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地监控方案

工地监控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地监控方案

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监控、监测内容、监测点布设、监测频率

Abstract: in deep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and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each step of the excavation geometry size and spac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excavation exposure time, with the surrounding wall body, the soil mass displacement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is all kinds of changes, there are certain relevan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work can be reliable and reasonable use of territories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in control of soil mass displacement of potential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in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is realistic.

Keywords: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monitoring content, monitoring stations layout, monitoring frequency

中图分类号: U67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述

佛陈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路线西起于连接佛山一环的佛陈路立交、沿现状佛陈路、佛碧路东行、跨越陈村涌、止于连接105国道及广珠西高速路的碧江立交、是连接佛山市禅城区和顺德区陈村镇的城市主干道、也是广州亚运会主通道之一。其中,锦龙路地道工程处于佛陈路和白陈路交接处。锦龙地道设计西起锦龙大道以东K7+760,东至K8+300,下穿白陈路,全长540m,K7+970~K8+100路段130m范围内为暗埋段,采用单箱双室结构形式,结构净宽29.2m。

锦龙地道工程周边路段是陈村镇最繁华的路段,施工现场及周边道路人流车流量大且比较复杂,道路两旁房屋密集,是周边居民、厂房及商业中心的主要出入道路,施工过程中需维持周边道路的通行。在交叉口的四个方向分别有顺联广场、新君悦酒店、苏宁电器、陈村医院等大型建筑物,而且周边地下市政管线比较多。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为了确保地道基坑施工及周边建筑的安全,必须对地道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测。

2 基坑安全等级

本工程地处城市中心区,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较多,水平位移较敏感,且建筑物和管线比较重要,基坑安全等级按二级考虑。支护结构应满足基坑稳定要求,不产生倾覆、滑移和局部失稳;基坑局部不产生隆起、管涌及支撑系统失稳;支护结构构件受荷后不发生强度破坏。

3 基坑施工监测流程

4 施工监控目标和项目

施工监测是设计的补充、延续和深化,是动态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动态监测才可能把握施工节奏,及时调整修改施工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本工程在基坑整个开挖施工中,要紧跟每层开挖、支撑进展,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地层移动沉降进行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可能产生较大的水平与竖向变位,由此造成水平支撑所受轴力可能产生重新分布,导致局部支撑轴力超过设计的承受能力,将影响到整个基坑的稳定性及相邻管线、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基坑施工、周边邻管线及建筑物的安全。施工监控的目标是精确监测围护结构、钢管支撑、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的各项变形或受力变化信息,为锦龙路地道、陈村通道安全、高效施工提供信息化服务。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1)围护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2)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3)支撑轴力监测;(4)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5)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6)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7)周围地下管线沉降监测;(8)格构柱顶位移监测(水平位移和沉降)。

5 监测点布置

采取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方法,在围护墙体、支撑、坑外地下水及周边地表、建构筑物、市政管线等位置布设监测点,形成一个立体的监测体系,以便系统地了解所有监测对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位移、变形、受力等情况,起到科学指导施工、确保施工顺利进展的目的;监测点具体布置情况如下:

5.1 围护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

为了解因基坑开挖而引起的围护墙体水平位移的变化情况,拟在围护结构内埋设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测斜),监测孔重点布置在地道遮光段、暗埋段及泵房区域,监测孔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5m左右。

5.2围护墙顶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

在第一道圈梁(围檩)施工的同时,布设围护墙顶位移监测点,间距约为25米。在混凝土硬化之前,直接把圆铁钉埋设在混凝土中,并在钉上刻划“十”字丝,监测点位置与附近测斜管相对应。

5.3支撑轴力监测

轴力监测点布置于支撑的跨中部位(根据实际受力情况亦可设置在端部),并采用钢弦式应变计进行监测。间距约为25米。每组监测点由2个钢筋测力计组成,对每一个监测点于Ф609钢管支撑左右表面对称焊接一对应变计,通过测读应变计的频率推算施加于钢管支撑上的轴向力。

5.4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选用Ф108钻机成孔(由施工单位实施),用 Ф50 PVC管,加工过滤眼并包扎过滤网进行埋设。

