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才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能力

通常来说,历史教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教师只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学习中,并且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这一章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络是上寻找一些相关的内容,将其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和“”相关的视频短片或者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此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相关内容,在视频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观看完成以后,教师还应该提出一些开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多次向学生提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看学生是否有新的见解。

二、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最大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只能通过历史课本以及相关的音视频进行学生,和学生实际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百家争鸣”这一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譬如:在我国外交工作开展过程,都采用了哪些思想等,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寻找相应的答案,从而能够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衔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创新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平台。例如:教师在相关历史内容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还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对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模拟一些历史场景,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让学生在人物扮演过程中,获取良好的体验思维,能够激发虚实的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人物扮演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掌握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还能明确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历史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利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历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知识点较为散乱,都是各个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加强对整体思维理论的应用,才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得相关知识变得有条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另外,此种教学方式的利用,能够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对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特点,将其和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进行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才能逐渐形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动脑,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不断进行思想观念、教师方式的更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6,(5):179-179.

[2]蒋永星.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8-8.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考复习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19-02

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急功近利,结果可能事倍功半。就像煲一锅汤,需要文火慢慢煎熬,最后才能变成一锅香浓美味的好汤。而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煲汤人的思考,需要高瞻远瞩的筹划、技能和经验。2015年高考已成为历史,但探讨三轮高考复习对2016年的历史高考复习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第一轮复习:夯基是关键

1.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来夯基,根据考点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和思考性。学生自己去想和探究,比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生搬硬套要更加有效。但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不等同于就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和选择一些情景材料,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评价等进行重点探究,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检测和能力提高的方式还有好多,可以通过表格整理、填空、抽背的形式进行。依据学情,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关注细节,针对薄弱知识点当堂进行再次记忆。

2.知识点结构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如果能做好,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提纲挈领,建构知识的网络。

3.选择题精选化。争取精选题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能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有明显的关键信息让学生与教材知识点建立各种联系;二是能检测学生对基础核心主干重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水平,并能通过做题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断地去回顾、理解知识点。三是在选项排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不做重复功、无用功,提高效率。梳理主干基础知识的选题要精准,优先选择精当选择题,基础知识背诵和填空尽量不要与选择题考查的点重复。

5.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1)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有待提高。(2)学生对题型的生疏和缺乏答题技巧是主要制约因素。(3)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线索化、结构化、系统化,大多数学生答题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说明知识点在他们脑中尚未结构化,甚至还有学生对史实的先后都没搞清,历史概念缺失。

6.教师应该做什么。(1)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主线,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克服知识点散乱、无序。(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等,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3)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平时练习中让学生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选题上,从资料上精选来的题目分章节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兼顾启发思维和知识的内化。在出题方式上,一定要提供材料情境,选取有利用价值的热点作为出题情境并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二、第二轮复习:提能是重点

1.针对知识的盲区和死角,二轮复习过程中进行重点搜索,彻底清扫,把握好复习强度,主打材料探究,整合联系,比较辨别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提高效率,基础知识点的背诵和回顾控制在15分钟左右,之后对重难点采用史料进行间接考查,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根据具体知识点的差异和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考查方式,举例说明;最基础的采用问题的形式,知识点的比较和联系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有一定难度采用填空,基础、易混点采用判断形式,理解类的采用材料探究,经常错的、时间顺线索性强的采取默写。总之,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看我们能不能用对、用好。切记不能盲目信任学生

2.精选材料型选择题,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梳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将零碎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例如,如果看到运动能够联想到两次,看到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和《》,看到想到《》、北洋军阀签订的“二十一条”,这道题就容易解答了。如何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开始,联系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设想是否能依靠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搭建知识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题量要适中,一般至少10题,最多15题。

3.针对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的,但仍然是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要奢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看书发现和解决,并放手让学生去读、记、看、练,还是要花适当的时间对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整合、联系。如的两个阶段、两大战场。

4.关注重要知识点在小字部分的内容,如美国国会的组成,就是把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转化成材料,考查国会的组成。二轮复习中,对重点知识的在教材中小字部分的补充说明也要加以关注,尽量让学生去理解。

5.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一定要辨明。二轮复习中,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联系,归纳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当材料信息模棱两可、迷惑性大增时,学生才能临危不乱。

6.在材料题方面,精选小专题、大专题,结合时政热点进行选择性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积累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小专题、工业革命和英国家庭关系的小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小专题、经济全球化的小专题。二轮复习中,加强小专题型材料题的专项练习,尽量寻找切口小、挖得深的符合高考历史发展趋势的这类题目让学生训练。

