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心理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一、教育性原则

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教育性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是指学生心理辅导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极少数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辅导的对象与参与者,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调适,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又要协助学生寻求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

五、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生心理辅导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活动。这一原则是学生心理辅导的精髓。

六、整体性发展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是指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心理辅导工作,注重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心理问题作出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片面性倾向。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辅导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尽量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八、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学生心理辅导要以学生充分的参与和心理辅导工作者平等的参与为条件。

九、保密性原则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 初中学生 网络心理辅导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网络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中学生心理辅导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应用网络技术,采用新方式,丰富发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成就学生幸福人生服务,为国家培养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实践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网络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前提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期有关初中生自杀的案例不断地出现在报端,这些初中生自杀固然有各种原因,但跟他们心里素质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急需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网络心理辅导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的新途径。由于目前我国初中学校严重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初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迫切需求,鉴于我国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现状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等原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责任。

二、精心选择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基础

(一)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如结合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情绪情感的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学习心理的辅导生活心理辅导,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的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自我保护。

(二)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助人自助”,因此,思想品德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满足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负面新闻产生消极影响,需要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教师要适时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体育运动盛事和生活趣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在全球性的灾难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负面的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有效利用校信通等网络途径,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关键

(一)校信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初中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校讯通平台,面起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校信通这一快捷的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推荐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聊天

现在,许多师生都会上网聊天,这为利用网络聊天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同时与多个学生进行联络,在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方法。

(三)网络论坛

思想品德教师可在学校网站设立一个心理辅导网络论坛,让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士,进入网络论坛即BBS,自由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在线交流

所谓在线交流,是指网络用户利用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不同地点的人们之间就某些问题相互交流看法。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对一些有心理苦恼的学生,进行即时、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矫正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自信和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度过心理难关,健康成长。

(五)微博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的前提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家庭环境(如经济等)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

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①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与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②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③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①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②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二、对症下药,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1.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理。

教师应常与学生交流,能敏感地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除了面谈外,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是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而言。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笔谈,都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②共鸣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③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2.进行行之有效的人格辅导

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的;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的;因外在形象不好或成绩差而自卑,不合群的;因老师的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的。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的,有内向不善言谈的;有人缘好号召力强的,有总被他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教师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教师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矛盾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所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3.进行必不可少的学习辅导

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愿不愿学,会不会学。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愿不愿学”其实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教师的优势在于其它自修课上。通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教师对于纠正学生偏科现象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提出不同训练目标等。

(2)“会不会学”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困惑;心理辅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指出:“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又显得极为重要。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1.学习困惑

升入中学以后,学生所学的科目比小学多了,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一些基础相对薄弱,努力后成绩还是不佳的同学。面对许多不解的题目和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对学习、考试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不知所措。

2.青春期早恋困惑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使得他们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于是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等他们发现早恋对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危害时,很多已不能自拔,整天沉浸在焦虑之中。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误区

1.对学习困惑学生的辅导误区

许多教师针对学习困惑的学生常常采取的辅导方式是找他们谈心,用“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名言警句激励他们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但这些学生往往在教师辅导的那一刻,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而当他们走进教室,面对着一道道不会做的题目,热情、信心又一步步下降,最终学习上的困惑又重新困扰着他们。

2.对青春期早恋学生的辅导误区

许多教师针对青春期早恋问题常常采取的辅导方式是告诉他们青春期早恋会对学习、生活及未来产生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同。但有些班主任会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有的班主任甚至告诉家长,想通过家长的打骂来阻止男女生之间的早恋,但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不仅没有阻止他们交往,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在被挖苦、指责中更加密切了。

三、中学生常见心理困惑的辅导对策

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宣传教导、心理预防为主攻方向;以个体辅导为突破口。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加强心理疏导。

1.学习困惑学生的辅导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要产生困惑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件事情很重要,二是这件事情很难办。所以对学习困惑学生的辅导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信心辅导;二是加强学科辅导。

