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47-02

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对进一步谋求学生发展的思索转变为操作行为的过程;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

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仔细研读文本,研读文本是为了用好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应具有:(1)前瞻性:课前形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引领提示作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阶段划分板块,做出预设,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就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进行预设:第一板块,自由阅读,学生提问;第二板块,梳理问题,确定主题;第三板块,读书感悟,合作探究;第四板块,读说写演,分享成果;第五板块,继续发问,深入研究。(2)针对性:备课中要针对作品的人文意义、学生的人生观的养成和终身发展、社会需要等多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比如教材中所选的一些名著文章《武松打虎》,表面看来,这些文章充满了暴力色彩,名著课文的精义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显现的是人徒手战胜自然的生命力量,现在读起来依然惊心动魄,这些意义才显示出名著之所以为经典,因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阶段性:教学设计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按照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四个太阳》教学。《四个太阳》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八课。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经验,又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敏捷、活泼,想象大胆奇特。根据课标对这个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流程:一是绘画激趣,导入新课,开启想象之源;二是初读全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想象之奇;三是诵读课文,说演辅助,体会想象之美;四是想象说话,口语交际,启动创新之门。(4)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服务于教学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反面例子:①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写法的特点和阅读的需要,通过比较突破教学难点。②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把握人物特点,以读表达人物特点。正面例子:①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现时的目标是让孩子每周认识60个字。②具备能正确流利朗读短文的能力。③具备一定的读帖能力。如在教《十个朋友》时,将生字归类指导,本课的三个生字“友、左、右”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能把它们写匀称、写漂亮。

二、选择教法要适宜,要有针对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给教师设计和选择教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标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学生所得的知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主动探索的结果。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长者,也不一定非要满腹经纶,而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能不断增强学生求知欲的学生的“大朋友”,教师要考虑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得到知识“这杯水”,因此,现在的教学设计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再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认识教学方法呢?以下几方面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1.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平常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有位老师在《一块面包》的说写训练课中,围绕一个学生扔掉一块面包这样一件事,结合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光盘行动”,上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课。这是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训练材料,把生活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了学生,学生能感到亲切和真实,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解决办法。

2.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没有问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就是无本之末,就流于形式了。《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有老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来想象“园内景象”,以其他景物为内容改写最后一行诗。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创造性地吟出“绿柳如丝出墙来”、“河水叮咚入耳来”、“扬花柳絮过墙来”等妙句。教师设计出猜想“柴门久扣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的‘红’译为‘红色’”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物理定律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82

物理课堂教学包括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理论、物理实验等基本课型。在人类历史上,物理定律的建立一般都有一个艰辛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过程中包含着无数优秀物理学家创新性的思想、创新的研究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如何在物理定律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家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对物理定律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做初步探索。

一、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设计思想及原则

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定律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思想和原则:以中学物理定律为知识载体,既注重学生知识的增长,又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导向,以新问题、新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为实践,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热情为目的。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体现如下三个原则:1.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实行教学民主,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单纯的旁听者转变为学习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同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由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教师应留给学生谈、思、议、练等主动活动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教师“独占”。2. 探索性原则:学生应站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提出问题、探索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是知识的容器,要让学生在探索物理定律过程中感受疑惑和困难,需要创新性地思考和操作消除和克服,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探索创新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的思维体验。3. 创新性原则:物理定律的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学生提出问题(情景问题化),学生探索问题,师生归纳小结得出定律(思维展示过程化),定律运用于各种问题。显然,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二、培养创新能力定律课教学设计

1.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生动语言描述,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物理情景,然后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与展现的物理情景相联系的探索性问题,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的过程。这是物理定律教学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问题情景的设计应达到如下要求:情景新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情景问题的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智力上应有挑战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从教学手段上,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有三种:(1)语言描述;(2)多媒体动画;(3)演示实验。

例1. (语言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设计:教师提出问题:静止的车,用力推它就运动起来,不用力又会停下来,这现象是否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请四个同学分别代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介绍各自的观点,使学生全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例2. (演示实引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的引入设计:

