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岗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我于xxxx年xx月通过第一批“特岗计划” ,来到xx省xx县xx镇xx中学工作。三年来,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成功地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工作中自身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思想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以此为荣。以此我向领导申请转正,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一、教学方面:

我来到学校后迅速熟悉常规教学方式、方法,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安排等常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并在实践之中注意查缺补漏,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学问题就积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同事们请教,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好、课中讲解透、课后督促检查严。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积极和同事们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三年以来,我一直配合团领导,处理学校团委的常规工作,工作中我求实严谨、认真负责,很好的完成了团委的常规工作;我完成过数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完成过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按我校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并认真写好教学计划和教学总结,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个人素养方面:

在这三年里,我热爱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团结同事,服从安排,坚守工作岗位,圆满地完成了自身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以党的教育理论方针为指导,为人师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培优转差,师生和谐,共同进步。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和提高,自费进修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段学习和《继续教育》学习,以及有关最新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教研动态,并有机地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增加了自我安全和公共安全意识,心存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和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理念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段教师 新课程 教学负担 专业化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规划课题(JD09-02)。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7-02

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海南省本身属于教育发展的落后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则更为滞后,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各学段教师数量及素质不均衡,新课程有效实施有难度

调查发现,就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来说,高中教师队伍总体状况优于初中,而初中又优于小学,这从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可见一斑。但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有待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1.各学段教师数量不均衡

调查得知,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更少。在教师队伍的学科构成中,主要偏向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小学尤为严重,有些学校基本上无其他科目的专任教师,如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没有专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英语师资力量,大部分学校的英语课程都是由其它科任教师兼任。由于教师数量的缺乏,导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包班制”,小学显得尤为严重。比如在有些农村小学,两名教师(多为语文与数学)组合搭档,有的甚至是一名教师一直将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这种“包班”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针对固定的班级,不能在多个班里进行对比,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思维定势和审美疲劳。包班制固然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但是对于教师来说,长期面对同一教学对象,面对多门不同学科,容易造成负担过重,顾此失彼,其教学效果定然会受到影响。

2.县城与乡镇教师分布不均衡,乡镇教师流失严重

国家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师生比例有一个规定,比如农村规定师生比为1:23,而城市则要低一些,则从政策上导致城市教师数量多,而农村数量要少得多。同时由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张,待遇不好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乡镇学校多年来未分配到新教师,且原有教师流走现象很严重。正如前面我们在调查中所发现的一样,60%的教师都有调动工作的愿望。由于乡镇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向往城镇生活等,许多边远地区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办理调动,无论有岗与否。这样造成了乡镇中心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甚至严重超编,部分科目人满为患。为了缓解这种矛盾,近年来海南省实施了特岗教师计划,但是据一些校长反映,经过特岗招聘上岗的新教师,来到村小工作一段时间后,总感到生活环境与理想追求差别太大,不能忍受艰苦的环境而选择了离开,坚守执教者非常少。而且很多特岗教师从一开始就想着自己迟早要离开,在敬业精神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分布不均必然会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冲击,从而成为困扰农村,尤其是村镇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3.教师观念、素质差异较大,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

教师虽然对新课程改革认同度高,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年纪偏大的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在实践中,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仍有难度。大部分教师认为,我们常常提到的“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师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只能在公开课中“表演”,平常课堂教学中使用则非常困难。年靑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方面则好一些。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原始学历差异较大,小学教师的原始学历基本为中师或者以下,初中基本为中专或者大专,高中基本为大专和本科,虽然学历并不代表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视野和水平。虽然从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工作以后,都使自身的学历得到了提升,但从调查中也发现,教师提升自己学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函授来完成,但函授学习其含金量正在遭受公众的质疑。以下是教师学历提升调查的结果:

从上图可以发现,43.2%的教师是通过函授来完成学历提升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农村大部分教师是由民办转正而来,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师范教育,这部分教师新理念接受较慢,经常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开展工作,呈现知识面窄、老化,教法陈旧等问题。在调查中询问校长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时,得到如下答案:

从上图可以发现,校长认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观念问题、师资问题、经费问题,在这三大因素中,观念问题本身跟教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讲授、或者灌输所谓的权威性知识,以及教科书上的所谓的科学结论。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注,长此以往,学生就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是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懂得创新的人才,而不只是会识字一些东西的所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农村教师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采用适应学生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和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开放的领地,自由思考的空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

二、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

由于教师学科、数量分布的不合理,尤其是小学阶段,导致一个教师教授多门课程,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有个别学校有的教师每周30节课,平均每天6节课。如此重的负担,教师怎么能快乐起来。

