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雪节气诗句

大雪节气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雪节气诗句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第1篇

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个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灵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打油诗”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落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

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地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形象地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共产党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引句见词《念奴娇・昆仑》)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第2篇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第3篇

民国时期,新体诗慢慢出现。民国以后,诗入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现代歌词作为一种文体,特点越来越明显,但歌词与诗歌已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尽管如此,将传统诗词或现代人的古典诗歌谱曲演唱并不鲜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沁园春・雪》就是。

一些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的过程中采用配乐朗诵或者演唱的方式,试图还原本词的内涵。笔者认为,朗诵是诗歌教学题中应有之义,演唱则有些游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如上《与妻书》这一课,播放电影《与妻书》的主题曲未必是合适的选择,但关于词的教学,采纳经典配曲,则是符合词的原始特征的。

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9年,《沁园春・雪》的配乐一共有九首,有合唱、独唱等不同形式,其中以生茂、唐诃的女高音领唱、合唱,田丰的男中音领唱、合唱流传最广,最为出色。教师选用这些编曲是为了促进教学,但如果对曲调和音乐内容一无所知则对教学毫无意义,因此,本文拟从音乐角度对以上两支乐曲简要评析,希望对活跃语文课堂有所裨益。

生茂、唐诃版的《沁园春・雪》,吸收昆曲素材,重在抒情。

昆曲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的古典戏曲遗产,对许多地方剧种有广泛深厚的影响。昆曲精致、高雅而含蓄,尤以细腻悠长的表演形式见长,它比京剧等北方剧种细腻委婉,又比黄梅戏等同类剧种大气,更有文学性。生茂、唐诃的《沁园春・雪》,在南昆起伏多变的旋律线条中融入北昆的硬挺、遒劲,既有激越、舒朗的阳刚之气,又有缠绵、委婉的抒情气质。

该曲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昆曲《李慧娘》的影子。如序奏主题的开始,前缀音和其后的两个音形成了连续的四度上行,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和诗词内容相联系,营造了宽广辽阔的画面。

“北国风光”主题作为上阕的开端,以长句的形式出现,形成了宽广、深情、激越、绮丽而又坚毅的形象。“万里雪飘”语势凌厉的演唱使人感受到北国严冬冰雪世界的肃杀气氛。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为句式较为整齐的描述,音乐处理上与词相配合,仿佛从容而舒缓的诉说;上阕的末句,“须晴日……”采用了在前句的扩充中进入的方式,使本句在妩媚感中凸显了“分外妖娆”这一主题。

作品的下阕从一个长句开始,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内容是追溯历史,曲式上与之相配合,运用了类似复乐段的结构。说唱风格的戏曲音调及雅乐调式的运用,不但表现出极为惋惜的语气,更是明显增强了作品特定的评说气氛。在评说历代帝王时,采用了利于表现雄放悲壮气势的商调式,在听觉上产生明亮悲怆的印象。

乐曲结合词牌的上、下阕内容,在类似复二部曲式、同时更接近“曲牌连缀体”的结构中,吸收昆曲的音乐素材,以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凌厉的语势赞美了绮丽的北国风光,在对历史的沉思和现实追问中,强调了今人的历史重任。

而田丰版的《沁园春・雪》,则吸收京剧素材,更重描述。

田丰版的《沁园春・雪》,音乐主题吸收了京剧《十三妹》西皮唱腔的音调,作曲家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将西皮曲调融入作品作为主题的整体架构,但个别乐句、乐节都只是节录,有的片段选取了几个不同出处的京剧素材加以综合。

如由男中音独唱开始的“宽广险峻”主题被作者处理成了两个乐句,即前一个乐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和后一个乐句“万里雪飘”。乐曲将西皮曲调大量缩减,抽取了一头、一尾的骨干音,将结尾两音提高八度,使听者的视野随旋律的上扬而更加开阔;“千里冰封”的旋律从高至低、结尾处转而作纯四度上扬,加之“冰”字上顿音和保持音的艺术处理,在铿锵有力的表述中,险峻的自然风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序奏的开端以铜管全奏开始,高音区的号角音调似在远方响起。全乐队三个八度的齐奏表现了宏大、粗犷和苍劲的效果,当它与合奏部分相交替时,营造了“一唱众和”的气氛。追溯历代帝王部分,配合小提琴的是木管乐器中高音区的和声层,以高度的色彩性发挥了写意功能。小提琴的伴奏灵巧地衬托着“唱腔”,不但与京胡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额外多了一份典雅。竖琴较多地发挥了诗意的伴奏作用,特别是在晴日雪景的段落中,与铝板钟琴一起描绘了壮丽的景色。

京剧的风格一般既有高亢激越的特色,又有浓郁深沉之韵味,京剧中的西皮唱腔感彩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常用以表现喜悦、激动、高昂的情绪。田丰的《沁园春・雪》吸收京剧西皮的素材,旋律华丽明快,节奏铿锵有力,作品融入了西皮明朗、流畅的特色,展现了原词慷慨激昂、气势宏伟的审美特征。