5.5地面沉降监测

为了监控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应在围护体周边地面布置沉降监测点,监测点主要布置在新君悦酒店广场、顺联广场、陈村镇政府、锦龙花园及其它建筑物门前广场。在砼地面上可直接钻孔埋设Ф16mm圆头铁钉,在一般地面上宜埋设Ф16螺纹钢筋,长300~500mm,地表用混凝土加固。

5.6周围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考虑到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对锦龙地道工程周边主要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包括房屋裂缝调查、房屋沉降与倾斜观测,观测内容与方法如下:

(1) 房屋裂缝调查:在基坑开挖之前,同业主及相关单位一起对沿线建筑物(基坑中线向外延伸直线距离各方向各100米)进行裂缝普查工作,对普查范围内房屋的现状及已有裂纹进行描述与拍照或录像,用读数显微镜或游标卡尺记录裂缝的最大与最小处的宽度,测读精度为 ,留存档案。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继续对已有裂缝和可能出现的新的裂缝进行跟踪测量。

(2)房屋沉降与倾斜观测:沿房屋外墙以及房屋承重构件或基础的角点布置,高架道路监测点布置在桥柱上。观测各测点处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根据相对沉降量计算房屋倾斜量。

5.7周围管线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

对基坑挖土深度3倍影响范围内的高压线塔座基础、地下给排水管道进行变形观测。高压线监测点点位可布设在塔座基础或电杆上,地下给排水管道监测点点位可布设在窨井盖、阀门上、管线附近的土体中。

5.8格构柱顶位移监测

对部分格构柱顶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进行监测,可在格构柱顶选择易于观测点,用油漆标识清楚。格构柱的监测数量约占总数的1/4,即每四个格构柱布置一个测点。

陈村通道各监测项目数量统计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测点数量 备注

6 监测周期与频率

6.1监测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不少于2组,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6.2施工监测频率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

施工监测频率安排表

7结论

在不同支护方法的不同部位,其稳定性是各不相同的。一般地说,稳定性差的部位容易失稳塌方,甚至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应将易出问题而且一旦出问题就将带来很大损失的部分,列为关键区进行重点监测,并尽早实施。上述地道施工监测方案为初步研究,需结合施工工地现场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控项目、组织机构和预警机制等措施,最终完成可指导锦龙地道工程施工的监控方案

参考文献

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字】驻地网;标准化;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MBA对成本控制有着较为权威的解释,成本控制:即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成本控制的过程是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其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主要包括计量、质量、造价标准化,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

1、场景定义

根据覆盖目标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农居点、住宅楼、商业楼宇)十种场景。

A、高密集出租型农居点:大都为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单幢房屋所有权单一,房屋排列有规律,楼间距小,比较密集;房屋多为3-4层,房东除自住外,以出租为主,每户租客多为3-4户。

B、分散未改造农村自建房:农村自建房,单幢房屋为1户人家,房屋排列无规律,房屋间距大,比较分散;每幢房屋多为2-3层,且属单独户主。

C、排屋型新农村农居点:大都为乡镇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每幢房屋2户人家左右,房屋排列有规律,楼间距小,比较密集;每幢房屋多为三层,有多个房间。很少有单间出租现象;排屋型农居点建设时多规划地下管道。

D、别墅区:容积率低,用户数量少(都为高端用户),基础设施完备。

E、开放式老小区:大都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房子一般7层以下,房屋排列有规律,楼间距小,比较密集,每幢房屋多为5-7层,有3-4个单元楼道,房东一般为自住,如出租,租客多为1户。

F、多层小区:大都为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商建设,单套房屋为1户人家,有物业及业主委员会。房屋排列有规律,楼间距较小,容积率适中,每幢房屋多为6-7层,每层有2户以上,房东除了自住外,也有出租。

G、高层或小高层小区:大都为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商建设,有统一的物业,或者有业委会。每幢房屋多为11层以上,容积率较高,每层有2户以上,户主基本上为自住,或整体出租,小区内基础资源完备。

H、出租型商务(住)楼宇:大都为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商建设,有统一物业管理单位。每层有若干个企业,数量不等,需要参考大堂的索引。每幢房屋多为高层,预留各个运营商弱点井;平层一般不布线,通过天花板走线,垂直槽道资源与地下室基础资源完备