学生观察实验: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电路中,P向左或向右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P左移:示数变小,示数变大;P右移: 示数变大, 示数变小。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闭合电路中,电流和路端电压变化有如此规律,原因如何?从而引入定律的探索过程。

例3. (多媒体动画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引入设计:

电脑演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线一端栓一小球,另一端系在固定于平面上的钉子上,球绕钉子作匀速圆周运动,线突然断了,球作离心运动,再演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绕太阳作近似圆周的椭圆运动,然后提问;太阳和行星之间并没有线相连,而行星并非离太阳而去,为什么?从而引入新定律的教学探索。

2. 探索研究。探索研究物理定律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探索,现阶段中学物理实验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或测定性实验。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角度上看尽可能把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自行探索的分组实验。探索性实验具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下面是实验探索定律教学设计实例。

例1.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1)让学生运用右手定则判断下面四种情况下回路感应电流方向。然后提出如下的问题:①上面四种情况中Ф增加是哪个?Ф减少的是哪个?②在Ф增加的甲丙中B原与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方向关系如何?③在Ф减少的乙丁中B原与B感的方向关系又如何?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Ф增加,B原与B感方向相反,Ф减少,B原与B感方向相同。上述结论是否普遍性呢?(提出实验探索问题)

(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其他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磁场是否有相同的规律。

实验1:磁体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向上和向下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填在下表:

实验2: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P左移或右移,观察实验结果并填写下表:

最后,归纳小结具有普遍意义楞次定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由个别现象猜想到普遍规律,然后用实验再探索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是物理研究,发现物理规律最基本方法,方法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思维,让学生体验这种研究方法,这是对学生很好的创新思维实践。

受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某些定律不能展开实验探索,可通过设置情景回顾物理学家探索该定律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熏陶。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①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创立前的历史背景:天文学上研究成就,即开普勒三大定律和月亮绕地球运动中加速度a月与地面物体下落的加速度g的关系及轨道半径r与地球半径R地的关系:

a月= g,r=60R地

②引导学生沿着牛顿探索过程展开如下的探索:由天文学成就知:

a月= g (1)

r=60R地 (2)

假设地球对月亮存在一种吸引力,由牛顿定律得:

F引=m月a月= m月g (3)

地球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设月球在地球表面时,则:

F1引=m月g (4)

由(3)(4)得: = (5)

由(2)和(5)可得: =( )2 (I)

(I)表明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设太阳对行星存在一种吸引力F引,F引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由开普勒第一、第三定律可知:

=k(常数) (6)

椭圆简化为圆轨道后,由运动学原理知和(6)式得:

a向心= R= (7)

由牛顿定律得:

F引=M行a向心=M行 = ・ (II)

(II)表明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综合(I)(II)可得,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定律。

以上的探索对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却能让学生领略探索定律的思维体验,其中也发展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定律教W的各个环节。在定律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仍有广阔的空间,这里限于篇幅,不作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探索实践和创新实践。这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且这种探索实践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学过程可能出现各种偶然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从应试的角度上看,花较长的时间进行物理定律探索,不如用较短时间把定律传授给学生,然后用较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与定律相关的习题划算,这样容易在考试上拿高分。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上看,从学生发展角度上看,熟练的解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上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探索实践过程长,耗时多。解决这些矛盾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实践的内容立足于教学大纲的物理知识或作适当的拓展,定律的探索设计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应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沿区设置探索问题,避免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创新能力培养应渗透在定律、理论、实验、习题教学的各个环节,一个引入新课的小实验,一道习题的创新性的解决都能给学生一种创新的示范,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同时提高物理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92-01

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及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现就现阶段本课题研究方面的收获和体会作如下整理。

