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创新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水蒸气顶起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一、树立创新教学新理念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化学教育教学新理念.

1.拓展自身的知识广度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都已经不够了.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知识量是按指数增长的,二是“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应该尽量使自己拥有一眼“泉”.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充电,同时不断利用先进的现代媒体.通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引入课堂,超越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教学目标的分类基本上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该法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需要全面的化学教学评价才能确保该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有义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让他们把我们看成威胁和处罚他们的人,如果这样,师生之间必然有一条鸿沟,课堂将成为师生力量相互角逐的场所,而不是一个艺术的乐园.”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潜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实际有意识地用一句美妙打趣的“台词”,一个滑稽的动作表演,都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自觉地做好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记录.

2.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实验现象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许多化学家的伟大发明正是源于好奇心.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说,由于他学生时代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他选择科学研究作为终生的事业.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了苯分子的结构,也是他的好奇心使得他对蛇的盘绕卷曲能够进行镇定的观察思考,最终解决了化学界的又一难题.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中常常需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辅助教学,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问题解决的多种方式与策略,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决策依据.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1.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有新的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在一个化学实验中,其现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燃烧、爆炸、发光发热等现象.因此,观察不仅仅是用视觉,还要用到嗅觉和触觉,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应用感官,带着问题多角度细致观察,以获取全面的信息.

2.注重实验能力是培养创新之本

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化学实验的操作与设计能力.学生的操作能力可由教师的规范严格指导,加上学生自身勤练习造就.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比较高.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被淘汰,素质教育也早已深入人心,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则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导方向.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目前,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价值的创新,指因个体的发现和创造为人类社会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二是指个人价值的创新,它指个体发现和创造出相对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创新教育,是指在中小学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课本,而应该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通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分析可知,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种学科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和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重视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渗透德育,如我国古代化学科技的领先(如炼丹术、火药、冶铁等)与近代化学科技的落后对比,我国化学工业的状况(如石油工业、钢铁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侯德榜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创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重视化学史和热点社会问题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如,有关拉瓦锡“燃素”学说提出“氧化”说;凯库勒由梦境得灵感提出苯分子结构;门捷列夫从玩牌中得到启发排出元素周期表;维勒首次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等化学史实.还有太阳能的循环使用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了解如果模拟叶绿素的功能,通过人工方法使光合作用获得成功的话,那么可以一举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和能源危机两大社会热点问题等.这些都可以教育学生:科学的发现过程是创新过程,科学成果往往属于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引导学生关注创新,从而树立学生立志创新的坚定信念.

3.重视实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钾与水的反应,喷泉实验、银镜反应、爆炸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只有这样,方能起持久、稳定、动力和调控作用.

4.重视课外活动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1.1情境教学

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我们认为教师应该要重视药物发展史的介绍,通过介绍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发现史,将本学科发展的基本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再现经典药的研究背景、思路历程,用前人的经历对学生进行熏陶,使他们了解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跟随药物发展的曲折经历体会研发人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历程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欣赏他们细心、睿智、坚持和协作等优秀品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人格基础,并将前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创新经验。同时在故事中学习经典药物的各个相关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记忆。这要求教师多关注药物的发现史,熟悉各类经典药物的研究过程。比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西咪替丁、盐酸氮芥等都是很好的实例。

1.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兴起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反应良好。通过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恰当的运用教学内容来解决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化学治疗药磺胺类药物学习时,我们将学生假定为上世纪30年代的药剂师,一位尿常规检测显示酸性并且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病人出现了结晶尿的情况,请同学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计算不同pH情况下磺胺类药物的分子离子比,提出解决方案并分析药物结构对这种现象的影响。学生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中运用自己所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有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它们的逻辑思维。

1.3问题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是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只是填鸭式地接受知识,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问题式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多问几个怎么办,为什么,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在听课过程中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得出一些相关结论,找到相关学习内容的核心和本质。在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第六章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一章,为什么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在同一章里学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用了俩个名词,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吗?再比如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学习中,内源性的激素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要进行结构改造?改造是怎样进行的?改造后效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思考中听课,从本质上掌握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听课效率。

1.4鼓励学生重视交叉学科的学习

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关心相关领域的知识、著作及最新进展,不仅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还应有广度。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许多生命之谜都在分子水平上得以解开,这些不但可以解释已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寻找新药。仅靠化学方法合成一系列化合物进行新药筛选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多关注相邻学科的先进成果,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应该虚心多向其它学科的人学习,请教,多学科交叉能汇集各方面的思想形成新的设想,擦出思想的火花,往往能产生具有创意的思想。比如顺铂的发现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探索的成果,顺铂能变成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许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联系多种现象,最后洞察到事物本质的思维结果。

二、结语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当代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曾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为我们绘制了当今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其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中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时,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收知识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体现21世纪素质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其途径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通过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所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发展新动向,让学生接收更多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亦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再次,教师再介绍某些史实、学说、理论的建立,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收,要敢于质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地滋长,自然地得到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值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对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可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例如:高一教材中铜和浓硫酸的实验,要求学生设计方案: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如何除杂?要求学生亲自演示,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分析失败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学习、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教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而漏了“瘪了的罐重新鼓起来的现象”。

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而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就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间很难有明确的区分度。三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通、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知法,意向创新。”“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期待着中学化学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后借用周光召的话来号召各位教育界同仁去身体力行:“希望学校不要以过多的考试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知识上面,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创造的能力,学为了用,为了创造。”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