例如:某同学在物理学习上存在困惑,辅导教师除了帮助他树立信心外,根据心理学知识,还应重点在物理学科上辅导。具体做法就是要引导这些学生从物理容易题作为起点,先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一题题过关,不理解的要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最后逐步过渡到中等题或稍难题。科任教师要重点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做到志向激励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等,要让他们把不理解的题目变成理解,把不会做的题目变成会做,从学物理“难办”转变为“易办”,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困惑逐步从体验成功的感觉中消失。

2.青春期早恋学生的辅导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一旦通过活动和交往产生情感,就会将这份情感逐步转化为思想的意志,最后将这意志体现在行动上。所以,教师对于青春期早恋问题的心理辅导,要从两方面进行辅导:一是明确早恋的危害,二是要控制异性之间的活动和交往。

例如:某男女同学之间有早恋的苗头时,辅导教师就要及时介入,首先阐明早恋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未来带来的危害。当学生意识到危害,想主动摆脱早恋带来的危害时,教师要和被辅导的学生一起寻找控制活动和交往的方法。比如:要做到男女同学交往不互传纸条、不互相通信、不长时间QQ聊天或通电话、不互赠礼物、不单独玩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学生在家庭里找不到“爱与归属”的需求,就很容易找个异性满足自身“爱与归属”的需求。对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采取家访的方式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单亲或离异家庭。教师要告之家长平时多关爱自己的孩子,要多孩子交流,让他们在家庭里充分享受到“爱与归属”的需求,摆脱青春期早恋的困惑。

总之,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认识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47-01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世纪,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加快,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高中教育,关注高考,高中学生学习成为大家的聚焦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中生的期盼所转化给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承担的负荷与日俱增,因人们对学生心理缺少足够的认识,心理疏通渠道单一和疏通方法简单浅显,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悲剧不断发生。如2013年江西省高三学生因不满班主任管理将班主任杀死案,2014年浙江省高三学生原本在安静的教室里面学习突然一名男生快步跑到窗口跳了下去案等。在一个个年轻生命陨落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深思。

心理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内心屏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可以自主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成绩显著,同时也会在逆境中磨练奋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创造辉煌。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无小事,班主任重学生心理小事则促成学生茁壮成长,让学生受益一生,造福社会。

二、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及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日益高涨,高考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是一个家庭对孩子的人生期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展示。有了高考的存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被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聚光灯”之下,学生因求学而心理背负的压力不断加重,其主要诱因有三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高考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首要机制,面对高考招生指标有限和考生无限的矛盾,以及优秀教育资源的稀缺,众多高中生渴求通过高考能够迈进大学校门,甚至获得一个更高的人生发展平台,日日夜夜挑灯奋战,负重拼搏,不惜放弃自己爱好,透支身体,不愿和同学、家人分享内心的喜与悲,将自己内心锁在冰冷灰暗的小胡同里。日积月累,学生心理负荷没有得到疏导释放,学习目标开始迷茫,身体虚弱,性格孤僻怪异,成绩下滑,恶性循环让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失去了原有的学习动力。

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温暖港湾,可面对社会的需求和高考的选拔,父母渴望自己子女成龙成凤,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拼高考进名校,许多父母逐步变成“唯分数论”,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尊重孩子人格、学习实际和闪光点,造成孩子内心埋怨叛逆封闭。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学生大多存在自强、自卑、内向等多重心理,离异家庭孩子往往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

三是学校因素。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考成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度最高。因此,高中学校为了在高考中角逐,将学生分类分层教学,将高考指标分解到班,以教学成绩优劣评价老师和班级,社会、家长给学校的压力传输给老师,老师把压力转给学生,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拼时间、拼体力、拼智力,一句话“只要成绩能上来”怎么做都是合理的。为此,因老师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学生只压不导、只学不导,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以生恶果。

根据以上学生心理问题诱因分析,以及当班主任长时间观察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会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人生目标迷茫,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信心,学习被动没有动力,精神萎靡不振,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内向叛逆怪癖,身体虚弱多病;看小说书或者黄色书籍,不停玩手机,对电子产品有依赖症;爱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与父母、老师关系僵化,听不进任何意见和建议等。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