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为异常学生 个案分析 处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36-02

一 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个案分析

案例:某高职院校大二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家境不富裕,高中成绩优异但高考发挥失常被高职院校录取。大一时同学们普遍反映此学生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喜与人交流,偶尔会抱怨学校、专业不如意,但没有什么异常举动。自大二开始表现出异常:逃课在宿舍,行事神秘,起居时间异于其他同学,与同宿舍其他同学矛盾渐生。当同宿舍同学将问题报给辅导员后,该同学将其他同学赶出宿舍,自己反锁在宿舍内,不让室友入内居住。老师及同学想与之沟通,她置之不理。问题发生后学校及时联系其父母,可是其母亲表示孩子是在学校出的问题理应由学校负责,拒绝到学校与孩子见面。为此,学校又专门发出家长告知书告知该学生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可是该生家长置之不理。

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很具有讨论和研究的价值,在此学生身上体现出很多当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对高考成绩期望值过高,进入高职院校心理落差太大

很多高中生被教师和家长灌输一种观念:只有考进好大学才能有好前途。教师和家长的初衷是鞭策学生好好学习,但一部分学生却理解成没有考入好大学就是人生的失败,认为考入高职院校是一件丢人的事。因此开始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成功与否与学历无关而是与能力有关。作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更容易得到认可并获得成功。

2.心理困惑未得到及时疏导,引发心理障碍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大部分人能够通过自我排解、同学沟通等方式自主处理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悲观的学生来说自主的心理调节往往都是朝不良方向发展。特别在注重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加考验学生的协作能力,而对于内向、悲观的学生很难融入这样的学习环境,也往往导致学习能力及成绩的落后,日积月累下形成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不良家庭、问题父母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方式是否正常

在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学生,同时也看到了问题父母、问题家庭。在得知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行为异常后,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会在第一时间积极解决问题,但在案例中这位家长却不肯来学校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间经常性吵架、父母酗酒或吸毒等不和谐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非常容易影响大学生心理,导致行为的异常。如有些家长对自己子女过分冷漠、严厉或过分保护等都会影响子女的行为方式。

当然,导致高职高专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很多,笔者不能一一解释,本文主要针对案例解决如何处理行为异常的高职院校学生事件。

二 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处置对策

笔者认为行为异常学生问题应该从事后解决和事前预防两个层面来解决。

事后的解决通常是无奈之举,目的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降低事件中学校可能承担的风险。

1.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问题的事后处理

出现学生行为异常事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并且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解决对于恢复正常的学校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学校对行为异常学生处理的正常的程序:(1)及时与家长联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后,领导及教师最担心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包括行为异常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其周边学生的人身安全。在维护人身安全方面最基本的是保持异常行为学生的情绪稳定,而最能发挥此作用的就是家长。因此,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让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2)由家长将行为异常学生送医院治疗。这里就涉及对行为异常学生谁有权利将其送医院的问题。精神卫生法(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第二十六条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其监护人、近亲属、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其监护人、近亲属并应当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由此可见,由家长送医治疗比较妥当,学校强制送医会存在很多风险。

如果家长在得到学校的通知后能够将其送医治疗,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学校也不用因学生的过激行为而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现实中总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导致不能按正常程序处理问题。

第二,家长拒绝合作时学校的处理方式。如本文案例中提到的家长就拒绝到校与学生沟通,拒绝带孩子接受治疗。这无疑让高职院校陷入两难境地:家长事后否认接到学校通知,认为学校未及时制止行为异常学生导致严重后果,高职院校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劝退行为异常学生,学生及家长拒绝承认有精神问题,高职院校有可能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如何使学校降低或规避承担责任?

