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第1篇

记得有一次我组织了图画书《我妈妈》的阅读活动,在不作任何相关经验铺垫的情况下,我直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因为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我主要采用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结果发现,我和孩子们根本互动不起来。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时,大家都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对幼儿的阅读状态和水平并不了解,幼儿也缺少相关的阅读经验。于是,“怎样开展适合幼儿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阅读活动”成为了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应先了解幼儿自主阅读的真实水平,发现幼儿阅读的兴趣点和难点。在研究小组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设计了《幼儿自主阅读观察表》,从幼儿的阅读习惯、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幼儿对图书的关注点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以充分了解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

在接下来开展《森林里最好的朋友》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前,我充分观察和了解了班里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发现有些幼儿完全是在无序地翻看图画书,对画面的细节缺少观察,因而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些幼儿则过于关注文字,忽视了对画面中生动有趣的细节的观察;还有一些幼儿喜欢看图,对文字不是很敏感,因而也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整体理解。由此,我意识到,第一次阅读活动的发展目标宜定位在“仔细观察画面,通过画面了解故事情节”上。我通过“互动墙饰”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解决阅读难点。如,我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找一找”的板块,引导幼儿找出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及主要事件。如此,一些只关注文字或不仔细读图的幼儿就能按照我所指引的方向去阅读。我还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想一想”的板块,引导幼儿提炼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找出表现故事主要情节的关键画面,鼓励幼儿在自主阅读后对这些画面展开充分讨论,从而切实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质量。

一次,研究小组里的一位老师组织了《雨天的礼物》的阅读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完整的阅读活动,而是一次以理解故事人物情感变化为目标的幼儿自主阅读活动。活动中。教师在出示“雨天”的画面时加入了“雷雨”的音响效果,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了表现情绪变化的书签。请幼儿在自主阅读时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用相应的“情绪书签”表达出来。我感觉到,音响效果的渲染使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幼儿用“情绪书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既渗透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又让幼儿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次观摩活动让我认识到图画书阅读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书的画面,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先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的部分重点内容,然后鼓励幼儿活动结束后继续自主阅读,而后再组织第二次阅读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精读图画书的节选部分,在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之后,引导幼儿细致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理解某一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使用不同的组织模式。

图画书阅读教学合作研究小组会定期组织大家进行相应的活动观摩与交流,大家会根据幼儿的阅读特点制作各种有趣的供开展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用的玩具材料。例如,有些幼儿还不会仔细观察画面,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拼图活动”,让幼儿“拼一拼、讲一讲”,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仔细观察画面并说出画面内容;有些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有困难,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排图”活动,让幼儿“排一排,讲一讲”,在重新编排被分拆开的图画书的过程中。熟悉和梳理故事情节。

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条纹鱼得救了》的阅读活动中,就将作品中的主要画面制作成了拼图。让幼儿通过玩拼图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幼儿在拼摆的过程中关注入物表情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读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幼儿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我们还将图画与文字分离,设计了排图讲述活动,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对图片进行排序,或将文字与图片对应起来进行讲述。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第2篇

接到区域语文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我心中忐忑地申请上一堂课。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自己想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年轻的我来之不易。

课堂练习设计,简单吗?似乎很简单。不简单吗?练什么,怎么练,练的时机,练的引导,都需要我们去把握,这就让人困惑了。带着这样简单和不简单的冲动,我选择了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开天地》。

反反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读,神奇、丰富、美好的画面得以清晰,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撞击着我。看课标年段阅读目标,读《导语》单元阅读主题,“‘复述故事’为主线,‘练习推进’为过程”的设计思路渐渐丰富起来。

定位“复述”来教课文,“简单”的是学生喜欢讲故事,有兴趣;“不简单”的是复述作为第二学段重要的阅读目标,“有条理、说清楚、用自己的话复述”作为一种能力,要在有限的课堂中得到练习,得到提升,这需要有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生成。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不断磨课,呈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放――立练原在过程中

新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动画版《开天地》的一个片段,引出课题,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初读后,我展开了第一次的复述练习:同学们,读了故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有的说:“用斧头劈开了天地。”……我把学生反馈的有用信息一一进行板书:

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

抡起斧头,分开了天地

整个身体,创造宇宙

随后,我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黑板上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还进行了一次简要的、骨架式的复述训练。

