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流欢野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眼肌麻痹 血液流变学 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
2001-2007年,我们运用防风正目汤结合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3岁,平均58岁;单眼患病27例,双眼患病3例;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滑车神经麻痹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经降糖治疗, 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为(10±4)mmol/L,并予防风正目汤口服和针刺治疗。除伴有高血压进行降压外,停止其他疗法。
1.3.1 中药治疗 予防风正目汤加味。药物组成:防风、秦艽、白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川芎、法半夏各10 g,鸡血藤、当归、陈皮、茯苓、黄芪、党参各15 g,甘草6 g。兼有外感者加柴胡10 g、葛根10 g、桂枝6 g;脾虚有痰者加白术10 g、枳壳10 g;脾肾阳虚上睑不能抬起者加肉桂10 g、升麻10 g。水煎服,日1剂。
1.3.2 针刺治疗 主穴:攒竹、太阳、球后、风池、足三里。若有外感加合谷;脾虚有痰者加丰隆;下斜肌麻痹者加承泣、合谷;外直肌麻痹者加瞳子骨羽 人彡、丝竹空透鱼腰;动眼神经麻痹伴有上睑下垂者加阳白、透眉穴(丝竹空透攒竹)、合谷。以上眼周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合谷、丰隆施以捻转泻法,足三里施以提插捻转补法。每次行针30 min,每日1次。
1.4 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略)
与治疗前比较,*P
转贴于
3 讨论
眼肌麻痹是眼科常见病,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之一。糖尿病并发症较多,主要为神经损害和微血管病变。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检测技术的完善及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的出台,糖尿病眼肌麻痹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有报道其患病率为0.7%~1.0%[2]。不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3,4],其异常结果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做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含量增高,使患者血浆黏度升高,另外高分子蛋白质含量增加,容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从而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导致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阻力明显增大,血流减慢,形成瘀血。瘀血影响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及肌肉本身的新陈代谢,易引发眼肌麻痹。眼肌麻痹属中医学风牵偏视、神珠将反、目偏视范畴。糖尿病主要病机是血脉瘀滞,津失输布。而津液之所以能输布全身,皆来之于脾气之运化。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正气易亏;脾虚运化无力,则易聚湿生痰;气血亏虚,痰湿内阻,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瘀滞不行,瘀血内生。且脾主肌肉,眼外肌均由脾所主,脾虚则肌肉失其濡养而麻痹不用;瘀血阻络,眼中经络气血不和,引起眼的肌肉和运动神经方面的病变。故脾虚血瘀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从健脾扶正、祛风活血通络立论。防风正目汤中防风、秦艽祛风通络;白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善搜剔经络风痰之邪;法半夏、陈皮、茯苓、党参、黄芪健脾扶正,兼运脾化痰;当归、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扶正治其本,祛风活血、化痰通络治其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血管、降血压、保护心肌细胞功能,能降低全血黏度,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6],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清除氧自由基[7];川芎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激活及活性释放,并能阻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溶解酶功能及趋化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和白细胞黏附,从而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8]。针刺取穴中攒竹为眼周穴,有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太阳、球后为经外奇穴,疏通眼周气血,为治疗眼疾之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通络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有健脾益气、扶正升提之功。针药并用,降低了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4-115.
[2] 夏群,关航,张伟,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32例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1997,33(3):235.
[3] 刘桂莲,魏金凤,邴艳霞.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0-241.
[4] 周活,魏明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探讨[J]. 临床内科杂志,1997,14(3):162.
[5] 李琳,李洁,宋丽婷,等.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3):357.
[6] 雷正一,王硕仁.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43-446.