一 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如在教授世界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这一内容时,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在引导学生复习这一节时,教师拿一支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作教具。把教室空间模拟成太阳系,将手电筒的光线当成太阳光线,让地球仪绕手电筒(即太阳)“公转”一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以及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空间感,提高了课堂效率,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现象,而且在经过演示后,学生会提出很多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吗?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引导分析,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要使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最简单而形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图。图是地理课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在教材中只有五种地形的图示,缺少盆地图示,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图示特点:即等高线的海拔高度是由外向内降低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画盆地的地形图,即培养了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融入教学设计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对一些地域性强、涉及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正是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标。教师既要教学生学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时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独立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做到独立自主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进而弥补集体化学习的不足。目前多媒体在我校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速度快、内容新、直观性强等特点,改变以往教学的旧模式,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地理学习,使原本枯燥、单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教学手段。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就是建立在地理综合素养基础上的,包括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这些地理素养体现在我们平时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之中,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本文将阐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一、注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力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冬夏两季学生到校时天色的明暗以及影子长短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己记录夏天和冬天的日出时间以及测量夏天和冬天影子的长短,通过自己动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再比如,在讲授设计旅游方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计划,亲自动手设计一套能够实施的旅游方案。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有旅游经历或者旅游计划的学生,他们不仅积极合作,而且还向老师请教,最后设计出的旅游方案也比较专业。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它包含丰富的自然、人文以及时空变化知识,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例如,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模拟演示,使学生将地球宏观的运动尽收眼底,将漫长的时间浓缩于瞬间,直观又准确地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抽象的知识内容,从而迅速准确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在讲授“经线和纬线”一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快地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及东、西半球的划分等内容,并准确地判断出某地的经、纬度。另外,在复习课上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把提前准备好的知识重点或练习题迅速呈现给学生,从而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运用现代化手段还体现在我们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在网上搜索、下载教学需要的资料、视频并运用视频制作工具、编辑工具进行设计与整合。有时也会通过电脑、手机的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帮助有需要的学生通过网络远程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培养学生宏观认识,看待问题,整体认知事物,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大到绘制地区图,国家地图,小到绘制城市地图,学校地图等。经过学生长期训练,引导他们从全局分析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既方便学生,又能让学生从情感方面认识事物,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自制课件,自制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直观。如制作小地球仪,让学生通过制作观察并体验地球经、纬线和自转、公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好。

第三,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事物,探究原因。如红绿灯时间是根据什么设置的?城市商业区为什么多位于市中心?河流旁边为什么会出现平原、而汇合处多能形成城镇呢?又如,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查,从而深入了解当地的气侯类型、气温、降水等地理因素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

四、寓教于玩,开启学生求知欲。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世间许多发明创造就是人类玩出来的。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利用、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学生某种特殊的才能,使学生在某些专长方面有所突破,将来可能做出某些特殊的贡献。玩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玩中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锤炼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商量探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想办法引导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玩。

例如,在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们引导学生先玩“拼图游戏”,将中国的34个行政单位做成34个不同的拼图块,进行拼图游戏,小组之间比赛,看谁拼的又快又准。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行政单位的形状,发挥想象力,想想它们像什么,谁想的最接近就以谁的为准。这样以来,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性高涨,活动力爆棚,使得这节课不仅趣味横生,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再比如,在记忆中国周边的14个陆上邻国时,学生一致反映,国家数量又多,名称又长,实在很难记忆。我们便引导学生探索记忆规律,看看谁能想到又简单又好记的办法来。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氛围瞬间就被烘托起来,有人利用编写口诀,有人采用谐音,有趣的方法层出不穷,给一节相对枯燥的内容赋予了生命。