神话以神奇为主要特点,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学生。因此,在品读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或以引导,或以矫正,或以点拨,让学生感受着字里行间的神奇,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一起徜徉在一幅幅画面中。与此同时,不断地丰富板书:

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

轻而清 缓缓 上升

抡起斧头,分开了天地

重而浊 慢慢 下降

气息――风、云

声音――雷声

整个身体,创造宇宙

双眼――太阳和月亮

四肢――四极

肌肤――血液

汗毛――花草树木

……

当学生正沉浸在“神奇”中时,当一幅幅精彩的画面逐渐丰满起来时,我适时展开了第二次的复述练习:“同学们,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片段呀?看着板书,自己试着讲一讲。”在学生充分练习后,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片段复述,再同桌互相复述。就这样,以片段语言复述为突破口,降低复述的难度,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地加以复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且融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在充分听、充分说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最后一次复述:“同学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你能看着这些动画片段,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讲整个故事吗?希望大家争当咱们班的故事大王!”同时,课件出示“故事大王”的要求:能配合画面,能用上黑板上的词句,有自己的想象,加上合适的动作,语言流畅。

在最后的比赛过程中,配以画面,辅以音乐,学生便有滋有味地讲着自己的《开天地》。至此,复述教学目标不但在课堂上初步落实,而且为今后复述奠定了基础。

反思――千磨万击还练习

就这样,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复述为主线,三次练习层层推进。整节课的练习设计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关注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练得轻松、有效。

一、依标扣文定练习

复述,在语文教学上指学生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还能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中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不能总埋怨学生“不会说话”,也不要为找不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支点而愁眉不展,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神话,内心感到新鲜、有趣。《开天地》这篇神话语言生动,故事情节神奇,条理清晰,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复述练习。我们都知道复述的形式有很多:全文复述、片段复述、场面复述、人物形象复述、提纲式复述、对话式复述和创造性表演复述等。依标扣文,我确定了三条练习的主线。第一次练习重在指导学生提取故事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重在欣赏语言,感受故事魅力;第三次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我来说故事。三次练习的形式和目标定位从下表中可见:

《开天地》复述形式及目标定位

[复述安排\&复述形式\&复述目标\&第一次练习\&概括复述\&提取故事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片段复述\&品读语言表达,片段复述\&第三次练习\&全文复述\&创设情境复述,师生评价\&]

二、随学导学展练习

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本堂课中我尝试在学生自主读文的基础上,随学导学,将复述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复述练习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复述训练由“单纯练习”转变为“真实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天地》时,根据三年级学生喜欢讲故事的特点,首先以讲故事为由,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配上动作,让大家擦亮眼睛看一看,竖起耳朵听一听,评出班级中的故事大王。不经意间,再一次调动了学生复述的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主要通过对故事语言魅力的赏读达成:一读,读出故事语言承载的内容;二读,读出故事表达的语言魅力;三读,读出故事充满想象的神话特点。课堂上,我始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一步步复述故事,避免“为复述而复述”。

(二)确定方法,逐步引导

复述课文的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课文、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定,采用灵活机动的训练方法,使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抓关键词、看画面讲故事的方法。

1.关键词引领

关键词,即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引领,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开天地》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几个关键词一一板书,关键词的提炼显得自然,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出现在黑板上,也感觉非常自豪。此后,我让学生利用板书简要地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便觉得比较轻松而显得积极,复述也很有条理。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我又进一步丰富了板书。在最后的看画面进行片段复述时,黑板上的这些关键词既能起到提示作用,又给学生创设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2.画面引领

《开天地》这篇课文是由神话故事改编的,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看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片。因此,在指导复述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配音的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借助关键词自己练说,最后出示画面,辅以音乐,让学生根据画面,借助黑板上的关键字进行复述。在原始印象和现有认识相互交叉中,在直观画面和语言文字的相互碰撞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理解的故事片段。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三)有效评价,提升表达

复述是一项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更是感知、理解、体会的整合。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复述,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有序、高效的复述。

对复述习惯的评价。三年级学生会讲故事,但不能规范地讲。教师需要从良好的复述习惯上进行评价。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生复述习惯的培养,倾听、表达的习惯始终贯穿课堂。倾听同学的复述,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为同伴提供适切的、个性化的评价,而同时也提高着自己的复述能力;表达自己的复述,把话讲流畅,讲清楚,讲出自己的语言,因为复述最终是讲给别人听的。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第3篇