三、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整装待发

1.冷静分析前阶段存在的失误,时间紧迫,及时弥补。对试卷模式、上课模式、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试卷题量选择题25题;其次,上课模式,旧知督查(2分钟)、基础知识背诵(18分钟)、当堂检测(20到25分钟)、讲评(5分钟);最后,课件制作,旧知督查、基础知识问题呈现、答案校对。根据点数安排好阶段任务的侧重点:必修3本书第一阶段任务: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块专练阶段,以练为主、背诵为辅,3节课完成2张试卷,以必修一为例,中国史专练1、2,世界史专练1、2,将以上出现的错题再整合出题为必修一专项练习综合卷。第二阶段:综合练习阶段练为辅、背为主。

2.再回考点,巩固基础,具体做法有:(1)通过针对性练习,把暴露的混淆知识点首先针对性背诵,课件上呈现并默写、检测。(2)以针对性背诵为基础再进行扩展性背诵。(3)依托教材对选项进行筛选,精选练习,通过题目带点,不要重复点,除非错误率高的。

3.专题训练突破薄弱:材料题训练(说题,依托教材知识点)、小论文专题(题型建模)。

4.确定材料角度,依托教材多角度论述――角度问题。

5.梳理错点,改编训练;学生自主梳理错点。

6.停课复习,精心指导:看错题,回顾错点知识点。

7.精心准备考前复习:考前训练讲义(8号或9号早读,30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

8.考前重点背选修,去年已考不作重点,2013年到2014年未考的作为重点,特别注意依托教材记忆。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课 历史课型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6

"Micro-class" and Change of History Lesson

DING Hanjing

(College of History &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 new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so that it has the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In today'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a different and diverse students can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cla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sson emerged. Micro lesson is from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tarting to realize teaching student-centered, teacher-led,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This micro-lesson on the history lesson type of change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micro-class; history class;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微课是大数据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体现,由于它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转变,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因此能够实现“从教到学”的实质性转变。

1 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近年来,社交媒体、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增加,各种教育资源也逐步开放,其形式也渐渐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微型化、内容主题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风靡之后在教育领域衍生的新事物。它是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教育或者可移动地服务于社会开放式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从时长来看,时间较短,目前较被认可的是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其主题来看,每个主题相对独立,具有一定针对性,主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活动,首次正式提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建设实践应用研究。目前很多教育界人士也都努力尝试将这种新兴教学形式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2 运用微课进行历史课型的转变

2.1 历史课型的多种分类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根据基点选择的不同来划分课型。

若把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做分类基点,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统称单一课。

若按教学内容的性质来判断,则可划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等。为适应新课改,若干新课型中以自学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

若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划分依据,则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辅导课、讨论课、练习课、实践课、参观或见习课等。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共同活动。而教学方式构成了教学方法,目前主要通过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特征。讲授课、讨论课等都是以某一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

虽然分类历史课型的基点不同,但都应该要符合大的课型分类的基本要求。首要是应涵盖历史学习的全程;第二,各课型要有一定独立性。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上述第三种分类基点划分出的众多课型中的概念课、解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这四种。从迥异的教学实施流程可以看出各种类型课不同的风格。

2.2 运用微课进行某些历史课型的转变

新课改实验以来,老师们都感到了课堂时间的紧迫和教学任务的繁重,历史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微课作为新兴事物有其独特优势,能让有心学习的人利用每一点零碎、空闲的时间得到一些收获。而在不同教学任务的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微课则有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对教或学都有重要影响。

2.2.1 历史概念课可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

一般“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及其属性(关键特征)。历史概念,既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历史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特定的历史名词或词组。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1)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地、人、事;(2)该历史事物的性质;(3)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意义、影响。各个历史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简到繁由此形成了历史的学科体系。

历史事物按种类可进行很多种不同的区分,因此,历史概念也相应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按照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划分为两类:(1)专指性历史概念。一个历史概念,只反映一种特有的历史事物,形成一个历史专有名词,如商鞅变法、武王伐纣。(2)泛指性历史概念。这类概念,泛指某一类历史现象,而且不一定是历史学科所专用,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也常使用,这类概念一般理论性更加明显,因此又可称为理论概念。它由诸多历史概念通过发展和升华,高度抽象概括而形成。例如:阶级、国家、革命等。这种理论概念大多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范畴,是人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也不可能对理论概念做专门阐释,所以在传统课型中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讲授有关历史问题时,做适当的相关补充阐释,希望由此能使学生接受到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教育,同时借此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知识的呈现是复杂静态的,学生难以理解理论性概念容易疲劳,由此将微课引入课堂,避免老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很好的调味剂。此外,因为一节微课主要讲一个重要问题,老师可以由此延伸出这一概念的背景、相关事件与易混点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于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解某一专指性历史概念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运用微课。由于微课是提前录制好可以反复播放的,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课下学生也能自主复习。