I、独门独户大客户:该类物业特点为该类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企业内部网络(LAN),有自己独立的弱电机房,我们只需为其提供出口带宽即可(企业专线)

J、学校及工厂宿舍:社区建设出租给企业或学校,由物业管理;另外一种为自建自住;每层房间分布有规律,每户住多人(高密度),大多有垂直井道,没有水平桥架。

2、设计方案标准化

在场景标准化的基础上,为获得通用标准的建设方案,前提是将影响整体方案规模的设计参数进行规范。

A、建设规模参数标准化

B、设计原则的参照:

a竞争开放型驻地网-参照驻地网设计原则。

b一级分光30%户线比。

c二级分光相关参数确定:如端口数30%配比(初期) 二级分光配线光缆具备全覆盖能力(方便后期光分扩容),具体参照二级分光设计原则。

d独家引进型驻地网-100%覆盖。

e基础设施以利用开发商为主,尽量不做投资。

C、重点设计参数标准化:

D、预算参数标准化

3、输出项目投资标准化模块

以上参数定义完毕后,根据各建设场景选取接近标准规模的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模拟,如:多层住宅小区场景下选取了“三坝雅苑”项目,选用FTTH模式建设,规模为780户(与标准规模760户非常接近),再根据现场实际对各个定义的设计参数进行对号入座,设计材料与设备需求与相应的建设费,按照标准概预算费率进行模拟的出项目总造价,分摊至每用户,则得出项目的标准单用户造价模型。

4、引入经济评估

参照专业项目咨询的惯例,般使用投资回收期法,是以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分析和评价投资决策方案的标准。即投资项目经营期净现金流量补偿原始投资额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或者说回收原始投资额所需要的全部时间。一般来说,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效果越好,也就意味着投资所冒的风险可以比较早地得到解除。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其主要评价参数为动态投资回收期与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收回全部原始投资额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项目在经营期间内预计净现金流量的累加数恰巧抵偿其在建设期内预计现金流出量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使投资项目累计净现金流量恰巧等于零所对应的期间。

5、建模及结论

综合考虑了年降价生命周期、装维成本、营销成本、建设成本、区域人工费率,结合公司制定的年度开户率指标进行综合“对比”评估,对造价与用户发展之间给出一定的动态关系,通过与基准值的对比可以看出该项目的财务评估“相对”值。

根据回收期算法:

财务静态投资回收期(年)=(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

其中年现金流入量:与动态用户渗透率与每户资费收入强相关。

年现金流出量:动态建设成本、装维成本、市场成本、企业成本、设备折旧、各种税率。

通过以上算法将部分成本参数与户均资费收入设定为常数后,得出回收期&的建设成本&的用户渗透率关系式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

以EXCEL软件为平台,制作应用友好界面,便于日常使用。

操作步骤一:在上图左上侧虚线框蓝底色栏内,根据需评估项目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包括用户发展基准值根据市场口径进行设定,图内即会出现一个蓝色的基准线,此线与水平X轴相交点即为基准投资回收期。

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迁移;测试;应急方案

1工程概况

深圳1号线分两期工程完成,一期监控系统主要有EMCS系统(设备监控系统)、SCADA系统(电力监控系统)、FAS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三个系统,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服务器、数据库及HMI。而二期工程采用ISCS系统即综合监控系统,它与一期监控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二期综合监控系统深度集成EMCS、SCADA、FAS三个系统,同时与ISDS( 综合安防系统)、PIS系统(乘客资讯系统)、PA(广播系统)、CLK(时钟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PSD(屏蔽门系统)、TSDS(列车安防系统)、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等十一个子系统互连。既然EMCS、FAS和SCADA 3个系统需深度集成,则必须将其原中心工程迁移到新系统中。

一期工程EMCS、SCADA采用MACS-SCADA2.0平台,二期工程则采用功能更加MACS-SCADA 2.1平台,二期工程在完全保留了一期的数据库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综合监控系统的界面、操作风格,更好的满足了用户对集成系统和互联系统的使用需求。