公证送达家长告知书,规避风险。在本文案例中,学校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处置方式以电话及家长告知书方式告知家长都很好。但是针对本案例中的家长来说,学院采取前两种方式可能存在风险:家长事后拒绝承认收到通知,以此为由要求学校赔偿。遇到此种情况,最有效的方式是公证送达家长告知书。首先,家长告知书中需要明确说明学生的情况,并告知家长因家长原因未及时送学生就医,学校不承担责任。其次学校召集快递人员及公证人员送达家长告知书,也就是所谓的“公证送达”。具体的做法是学校指定快递人员送达家长告知书时,同时邀请公证处两名公证人员对家长告知书进行公证,快递人员送达后将有家长签字的回执由公证处进行公证,学校留作证据。这种送达方式就比一般的送达方式更加严谨,效力更高。但更加保险的方式是由学校派专人和接受委托的两名公证人员一起送达,即使发生当事人拒签情形,只要有公证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作证即为送达。不过第二种方式成本会很高,采取第一种方式完全可以解决证据效力的问题。

劝退行为异常学生。一般情形下,学校不愿劝退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完大学教育。但是,像本案例中的学生家长不配合送医,学院是可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退学处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在本案例中,学院并未采取劝退的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无权劝退。以精神疾病问题劝退学生很有可能会引发纠纷,但在该生满足第一款、第四款规定时,学校劝退学生引发纠纷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2.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问题的事前处理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异常行为往往会有前兆,因此事前的引导和预防可以更好地挽救学生。笔者认为事前处理应该秉承三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化原则和多级监测原则。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是国内外心理教育的两种方式。国外强调心理咨询辅导,国内强调教育过程引导。国外高校大多认为心理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过程,采用一对一或面对面的个别心理咨询方式,或者开展主题明确具体、针对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国内高校则强调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与心理讲座、编写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材、组织模拟心理训练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等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

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国内普遍实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合中国国情,但是针对性较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纳国外的心理咨询辅导则可以解决个别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

第二,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化原则。一般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会有新生入学教育,其中包含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通常采用的是1966年日本编制的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UPI主要以新生的精神状况加以调查,了解他们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或者疾病。这项工作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有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没有专门机构来分析新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形成心理档案。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档案包含成绩记录、政治、品德鉴定等内容,但就是没有心理档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势在必行。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首先有利于更加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最后为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心理健康多级监测原则。行为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导致的,预防行为异常需从心理预防出发。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实行辅导员与班主任两级管理制,这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心理监测。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注重技能,因此在学制内会有很多实训课程,通常实训会以小组组织方式开展活动及考核。这种学习小组的方式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及监督,一旦其中有同学出现异常情况时,其他同学可以在第一时间上报老师,便于教师及时处置。笔者认为多级监测需要体系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2篇

下面我试图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上述观点。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表现

个案基本情况:马XX;男,17岁,自费进校;李XX,男,18岁,公费生。两人情况相似,且形影不离。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抽烟喝酒,奢侈浪费,经常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翻越围墙,通宵不归,日常行为习惯极差。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鲜明,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甚至睡大觉,不能完成作业,逃避考试,逃避上课,学习成绩极差。

3.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更为严重的是,二人均有自残行为(用烟头将自己的手臂烧7个点,腐烂了好几个月;还用小刀在手腕上划了几十条小口子)。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们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畏难怕苦,缺乏进取心,贪玩不会自控,学习能力低,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一)马XX和李XX都是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十分困难,没有太多的钱供他们。而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家庭环境好,生活富裕。这使他们二人心理严重不平衡。(二)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往往是打骂,讽刺挖苦,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们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怪、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们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山重水尽疑无路”――综合施教,效果甚微

根据他们的问题成因,我采用了系统的赏识教育方法,从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开始,到不断地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一年里我坚持对二人进行赏识教育,虽然中途有些许进步,但是总是不稳定。其最终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根本的转变,而且变本加厉。每次都是因为严重违纪,给警告处分,已至追加到留校试读。或许是我对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不对,也许是马XX和李XX二人不适合赏识教育。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我却不知道能教好他们的那位老师在哪里?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劝其退学,峰回路转