1.教师教学负担繁重

访谈中发现,虽然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评价方式并没有与之进行配套的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反之有加重的迹象。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在现行的课时计划内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任务很困难。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有的学科减少了课时数,如4年级数学的课时数由原来每周5课时减为4课时,但内容并未减少;二是教师增加了教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会增加一定的教学内容;三是有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加,如在小学数学中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四是教师教学能力不够,教学效率低。调查发现,同一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可完成,而有的教师则不能完成。原则上高中阶段每周按35学时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不得超过周课时总量。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地区学校存在实际课时严重超时现象,包括晚自习和周末补课时间,平均达到每周50多节,更甚者接近60节课。因此,在有些学校出现教师抢课时的现象,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的课时不够,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学习内容,由此导致一些不需要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被闲置。教师为了多给学生补充一些内容,这必然增加了教学负担。一位小学老师在访谈中说:“我既上语文课,又上数学课、还有品德与社会,以及领导交代的其它事情。每天连轴转,真的有点忙不过来,有时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2.其它各种非教学负担带给教师较多压力

农村教师作为当地知识和文化水平优秀者的代表,有时并不只是作为教师,还要参与到相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其它工作。根据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及教师反映,现在农村学校办学没有以前那样的清净与心安理得,常有社会部门与地方政府进入学校占用教学时间,中小学难以招架。比如,目前的学生安全问题,基本上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负有全责,连节假日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也与学校有关,这不能不给教师和学校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为了更充分地说明学校拥有太多的杂务,一位教师列举了当地可以对学校进行检查和指导工作的领导小组,竟然达15个之多!现列举如下:

(1)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2)普法工作领导小组

(3)创绿工作领导小组

(4)创卫工作领导小组

(5)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6)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7)禁毒工作领导小组

(8)反工作领导小组

(9)综治工作领导小组

(10)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1)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12)计生工作领导小组

(13)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4)整脏治乱工作领导小组

(15)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以上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的检查,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有时还需要借调教师参与他们的工作。比如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借调教师参与计划生育的宣传等工作。因此,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各种检查多如牛毛,似乎每天都在迎接检查中度过。固然这些工作都有其重要意义,但过多则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能不能把这些检查工作的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呢?这样既能减轻检查工作组的负担,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三、教师参与培训机会不等,专业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教育培训越来越多,但是从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参加各层次培训中机会不尽相同。结果显示,除新课程岗前培训以外,小学教师参加过培训的只占专任教师的66%,初中教师占88%,高中教师占100%。很显然,学段越高,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越多。另外,各学段教师专业化程度不一,小学最低。

1.教师参与培训机会差异显著

前面已经说过,各学段教师接受培训比例存在较大差距,而访谈发现,学段越低,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越少。简单抽样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比例不到10%,初高中教师的比例也只在20%左右。比较而言,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的机会稍多,但村小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曾有些教师在参加培训时谈感想时说:“这是我第一次走出乡村,参加培训,我有太多的希望和梦想,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2.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师专业化在这里特指教师“所学非所教”,这个在小学阶段尤为严重。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极其普遍。有些学校虽然按照上级文件开设指定课程,但由于缺乏师资而无法正常开设,课表形同虚设,或者只是应付检查的幌子。语文、数学教师兼教数门科目的现象普遍存在,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教师,以及历史、地理等人文科教师严重短缺。这样一来,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则难以实现。所学非所教,学科跨度大,如果从未得到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必然会造成知识缺陷。有的老师甚至自我解嘲,说自己是“万金油”,哪门课缺老师,自己就能教哪门课程。在对学校校长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校长最期待改善的就是教师的专业结构,具体结果如下:

特岗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针对此议题,在对伊通县职教中心调研结束后,我们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县市教育局和职业教育中心的负责同志参加。

功能之问

县级职教中心在当初创立时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所谓“综合性”,一是整合机构多样,二是涉及部门多元。所以,县级职教中心在功能上自然就体现为多重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兼具教育与培训的职能。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之所以称之为 “中心”、负责人称之为“主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校长”,在制度设计上就是要让这一教育机构成为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扶贫开发中心、农村学校实用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学历教育中心,乃至文化活动中心,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伊通县职教中心的发展显然是朝着这一方向在努力。

48万人口的伊通县到底需不需要这一类型的教育机构?刘春风副局长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需要,非常需要。” 伊通每年有3000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有2000人,如果没有县级职教中心,余下1000人就要流向社会,更遑论服务发展。

