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综合素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在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做好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我就多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习生物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生物课仅作为副科,往往被学生忽视。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往往没有成就感,从而失去进一步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这“人”无外乎就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又恰恰是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等因素,从内心深处关心和爱护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教师的爱有如温馨的风,又似无声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岭,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好实验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教师应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布置实验任务,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增加课本以外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学生应掌握的实验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寓学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新初中生物教材中能用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素材更多。作为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科学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来源。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等。生物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所以学好生物离不开生物实验。而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本身的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主要有三种:①通过观察实验,培育科学精神。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可靠的结果。无论是课内观察还是课外观察,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在实验中更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真实记录。特别是一些与预期效果不同的实验效果,更要求学生真实记载。并告诉学生科学是经过无数的失败和反复的探索才能最终得出结论,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②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以往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而言,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鉴于此,教师应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实验,至少是带有探索成分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③在实验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有的出现蓝色,有的没有。这时教师就有必要让得出这两种不同结论的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通过正面交锋,经过争论、辩论和讨论,在最终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三、掌握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自主学习要着重培养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1.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生物学是一门与每个人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价值,由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课前5分钟以信息会的形式开始每节课的教学。信息时,我及时捕捉与当堂内容有关的信息,并适时运用,导入新课。如讲“传染病”这节课时,联系当时正肆意流行的“非典”,让大家讨论“非典”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此外,我看到许多学生在校门外烧烤摊上买中午饭,在讲“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时,提问:“你的午餐安全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达成共识,并纷纷表示再也不吃这类不安全食品了。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落实新的学习方法的蓝本。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观察与思考”就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更新观念,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尽量创造条件。
四、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它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的长期的发展,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值得每位教师予以关注、研究及合理运用。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初中生物知识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学生不容易接受,学习兴趣也不高。相反,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来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去主动探究。
如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了解了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而该课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种子萌发、小鸡长大、受精卵发育等动画来引导学生观察,接着演示变形虫的细胞分裂画面,并提出问题:“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由此而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目标,自主学习
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课堂探究中能更好地分析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初步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不强,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前以明确的目标来进行引导。
教师所提出的目标一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做到明确,让学生知道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如在“神奇的微生物”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提出的自主学习目标为:1.知道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2.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因自主学习阶段是初步感知阶段,学习目标多以“知道”和“了解”为主,而“掌握”则要放到探究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但其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同时,因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学习方法等多种因素所限,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综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学生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群学,而群学则需要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目标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归纳。如在“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四W”提出问题:“哪一方发出信号?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蛙的生殖与发育在何处进行?和卵细胞如何相遇?”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蛙的生殖与发育,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将蛙和蝌蚪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而在概念的总结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表述,教师再归纳。要让学生从变态发育拓展到两栖纲特征的认知上,教学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蟾蜍、大鲵、蠓螈的发育过程,小组在组内填表综合,最后教师归纳。如此,学生在问题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摆脱了被动接受的束缚,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四、教师主导,解决问题
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但因学生知识基础、经验、学习能力等因素所限,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能完全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或者说,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能形成一致性认识。因此,在学生讨论后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同时,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向学生解释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教师精讲后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来引导学生查找学习过程中还未理解或未掌握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识图能力;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59-01
生物教学用图,是生物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认识识图教学在生物课中的重要地位