马XX和李XX的表现越来越差,经常半夜翻越围墙,外出上网,或者喝酒喝得乱醉如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严重干扰课堂纪律,甚至老师上不下去课。更为严重的是,2010年7月13日晚上10点,二人将高三(2)班佘XX用啤酒瓶将左臂打伤,缝了8针。而马XX和李XX行凶后逃之夭夭。后来了解到,马XX和李XX与佘XX并无过节,纯属马XX和李XX寻衅滋事,且他们当时是对准佘XX的头部猛击,如不是佘XX伸手挡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全校震惊。最后学校决定对二人给予劝其退学处分。二人被接回了家。但一个星期后,马XX和李XX二人来找我,说叫学校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我没理会。其后马XX和李XX和他们的父母又多次来找我,陈述他们的悔改之意。我终于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向学校报告批准后,重新收他们来校试读。不想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纪律学习上都有很大进步。现在他们已经在班上属于中等成绩了。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压力 逃学 关爱 尊重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8-02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轿车已进入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更是使人眼花缭乱。身处农村的人们也不甘落后,纷纷进城打工,留守儿童也随之诞生;也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望;家长之间关系紧张或离异;学校滞后的惟分数论的评价手段……所有的压力均转嫁到天真无辜的学生身上,加之丰富多彩的社会娱乐生活的吸引 ,致使部分农村小学生用逃学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另外,学习上的压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学生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

曾有过一个学生,原是班干部,品学兼优。可是,上四年级时,竟然逃学了!于是,我与她做朋友、谈心。了解缘由后,我除了在思想上教育她,感化她,我还抓住她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特点,特意安排了一个数学学困生跟她坐,让她在帮助同桌的同时,督促自己认真学,重新找回自信。她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又回到了之前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习上的压力,主要在于害怕学习或厌烦学校的管教,有的是因为成绩差,在学校里容易感觉自卑;有的是害怕考试,害怕老师检查作业;有的是因为和同学的关系处得不好;也有的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感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我所带班上一个学生曾染上了厌学的坏习惯,隔一两个星期就有一天半天不来上学,反映到家里,他的父母才知道情况。因为他平时表现得很正常,忙于打工的父母没有看出任何破绽。在得知儿子的不良表现后,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情况仍不见好转,我也为此伤透了脑筋。与他多次接触后发现是由于学业难度的加深,原本学习还算优秀的他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偷懒的心理包袱,便经常找借口逃避上学。因此,我一方面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主动去关心儿子,彼此沟通。另一方面,我与其他科任老师通力合作,重视对该生的帮助,还发动班级同学一起配合,让该生感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我也多次与该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并针对他对写作感兴趣的特点鼓励其写作,逐步树立自信心,又重返学校正常学习了。

从所接触到的学生逃学个案分析,要矫正学生的逃学行为,我认为首先要做到早期预防。因为学生逃学是有预兆行为的,如给老师“编织”的请假的借口明显不真实,或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所以老师要重视有关逃学的迹象,查清学生是否有逃学的行为,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于多次逃学的学生,不能简单地给予严厉的责备和处罚,而必须先弄清逃学的原因,在明白症结的基础上,制订教育和帮助的方案、措施,深入细致耐心地对逃学少年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提高对逃学离家危害的认识,增强自尊心,明确学生的责任感,用行动来克服学习障碍。

其次,班主任必须与家庭密切配合,只靠学校或家庭的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班主任还要注意师生全力合作,关心逃学学生,使他感到学校和师生有吸引力;矫正逃学行为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行事,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能让学生逃避问题,老师和家长也不能逃避问题,一旦学生的心理症结解除了,他们又会重新去学校学习的。

再次,要转变家长观念,做“懂孩子”的家长。农村学校的家长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凭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导致逃学学生的过激行为,对返回校园没有方式,反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要请家长尊重学生,照顾学生的情绪,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将家长之间的矛盾强加在孩子身上,要考虑孩子的感受。

最后,提倡赏识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基础教育“树人”的根本职能严重错位,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量的“中差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社会的歧视。个体的价值被人们忽视,很可能自暴自弃,逃学就是其中的一种逆反行为。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88-02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张艳,女,19岁,在校大一学生,在校住宿。读大学前一直与父母同住。父亲是普通职工,母亲下岗在家,详细询问和调查后,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和严重的精神疾病,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和遗传。高中文理分班时,经父母劝说选择文科,高考成绩不理想。开学后父母将其送去报到。

