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庐山瀑布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和爸爸来到庐山看瀑布。
到了那儿我首先并没有看见那雄伟壮观的瀑布,而是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响声。这儿阳光照耀着大地,还伴随着丝丝微风吹过我的脸膀,就连微风中还夹杂着水点。让人在这炎热的夏天都觉得凉爽,使人心旷神怡。
再走近一些,在那雾气中隐隐约约看到了美丽而壮观的瀑布。只见瀑布在山崖的尽头一泻而下,笔直地冲向谷底,好象是山顶上的大河,真让我怀疑是不是从银河的最高处坠落到了人间。在阳光下,它闪闪烁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亮得几乎让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瀑布!你虽然没有大海那么澎湃,没有小溪如此柔美,但不知为什么,我喜欢你!
要加分哟!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时感情越充沛,情感体验就越深。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古诗是重要的内容,对于古诗,是最宜于朗读的,也是必须要朗读的。只有多读,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意境里。
小学第四册语文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佳作,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色,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笔者认为多运用以下“读”的手段,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一、师范读,领学生进入古诗的大门
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能把握诗的节奏,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示范朗读过程中,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进行模仿,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进入欣赏古诗的大门。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分析诗歌前,教师运用娴熟的朗读技巧,满怀激情地朗读几遍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瀑布的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便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大门,并让他们的情感随着后面对古诗的深入理解而进一步升华。
二、生自读,亲自感受诗的意境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教师仅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朱自清曾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中得到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朗读古诗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往往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诵过程中,诗的内涵和美感就出来了。学生就如诗人,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如学生在多次朗读“飞留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就如自己站在山中,望见瀑布,体会恢宏雄奇的壮观美。
三、指导读,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细心指导,让学生反复尝试,正确把握诗人情感,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时不能误入“歧途”。
1.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组合画面,进行指导
“诗中有画”道出了诗情画意的结合,读诗作画,既有利于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诗中的画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唤起联想的羽翼,也有利于学生弄清诗意,开启创造力。如抓住《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紫烟、三千尺。
2.指导看图
一般的古诗都配有图画,没有的,教师可以设计图片,让学生从形、色入手,入情入境地体会画面美。
3.学习修辞手法
如《望庐山瀑布》作者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配乐朗读,深化主题
小学生喜欢形象的事物,容易被音乐、图象所吸引,所以根据古诗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古诗题材的影视,听一些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古诗的音乐,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不断升华,很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从感性上直接产生情感体验,唤起与作者心理上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
如《望庐山瀑布》,我播放影视图象,再配上优美的钢琴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深化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思想感情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途径 探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60-02
作者简介:张宏(1973―),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该怎么教?笔者以为,寻找并厘清古诗的脉络,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更为轻松。结合当前有效教学的语境,笔者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结果形成文字,以期与小学语文教学同行在古诗教学方面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扣题眼
一般来说,古诗都是有题目的(以“无题”为题的古诗暂不在阐述之列,但事实上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此类古诗在题目选择与确定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而题目往往就是一首诗的“眼睛”,我们暂且称之为题眼,通过这一题眼,我们往往可以窥得一首诗的大概意思。因此,古诗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题眼。
比如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首先不让学生去读诗,而是让先让学生来研究题目。
师:同学们见过山吗?
生:见过。(多数,因为笔者所处地区是有山的。)
生:没见过。
师:没见过也没关系,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我们都看过,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构思一座山。
师:大家看见过瀑布吗?
生:没有。(大多数。)
师:是没见过真瀑布吧,那种人工造的瀑布见过吗?
生:见过。
师:好,见过山和瀑布的同学,下面的任务会简单一些。没有见过的也不用担心,我相信凭着大家的想象力,一定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假如我们生活在古代,在你面前有座山,山上流下一个很大的瀑布,面对此情此景,你会用诗来描述它吗?
(学生陷入思考当中。)
思考:尽管“望庐山瀑布”这一题目并没有给出庐山瀑布的具体情形,但我们认为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这一情形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围绕着“瀑布”这一关键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
二、重复读
重复读通常容易被理解为死记硬背,但对于古诗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重复是必须的。因为古诗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不同,很多内容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被感悟。这种感悟的结果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但如果不读,这些感受就出不来,这种情况下的古诗学习才真正容易沦为死记硬背。笔者以为,我国传统教育中强调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正在于此。
师:好!大家现在就来读读我们课本上第66页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吗?
