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放风筝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体验;个性表达
提起作文教学,很多同仁都倍感头疼,常常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师为此绞尽脑汁,有的让学生“复制”作文,背作文,有的则把自己的“下水文”或写作思路一句句地嚼碎,喂给学生,还要学生一句句连起来说,说完再写。这些方法不但收效甚微,还给儿童套上了套子,带上了枷锁,束缚了儿童的手脚,不利于儿童创造性、富有个性的表达。
如果把作文课堂比作广阔无垠的天空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是那多姿多彩的风筝,教师便是那手握线轴的“放飞者”。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放风筝”的高手,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呢?下面笔者就自己上的一堂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谈谈做法。
一、营造氛围,提供“飞翔”的空间
一个放风筝高手首先考虑的是找一片空旷的天地好让风筝自由翱翔。而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害怕情绪,唤醒学生沉睡的写作细胞,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在一节“写观察日记”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先抛出了一个“诱饵”――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个装着胖大海的信封,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感觉,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出于好奇,学生争着抢着去摸去猜――有的说硬邦邦的,是花生;有的说椭圆形的,肯定是青果;还有的说是杏仁。这一“诱饵”引发了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刺激他们的神经,激活他们的思维。学生自觉地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原先的畏难情绪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在这堂作文课上,我看见一只只思维的风筝正展翅欲飞。
二、掌握“体验”之线,保持“飞翔”高度
风筝的诞生不是为了呆在地面,只有飞起来,才能展现它的魅力。而放飞者此时要做的就是为它准备一根长长的结实的线,送它飞上青天,满足它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掌握住“体验”之线,或带领学生做游戏,或引导孩子动手操作,或创设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做中感受、演中体悟,写作的灵感喷涌而出,最后化作文字在笔尖流淌。
在“写观察日记”的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用舌头尝”,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体验,并把感受记录下来。学生思维的风筝随着这根“体验”之线扶摇直上,七嘴八舌地向同学、向老师诉说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言语中流露出强烈的愉悦感。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风筝在放飞的过程中有时会飞斜了,稍不留神甚至会掉下来。而那些放风筝的高手,不会听之任之,他们时刻盯着风筝,时而“收线”,时而“放线”,不停地调筝飞行的方向,使它得以平稳而自由地遨游天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要以为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万事大吉,要有锐利的眼光、灵敏的耳朵、活泛的智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孩子们导向性的语言,以防他们偏离正确的轨道。比如在学生分小组观察时,我放下了身架,深入群众,时不时地弯下腰来和学生一起观察、谈感受。当学生为了一个不甚重要的内容展开开枝蔓叶的活动时,我立即予以拨乱转正;当学生的思维钻入了死胡同时,我一个提醒使活动得以继续深入。由于我的加入,学生兴味盎然,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其他小组羡慕之余却不甘示弱,与我这个特别的组长明争暗斗,学习的氛围分外热烈。老师手中操纵着“线轴”,调节着“风筝”的高度,努力保持着“风筝”的平衡,不让它栽下来。这样既让自己“不失兵权”,又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弛有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仰面欣赏“风筝”
如果在作文教学的天空里,只有一种式样的风筝,那么这天空是单调无奇的。只有当天空中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筝,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时候,那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的习作。比如,我班一个平时作文能力较弱的孩子,在“胖大海”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胖大海像个调皮的娃娃,先是不断地往外吐泡,接着变成一朵小花,最后变成了一只大乌贼,把杯子里的水都染成褐色的了”,习作字数不多,却把胖大海的形状变化描写得十分细致。我在班上宣读了他的日记,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当时那位学生兴奋得两只眼睛直发光。自从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增强了,作文兴趣也提高了。
在作文的天空里,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如果你懂得如何掌握手中的线,拿捏好松紧,风筝在天上看到很多很多的美丽景色,定不会落下,相信他们愿意被你拽住,继续高飞。
我终于,终于不再需要踮起脚尖照镜子,却猛然发现镜中的自己是那样的陌生——原本清澈的眼睛变得历尽沧桑,童年的天真无忌成了如今反复雕琢的世故,当年的空灵饱满热情成了如今难以掩饰的彷徨。我面无表情。然而,在最柔软的心灵深处,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岁月流过时,不小心沉淀下来的杂质,每个人都会有。我还是那个我,简单的,无邪的但是,我相信有用吗?那个纯白的生命所特有的闪光还是随着东是逝的流水飘然远逝了。面对此时的回眸,我心里只剩下了不争气的缅怀:对过去的缅怀,对单纯的缅怀,对无知的缅怀,对蓝天里那只飘游着的风筝的缅怀。
风筝是我最初的最纯挚的梦想的承载。犹记得当年年幼的我,时常站在小凳子上,扶着窗栏杆仰望天空,与如水的湛蓝相遇的一瞬间,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我是要飞的,坐在与蓝天相辉映的风筝上,那时我这样想。虽然直到现在我还未找到可带我飞上九霄的风筝。但那有什么,只要梦还在就成。所以,懵懂的我依然天马行空地勾勒着物未来的蓝图,向往着那模糊的向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有过感情的动物总归是怀旧的。今天,我又重拾起了昔日的日记本,哦是小学三年级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X月X日星期X晴
今天,我和小雯出去放风筝了。我们来到空旷的草地上,天很蓝,草很绿,风很大,我们跑着,跳着,风筝飞得老高老高,我们开心的笑了。
看完以后,我的心里甜丝丝的,恍如隔世般的回到了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呼吸着没有是非的空气。然而,记忆也与我作对,缓缓拉上那两扇大门,任我在门外无地呼喊着,敲打着。最终的最终,我只能用张爱玲小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是回不去了。
往事如游丝,带着微风轻轻在脑海里掠过,模糊了每一个残章断片的声音,留下无声但依然清晰的画面。我像站在一方石印前,石印上有很古老很遥远的文字,我凝视着其中很刺眼的一些,企图从字里行间搜寻更深的记忆,措手不及间迷失了自己,但儿时与蓝天相遇的一刹那却是怎么也模糊不了的。
我终于,终于不再需要踮起脚尖照镜子,却猛然发现镜中的自己是那样的陌生——原本清澈的眼睛变得历尽沧桑,童年的天真无忌成了如今反复雕琢的世故,当年的空灵饱满热情成了如今难以掩饰的彷徨我面无表情。然而,在最柔软的心灵深处,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岁月流过时,不小心沉淀下来的杂质,每个人都会有。我还是那个我,简单的,无邪的但是,我相信有用吗?那个纯白的生命所特有的闪光还是随着东是逝的流水飘然远逝了。面对此时的回眸,我心里只剩下了不争气的缅怀:对过去的缅怀,对单纯的缅怀,对无知的缅怀,对蓝天里那只飘游着的风筝的缅怀。