2.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感到委屈,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认为大学生活没有意思,回到宿舍感到恐惧,和同宿舍同学相处感到焦虑。能坚持上课,但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3.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无食欲,经医院检查无身体疾病。无家族病史和精神病史。

4.社会功能。不能和同宿舍同学和睦相处,与宿舍同学吵过架关系冷漠。能坚持上课,但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较低,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5.心理测验结果。(1)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分:粗分47,标准分58,为轻度抑郁。(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分:粗分50,标准分62,为中度焦虑。

二、求助者个人陈述

本诉:进入学校四个月来不能适应宿舍生活,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害怕与同学相处,心慌焦虑、情绪低落,前来咨询。

个人描述:我从小就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性格内向,比较温和,对学习的期望也很高,但高考失误并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对考入的这所大学自己并不满意。进入大学后发现同宿舍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家庭条件也要好很多,我觉得因为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最好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宿舍的同学对我都不理不睬,故意冷落我。军训回来后的一天,同宿舍的同学说她的手机不见了,同学手机丢失的时间我刚好在宿舍,我觉得大家都认为其他同学都有手机,只有我没有手机一定是我偷的,我感觉大家当时看我的眼光就很特别,对我更冷淡了。尽管后来同学的手机找到了,但一想到这件事情我就不想待在宿舍里,感觉和同宿舍的人很难相处,没有知心的朋友。一天晚上宿舍熄灯后,我想早点睡觉,宿舍里的一个同学一直在打电话,我想她肯定在嘲笑我没有手机,后来我说她打电话影响到我学习了让她小声点,她很冒火就和我吵起来了。从那以后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差了,我想宿舍里的同学都看不起我,都在孤立我,我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我不想住在这个宿舍,也不想在这个学校学习,只要回到宿舍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和班上其他同学也无法交往。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甚至想请假逃课。我想这样下去我大学也完了,特别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心理咨询师观察与家长反映

1.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求助者跟随父母一同来咨询,身体健康,智力发育是正常的,性格内向,情绪低落,有自知力,有需要帮助的明确要求。叙述与交谈较正常,但在谈到同宿舍同学时,心情显然很担心和焦虑。

2.来访者父母叙述的情况。张艳从小懂事可爱,她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爱面子,自尊心比较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自从宿舍里同学丢失手机那件事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曾提出要搬离那间宿舍或休学,但父母没有同意。强制送去学校,但无法坚持正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显得烦躁、不安,有时向父母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1.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1)精神状态:求助者智能完整,烦恼、焦虑,情绪比较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知力完整,不愿与同宿舍同学交往,与同学交往出现障碍。(2)相关资料:被怀疑偷了宿舍同学的手机,因为休息时间打电话问题与同学发生争吵。(3)资料可靠性:可靠。(4)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表现出的症状起源于宿舍中发生的相关联事件,从本质看和求助者的认知、信念不合理有关。

2.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心理咨询诊断标准,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2)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①确定是否属神经症:基于正常与异常心理判断的三项原则,张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认知、情感、意志协调,有自知力,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具有稳定的人格,精神病可以排除。②从临床表现来看,张艳有一定程度的恐怖、焦虑、抑郁情绪伴有躯体症状,并出现了回避行为,但求助者内心心理冲突是与现实宿舍生活中矛盾有关,因此不构成神经症,属于常形冲突。③张艳心理冲突出现已超过两个月以上,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出现泛化,严重影响了正常学校和宿舍生活,可排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通过协商确定本次咨询欲达到的目标

1.具体目标和短期目标。缓解当前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学会一些简单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与宿舍同学的相处方式,缓解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减轻对宿舍生活的惧怕。

2.最终的目标和长期目标。帮助张艳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提高和完善其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处理和应对在学校生活遭遇挫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六、制定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1)采用的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2)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提出人们的悲伤和痛苦不是由外部事件所造成的,而是人们不正确的态度、看法和评价,因此改变人们的认知会减少情绪困扰。其理论依据为ABC理论。通过与来访者对话,找出具体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扰和不适感(C),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最终修通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不良症状可以减少或消除。