伊通职教中心的思路是,紧跟县政府发展规划,县里打算发展哪些产业、开办哪些类型的企业,中心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储备,实实在在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发家致富问题。

同样是农业大县,吉林省农安县现有人口1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农安县职教中心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介绍说,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连续8年开办畜牧兽医大专班,毕业生遍布全县。同时开展短期焊工班培训,补充全县技能人才的数量。

在座谈会上,有代表认为,大学生对县域就业根本不起作用,而县级职教中心培养的技术工人一般都留在县城工作,因此,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大。

大家同时也反映,本应具备教育与培训双重职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在一些地方是“教育”有余“培训”不足。

第二,就个体而言,既注重技能培训,也注重学历提升。

在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对口升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和家长都有上大学的愿望,这也导致县城里的重点高中生源数不断膨胀,而职教中心却生源短缺。

现存的问题是,中高职衔接渠道并不畅通。大家建议,开通直通车很有必要,确保中职毕业生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读书。一是适当增加省域内高等学校的对口招生人数,二是开通省际间对口升学报考渠道。同时,要防止县级职教中心以升学为主,沦为变形的高中。

第三,从类型上说,既是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城市职业教育。

一方面,在县域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县级职教中心肩负着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顺利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任。另一方面,县级职教中心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县级职教中心在前者功能的发挥要远远好于后者。

涉农专业是加快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伊通职教中心针对当地营城子黄牛市场强化畜牧兽医专业,并在2013年申报了省级重点专业。但在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是学生少有问津的冷门专业。很少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这些专业,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升学为目的。有些县级职教中心并不开设种植、养殖、畜牧兽医等专业,单靠国家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免费政策还不能有效促进涉农专业发展。大家的建议是,对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支持,“出口顺才能进口旺”。一是事业单位进人要给涉农毕业生留出一定比例;二是允许涉农专业与高校高职联合办学;三是加大涉农毕业生政府贴息贷款数额。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县级职教中心其实有三个定位:一是面对县域未成年人的基础职业教育;二是面对县域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三是面向城镇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技能培训。

管理之问

除了前面所述功能的发挥,伊通县职教中心还承担了县人社局的下岗职工培训、县妇联的全县妇女干部培训、团县委的基层团干部培训等任务。

按照机制设计,县级职教中心重在“上挂”(取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和支持)、“横联”(与有关单位、企业密切联系与合作)、“下辐射”(将技术与服务辐射到乡、村、户)。

这就涉及到政府在管理上的统筹、布局、经费落实、就业准入等方面。

统筹方面,既有横向统筹,也有纵向统筹。在横向上,县级政府要通过职教中心,实现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三教统筹”、“多牌同挂”,建立并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正是为了此目的,河北省当初的县级职教中心在领导班子上常常由县长亲自任主任。多年来,无论是管理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都寄希望于由县级政府来解决职业教育难以解决的统筹问题。但在座谈中,恰恰相反,县里的同志希望能在省级或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县即使设立职教中心,职业教育在管理上仍是各自为政、行业分割。在横向统筹上,还应该考虑在政府的牵引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组建县域职业教育集团,将农村、城镇中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共同协作培养技能人才。从座谈来看,这类职教集团在各县成立的并不多。在纵向上,关键是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遗憾的是,包括伊通职教中心在内,许多中心都还未建立起这种网络。

布局方面,涉及到对县级职教中心及其设置的专业进行优化重组、合理布局。一县一所职教中心的布局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县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法是“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针对一些地方县域间职业教育专业趋同、特色不突出的问题,需要在地区层面,根据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所辖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经费方面,目前要做的主要是落实政策。伊通职教中心在近3年来,累计获得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在中心近3公顷新校址建设过程中,伊通县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解决资金等问题。史佐相主任也坦承,中心存在资金缺口,有些专业教学计划内应该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调研显示,东北大部分县区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有限,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对国家和省级项目提供不了配套资金。有些县教育局局长直言:“以后在项目评审中,不要再提资金配套了,提了县里也不会配一分钱的。” 二是在地方教育附加费中30%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大部分县不能落实到位。三是免学费和助学金地方匹配资金不能及时、全额到位。因部门利益所致,有些地方的培训经费不是像伊通一样交由县级职教中心,而是流向小的民办培训机构。部分县级职教中心几乎得不到地方财政的任何支持,只能依靠学费维持日常运营。