邺城,北邻河北邯郸,南抵河南安阳,是中古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自春秋至北周,邺城存续了1200年,繁华几度。汉唐之间,这座偏安的城市作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四个世纪,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国家的首都。
草深斜径没 双牛伴荒冢
鲜卑人故北齐省右户郎元行恭,隋时因公务途经邺城旧宅,感慨万端:“颓城百战后,荒宅四邻通……草深斜径没,水尽曲池空。林中满明月,是处来春风。”唐代聂夷中过邺城,遥想当年三月三出行的妇女,挽着堕马髻,插着金步摇,独有的“红绿搭配”,却满眼春耕忙碌的农人,不由得黯然神伤:“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由于战争破坏,加之漳河水迁徙无常,改北流为东向,河水向东穿流邺城,将邺城冲毁殆尽,这里已看不出曾经的繁华。一马平川,放眼远眺,麦地、防风林在远方逐渐缩小,满绿中零星散落着几个村庄。
漳河孕育了邺城,是邺城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山西,出太行后折向东北,与滏阳河、滹沱河合流汇入渤海。邺城得名于殷,漳河就是商河,是殷商一族称谓的来源。西门豹曾在这里投巫、开渠。邺城南有商都,北为赵都。西侧太行山雄险巍峨,东面海河冲积扇原隰平旷,纵据河北、河南之襟喉。发达时的邺城交通远较今天便利,衍射出七条通道,控滏口沟通太行东西,扼太行更有南北通衢。洹水、淇水在其南,滏阳在其北,加上诸多运河,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向西南奔洛阳、长安,更是通向遥远的地中海,沟通了丝绸之路东西。
从三国起至北周大象二年终,邺城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相始终,兴盛了近四百年。“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西走南下,轮番弯弓射雕、走马逐鹿中原。为邺城而生的那些骁勇将士、王侯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在漳河边亮相。袁绍、曹操、石虎、冉闵、慕容垂、高欢、兰陵王、宇文邕,历史的浪花淘尽了这些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唯留下青山绿水、黄沙白草。袁绍葬在邺城东北,曹操高陵在邺西南,邺城隔开了曾是好友又是对手的两人。高欢、高洋、兰陵王陵杂侧邺西丘陵,被后代演绎成曹操七十二疑冢。南宋范石湖奉使过之叹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帝王乱象成就了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春秋时,齐桓公始置邺城。战国初,邺城为魏地,后归赵。秦时属邯郸郡。两汉为魏郡治所。东汉末,移冀州来治,后为袁绍割据,公元204年,转手曹操。西晋“八王之乱”致使朝廷风雨飘摇,先后涌现出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后赵、冉魏、前燕相继以邺为都。公元534年,东魏迁都邺城,续以北齐禅代。公元557年,周灭齐进驻邺城,城内建筑尽皆拆毁。公元580年,尉迟迥据邺反抗杨坚,兵败邺城致使城池被焚毁。自此,邺城名存实亡。自春秋建成之日,历经汉唐间的辉煌终至衰败,邺城和割据的政权相始终。
今天的邺城,仍可见凉马台、潜伏城门、塔基、讲武城、曹操高陵、北朝墓。回首往昔,大齐宰相祖感叹:“昔日驱回马,谒命长杨宫……今来向漳浦,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
亦武又亦文 慷慨复悲歌
三国时,王粲随曹操出征,作《从军诗》:“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曹魏的邺城,除了仗剑讲武,还烹茶习文。在《典论》中,曹丕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荣乐事功和文章道德,彰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建安邸、东山池、漳河畔、西山下、南馆中、西苑里、三台上,余音不尽的词曲诗赋,伴着箜篌悠远、埙声幽咽,充溢在邺城微醺的空气里。那激越长啸的中郎将曹丕,那悲凉婉转、行吟“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那御风而行的洛神“甄宓”――任性而为的快意、放纵真情的洒脱……邺城的这道亮丽风景,以“三曹”“七子”为中心,“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们大多豪爽任侠,不及世事,终日对弈高歌、煮酒论剑。秉承建安风骨,才有魏晋风度,进而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王右军。“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他们恣意山水,放荡形骸,青白眼、大布犊。《世说新语》复活了这些神仙人物:褒衣博带,神与物游;服药、饮酒、梵呗、清谈;面有恨相、风流自赏;重容止,讲才性,直“不似世中人”。风气为南人承续:今之清商,实由铜雀,三祖风流,遗音盈耳。北朝时邺城引入北地的粗犷豪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原雅音、南人吴歌、北人西曲,交相激荡。邺地文化也成就了陆令萱、冯小怜等女中风流。
亦文亦武的邺城,经历了真实的冷兵器战争,数次攻城、灌城、屠城、焚城。史载石虎捋掠妇女随军兼以充作军粮,惨烈至极。游牧民族的剽悍尚武、中原民族的儒雅古拙、南人的婉约细腻相碰撞,激发出蓬勃生机。华夏经过这血与火的洗礼,为天下大同奠定了厚重的基调,酝酿辗转终成大唐气象。
东风过周郎 三台锁二乔
三台是邺城纪念碑式的建筑,位于西垣北部,因墙为基,体量硕大。曹魏时始建,为宫城背倚。铜雀台居中,北为冰井台,南为金虎台。“三台列峙而峥嵘……亢高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附以兰奇,宿以禁兵。”伫立三台,可俯瞰全城,可见三台是不折不扣的军事基地。月朗星稀,啾啾虫鸣,三台又被赋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铜雀台上才子佳人吟诗作赋,背后却是无尽的杀戮和阴谋。