我是一名大学生,有幸恰逢盛世。有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而要承担起这一切,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无缘无悔。我不想虚度我的人生。因此在2010年的寒假,我有了一个充实的、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我度过了一段被人称为“老师”的难忘的,阳光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我成为了一名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可儿时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没有消逝。

老师那高大的形象和伟岸的身躯,“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旋律却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在身边回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一石三鸟”的经历。

可以实现我的儿时梦想;能多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完成学业。后来我发现不仅仅让我学会了这几种东西。而使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学到了许多课堂以外学不到的东西。

在假期前两三周我就找到了家教的工作。虽然做家教的地方离家很远,薪水给的也很少,我还有晕车的毛病,可是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我还是欣然前往了。

第一天是试讲,我给两位高中生补习数学,为了能做的更好,我又把高中时代的课本重新翻阅了几遍,走上了我的人生第一讲。尽管有些紧张,但是我还是通过了第一关。当时我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做一名老师真的很不容易呀。

一回生,二回熟,就这样我便做起了我的“老师”了。可能是第一次给学生做家教吧,我格外认真,每次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我都很努力的备课,生怕讲错了那一道题。可是这样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我讲错了一道题,当时要是有一个地缝,我恨不得钻进去。

就这样我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却很充实,算是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家教任务。学生家长也对我很认可,那两个学生也对我很尊敬,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特别是他们管我叫“孙老师”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飘向了天,很自豪,很光荣。那时我才真正的明白人们为什么说老师是太阳低下最高尚的职业。

做了一个月的“灵魂工程师”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我的那两个学生在考试中,数学成绩提高了20多分,听到了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我好像觉得自己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师了,两个学生的家长还让我下个假期继续去做家教,但是我婉言拒绝了,并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觉得我应该去体验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多的丰富自己的人生。

一个月过去了。而我人生的实践经历却才刚刚开始。这段时间里,我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的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我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次经历将会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和从各方面去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的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人才。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第4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别饿坏了那匹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原来没有马”

1.根据课题猜内容

师:咱们是五年级的孩子,今天一起来读一个六年级课本中的故事――《别饿坏了那匹马》。知道了故事题目,谁来猜猜故事的内容?

生:有一匹马,它饿坏了,想办法找吃的。

……

2.带着猜想默读

师:(下发课文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拿到课文纸之后带着我们的猜想开始默读。

3.读后交流:原来没有马

师:那匹马饿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故事中根本没有马。

师:是啊,其实根本没有马。课文中哪一个语段清楚直接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生:课文第24自然段:“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师组织生朗读,体会“我”内心的震惊。)

4.自主学习

师:其实除了这一段之外,作者在故事中早就暗示了没有马,当你第二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一定会特别留意这些暗示。发现了就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学习小组一起交流这些暗示,然后组内分工,等会儿请你们做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看哪些同学有做老师的潜力。

(学习小组交流准备,师巡视指导。)

6.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请你们做小老师,上台把你们的发现和理解讲给同学们听。

小老师1:我想讲一讲第15自然段。“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从“茫然的眼睛”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妹妹碧云被哥哥的话弄糊涂了,好像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有过马了,要马草干什么?

小老师2:我补充一下,碧云并不知道残疾青年是为了让“我”继续看书而故意买马草,所以她听了哥哥的话很茫然。

师:这两位小老师抓住“茫然”这个词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你们觉得讲得怎么样?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请小老师把刚才的发现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茫然)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暗示,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老师3:我来讲第二处暗示。大家请看第21自然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在这里,残疾青年很着急,他身体不方便,所以用双手拼命地摇轮椅想拦住“我”。如果屋里有马的话,他就不会这样了。

师:因为没有马怕被发现,所以很着急。小老师讲的内容,有同学也想讲一讲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也是在吓唬“我”,让“我”不要进去。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事实上没有马,所以他要吓唬“我”?

生:是的。

师:小老师,这位同学讲得如何?