在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生物图片,插图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地位,内容也很多,有模式图、示意图等形态解剖图以及曲线、表格式的生理图。出现插图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吃透教材插图,提高学生识图、读图能力。重视课本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识图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识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识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往往采用“容器灌注”的方法,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也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限制。识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从考试的角度看识图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分析、思维能力;(2)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生物学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等;(3)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用图还可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的识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看图识图法。所有的重点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
(二)实物识图法。我拿出显微镜结构图和鸡卵结构图引导学生记忆。在大屏幕上打出两个结构图,两个学生一组用显微镜实物和鸡卵实物记图,并讨论对这两个图出作答题。通过思考如何出题,学生必然会对该图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三)绘图识图法。我选取了两个比较适宜用这种方法的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关节结构图。教师首先在黑板上板画两幅图,引导学生边画边记,按层次画按层次记忆。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不要求多么美观,只要求层次结构对,并在纸上标出相应的结构名称。找几位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图出一道题,让同学回答,这样记住了结构名称又记住了相应的知识点。
(四)模型识图法。根据学校实验室的情况,我选用了心脏和眼球模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两个图。因为学校实验室模型数量有限,不能每人手中都有一个。所以我把学生分成12组,每4位同学研究一个模型,让4位同学去随意拆卸模型,互考互问,最终达到耳熟能详。
(五)手势比喻识图法。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我选取了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和肾脏结构示意图。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采用双手记忆法,两手十指相对,血液由左手流向右手,左手臂为动脉,右手臂为静脉,十指相对为毛细血管。肾脏结构图除用手势之外,还借助毛线团帮助记忆。采用单手记忆法,手握毛线团,伸出毛线团的两端,一段游离,一端缠绕在胳膊上。手代表肾小囊,毛线团代表肾小球,游离的毛线团的一端表示入球小动脉,缠绕在胳膊上的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发出的毛细血管,胳膊代表肾小管。这样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考,互相问,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三、生物识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更能提高识图能力
对于不同的图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桃花的结构图”时,可指导学生从外到内了解桃花的结构,主要包括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等,在学习雌蕊时从上到下认识到雌蕊的组成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又包括花药、花丝。还比如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学习时,指导学生从上到下了解泌尿器官主要有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学习,学生记得准确,学得轻松,学习效果又好。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只系统的传授生物知识,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生物知识和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所有自然学科中,生物学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它是一门 “动手动脑,育教于乐”的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合理提出假设,科学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合理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须简洁、清晰;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三)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
实验操作过程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出现许多结论,教师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二、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在学习发酵技术时,我把这个课外实践改成了让学生回家做米酒,上有酿米酒的步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酿米酒。要求三天后把自己做的米酒带过来,尝尝滋味如何,并说说他们是怎么酿的,说得非常容易,做起来可就有点难度了,下面几个问题关于酿米酒的步骤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1.制作米酒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什么样的米饭比较合适?为什么呢?
3如何拌米酒药?要注意什么?
4.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凉白开?多少量大概合适?
5.为什么拌好的米饭要压实?中间最好要用啤酒瓶掏个洞?
6.容器为什么要密封?密封好的容器要放在什么地方?
7.如何判断米酒制作成功与否?
经过这次实验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的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们学会了总结和归纳。学生会发现,生物学除了很有趣,也很有用,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做到学生物,用生物,爱生物。
三、要使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并获得成功,要做到以下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迎难而上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清探究式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又是探究式实验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验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教师要以爱生之心,不打击学生对未知领域对未知事物的热情与信心,引领他们慢慢起步,带引他们走入生物实验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等)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可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学生高度参与,组建探究团队,实现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是“同性相吸”的,而且多人在一起学习,学生的热情比较高,他们大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喜欢学习的与喜欢学习的在一起;厌学好玩的与厌学好玩的在一起,这时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组,让学生各施其才,各尽所能、互补发展,推动探究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学生开展实验时,要注重师生交流,同时教师要做好探究督导。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我们生物老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
【参考文献】
优势一:“活化”了生物教材,丰富了课堂
初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解释世界生命奇观和本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单凭干枯的文字叙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感知知识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却能够有力地改变这一缺陷,能“活化”生物教材。
1.直观形象的画面显示,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授课内容
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习者,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思维神经,促使他们主动抽取学习的意念,从而对课堂内容能形成自身知识建构。这一点是普通的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办到的。例如,我们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将草履虫的形态、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展示出来,然后再配上有关草履虫的录像,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那么,不仅学生的兴趣高涨,而且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大生物教学内容中观察的可见度
初中生物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去观察,然而枯燥的课本既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有的知识图形又不能让学生清楚地去观察,从而就会引发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到位。然而,利用多媒体把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录像等形式,学生观察起来就显得相当容易。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只凭教师的解说和书上的图例是无法让学生有深切体会的,而且在生活中也无法看得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细胞的分裂过程制成动画,无疑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优势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常规教学手段中,教师的大量板书和学生的大量记录,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而课堂始终停留在课本知识本位的讲解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补充更多能够让学生扩展知识面的信息。但是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应用,就有利于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更有利于学生们广开思路,通过各种手段来掌握所学知识。这是常规教学手段不容易办到的。如讲“血液”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浆,哪一层是血细胞。在此试验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进行一些其他血液知识的讲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讲出一些例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能高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