2 工程迁移前期的准备工作

2.1备份及准备工作

在迁移工程实施前,对一期每台计算机上的工程文件及配置文件都进行备份。保证在迁移过程出现异常时能快速的恢复到原来的运行状态。

2.2新硬件及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在控制中心搭建两台服务器(冗余配置),作为新版中心工程的报警服务器和历史服务器,安装MACS-SCADA 2.1软件,并配置相应的软件环境。同时搭建两台调度工作站,作为新版中心调度工作站,安装MACS-SCADA 2.1软件,并配置相应的软件环境。

2.3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

在控制中心搭建2台新的核心交换机(冗余配置),作为新版中心工程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网络接入设备,并配置服务器和工作站相应的网络环境。通过跳线将一期核心交换机和新交换机连通,作为新版中心服务器获取一期IO数据源的数据通道。在新的综合监控系统网络中应先期进行双网切换性能测试,以确保双网的通讯畅通。

2.4防病毒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在控制中心安装1台网络防病毒软件服务器,在新版中心服务器和工作站中部署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客户端,保证新的网络接入设备都能够配置最新的防病毒系统。防病毒软件要求要求安装企业版的,并需测试防病软件与综合监控系统软件的兼容性。

2.5实验室验证

在中心工程迁移工作实施以前应先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包括页面组态、参数配置等工作,需要对所有的修改工程进行逐一验证,保证修改的正确性、准确性。同时在实验室环境中充分考虑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迁移工作实施的影响。

2.6迁移前进行典型站模拟测试

在实验室测试成功后找一个典型站进行迁移测试,目的是为了对OCC迁移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对下一步全线迁移详细设计做出指导。主要包括: EMCS模拟迁移、SCADA模拟迁移、FAS模拟迁移、系统功能模拟迁移等。

2.7 历史服务器内历史数据的导出及导入功能测试

从一期的历史服务器上采用数据库分离技术将一期目前的历史数据文件导出到一个移动硬盘中,然后拷贝到新中心的历史服务器上进行恢复。恢复完成后,启动新中心的历史数据库功能,并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恢复成功。

3 迁移的实施

3.1 一期中心工程的迁移

将一期中心工程的所有页面(如图 1所示)全部修改为二期续建的页面样式(如图2所示),将原来的图形内容放置其中,但并不改变一期图形的内容,同时保留一期所有的信息窗口、控制面板,基本保留一期的操作习惯。而报警、事件、趋势功能统一采用续建的页面和功能。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心特有的全线汇总页面的迁移,由于是在其基础上添加续建的车站内容,但续建的控制设备和数据结构都有所改变,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迁移最复杂。

3.2一期车站工程及中心工程配置的修改

对于一期工程车站工程及中心工程只作部分参数性的修改,可以看作是一次升级操作。修改完成后需要对所有的工作站、服务器重启一次。

需要修改的内容有:工程ID号;文件服务器设置;历史服务器设置。

3.3迁移过程的注意事项

迁移工作需在夜间运营结束后进行,在中心依次远程登录车站的服务器、工作站,对车站工程进行修改,并重新启动车站服务器和工作站。然后修改中心一期的服务器和调度工作站工程,并重新启动中心服务器和调度工作站。待一期全线工程全部启动成功、功能恢复后,可以对升级后的一期综合监控系统观察几天,确认运行稳定后,再运行新搭建的两台中心服务器,以及调度工作站,按车站分批将一期车站接入新系统,与原一期的中心服务器和调度工作站并行运行。对迁移后的管理功能、监视功能、控制功能进行初步测试、验证,保证可以交付给运行人员进行日常的使用。

4 测试方案

4.1 新控制中心各项功能测试

在新版中心成功运行起来后,即可进入OCC迁移试运行阶段,由运营人员在日常的操作使用过程中对新中心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测试内容主要有:

4.1.1管理功能测试

管理功能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保证系统公共功能的全线有效性,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等。涉及到的设备有一期车站IO、续建车站工作站和续建OCC服务器,在线下可以先完成模拟测试,然后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技术人员对各车站的功能进行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主要内容有:

1)日志功能测试

操作日志功能测试:在中心的几台操作员站上进行一番模拟操作,例如用户登录、退出,设备操作(开闸、合闸)。然后进入日志查看页面,验证刚才的操作是否有正确的日志记录;报警日志功能测试:在新中心的报警服务器上模拟触发几条报警(新的MACS-SCADA软件支持此功能),然后进入日志查看页面,验证刚才的报警信息是否有正确的日志记录。