小老师3:嗯,他讲得也对。这个内容待会儿我们小组成员也要讲到的。

师:好,我们暂停一下,先请你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生板书:拼命地摇)刚才小老师讲到的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非常好地表现了残疾青年的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出示课文第21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话中除了非常明确地写到的“急”字之外,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着急?小老师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同学们,请你来指名发言。

小老师3:好,请朱涵佳。

朱涵佳:我认为“拼命”这个词也写出了残疾青年的着急。他如果不是很急的话,是不会“拼命”的。

小老师3:蔡逸瑶。

蔡逸瑶:我从残疾青年的语言中也看出他的着急,他的语言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个发现非常厉害,关注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小老师3:周铁峰。

周铁峰:我对蔡逸瑶有补充。用了感叹号,感觉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师:讲得真好。

小老师3:杨玲俐。

杨玲俐:刚才第23自然段里,作者用了“喊”这个词,一般我们都写“说”,他是“喊”,说明心里很着急。

师:好,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第21自然段稍稍改了一下,你觉得这两段话,哪一段显得更着急?(课件出示)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急了,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别别别……碧云!碧云!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生:第一段是把说话的提示语放在中间,第二段是把提示语放在前面,感觉第一段更急一些。

师:你关注了提示语的位置。谁能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第一段一开始就是他的话,这有点脱口而出的感觉,所以显得更急一些。

师:原来语言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差别。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生朗读)

师:我们请小老师继续上课。

小老师4:我还想再讲一讲第23自然段。“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不仅是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也把“回来!”放在了前面,提示语放在了中间,表示他非常着急。这都暗示了他家根本没有马。

师:真好。请你把关键词写上。

(生板书:“回来!”)

师:关于文中的暗示,四个小老师还有其他发现吗?(生摇头)那请下面的同学来补充。

生1:我想讲第13自然段: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里有两个词:“一愣”和“一亮”。他“一愣”可能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孩子为了看书这几天去扯马草了。“继而眼睛一亮”是他想到了可以找个借口帮忙。

师:他找的借口就是――

生1:我家有一匹马,把马草卖给我。

师:他从“一愣”“一亮”两个神态描写中,读懂了作者的暗示。小老师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

小老师4:有。

生2: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残疾人是不能骑马的。

师:哦,你觉得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一种暗示。小老师评价一下。

小老师4:我觉得讲得有道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的妹妹也可以骑马,帮哥哥做点事。

师:哦,家里人也可以骑,不一定是自己骑。

生4: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谋生的,养马有什么用?

生5:我觉得养马不一定是骑的,可以养好了卖掉。

师:嗯,不卖掉当宠物养也行。

(生笑)

师:应该说,刚才这位同学讲得有些道理。

师:现在我们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把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梳理一下。我说上半句,请同学们说下半句。(用“因为……所以……”句式与学生合作梳理板书)

师:作者在故事中做了很多暗示,在写作中我们把这些暗示叫作“伏笔”。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

(生读)

二、 “我就是那匹马”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你看,阅读就是这样有趣,有时候就像是在当侦探,探寻作者藏在文中的秘密。这样的阅读你喜欢吗?(生:喜欢。)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生1:没有马,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谎言?

师:这个问题我再给你补充一下: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吗?

生:有。

生2:课题为什么是“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多次啊。同学们请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这里藏着一个问题:“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生3: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人物,比如“我”是个怎样的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挺会学习的,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把问题择要板书)

2.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先把思考择要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然后小组内分工,等会儿做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我们先请这一组的小老师给大家讲课,掌声有请。

小老师5:我们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第4自然段的……

师:(插话)能不能先总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小老师5:我们觉得是因为“我”看书十分投入,那种看书的渴望让残疾青年很感动。

师:这是你们一个总的观点,继续讲你们的发现。

小老师5:第4自然段中:“我泪流不止。偶然抬头拭泪时,我瞥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我泪流不止”说明作者看书十分投入,已经沉浸在书海之中了。

师:同学们,小老师抓住 “泪流不止”这个词来说明“我”看书的痴迷。对于这一点,有同学要与小老师对话吗?

生1:如果“我”不喜欢看书的话,就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泪流不止了。

生2:作者当时读的是《红岩》这部小说,他似乎已感受到了主人公江姐的痛苦。

师:是啊,“我”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小老师,这两位同学讲得好吗?

小老师5:好。

小老师6:我讲的是第12自然段。这段里的“无奈”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卖不出马草的失落,卖不出马草就意味着不能去看书。还有前面写到“四处寻找买主”,也说明“我”当时的迫切心情。

小老师7:我要讲第1自然段,这里“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我”十分热爱读书。

师:有同学要作补充吗?