后赵时,三台崩塌,赵天王大单于石虎重修,倍于其旧,华丽甚于曹魏。南城范围,仍存有相传是曹操手植的柏树,与三台同岁。至东魏、北齐,三台的地位锐降,但仍闪耀着北朝文化的斑斓。公元556年,齐文宣帝高洋发丁将三十万营三台,在旧基上“高博之,大起宫室”。天保九年,三台成,改“铜雀”为“金凤”,“金兽”为“圣应”,“冰井”为“崇光”,军事作用逐渐为饮宴、游乐所代替。平齐后,周武帝下诏毁撤邺城三台。韦孝宽平尉迟迥之叛,焚烧邺城,三台再次被毁。隋唐及其后,三台已变成纯粹的文化符号,人们借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发一下思古幽情。喜欢多事的文人,把勾连三台的两座浮桥演绎成了旅居魏宫的江南美女。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铜雀台上,觥筹交错之间,对酒当歌之时,婀娜的舞姿、抑扬顿挫的琴声、横槊赋诗的英雄,赋予了三台怎样一种“你侬我侬”的风情?追古抚今,英雄和阴谋、美女和金钱、权力和学问竟仍是如此这般如影随形。
微月东南明 掷棋谁与弈
邺城的模式是历史的先锋,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统一格局: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这是在世界都城建筑设计史上不朽之处。经历了从古代走向中古,从编户齐民走向世家士族,邺城从城市规制到都城建设都走在了文明的前沿,堪称城市规划史的里程碑。
曹魏邺城的单一宫城制度、以西北为尊、明确的功能分区等特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魏邺城以西北高台为控制点,渐次向东、向南展开。宫城位于北部西侧,背倚三台以为屏障,负阴抱阳,环绕禁军、官署。东西中轴大道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主门东门建瓮城,城市北半部为尊,西部为皇家用地、东部贵族用地,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为主。南城门开以单数,发展出南北中轴线。在法天和崇人文的张力下,像汉长安一样,邺城又再经历了一次从东向南转向演进的轮回。平城、洛阳城继承了邺北城后期的风格,并向围棋盘样式进一步迈近。
较之洛阳,魏齐邺城的设计不受前代建筑掣肘,愈加中规中矩,交泰门、朱明门、阊阖门、止车门、端门之天子五门和太极殿构成中轴线,既强调了中央大道在都城规划中的对称作用,又强化了皇帝坐北朝南对东向自然崇拜的胜利。魏齐邺城继承了邺北城前期单一宫城制度和后期中轴线对称制度,构建了由城墙、马面、城门、城壕有机组合臻熟的防卫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给排水设施。全城东西对称、整齐划一、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以城墙、坊墙、道路将城市分割成棋盘状,分布宫庙、苑囿、库藏、衙署、宅舍、宗祠、庙观、里闾、市肆、作坊。宫城分布在中心天元位置,内城绕环其外,“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周置近方形外郭城。宫城供皇帝所居,西为主,东为辅。内城分置衙署、府第、宗庙,重量级设施在宫前中央大道两侧分布。郭城多里闾、市场、寺观、祆祠、作坊,近郊布置礼制建筑及墓葬。城内四百坊大小,苑囿、宫庙、衙署、兵营、作坊、佛寺占据大量空间,仅余二百余坊居住,三县分割而治,名称可考七十多个。在东北郭、西南郭城,发现了北方最早的官营瓷器作坊,地近东、西两市,工商业发达。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都城逐步发展成为三重城垣封闭的棋盘式里坊制城市,并与三垣天象说以互文――以紫微垣为宫城,以太微垣代表皇城,以天市垣投影郭城。曹魏邺城、魏齐邺城至为关键。曹魏邺城对汉洛阳因革并张,魏齐邺城直接开启了隋唐禁苑和南城里坊共同构成外郭、皇城与宫城南北分置紧凑结合位于天元的布局,并影响到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朝鲜的平壤城、开城及汉城。
世间须弥山 双轴紫微宫
曾读隋人段君彦《过故邺》:“旧国千门废,荒垒四郊通……虽临玄武观,不识紫微宫。”
“不识紫微宫”道出了邺城宫城的奥秘。汉晋时,尚书省成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侍中围绕皇帝成为中枢决策机构。这种双轨并行制,反映在宫室制度上,即是汉唐间独有的宫省骈列制――西为主轴线皇帝禁宫,东为次轴线尚书台省,和流行的紫微宫天象相合。观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子居于人间,居所模拟天象五官之中宫,将宫城置于都城中央天元处,取象北辰。《论语》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史记》也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邺城宫城象法天地,模拟紫微宫,天人合一。西侧以太极殿为中心,南至阊阖门;东侧以朝堂、尚书省为中心,南至司马门。曹魏“上法太极”建造了西侧正殿,“太极殿者……王者之位以尊……信可以齐三光而示宇宙,会万国以朝诸侯”。《水经注・谷水》:“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晋书・天文志》:“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阊阖门即表征“天门”,太极殿区仿像“天庭”。太极殿与后宫,模拟了紫薇宫“北极五星”和“钩陈六星”。《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第二星主日,帝王也……钩陈,后宫也,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司马门内的朝堂、尚书省在正殿迤东,拟像紫微宫东南天柱、尚书。《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东垣下五星曰天柱,建政教,悬图法;门内东南维五星曰尚书,主纳言,夙夜谘谋。”《太平御览》卷六,引《大象列星图》:“尚书五星在紫微宫门内东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