五、联系、整合各个学科,巧妙灵活的学习地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体系几乎涉及到中学课程的所有学科。把这些知识巧妙、灵活的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整体功能,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向其他学科的老师请教,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语文和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和地理学科的教与学联系都非常紧密。比如,有很多地理景观描写的语句就相当优美,在描述“中国疆域”经度跨度大时,教材上说中国“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西部岶米尔高原繁星满天”,学生在体会文字的优美的同时,也能掌握由于东西跨度大带来的不同时间的知识。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来介绍季风影响的范围,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到海拔对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两句则再恰当不过了。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领域了,认识数字、公式、图形间的关系,用地理知识去把握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已经成为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如:比例尺表达与计算、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等概念的教学、地理中还用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表达距离、经度或纬度、高度等地理空间要素,。如某日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的纬度分布规律、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或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等。在讲到太阳直射点时会用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讲太阳高度角时会涉及几何中的线面角问题,关于黄赤交角的度数的太阳直射范围的度数的关系这些学习中的难点,若引导学生联系几何知识和图形进行思考,再结合演示地球仪,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人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地理学和历史学中有一个分支学科就叫历史地理学,说明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是就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把地理教活,挖掘地理教材中历史知识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比如介绍日本时会介绍遣唐使、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以及“鉴真东渡”,讲美国时会说到美国领土的变化、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世界“奴隶贸易”,讲欧洲西部时会提到“工业革命”和“”及影响,最后会上升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国家富强才能不受欺辱,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振兴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学科教学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疆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乡土的思想感情,通过资源、环境知识的学习,培养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意义。还能从时事学习中巩固地理的学习,如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发展问题与资源、环境的关联,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时事与地理知识的关系等。

    中学的地理教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是联系比较密切的。深刻理解某些地理问题离不开理化生知识,反之,地理问题又能为某些物理、化学、生物规律的理解提供背景材料,同时地理知识与三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已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如地理当中的河流流向与地心引力关系,地势落差与水能关系的动势能知识的联系;地势与气候的关系;地理涉及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理教学中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形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的形成等等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动植物的进化规律,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性会联系到生物学知识。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课;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支撑整个物理学的奠基石。物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现象、概念、规律和理论四个方面,其中概念是相关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毕竟规律还是用来反映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力,什么是质量,什么是加速度,那么,根本就无法去掌握和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概念是整个学科之中非常难的一个知识点。眼下的学生,不是认为概念是可有可无高考不考的内容,就是认为概念实在太难理解根本无法掌握,这两种心态都是非常危险的。物理概念的难,主要就难在学生往往吃不透概念,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含义,只能死记硬背,注重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运用公式的时候往往迟疑不定,无法灵活运用,进而造成学习吃力,无法对物理学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所以,学好物理,概念是关键。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一把金钥匙。物理概念的掌握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学生首先认真观察,然后通过实验获取相关的知识,再根据自己学过的相关物理方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把认识的新事物和脑海里原有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学生就会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二、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概念

1.充分利用物理前概念

所谓的物理前概念,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的概念之前已经大致地了解了一些物理现象,有了一些很丰富的相关物理体验,这样的粗糙经验就称之为物理前概念。一些前概念是对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物理学习,比如:在加速度这个知识点中,高中生很难理解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让他们无从下手。而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的特色教学就不一样了,他们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进行理解,这就好解释得多了,比如:家庭收入、房价的上涨等相关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由于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已经在高中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很多学生都认为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有力在支撑着,因为生活中所有的运动都有力在支撑着,所以,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维很困难,但是,不解决这些问题,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干扰。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正确前概念,改变他们的错误前概念,让他们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的基础就是学生脑海里丰富的前概念知识。

2.合理运用物理假说和物理模型

物理假说和物理模型一直是帮助高中生理解物理概念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模型相对简单和直观,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学生可以在脑海里形成相对比较简单的模型,进而可以很好地理解概念所要表达的东西。所谓的假说,就是人们根据科学知识,在研究现象的时候,对其存在现象和规律进行一个合理的假设,然后用相关的方法来逐渐地证实。物理假说是物理界探索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时候,非常重要。在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的高效率课堂教学中,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到的,而且是非常实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堂,把这些假说和模型适当地融入课堂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3.利用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概念掌握

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抽象,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从而把握住概念。面对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抽象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同一个物理现象有很多的相关因素,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诱导了。近几年江西金太阳研究中心的高效课堂对这一方面有着很深入的研究,这种学习模式不但注重学生的悟,而且注重老师的导,二者相互平衡、相互促进,最终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高效课堂在教这些知识的时候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能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交流,从而能更深地理解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