风筝是我最初的最纯挚的梦想的承载。犹记得当年年幼的我,时常站在小凳子上,扶着窗栏杆仰望天空,与如水的湛蓝相遇的一瞬间,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我是要飞的,坐在与蓝天相辉映的风筝上,那时我这样想。虽然直到现在我还未找到可带我飞上九霄的风筝。但那有什么,只要梦还在就成。所以,懵懂的我依然天马行空地勾勒着物未来的蓝图,向往着那模糊的向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有过感情的动物总归是怀旧的。今天,我又重拾起了昔日的日记本,哦是小学三年级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X月X日星期X晴
一、朗读作业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和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除此之外,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在布置作业时,就朗读作业而言,应该要注意什么呢?最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材料。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建立健全心智的阶段,朗读材料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简单易懂的、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才呈现到课本中去的,这些课文或感情丰富、或景色优美,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朗读。《北大荒的秋天》就是其中之一: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篇文章辞藻优美,且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将北大荒的秋天描写得如诗如画。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一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二可以学习其写作手法。除了朗读材料外,朗读的频率也需要进行合理把握,应当遵循少量多次,来进行朗读作业的设计。
二、写作作业
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是综合力最强的一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训练其写作能力,对以后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作业中,插入写作作业,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方向。众所周知,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着较大的分值,因此,写作作业的设计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日记是一种不错的写作作业。日记形式丰富,记录身边的点滴时间,在记日记的时候,不仅可以将回忆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还可以间接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周写三篇日记,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帮助。例如班里某位学生记录了放风筝的过程:今天下午,我们去田野里放风筝。初春,刚刚发芽的草木,苏醒的土地,湿润起来的空气,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我来到麦田边,嫩嫩的绿绿的麦苗一望无边,一阵风儿吹过,麦苗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我趁着风把一个“多啦A?簟钡姆珞莘帕似鹄础7珞莸搅税肟罩校?风势减弱,风筝缓缓地下降,眼看就要掉下来。我立刻逆风向南奔跑,一边跑,一边收线,等到风筝头向上升的时候,我马上放线,这样反复几次,“多啦A梦”终于又稳稳地飞上天空。我扭头一看,我放的风筝比爸爸放的还要高,怎么样?青于蓝而生于蓝吧!看着放飞的风筝,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有耐心和信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事情就会做好,做成功。这位同学不仅记录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感悟到了成功的秘诀。
三、开放作业
除了基础性的语文作业之外,开放性作业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开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或生活经验收集相关材料,并按教师的指向对学生所据材料进行分类、积累、创新、独立操作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训练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开放作业可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对其思维逻辑的培养也有很大的益处。
我们班利用两堂思品课观看了《暖春》,《暖春》的主人公是小花,她是一个农村的孤儿,在村子里有一位好心的爷爷把她收留下来,她带着一个风车,没事的时候总喜欢玩,因为这是她死去的奶奶给她制作的。她爷爷每天砍柳枝挣钱给她挣学费,她到了上学年龄,她对老师说:“老师,您能用铅笔给我判作业吗?”老师很不解地问:“为什么?同学们都喜欢用红笔判,而你为什么让我铅笔判?”小花声音有点咽地说:“我只想让爷爷少砍点柳枝给我买作业本。”老师收下那枝短短的铅笔头答应了她的要求。小花长大后考上了大学,在回家乡的时候,在家乡看到小孩们放风筝,她心里想:我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是这个村子把我养大。
我们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心里不由自主想:我们多么幸福,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等许多人的爱,而她却是在村子里长大,享受不了这多人的爱,我要珍惜现在幸福的时光,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
妈妈的话:我没有看过《暖春》,看了睿睿的日记,她能从中受到教育,我很高兴,知道珍惜,有机会我也要看看《暖春》。
[关键词]“闭嘴”;“自由”;打破;激励;合作交流;“至法无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来,笔者很庆幸是语文老师,因为笔者热爱中文专业,也很庆幸自己有一双“文学”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改革心得写下供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以求共同进步。
记得有位权威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语文教学改革里最难得就是如何让语文老师“闭嘴”。它,给笔者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语文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过去:“满堂灌”“ 填鸭式” 教学,“ 题海式作业”,把自己弄得疲于备课,疲于上课,疲于批改作业。堂堂课都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自由,创造性更是被束缚了。本来就几十方的课室,只有四堵围墙,两个门口,狭窄的空间的已经让困在里面的几十个学生觉得无趣,若课堂也枯燥无味,这势必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在教学中如何努力地闭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张开学生的嘴巴,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断探讨摸索的方向。