曹魏邺城北部偏西为宫城,西为文昌殿区,东为听政殿区,三台为起风水处。文昌殿,南对阊阖门;听政殿,南对司马门。尚书台在门殿间分布。当年,曹植正因为私开司马门而被疑忌。后赵石虎迁都于邺,依然按照天象布置宫城,北建齐斗楼,以应北斗之象。仰望高台上琼楼反宇,天际处连绵的兽面瓦当,近地平轩外狰狞的魑首,何似在人间?
魏齐邺南城宫城西侧轴线自南往北为阊阖门、止车门、端门、太极殿、朱华门、昭阳殿、玄武门。朝堂、尚书省在东,南对司马门。《魏书・郭祚传》中“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至司马门”是对紫微宫布局的最好注解。魏齐邺城宫样式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宫省制度的完善与总结,否极泰来的格局,终结了自北城以来的旧的礼制,同时开启隋唐新的礼制。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自汉至唐,由决策机关向行政机构演化,位置和皇帝渐行渐远。至唐代时,更将宫城压缩、内城单一化为皇城,尚书省不再作为宫城次轴线,并和卿寺百司迁至宫城南侧皇城中,成为后世都城的标准样本。
韩陵片石语 烟花易冷辞
韩陵山寺位于佛都邺城南,魏齐居士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纪念自己的大英雄:“兵接刃于斯场,车错毂于此地……靡旗蔽日,乱辙满野。”在这厮杀声中,伴着西域胡商的驼队,西去取经和东来传道并行,佛教在邺下充分发展,逐渐玄学化并在魏齐之际达臻顶峰。在响堂山、小南海,仍能约略见到邺下佛教之盛况。南方重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传统;北地尚禅修,下接隋唐之宗派。邺中佛学兼收并蓄,华严、法华、法相、净土、禅、律及三阶教根植于此。《法苑珠林》:“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二百余万。”魏齐一代,境内寺塔超愈三万,出家修行人占十分之一强。邺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习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近年考古队发掘了皇家之大总持寺,更又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佛像,彰显了邺城佛都的地位。大总持寺位于魏齐城内东南,据一坊之地,坐北朝南,周以方形围壕,四面开门,为一塔三佛殿式布局,和同时期流行的三壁三龛式塔庙窟相仿,适合于法华或华严的配置,开启了隋唐分宗立寺。全寺以佛塔为中心,两侧有东、西佛殿院,塔后有北佛殿,朱壁白墙。佛塔位于中央偏南,平面方形,边长30米,四隅小塔环绕,舍利函位于塔心刹柱下,总体象征曼陀罗世界空间。举步邺城朱明门大街,仰望耸入云端的浮屠,铃铎声从空气中隐约传来,大街上热马粪混合着香料蒸腾,更夹杂着丝绸、金币殖货的吆喝,恰似停留在煮了一壶茶汤,和着讲习梵唱,伽蓝细听风声的下午。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元宵词后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和对比。
一、宋代元宵词中的比兴手法
(一)什么是比兴?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了。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比兴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宋朝的元宵佳节是最令词人兴奋或生发感慨的时刻,再加上大量的节日娱乐活动、热闹气氛的渲染,大量的元宵词也应时而生。华灯、鳌山、银盏、素月、桂花、箫鼓、凤辇、歌、酒、车马、笑语、雪柳等相应的元宵节特有的事物充斥在词中,同时,元宵词中注入个人情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也提升了其“词史”的地位和品格[1]。这意味着词不再是唐五代时期只为了应歌娱人而作,而是有了寄托,我们以下列两首元宵词为例:
苏轼《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由“灯火”、“三五夜”、“吹笙”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元宵词,作者以元宵夜灯、月、游人的场景为发端,引出自己对人生际遇反复的慨叹,以及对光阴催人孤独老去的无奈,这正是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蒋捷《南乡子》: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词人以“翠幰”、“纸灯”、“绛纱”这一幅“元宵好景”为发端,引出了自己对时代盛衰的慨叹。“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由此可见挥之不去的还是梦里的故乡情结。
这两首词都是先描述元宵节的盛况,然后才引入自己的感慨抱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特征。元宵词有寄托,它的品格才会高,如果单纯地写元宵盛况,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元宵词会采用比兴手法的原因。
二、宋代元宵词中的铺陈手法
(一)什么是铺陈
铺陈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陈叙述,直说其事,反复叙说。
(二)铺陈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首先,北宋王朝承平一百七十载,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得以发展,都市生活繁荣。同时,都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元宵节庆的繁荣,从而为元宵词注了大量的内容。宋代词人在惊叹元宵佳节盛况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热闹场面,在记录的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使用了铺叙的手法。