2.咨询时间与收费。(1)咨询时间安排:每两周一次,每次60分钟。(2)咨询与心理测验收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义务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步骤

1.首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与诊断。目的: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与寻求帮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张艳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张艳寻求改变的意愿,并最终确定咨询目标。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程序:填写报名表格,咨询师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相关事宜及要求;进行摄入性会谈,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来帮助张艳父母描述详细信息,用同情心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探索求助者的心理困境与改变意愿,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对求助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测验;做出初步诊断;向求助者父母反馈测验结果和初步诊断;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步骤。

2.咨询阶段(第二次至第五次咨询)。第二次心理咨询。目的:进一步强化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积极认知;教会其放松。方法:谈话、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放松训练。步骤:合理情绪疗法:张艳说:“我感觉宿舍的人都看不起我,对我很冷谈,疏远我。”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想,她说:“因为我成绩一般,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她们有的东西我都没有。”心理咨询师指导张艳根据以下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罗列出来:诱发事件A:宿舍同学手机丢失,和舍友吵架。不良情绪C:紧张不安,烦躁。不合理信念B:(1)成绩不好,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同学就看不起我;(2)同学睡觉时打电话是故意气我。布置家庭作业:在纸上列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并大声朗读和领会;反复训练,每天2~3次达到放松。第三次到第四次咨询:目的:进一步巩固重建认知结果和放松训练;对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的争论,并使用“黄金法则”,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法:“产婆术”辩论技术。家庭作业反馈:张艳说没找到自己很多优点,问父母和同学后知道了一些,大声朗读后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优点和价值”。过程:(1)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2)帮助救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树立合理信念。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进行自我不合理信念辩论,进行一些与他人交往的人际能力练习,如面带微笑,遇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五次至第六次咨询)。目的:检查咨询结果,巩固咨询效果,强化新的观念,从而使求助者能灵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成长。方法:暗示法。过程:(1)对前几次咨询进行总结,并总结她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同学有何影响。(2)强化求助者的积极自我暗示: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对面镜子微笑一分钟,在心里默念“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遍。(3)建议求助者学习和模仿社交技巧和方法,提高社交技能。(4)施测:SAS、SDS,并与咨询前对照。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回到宿舍不再紧张,跟舍友相处氛围缓和了许多,不再感到她们都在针对我,比以前更开心了。

2.他人评估。父母老师同学反映,张艳能够按时上课,和同学正常交往,在宿舍能主动和同学打招呼。

3.心理测验复测。(1)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无焦虑。(2)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无抑郁。

4.咨询师的评估。后续回访中发现本次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艳的恐惧情绪得到消除,提升自信心和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咨询过程能较完整的组织。张艳及其家长认为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和老师交往,提出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并与咨询师就长期咨询方案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11,(6):22,68,240.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5篇

厌学症成为目前青少年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屏障,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武断强迫,应讲究策略和方法。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和志向。(2)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

二、分析原因及对策

1.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是由于他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是寻找玩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中往往偷懒取巧。当遇到疑难,当受教师训斥、冷漠,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某些诱惑之后,产生厌学心理。

2.对策

(1)确定目标

首先通过谈话的方法帮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目标犹如黑暗中的灯塔,能给夜行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

(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室,作为任课教师的我总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鼓励其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品味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3)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家长对孩子高期望严要求,与孩子的实际反差很大,当孩子不能轻易获得成功,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为难和厌倦情绪。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家长尊重客观事实,正确评估子女学习状况,帮助他们确定既能达到又能不断超越的学习目标,实施梯度发展策略。

(4)与其他教师沟通

一次知识点默写时,我预先告知了小红,要他认真复习。第二天,他的默写得了75分,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同时,其他的任课教师也配合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结果与反思

1.结果

在教师、同学的共同关心下,小红开始课堂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看到他的进步,他父母非常高兴,说将进一步配合教师,使他进步得更快。

2.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