2.2.2 解题课可运用微课帮助归纳总结

各省高考历史试卷的题型有很多种类,在本文中我仅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的题型为例,包括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三类。历史卷的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学生需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评价能力。在实际做题时学生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为何知识点老师都讲过,我却不会用来做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1)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点;(2)解题缺乏归纳技巧。传统历史教学中对题型的归纳讲解往往是到最后的考试复习课上老师总结一遍即过,接受较慢的学生还没理解是怎么回事,老师却早已讲完了。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使他们学会理解和归纳,帮助其完善认知结构,也利于学生对自己上阶段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时常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他们未来发展。

2.2.3 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微课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复习课就是专门为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运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花较少的课时笼统地进行期中或期末考前的统一复习。长此以往,那些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自信心将会受到很大打击。微课对学生的益处就在于录制时能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一知识点可录不同微课视频以展示层次不同的内容(包含基础、提升、拓展等),做到各取所需,实现知识点分层次教,学生分层次学。

2.2.4 试卷讲评课可运用微课做到因材施教

顾名思义,试卷讲评课就是考试之后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评试卷。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个“评”字,对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老师的分析讲解来纠正。但众所周知,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能力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处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对错题的详细讲解,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重复听讲可能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微课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仔细分析试卷后,把对试卷的讲评按难易程度分类录制,这样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观看。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仔细讲解试卷所占用的课时;另外,也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学生实现个案补偿教学,使他们能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3 微课对于历史课型转变的意义

胡铁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会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将发生改变,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微课资源进行的校本研究将有大作为,也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途径。对于学生而言:第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微课他们既可以巩固强化知识也能够查漏补缺。“微课”将是他们在校园课堂之外学习及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无线网络和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不仅仅是成人在普遍使用,许多学生也已拥有手机等数码产品,微课视频时间短且可通过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够利用琐碎时间给自己充电,因此基于视频的“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第二,它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既能使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又能按要求促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跟上班级平均进度。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班级全体学生整体发展。另外,微课的开放性及其还可进行后续补充与开发的特点,也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习策略 遗漏知识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9-02

中学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是所有中学生面临的现实的压力。虽然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学生的能力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考查方式,选拔方法也会多种方式并存,但在目前教育投资相对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下,复习迎考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就结束课程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弥补课程学习中遗漏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各门课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安排了大量题目训练,测试、考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周考、月考、一诊、二诊接踵而至,书店里各种参考资料和模拟试题铺天盖地。大家陷入题海战术中,牺牲了锻炼时间,占用了休息时间,停止了娱乐活动,真正是废寝忘食。然而,总感觉效率不高,漏点永远存在,我们的情绪也随着每次的测试成绩起伏不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得最好的同学往往不是最刻苦的同学,不是练题最多的同学,由此说明,好的学习方法,恰当的复习内容对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建立遗漏知识点的分布模型,引入不同的查漏补缺复习机制,并对其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提出了阶段性复习策略,供同学参考。

1.知识点分布模型

将课程的知识点看成在二维平面上分布的点集,如图1(a)中的圆圈所示,其中实心圆圈表示学生遗漏的知识点。通常在刚进入复习阶段,遗漏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且具有随机分布的特性。学生通过复习、练习、分析总结,目的是弥补这些遗漏知识点,提高对课程内容掌握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图1(b)是少部分同学的练题方法,他们就题论题,不善于归纳总结,拓展知识面,练习的题目只能单纯解决问题本身,不能由点及面,解决相关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题目内容并不能准确命中各学生存在的问题,造成做题练习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第二种学习方法是关注错题。为节省时间,对练习中正确的题目不再深入分析,而对出错题目进行知识点扩展,解决相关的问题,如图1(c)所示。由于实际中,学生的遗漏知识点并非完全随机分布,而是具有“集聚”效应,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快速弥补遗漏知识,又适当减少了学习时间,具有较高的效率。

第三种方法是关注所有练习题,对所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统一扩展,见图1(d)。这种方法能够最快解决遗漏知识点的弥补问题,但需要耗费最多的时间,尤其是所做题目在遗漏知识点命中率不高的情况下,会花大量时间复习自己已掌握的问题,其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a)课程内容及遗漏知识点分布 (b)孤立练题学习方法

(c)错题扩展学习方法 (d)统一扩展学习方法

图1 课程知识分布及遗漏知识点弥补方法:题目知识点,扩展范围

2.学习效率的定量分析

下面对以上三种复习模式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建立数学模型:设某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共有2500个,设定成50×50的二维平面的坐标点,某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设为400个,并将50×50的坐标点随机覆盖。

