但也要注意到,近些年来中国铜矿企业并购海外项目的失败案例时有发生,仅仅具备资金实力是不够的,中国铜矿企业要选择好的合作项目,对投资合作项目的可行性、业主的实力和资信情况作全面客观的评估。在签订合同时,首先要仔细斟酌合同条款,找出可能隐藏其中的法律陷阱。此外,还应明确对方违约时相应的补偿和惩罚条款、出现争议时的仲裁条款。对带资承包项目,要明确落实有关担保条款,减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损失。

第三,在客观理性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遵守当地法律,适应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注意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积极地去适应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履行投资承诺,与本地劳工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避免劳资纠纷。此外,要对环保问题格外予以重视,加大环保力度和环保投入,按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尽量减少排污量。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合理地排污付费。所以中国铜矿企业要想在国外顺利开发铜矿资源项目必须走属地化道路。

第四,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很多铜矿资源项目所处地区目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这些国家工业配套差,单个项目很难配套。企业无论是原材料采购还是成品本身的销售,都需要全部或部分依赖国外设备、原料及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经营成本较高;并且第三世界国家政权和政策多变,政治风险较高,投资这些国家一定要注意风险的控制,争取早开发,早投产,尽快收回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冰川,祁世兵.中国企业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现状及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11.42.

[2]曹桂华等.我国矿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9.

[3]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4]曹异生.国际铜矿业进展[J].矿业与投资.2007.4.

[5]张燕生.后危机时代[J].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重要[J].国际贸易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张波(1983-),男,湖北人,博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第5篇

冯超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在30年时间里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飞跃,并且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已经构成了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引起了这些国家的防范。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引进、优势产品等方面也和中国展开了竞争。

一、30年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各种资源和原材料,同时工业品也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了不断升级,为产业升级积累了资金,国际贸易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助推器。

(一)世界市场是中国推动工业化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上看,成功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当时世界工业品出口的大国,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30年,也是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0年。1978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只有206.4亿美元,存在1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口换汇都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交换中国自身缺乏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设备,中国工业不断升级和壮大。在顺利积累到发展资金,实现工业起飞后,国际市场又成为中国发挥规模经济的重要渠道。到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2073亿美元,是1978年的107倍,出口总额名列世界第一。

(二)中国从发达国家获得了相当多的资本来源

工业化的起飞阶段需要相当规模资金的投入,中国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对FDI(主要是工业项目)采用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罕见的鼓励政策,成为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79―2008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526.13亿美元,这些投资中超过60%投向了制造业,到2006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比重下降到31.2%,国内非国有企业占37.2%,“三资”工业企业占31.6%。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被外资挤垮,恰恰相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份额在1994年达到最高的6%之后,尽管此后从绝对值上看仍在上升,但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2008年在GDP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到2.3%,中国已经形成了资本自我积累的能力,成为世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大国。

(三)中国从发达国家获得了相当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目前财富500强中有450多家在中国投资,投资最多的制造行业为电子和通信设备、电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100家,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吸收外资还通过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等渠道对本土企业产生了多种技术、管理的外溢效应,本土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已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9.2%,为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远远高于美国的19%和日本的22%,中国工业化需要的大宗产品,如铁矿石、原油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主要出口伙伴为欧盟、美国和日本,占出口总额的约50%,如果将香港转口贸易考虑在内,这一比重更高。而出口一旦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

(二)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由互补转向竞争将导致更多的摩擦

从1978年到2009年的30多年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从不到1%提高到9.6%,与此相对应是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下降。从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优势产品主要是玩具、纺织品、原材料,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资本的积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工程机械方面的竞争力开始提升。2006年下半年,中国开始成为机械产品的净出口国,出口覆盖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囊括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利益既得者之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出现。据2009年3月份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过去一年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受害国。

(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在传统产业展开竞争

世界上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西、东南亚国家等,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土地价格等更有优势,在建立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后,将对中国在吸引跨国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等各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

2005年开始,人民币开始对美元升值,迄今为止,人民币升值达到22%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上涨同样的幅度才能达到原来的盈利水平。作为以质优价廉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来说,如果大幅度提价意味着部分市场的丢失,如果不提价则意味着要压缩原本就不高的利润,一些企业因此将出现亏损和倒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地位将下降,因此必须通过产业升级获取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