如万俟咏的《雪明鳷鹊夜慢》: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绣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待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词的上阕从元宵灯节的夜景入手,烘托了“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经过盛装打扮,像阆苑仙境、蓬莱仙岛、光辉灿烂;元宵佳节,寒梅映雪、桂树飘香、月光皎洁。皇帝的宫殿彩灯高挂,绚丽的华灯映透了半天的云彩。下阕则转换角度,表现佳节里京城的繁荣与喧闹。宣和时期,“上元节烧灯胜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2]“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酒坊茶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3]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少女贵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人潮中,鼓乐喧腾,人声鼎沸,杂耍表演,呼卢赌博,万俟咏的词用铺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其次,宋代词体形式的发展,给元宵词的铺叙手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元宵节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这就要求应时应景的元宵词具备一定的叙景纪实性特点。显然,传统的小令受其篇幅的制约已经无法展示元宵盛况,而以铺叙体物为特征的慢词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柳永、苏轼等人的努力下,慢词在北宋日渐流行,对元宵节景象和气氛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们可以进行以元宵节为题材的小令与慢词对比: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情感婉约,感慨青年男女恋情的曲折,风格朴素自然。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写出了元宵佳节欢腾的场面,有转换的嶰管青律,高耸的鳌山彩灯,喧嚣千门万户,灿烂的火树银花,闹腾的箫鼓……这样一派太平时代的欢乐场面,通过慢词这种形式详详细细地铺叙了出来,生动具体。
两词相比,在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中,慢词占尽了优势,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三、对比手法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如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二)对比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
靖康巨变后,金人的铁蹄粉碎了宋人的太平梦,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不少南渡词人发出了今夕何夕的咏叹。宋代朝廷南渡后,文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词人的今昔之感已超出了自身的遭际,而偏重表现为一种故国之思,即在对昔日汴京繁华的追忆与怀念的背景下,与当今处境进行对比,抒发了饱含个人身世的悲凉。
如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离乱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南宋末年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
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后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他如蒋捷的《瑞鹤仙·乡城见月》、《女冠子·元夕》,也都是追忆往昔元宵夜的欢乐情景,抒发世易时移的沧桑感慨和故国之思的佳作:“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眼前虽然是“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一派祥和景象,词人却“懒携手去”、“缃帙离离,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鋼无寐,满村社鼓。”其他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等词,都是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故国之思。
宋朝的元宵词是元宵诗词史上的一个高峰,综观大量的元宵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如此地相似,无论词牌名怎么变,无论内容怎么变,这些词一如既往地使用着比兴、铺陈以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铺陈手法的使用既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宋朝繁盛的城市经济以及元宵节的狂欢密切相关;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则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这段屈辱的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2]蔡涤:《铁围山纵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3]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谢佩源,李永田.词[M].北京出版社,2004:164.
[2]逯雪梅.宋代元宵词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