就业准入方面,“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执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县区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没有落实。企业用工以劳动力廉价为目的,多数不会考虑有无职教中心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职能部门对就业准入制度督查不够,导致有证无证一样上岗,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县级政府协调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检查,落实企业用人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这是大家所期望的。

2013年,国家将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选活动。这其中,县级职教中心将是重要的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表示要在全国建设100个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学校,至今未见启动迹象。因此,职成教示范县评选后,应该对县级职教中心有专项支持,以弥补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专项结束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在政策特别支持上的空白。

生源之问

生源是县级职教中心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应该说,伊通职教中心的招生形势还是不错的 :2009年,240人;2010年,444人;2011年,1131人;2012年,830人。这几年都超额完成了伊通所属的吉林省四平市下达的招生指标数。

中心现有在校生8367人,成人教育4000多人,技能短班生5000多人。

伊通已经形成惯例。在每年学期初的全县中小学一把校长会上,伊通县教育局的领导都有意识要宣传一下职教中心。同时下达硬任务,要求每所初中在每年的毕业生中,拿出最低20%的学生,送到职教中心入学,并和年终评职、评先选优挂勾,实行一票否决制。

刘敏学局长介绍说,对于国家的各项职业教育政策,伊通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助学政策,只要学生具备了条件,县财政就会及时将钱划拨到学校,一分都不会截留。

2013年,伊通县职教中心计划招生644人。这个招生指标已经按照毕业生数的比例分解到全县各个初中学校。每所学校的校长也都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刘敏学说,校长要亲自向他汇报原因,并明确什么时候能完成。最终的要求仍是两个字:“完成”。

目前,初三学生流失严重。以东北三省为例,流失率大多在20%以上,个别地方达到了30%或者更多。刘春风副局长说,把初三流失生动员到职教中心就读,就是控流的最好举措。今年4月下旬,伊通县将对未完成指标任务的学校流失生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其实,在依靠政府力量招生的同时,伊通县职教中心也在不断摸索自主招生的模式。比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车载广告等媒介宣传职业教育。现在,全县每一个村屯都有中心制作的招生宣传条幅广告。比如,与各乡镇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联系,招生网络延伸到各村屯。比如,打破常规,实施常年招生、开放招生。比如,在全县各农村初中设立中心的预科班。比如,实行全员招生,建立教师招生岗位考核制度,把招生指标落实到全体教师。比如,充分发挥在校生的招生宣传作用,动员身边同龄人到学校学习。

即使如此,伊通县职业教育也避免不了“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对于“优等生上重点高中,中等生上普通高中,差生上职校”的选择,史佐相也很无奈。

在调研中我们同时发现,伊通县职教中心学生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经济困难家庭。即使对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来讲,这种现象也是普遍的。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周正博士的表述,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成为弱势群体的聚集地。

师资之问

“太缺了,我们的确太缺了!”谈到师资,史佐相由衷感慨。

从教师数量上来讲,伊通县职教中心已经由2005年的9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5人。

所谓“缺”,仍然是结构性短缺——专业课教师太缺乏。教师中30%左右是理论课教师,40%左右是实践课教师,满足不了专业课的需求。目前中心的教师很多是从普教转来,或者是以前职业高中从事理论课的教师,实践基本不会。史佐相说,职教中心有企业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太少,“如果教师能够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再回来给学生授课,那么效果将非常好”。在伊通县职教中心,高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显然也是缺乏的。155名教职工中,初级职称占了60%。

在东三省座谈会上,师资问题是各县级职教中心反映的普遍问题。

怎么来解决?大家的期许有四点。

第一,教师的引入制度要真正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目前,各县级职教中心教师聘用首先要过人事部门这一关。各县级职教中心负责人强烈呼吁,考题不能照搬公务员或者普通教育的模式,要有专业内容,能够由职教中心出题则更好。在学历要求上,也希望不要按普通教育的标准执行,从而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够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在特岗教师聘用和免费师范生培养上,考虑到职业教育这一块,也是大家所希望的。

第二,教师编制确定能够满足现实需求。大家反映,一是县级职教中心申请并经县政府同意的编制缺额与省级的批复数量差距悬殊,希望能够明确标准,尊重事实;二是给予职教中心编制自,将一部分优秀的、急缺的兼职教师“转正”;三是允许空编运行,既补充了教师缺额,也减轻了学校编制和资金压力,使得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体现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第三,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应有单独序列。现在各县主要执行普通教育的标准,这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不合适的。为提高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大家建议,一是在职称评定内容上有“职教性”;二是设立正高级职称;三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