生:这段话前面的“流连忘返”这个词也能说明他很喜爱读书。

小老师8:我想讲第10自然段,从“我”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可以看出作者对看书的热爱。

……

师:好,这个问题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四位小老师。下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哪一组小老师来讲?

小老师9:“别饿坏了那匹马”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说的,他让“我”把马草卖给他,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我”经常来他的书摊看书。

小老师10:第二次也是残疾青年讲的。他讲这句话是在暗示碧云赶紧把马草提进去,别穿帮了。

小老师11:我对第二次还有补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用说,他可能觉得碧云会说一些其他的话,他这样强调是为了不让“我”听到碧云说的话。

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这句话不仅是讲给碧云听的,还是讲给“我”听的。是为了让“我”进一步相信他家有一匹马。

小老师12:第三次是作者说的。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已经骗过了作者,作者这样说是表明他的一番心意。

师: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课题也是“别饿坏了那匹马”。你觉得用这句话作课题还有其他特别的含义吗?

生1:我觉得这匹马就是作者自己,如果他不能把马草换成钱,就不能去书摊看书,这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书的痴迷。

生2:“别饿坏了那匹马”还有一个意思是不要让“我”没书看。

师:“我”和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马离不开草,“我”离不开书。

师:草是马的食粮,书是“我”的――

生:精神食粮。

师:课题这样写叫一语双关。

师:接下来我们对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每人一句。

(生评价,略。)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第5篇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在童年的时候,身边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我就看过一本书上面一个名叫小豆豆的女孩的童年趣事,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

上一年级的她经历过许多第一次,在前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使自退了学(唉,我真为她感到惋惜)。原来,是因为学校的桌子可以翻来翻去,有一次报听写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开始听写,美。”小豆豆就从桌子下拿出一支铅笔来写,写好之后又打开桌子放进去;如果写错了,就又拿出橡皮擦,再放回去……反反复复,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动作影响了别的同学。于是,无奈之下小豆豆的妈妈只好又换了一个学校,那学校叫巴学园,这儿可奇怪了,教室、书房……都是各种各样的电车,美丽极了!校长先生也是一个十分亲切的人,对了,这个学校只有50多名学生。眨眼间,到了中午同学们集中在了“饭堂”,他们都拿出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如果没有带齐?可不用担心,校长会领着两个厨师,来为同学们提供未带的食物。自从小豆豆上了这个学校,她连叫也不用叫就起床了(看来小豆豆以前爱睡懒觉哦)。这个学校还组织过旅游,让同学们也放松一下,正所谓劳逸结合(我可真想也在这种学校上课,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在我爸爸的生日前一天,我决定明天做一个恶作剧。我把肥皂小心再小心的一块块切成糖的模样,用糖纸认认真真地包好,冰在冰箱里(呵呵,接下来就要好戏上演了)。一眨眼,到了爸爸生日那天了,我把“糖果”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大声地说:“大家快来吃糖吧!”第一个吃的是小弟弟(乐乐)他吃了连忙跑进了厕所,其他人都疑惑不解,接着妈妈爸爸吃了,结果吃了每个人都肚子痛了。而且脸色也一白一绿的,就在这时我哈哈大笑,笑得我肚子都痛了,爸爸妈妈仿佛知道了什么。于是,我一边机智地跑向自己房间的。,一边说:“那些糖是肥皂!”说完,我立刻锁上了门,生怕别人打我骂我。还有一次,妈妈烧饭没有盐了,于是妈妈给了我5元,叫我买细盐(因为我家下面有一个小超市),我拿着钱蹦蹦跳跳的下楼了,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清楚那个是细盐。买好后我偏偏不走大路,走草丛里。还真是不走阳光道,肯定要霉运啊!这不就因为草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块石头,害我摔了一个狗啃泥。等我回过神来时,白花花的盐已经撒了一地了,在这紧急时刻我忽然想到米可以洗盐自然也可以,我便从从邻居那要了一个淘米用具,把盐捧到里面去,偷偷摸摸地跑回家,在卫生间里洗了起来,可水一出现盐便消失了。我心想:这该怎么向妈妈汇报呢。妈妈似乎早就发现我了,正躲在我身后笑呢!我疑惑不已,妈妈耐心的告诉我:盐不是米,是不可以洗的,盐一碰到水便会道水里去了。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这件事也算是告了一段落。长大的我在也不会犯这种傻事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临床医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化软实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家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