1创设“ 放飞” 学生的自由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喜欢“自由”一词,喜欢把它还给困在四面是围墙的同学们,喜欢在课堂里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平台。课堂里,笔者喜欢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听你们说话,你们想说就大胆地说。“请你”一词成了我的口头禅: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读课文……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民主、受尊重的感觉,为此,学生也喜欢回答笔者一句“let me try(我来)”!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上课外阅读课《理想》时,笔者设计了一条问题“请你把你喜欢的诗句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表现很活跃:“老师,我说一句行不行?……”,“老师,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到最后,笔者也忍不住凑热闹:“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看同学们认同不。笔者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句。”笔者举了我们班数学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学们说他们也看见了,听老师一说有点想哭了。课堂里开设一个让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把民主还给学生,把说话权利还给学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和动手操作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课堂里笔者都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在上《寓言四则》时,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与童话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比赛,小组讨论各则寓意(想说那则就说那则)。一节课里笔者占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寓意板书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而到下课了,同学们还说“我还要说……”。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陈规,鼓励创新,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例子“活”起来并延伸开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学里,笔者也不断地努力构思、探索、研讨: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必须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陈旧思维,老师必须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学用书里的教案――用表格罗列,而是设计了一个“自由发挥”话题: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各种云彩介绍出来,比一比谁设计得准确、生动、精彩。学生的设计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哟哎哟……”,在课堂上一吆喝,同学们的兴致也来了,有的英文也来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华,I am smaller than halo(晕),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双胞胎)……”;有的设计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妈妈,我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是朝霞,一个是晚霞,她们常帮我分担工作……”。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新奇创意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比起简单的用表格罗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经典课文时,我把讲台设计成舞台,让把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都喜欢聚在一起探讨课文,揣摩人物形象,还时时来找我商讨如何能把人物演绎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把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情假意的张静斋、醉心功名的范进、趋炎附势的胡屠户等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这些大胆的课堂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啃透课本知识,而且能让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得到认同和表扬时,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让他们深受鼓舞,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把品画、听歌、唱戏、讲故事、看电影、配乐诵读、电视品读等引进课堂,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主宰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流。
3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达成共性认识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尽可能开设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交流的平台,并要求一切活动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荣誉患难”与共。这样,不但形成了“一帮一”的学习风气,也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特色;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挑战赛,看哪个小组最棒;小组进行辩论赛,看谁嘴巴最厉害……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得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风筝》一课时,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笔者到同学们在做风筝时热闹的场面,看到学生在足球场来回奔跑的欢快身影,我自己内心也感叹“自由多好”!课室的四堵围墙是围不住同学们的雀跃的心的!而许多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的风筝高高飘扬时,我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笔者反对《风筝》里的“我”压抑“弟弟”不许他放风筝,更是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游戏不但是儿童需要的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的形式不但调动了一部分懒散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语文老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要想方设法“闭起”我们的嘴巴,而努力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手扬起来,让学生的脑袋“活”起来!也要善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用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还自己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语文教师董一菲说过这么一句:“永远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至法无法”。的确,教师的教就该要“至法无法”。
参考文献:
[1]孔继芹浅谈有效利用激励评价手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