生:先要把不认识的生字找出来,把不理解的生词找出来。
师:说得很对!还有吗?特别是对于古诗学习而言。
生:古诗中会有些字的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因
此读的时候要注意……
师:好。那大家开始读诗吧。
(学生读诗的时候,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注意学生的断句情况与流利程度。)
师:好,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感受呢?
生1:老师,我第一句就没读懂。日照香炉生紫烟――山上怎么会有香炉呢?而且怎么会冒出紫色的烟呢?
师:嗯,这个问题问得好。还有吗?
生2: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是什么意思啊?
生(插嘴):山呗,瀑布流下来时,像挂在山上一样。
生3:三千尺是多高啊?这座山怎么这么高?
师:古代一米等于三尺,三千尺大概一千米吧。(笔者故意顺着学生的问题回答。)
生:这么高啊,那这个瀑布可大了。
生(插嘴):老师,这里会不会有问题啊,这么高的山上流下的水,早就成不了瀑布了吧。而且我听说李白这人好吹牛,恐怕这山没有那么高。(学生哄堂大笑,这个学生是教师的孩子,知识相对丰富。)
通过这种重复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诗中的一些描述,对于一些问题也会理解得比较深刻。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后一位学生提出的“这么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不会形成瀑布”的说法中蕴藏着将来要学的物理知识,此时如果加以渗透,还可以给学生埋下点科学素养的种子。至于这位学生所说的“李白好吹牛”,其实也是引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一个契机。
三、研诗句
一首古诗的真正含义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形中,还是要通过“研”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研诗句是古诗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师:古诗写作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如果多一字或少一字,那诗句就不成其为诗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古诗写作中约定俗成地生成了一种手法,那就是往往可以用一个简略的词语来代表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诗里的香炉并不是真正的香炉,而是指庐山西北的一座山峰,因为这座山峰的样子很像香炉,人们就叫它香炉峰,简称为香炉。所以……
生:原来照的是香炉峰啊,这就很好理解了。紫烟是太阳光照射到水上的结果吧?
师:判断正确。至于川,是河流的意思,名山大川嘛,有名的山和很大的河流。
师:刚才我注意到有人说李白很爱吹牛。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山说有三千尺,瀑布说成是银河……
师:读诗的时候,要有诗意。你们用一种写实的心理去读诗,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什么是诗意呢?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位大诗人,被喻为……
生:诗仙。
师:对。李白的诗以浪漫见称,夸张是李白诗的风格,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身临庐山,望庐山瀑布如同银河落九天的情形,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要求学生凝神静气,不说话,只想象。)
(学生沉浸在想象当中,去感受诗的意境。)
学生读诗,极少会立即沉浸到诗意当中去,更多是在一种写实的状态下去对诗进行有声地读,而非感悟。面对这种情形,过多地强迫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因此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逐步引导,让他们一步步走上“正途”。笔者以为,对诗意的领略,全凭心境,境由心生,而教师教古诗时的主要作用,就是引生入境。
1、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来源:文章屋网 )
几年来,我在“诵读经典诗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图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和想象结合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走进古诗文的诗情画意,感受古诗文的无限美意。
直观呈现,学生于画面中欣赏美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学生只是很机械地诵读着,在这种情况下,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古诗与画面的直观呈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古诗的美。
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目不转晴地盯着画面,那神情告诉我他们太喜欢这画面了,我顺势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就在学生被庐山风光迷住之时,我对“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古诗的美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诵读吟唱,学生于吟诵中感受美
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学习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同样是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之后,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听配乐的课文录音,学生跟着诵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吟唱古诗。在和着音乐入情入境的吟诵中,学生既读准了节奏,又诵出了韵味。然后,我用电脑录音功能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聆听着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琅琅吟诵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品词析句,学生于理解中领悟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词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具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品味、体会、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村居》一诗中,“醉”字是整首诗的神韵所在,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活化了,仿佛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但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灿烂,小草悄悄地露出头来,吐出点点嫩芽,自由生长;黄莺舒展开翅膀,在高空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结束后,学生的心似乎定格在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黄莺醉了,醉在自由的飞翔中;杨柳醉了,醉在春风的吹拂中;堤岸醉了,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就连诗人也醉了,醉在迷人的春色中,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手段,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领悟到古诗的美。
渲染气氛,学生于情境中感悟美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情感升华,学生于想象中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意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古诗时,要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表达出来、感悟出来。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画面,让学生透过这一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纷纷说道:“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仿佛听到小草在叽叽喳喳地讨论谁长得最快”……学生用稚嫩的话语描述了园子里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既有动的美感又有静的美感。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