2)报表功能测试

使用移动硬盘中将一期目前的报表组态数据复制到新中心的操作员站上,待历史服务功能成功运行后,即可以在新中心的操作员站上对报表功能进行测试,在目前历史数据时间范围内选择一个的有效的时间段来生成报表,测试生成的报表是否符合要求。

4.1.2监视功能测试

监视功能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保证系统对设备状态和系统信息获取及显示的全线有效性,包括设备点和系统状态等。涉及到的设备有一期车站IO、续建车站工作站和续建OCC服务器,在线下可以先完成模拟测试,然后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技术人员对各车站的功能进行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主要内容有:

1)报警功能(含报警音响)的全面测试

选择几个能触发音响报警的报警点,在新中心的报警服务器上进行模拟触发,然后验证报警音响功能是否正常工作。

2)数据刷新的实时性测试

数据刷新的实时性可以通过在操作员站上切换页面,通过对页面从进入到显示数据完毕的时间来进行测试。

4.1.3控制功能测试

控制功能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保证系统对设备管理和控制操作的全线有效性,包括设备控制和系统联动等。涉及到的设备有一期车站IO、续建车站工作站和续建OCC服务器,在线下可以先完成模拟测试,然后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技术人员对各车站的功能进行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主要内容有:

1)遥控的单控方式测试

在获取地铁运营的许可后,可由地铁运营的相关操作员对现场设备进行遥控操作,以验证遥控的单控方式。

2)程控功能测试

在获取地铁运营的许可后,可由地铁运营的相关操作员进行程控操作,以验证程控功能是否能正常执行。

5中心工程迁移后的运行方案

5.1 并行试运行

OCC迁移后首先进行试运行,采取的新旧系统并行运行方式,一般试运行周期为1个月。

5.2 单独试运行

通过离线和在线单独对新的OCC系统进行管理、监视和控制功能测试和试运行后,新系统达成以下要求时,原一期的服务器及工作站可退出系统:

1)功能测试完成并通过,达到一期系统和续建合约对一期迁移的功能要求;

2)性能测试完成并通过,达到一期系统和续建合约对一期迁移的性能要求;

3)冗余测试完成并通过,达到一期系统和续建合约对一期迁移冗余要求;

4)符合系统大联调的运行要求。

5.3 正式运行

原一期的服务器及工作站退出系统后,OCC迁移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6 应急方案

在中心迁移的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应急后备方案。这样可以确保在迁移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系统可以平稳过渡或回切到正常工作状态。保证了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6.1车站级应急方案

车站级应急方案的目的是为在迁移过程中,车站级系统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对车站工程进行升级前,对车站工程做好充分的备份,包括工程数据、工程文件、配置文件等内容。一旦升级失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6.2中心级应急方案

中心级应急方案的目的是为在迁移过程中,一期OCC系统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原中心工程的升级,一个是针对中心工程迁移。在对中工程进行升级前,对中心工程做好充分的备份,包括工程数据、工程文件、配置文件等内容。一旦升级失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若OCC迁移失败,或者是在试运行的运营期间出现问题,由于新旧中心是并行运行的,可以在原来的一期调度操作员工作站上继续进行控制操作。若新中心的运行引起了原中心运行的不稳定,可以立即断开新旧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或者关闭新中心的服务器和调度工作站。

7 结束语

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满堂支架;混凝土浇筑;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满堂支架现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方法。为保障现浇支架的安全性,在支架搭设前需进行支架方案设计、评审,并对支架基础进行场地硬化及承载力试验,在支架搭设过程中对所用支架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对搭设完成的支架按照支架方案及《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等相关规范进行检查。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支架参照《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进行预压,根据《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中6.1.1条,对不同类型的支架至少应选择一跨进行支架预压,因此在工期紧张的混凝土现浇工程中,施工单位通常仅选取代表跨进行预压,而未经预压的支架现浇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通过支架的实时监控进行保障。

