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可厚非

无可厚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可厚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可厚非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生活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4.3 文献标识码:A

简单说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在技术和市场强大的冲击下,美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一方面是审美媒介的更新,一方面是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扩散。原本处于中心地位的纯文学、纯艺术,在今天的审美实践中越来越边缘化。许多学者说这是一种审美泛化现象。由此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其实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事实”也即“审美现实”。

一、中国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客观事实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话题是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讲演时明确提出来的,他的立论的依据是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从消费社会的角度去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另外,消费社会通过影像再生产着人们的欲望,消解了实在和影像之间的差别。[1] 那么,就日常生活来看,在中国以电视和网络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态已经成型。滚滚而来的电视剧在悉心揣摩中国大众的消费性想象,电视广告美仑美奂,在突现商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反仆为主。网络上游戏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正日益看好,购物中心、街心公园、主题公园、美容院,这一切都在不遗余力地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审美新理念。即便普通大众对花园豪宅、香车美人的也不再显得陌生。我们今日方兴未艾的美女经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如电脑、手机、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刊、音像制品等,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2],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遭遇”着、体验着一种审美化的倾向,如建筑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家居的布置颜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的美化等等。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审美活动在今天确已超出了所谓纯艺术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3]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中国学术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术语来概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显然,“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在我们时代确实存在着,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生活是美”

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生活与美学》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原文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4]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东西,这个东西只能是生活。首先是社会生活。当然,社会生活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而审美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普遍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穿衣打扮以暖为标准,几乎不考虑色彩、风格;吃以饱为目的,色、香、味、营养那是富人的事;住房以“能住”为追求综旨,寻常百姓根本不会考虑“装饰”。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中国人开始关注美,他们通过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审美活动引入“日常生活”中了。你看:满大街的时装屋、美食城,满街跑的宝马奔驰,温馨优雅的公寓房,欧式情调的庭院别墅,还有满眼清新亮丽的广告等等,显示着一种无往不在的蓬勃生机,高雅的生活色调,这些无不表明“艺术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已进入日常生活了”。现实生活是最美的,他们应该成为审美的对象。走进电影院、音乐厅去欣赏艺术,这是一种审美活动。以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奢侈地生活。现在,人们可以不用去电影院而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电影艺术,不用去昂贵的音乐厅也可以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好幸福,家庭影院、卡啦OK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了。这应该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再现生活中引人兴趣的一切事物: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中国人自由与进步的显现。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首先起源于西方,正式为之命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全面的理论阐述则是集中在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和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两部著作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西方社会在进入后工业社会(或者消费社会)以后,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这种“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并非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人人吃饱穿暖,而是一种物质生活丰富到“充溢”的程度,就像美国艺术家沃霍尔有名的复制品艺术《汤罐头》一样,满坑满谷的都是排山倒海而来的“物”——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在于:这样一些鲜活的、充满质感的“物”,事实上在不断地以一种充分符号化的形式涌入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中,重新整合着人的精神世界,与之相比,艺术就逊色多了——艺术,尤其是高尚艺术,总是一种在有无之间的精神灵光——于是发生的情况必然就是:人们从自己能够体验到的心灵感受出发,开始质问那种艺术高高在上,物质卑居在下的局面:捉摸不到,面目模糊的“艺术”,怎么能够比触手可及,巧笑倩兮的“物”可以占据更高的位置呢?于是自然产生了一种将“物”拔高向“艺术”的欲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的产生,就是这种真实的欲求的回应。

西方人对于“美是生活”的理解,就是把生命放置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西方思想中存在重视“美的生活”的传统。在他们看来,生命的快乐是根本,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就在于重视财富积累与权利的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精神生活的发展长期处于畸形状态,结果,美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美的物质生活的发展,这就导致中国审美文化建设长期处于变异状态,即只有富裕阶层的物质生活审美建设和精神生活审美建设,没有贫穷阶级的审美建设,因为他们必须为温饱而打拼。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出美的要求,他们通过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变得具有艺术性。他们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5]为此,许多中国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已经进入“审美化”,它与城市规划、购物中心、街心花园、超级市场、咖啡厅、健身房、时装、广告等联系在一起,

美的生活的基础在于:民族与人民共同对美的理解、想象与追求。在有了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之后,就必须发展物质财富来充实和完善美,也就是说,要建设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美。美不是先天的,美需要理解,更需要建设,“美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心灵想像与自由理解。美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创造,要优先于美的精神生活创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我们过份强调美的精神生活创造,结果,由于美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落后,导致美的精神生活创造也发生了畸变。

事实证明,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美的优化理解需要社会与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才能完成,只有在文明生活中,才能形成对人的生存的尊重,形成对自然价值的高度尊重。“美的生活”是自由想像的结果,也是自由文化政治制度作用的结果,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中,人们的想像力和审美力才能得到自由地解放。美是生命与文明的自由象征,这既是对美的要求,也是对美的历史评价。生活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生活必须追求“美的优化”,而不能停留在简单低级的生活状态之中。[6]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形式,生活追求,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越来越体现出美的自由的精神生活,理解“美是生活”就是要给自由、宁静、自然、人性的恢复以更大的思想空间与文化空间。对于“多维的”“日常存在的”的人类来说,对自身理想生活境遇的追求一直是个亘古绵今的主题。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的“桃花源”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诗意的栖居”地。在现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似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理想追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艺术已经作为商品进入了消费。审美当然也就不是个别阶层的人的活动,而成为大众理解现实感受现实的一个更广泛生动的媒介。”[7]