笔者认为,解读经典文本我们既不能随意另立新说,也不宜故步自封,更不能缺乏阅读主体的独立思考。本文仅提供一种解读和评判的新视角,希望能引发大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娅.《沁园春・雪》两个版本诗词歌曲的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第4篇

一.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南朝人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前两句写诗人遇到驿使(古代送信的人),便攀折一枝梅花,托他送给相隔千万里的边塞的朋友。不用书信,而用梅花,足见二人的亲密关系。后两句采用借代手法,“一枝春”指代梅花,隐含诗人对朋友真诚的情谊。诗人托驿使捎去一枝梅花,想让友人也能分享江南的灿烂春色,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对感情的无比珍视。

二.借梅花勇于在严冬开放,表达先驱者独领、率先垂范的精神。南宋爱国词人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此诗明写梅花为了传播春天的消息,不畏雪压霜欺,冒着严寒,在早春独自绽放;暗写诗人面对南宋主和派把持朝政、苟安江南一隅的局面,率先举起要收复失地、恢复河山的大旗,张扬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三.借梅花傲对坚冰寒雪,表达坚强不屈的精神。南宋陆游的《落梅》之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第一二句用寒冷的冰雪、凛冽的寒风来衬托梅花的坚强,用众花衬托梅花的坚贞。后两句用梅花宁愿随风飘落,也不向掌管百花的东君乞怜,不让自己高贵的心灵下跪,借此表达诗人自己面对政治强权的威压,坚贞不屈的气节。

现代将帅诗人的《红梅》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同样是借红梅的傲寒斗雪,表达诗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借梅花开在皓白的冰雪之中,表达一种清雅高洁、不入流俗的品格。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宁愿置身于冰雪覆盖的树林,也不愿跟桃李混杂在春天的芳尘之中。梅树一旦开花,清香散发出去,天地间立即充溢了融融春意。诗人以冰雪林中的梅花与混迹芳尘的桃李相对照,以颜色的洁白和香气的清幽,突出了白梅的高洁清雅。此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五.借梅花的枯萎飘落,满地狼藉,表达诗人的感伤和消沉,痛苦和不幸。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片一二句,是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三四句是说梅花在黄昏时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写梅历尽磨难和打击,但依然芳香不改。这首咏梅词借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遭到主和派打击后,自悼自伤的消沉情绪。

六.借梅花开在祁寒的冬天,傲对冰天雪地,表达一种高昂豪迈的情怀。《卜算子·咏梅》上片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两句点出四季的变化,春去春又来。后二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悬崖”表明环境如此险峻,“百丈冰”显出寒威如此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开放,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豪迈精神。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托梅寄志,表现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里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第5篇

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得安静不张扬,美得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映辉,明也。

全国各地,赏雪的绝佳处数不胜数,且各有特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山巅,有一美景叫“南山积雪”,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的银光,乾隆皇帝曾写诗咏道:“芙蓉十二列峰容,最喜寒英缀古松。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北京的“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每当雪日初晴,座座山峰白雪皑皑,美不胜收。杭州的“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在云南大理,洱海与西岸苍山积雪交相辉映,构成“银山玉洱”,在当地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中,惟雪景与月景最为引人入胜。台湾终年高温,长夏无冬,但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著名的“玉山积雪”就是台湾八景之一,因山上常年积雪,故有“玉山”之称。在隆冬季节,一座座银装素裹的山峰,与苍翠的林木相互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时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看到飘飘的雪花,总会联想起各种各样的咏雪诗。

咏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咏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下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可见此诗极具诱人的娱乐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咏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咏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一下子就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共产党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

此时,倘若细细品味一些嵌有“雪”字的对联,则更添几分情趣。

相传,宋代文豪坡任杭州知府时,曾到当地一寺院内游玩,并在寺院内的一亭中融雪煮茶,时人便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并撰一上联:“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但一时难续下联。直至数百年之后的清代,西泠印社创办之后,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才续了下联:“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上下联得体工整,妙思巧成,耐人寻味。

宋代文豪坡常与黄山谷作对互娱。一次,两人外出游玩,不知不觉已晚霞满天,黄山谷便借景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坡不甘示弱,随口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话音一落,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原来上下联巧在各自嵌入词牌名《满江红》和《普天乐》,且与各自联句融于一体,让人击节称妙。

南宋进士李焘幼年时就能与人吟诗对句。一次,他的私塾老师路过池塘,触景生情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跟随的李焘应声答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想象奇特,风使水“皱面”,下联对答巧妙,雪让山“白头”,纵观上下联,联语赋予绿水、青山以生命感,新意迭出,令人叫绝。

明代学者王j少年时才学过人。一年冬天,其父见雪过天晴,屋上的积雪融化,即景吟出上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并要王j对出下联。王j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上下联虽语出自然,却自然中见新意,读来极具情趣。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寻访浙东四位才子,一天路过一凉亭。遇凉亭中的四人谈吐不凡,便聊了起来,其中一位姓高的的才子吟出一上联:“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吟罢,拱手请纪晓岚续对,纪晓岚随即对道:“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众才子听罢,不禁击掌赞叹,连夸纪学士才华出众。

相关期刊更多

大连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