2.支架实时监控的意义

现浇支架作为混凝土现浇过程中的受力支撑体系,其安全性在整个施工工程必须得到保证。在整个支架工作过程中,进行混凝土现浇时是最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阶段,近年来国内多处工地均出现满堂支架在现浇过程中垮塌的重大安全事故;如2009年8月成都铁路局贵阳工务段施工的南环货运铁路专线改线(K14+285.22米处)下穿涵工程在浇筑过程中发生支架坍塌事故,导致7人死伤;2010年1月,云南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突然发生支架垮塌事故,导致41人死伤。

因此在混凝土现浇过程中对于未经预压的支架应进行实时监控,保障在整个现浇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通过对支架的实时监控,收集支架在现浇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参数,积累相应的技术资料,以便在后续现浇支架施工中更好的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及施工质量。

3.支架实时监控的实施

现浇支架监控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混凝土现浇时对支架的变形、应力数据进行采集,并根据前期计算分析的相应变形、应力预警值对施工人员下达相应的指令。整个支架实时监控依次参照以下步骤执行:

(1)前期准备工作:收集桥梁的设计、施工资料,了解实际桥梁工程情况,在此阶段应做到与施工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明确桥梁现浇的相关信息,包括结构是一次浇筑成型或采用二次浇筑,预估浇筑日期及浇筑总时长、总方量等;

(2)方案制定: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支架方案进行现场踏勘,确定支架监控的变形、应力测试点,制定具体的支架监控方案,并根据现浇支架方案及桥梁图纸计算相应测试点的支架变形、应力预警值;

(3)现场实施:在浇筑日期前组织监控设备、人员进场及时安装调试设备,保证在浇筑开始前整个系统运行正常;在浇筑开始时同步进行数据采集,将实时数据与预警值及时进行比对,根据比对情况下达相应指令(持续浇筑或及时停止浇筑),并直至整个浇筑过程安全完成。

(4)后期成果分析:支架实时监控完成后,对采集的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积累相应技术资料,并将之运用于后续施工中。

4.支架监控实例分析

某市政道路高架桥均为现浇连续箱梁,共计13联,其中仅对代表跨第1联进行了预压。在浇筑时,第3联现浇箱梁(起止桩号为5#墩-8#墩)为3跨一联。因第3联的支架宽度、高度均与第1联有差异,且第3联受交通条件及场地限制,未进行预压,为保证其现浇过程中安全,对其支架实施实时监控。

施工单位进行该高架桥第3联箱梁的第一次现浇工作,计划浇筑至箱梁翼缘根部,翼缘及顶板暂不浇筑。监控单位于现浇前,完成仪器架设,人员分配等准备工作,经调试监控系统运行正常。

图1 第3联桥跨布置图

因第6跨、第7跨支架高度较高,且为先行浇筑的桥跨,故在第6跨、第7跨处按照图2、图3布置相应的应变、位移测点。(应变测点与位移测点布置于同一位置)

图2 变形、应变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3 变形、应变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第3联第6跨、第7跨总计浇筑持续时间为15个小时,整个浇筑过程中采用DH3816静态电阻应变仪实时采用集位移计及应变片的相应数据,汇总整理后得到在PM6#墩附近箱梁实腹段处支架变形及应变取得最大值,变形最大达到9.19mm,其他位置测点变形值在1.67~7.7mm之间;立杆最大应力值为43.9MPa同样在PM6#墩附近箱梁实腹段处取得,实时监控过程中各测点的变形、应力均未超过预警值,说明支架在现浇过程中工作正常,本次支架监控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并对其后续连续梁的满堂支架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工地监控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一、引言

技术创新促使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同时带来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正是如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重要工作,把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积极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建筑施工企业所生产的经济价值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项目。但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性,面对着施工现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地上地下施工作业,因此,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由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跟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在风险因素上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确保技术创新项目顺利完成。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可得出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开展技术创新项目,且已迫在眉睫,更加需要对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把控。由此,本文针对特定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其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研究。

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预警预控等过程[1]。在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基础上,借助预警预控方法能够有效地保障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获得经济利益。预警预控手段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创新风险的根据是综合风险的大小,因为技术创新风险对该项目的影响,是所有风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及企业对此综合风险结果的承受和应对情况。总之,企业预警预控方式处理风险是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情况,向企业相关部门发出该风险情况信息,相关风险处理者根据此信息,分析该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相关的风险处理方法,具体人员据此方法具体执行,控制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影响,确保技术创新活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本文将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方法。