学生通过题目练习解决知识点的遗漏问题:所做题目覆盖的知识点随机产生,若命中遗漏知识点,则认为该知识点被解决,使剩余的遗漏知识点数量减1。在方法一中,不对题目的临近知识点进行扩展;方法二则是对做错的题目进行知识扩展,对该知识点相邻的8个知识点一并总结复习,从而解决相邻范围内的遗漏知识点问题;方法三则是对所有练习题目进行扩展,仍采取解决该知识点临近8点中遗漏知识点的手段。假如一共进行600次的做题练习,通过电脑工具软件仿真计算,得到图2所示的剩余遗漏知识点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变化曲线。

图2 剩余遗漏知识点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孤立练题方法效率很低,在经过600次练习后,400个遗漏知识点还剩下325个,并且下降速度平缓,接近直线,没有提升余地;统一扩展方法具有最好的效果,训练完毕后只剩下56个遗漏知识点,但由于对任何练习都要进行拓展分析,需要付出较多额外的时间代价,效率也不高。错题扩展方法是专门针对出错题目进行深入分析,花费代价小,在600次练习完毕后,还剩下170个遗漏知识点,明显优于孤立练题方法。虽然比统一扩展方法差,但占用时间少,具有最高的效率。

3.复习方法建议

根据图2的曲线可知,孤立练题方法价值低、效果差,应摒弃。在初始阶段,学生遗漏知识点数量多,统一扩展方法下降最为迅速,可以适当采用该方法,花较多的精力快速发现遗漏知识点。当复习到一定阶段后,遗漏知识点数量减少,题目命中率降低,此时统一扩展方法的曲线也趋于平缓,因而适合于采用错题扩展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际的学习环节中,存在两项关键的有利因素,可以明显促进前面两条曲线的下降速度,改善其性能:一是学生的遗漏知识点分布会有“集聚”效应,不再是模型中假设的随机分布形式,这将对错题扩展法产生积极影响,在基本不增加时间负担情况下快速排除遗漏知识点,明显提高该方法的复习效率;二是在选择复习题时,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练习题,避免模型假设中练习题对知识点的随机覆盖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错题命中率,也会加速遗漏知识点的弥补进程。

此外,学生在复习阶段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在测试考试中发现有较多错题不必忧虑,正说明所做题目命中率高,具有真正的训练价值,只要根据错题扩展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就能显著提高遗漏知识点的排除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生要知彼知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多思考,少盲目,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避免题海战术,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杜菊萍.新课改下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广东科技,2011,(22):31,33.

[2]汪英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3]王景梅.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2012,(5):48.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23-01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其实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历史,历史也就是过去的生活。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从生活中学历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故事中学历史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俩交流的话,彼此都会有不同的两种思想!历史是由很多有趣的故事组成的,所以历史老师上课时尽量做到故事引领,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历史。例如:你从电视里了解到近期的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反腐,奥巴马访华等;从网络上了解到更远一些的历史──的故事、抗日英雄的事迹、金字塔国度埃及等等。你再把拥有的“历史”讲给另一个人听,不知不觉中每人得到了“一箩筐”历史知识,了解了更多,课本的知识就感觉越容易学会,说不定你就会喜欢上历史。再比如我们历史有很多比较好的书籍《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史记》等,只要教师认真读,会掌握很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在趣味中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互讲,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多说、多讲可是我们学好历史的法宝。

二、从实物中学历史

历史古遗迹是我们了解学习历史最好的“百科全书”。历史留下的实物无遗是最好的历史教学资料。例如,我们兴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古迹:斑斑古城遗迹;座座王陵古墓;郑板桥、刘熙载故居等等。真正走进这些历史古迹,亲眼目睹古人的衣食住行,能够感觉出他们昔日的繁华、辉煌、甚至不平、艰难等等。说不定还能隐隐听到当年郑板桥画竹时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施耐庵当年为写《水浒》走进百姓生活中。我们会为他们的智慧而折服,为他们的勇敢而呐喊。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精髓──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再返回我们的课堂,面对历史考卷上的实物图片、材料题,是不是就有思想可发挥呢?

三、从歌曲中学历史

歌曲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很多能流髦两竦母枨有其独特的魅力,从歌曲中我们也能了解特定时代的历史。比如在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文,我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且说说在当今这句话有无其时代意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了关系到民族存亡,今天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局部战争时有爆发,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讲香港一课时,播放容韵琳的《七子之歌》,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了解了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同时学生了解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意义,以及港澳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从文学中学历史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比如在教七年级下册“靖康之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其中两位主人公分别叫郭靖、杨康,就是他们两位的父亲要他们记住这段历史,同时我让他们读岳习的《满江红》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同样关注这段历史,学生通过小说和诗词更能把握这段历史。

五、从评论中学历史

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六、从身边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