文艺美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人能够很好地欣赏“美的艺术”和“美的自然”,它不应有过多的思想束缚;与此同时,文艺美学,需要从感性具体的艺术上升到生命与灵性的高度进行体味,即让感性具体的丰富的艺术体验与生命的内在精神快乐获得高度的一致。如果说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目标是艰巨,那么中国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同样是任重而道远!但至少“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事实,它代表了中国人自由和进步的步伐。

注释:

[1]迈克·费瑟斯.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P95—99.

[2]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6).[3]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等译.重构美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4-35页

[4]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译:《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5]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1).

[6]李咏吟:《文艺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页。

[7]王美艳.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5,P82.

参考文献:

[1]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考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P37.

[2]李咏吟:《文艺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页

[3]陆扬:《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与现代化,2004.03

[4]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第20期,黄应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西不同的“美学泛化”

无可厚非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改;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99-01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知识点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多数是描述性的,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难以掌握和运用;加之考试说明中规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占15%,不少同学不重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但我们应注意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往往是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知识的载体。在高考试卷中,真正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分值远超过15%。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下面笔者根据课改后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及高考化学试题的要求和该专题知识点多的特点,谈谈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一 课改后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情况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遇到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新处理不了解和不适应。例如传统教学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是以物质为中心,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的研究物质。而这种“系统的研究”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有相当的难度,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术方面。而化学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覆盖面上看, 虽然是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Ⅰ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 而且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不作基本要求, 即知识面广、要求降低了, 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的要求提高了。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 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 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较难从原来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样的教学方式,较难做到从关注一维目标的落实到关注多维目标的落实等。

二 高考一轮复习应遵循的复习主线

笔者认为按知识能力螺旋上升的要求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是最主要的,从必修到高考一轮复习,跨度大、涉及面广,要做好复习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点、线、网”,构建多维知识网络

这里所说的“点”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干知识点或重难点或高考的热点或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复习中要针对这些点拓展铺开,对于每一个“点”都要从组成结构、性质、鉴别保存、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几方面建立起思维框架,抓住“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存在、制备方法、鉴别保存”的思维模式;这里所说的“线”主要三条,一是各族元素代表物知识主线,二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主线,三是氧化还原主线;“网”就是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碎片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得到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结构化的知识(知识网)。这里的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不能限于某章某节的内容,而应着眼于整个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这样,通过由“点”到“线”,由“线”成“网”的逐层总结,就能理出一个层次丰富、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2.比较归纳,精确把握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可比较的内容很多,如:卤素单质的比较、卤化氢的性质和制法的比较、氯气和硫的性质的比较、具有漂白性的物质的比较、浓硫酸和浓硝酸氧化性的比较、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比较等等。

通过比较,就能从多层面认清知识点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能引导学生掌握由“个别 一般,再由一般 个别”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整个知识系统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3.适时总结,框图推断才有法可循

无机框图题是高考中热点题型,无机框图推断题的信息多,提取信息的难度大、角度多。在复习中除了要加强框图题的题型训练,教给学生“分析特殊、大胆假设、不断论证”的解题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规律,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可强化记忆。

在一、二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对非金属元素用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①从无机框图题常出现的物质角度归纳;②从物质性质角度归纳;③从同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主线角度归纳;④从特征现象角度归纳;⑤从反应类型角度归纳;⑥从产物特征角度归纳;⑦从反应条件角度归纳;⑧从转化关系角度归纳等等。

无可厚非范文第3篇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收费调研的通知

各县市区发改局、教育局:

为落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费[2019]362号)文件精神,切实规范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行为,严格课后服务费收支管理,合理制定我市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收费试行标准,经研究决定,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将开展联合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一)按照质价相符、非营利原则,依据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具体内容,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试行标准。

(二)全面了解我市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运行情况,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行为。

(三)规范课后服务费收支管理,严格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有效。

二、调研内容:

(一)辖区内中小学课后服务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辖区内课后服务收费试行标准建议;

(三)课后服务活动具体内容;

(四)课后服务预算收支情况,包括开支范围等;

(五)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收费的反映情况;

(六)课后服务收费操作上的困难与问题,对市级出台收费管理细则的建议。

三、调研要求:

各县市区发改局、教育局要高度重视、紧密配合,组成专题调研组。一是对辖区内的各县市区的调研工作进行布置、指导、督促。二是收集汇总辖区内总体情况。三是提出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收费试行标准建议。

四、调研时间:

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6月30日前,各县市区完成调研工作。共同形成的调研报告分别报市发改委、市教育局。

无可厚非范文第4篇

2、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无可厚非范文第5篇

男人在外,赚钱养家。

女人在家,爱美如花。

对它一对:

男人养家,天职赋予。

女人爱美,本性使然。

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