(一)事前预警预控

该工作是在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开展之前。风险处理者结合技术创新风险状况,有以下工作:第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第二,在第一步工作基础上,对该项目活动进行事前的风险预警预控。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结果,在多个技术创新方案中做出企业能控制、能承受的方案。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项目,企业要根据控制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所需要的成本和该技术创新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的技术创新方案,作为企业下一个阶段要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若是本施工企业的经济实力及综合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该技术创新活动,但是该工程又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则可通过分包方式来解决,将该项目分包给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来施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另外,对已决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则要对该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事前的预警预控。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人员组织系统来应对风险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地的实际情况,该人员组织系统宜设立在施工现场上,进而能够了解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首先要借助于风险警报系统,该警报系统不仅要在公司上设立,施工现场上更需要设立,如此才能更加直接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在该警报系统中,企业预警信息的输出方式,可通过“亮灯”的形式来表示。如:亮“绿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低;亮“蓝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低;亮“黄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一般;亮“红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高;亮“紫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高[2]。需要跟踪技术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风险可能的走向,分析导致风险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需要研究一旦应对措施失效,如何进行风险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事中预警预控

该阶段是在技术创新项目开始到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商业化建筑产品到业主手上或公共建筑产品投入到供公众使用之前。此过程最重要的工作是跟踪和监控技术创新项目,实时关注技术创新项目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分析技术创新活动中各风险情况,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综合风险的变化,及向相关部门发出风险警报,即利用事前准备的风险警报系统开展工作,以便风险管理者做出风险决策,确保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这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连续的监控过程,是一个类似“PDCA戴明环”的过程,需要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循环过程。这个处理阶段就是不断地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同时在监控过程中,企业能够找出各风险因素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企业可以调整在事前做的相关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这些规律有助于企业进行下个阶段工作,做出恰当的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控制措施。具体风险预警预控工作的流程(见下图)[3]。该工作流程借助于事前准备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首先在企业相关部门下达开始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指令后,该系统就需要开始运行。相关的监控部门进入连续不间断的监控,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结束,通过监控,监控部门需要定期地向相关预警部门报告及提交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运行情况。接着预警部门根据之前设立好的运作模式:把技术创新风险预测结果的五个等级,结合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接受与控制程度,把该五个等级风险划分为企业运行的危机状态、警戒状态及正常状态。通过监控部门的相关报告信息,预警部门分析此时技术创新项目所处的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不发出警报,监控部门继续实时地进行监控工作;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警戒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需要根据监控报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些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指标的变化原因、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新情况的来源、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因子、下一阶段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情况的出现等等。预警部门把这些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案及时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分析及决策,各相关预警预控部门执行该决策方案,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处在正常状态;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危机的运行状态时,这时的技术创新风险工作处于非常状态,整个风险预警预控部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为此专门成立技术创新项目危机处理小组,展开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危机处理工作。危机处理小组由项目管理部、研发部、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中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过程是:由危机小组结合自身企业的内部情况、外部市场情况、政策情况等,重新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分析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因素运行的规律、产生的影响结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等。然后危机处理小组做出危机处理决策,委派危机处理小组人员专门到各执行部门中去,负责各部门危机处理情况,并对危机处理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危机状态解除。若是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并未能改变技术创新的危机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发包给有一定施工能力的施工企业;或者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直接采取常规施工方法;或者中止该技术创新项目活动,等到风险因素情况适合技目活动开展,再继续开展该技术创新项目;或者直接放弃该项工程,进行违约赔偿。

(三)事后警示

此阶段是在实现技术创新价值之后,该过程主要工作有:分析总结此次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发生的原因、各风险因素对该项目的综合影响、风险防范及控制处理的经验总结、本次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等等,为下一次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提供很好的经验,避免了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导致的高风险,确保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三、小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较好地指导施工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确保企业实现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管理目标,获得技术创新利润。

参考文献:

[1]陈起俊.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李晓峰,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8-95.

[3]李晓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决策及其预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