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第1篇

风向和天气1、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2、东风急,备斗笠。

3、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4、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5、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6、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7、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8、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9、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10、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11、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第2篇

1、想得越少的人,说得越多。

2、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3、逆境出人才。

4、时间能缓和极度的悲痛。

5、好景不常;朝阳不能光照全日。

6、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8、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

9、时间检验一切。

10、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11、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12、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3、岁月无情;岁月易逝;岁月不待人。

14、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

15、常客令人厌。

16、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7、说大话者多谎言。

18、需要之时方知友。

19、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20、患难见真情。

21、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3、晒草要趁太阳好。

24、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25、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6、听宜敏捷,言宜缓行。

27、美名胜过美貌。

28、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29、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30、一张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31、检验真理。

32、昨日不复来。

33、知音难觅。

34、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3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6、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37、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9、朋友之间不分彼此。

4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1、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42、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4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4、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精明。

4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6、时光易逝。

47、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48、君子之交淡如水。

49、“ 您先请”是礼貌。

50、满招损,谦受益。

51、谨慎和勤奋才能抓住机遇。

52、时来必须要趁时,不然时去无声息。

53、事实胜于雄辩。

54、没有十全十美的。

55、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56、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57、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58、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5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60、戏谑不能化敌为友,只能使人失去朋友。

61、说谎者即使讲真话也没人相信。

62、燕子低飞,要下雨。

6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64、今日事须今日毕,切勿拖延到明天。

65、蜡烛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

66、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67、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6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69、事事及时做,一日胜三日。

7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71、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7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73、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74、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75、敌人逃窜时,人人都成了勇士。

76、吃一堑,长一智。

77、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78、光阴一去不复返。

79、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80、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81、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8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83、不善始者不善终。

84、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85、切莫依赖明天。

8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7、工作多,光阴迫。

88、快乐时光去如飞。

8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0、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9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92、欢娱不惜时光逝。

93、品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94、妻贤身体好是男人最大的财富。

95、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96、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97、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98、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9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0、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01、读一书,增一智。

102、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03、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104、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105、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106、有关学习的谚语

107、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108、狗肚子盛不得四两油。

10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一过,永不再来。

110、与其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111、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12、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11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11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115、浓缩的都是精品。

116、吠犬不咬人。

117、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118、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19、不怕慢,单怕站。

120、节省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121、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122、骗人发不了财。()

123、博学之,审问之,慎寺之,明辩之,笃行之。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英语谚语的翻译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英语谚语的翻译不能马虎,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啼笑皆非。

二、造成英语谚语翻译“貌合神离”的几种情况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谚语语言精炼,并且结构有时与正常结构不同,词汇的意义有时比较微妙,在翻译时就应该留心。不能任意发挥,牵强附会,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divine.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后果如何,则要听命于天了。而实际意义则是“犯错误,人人难免,若能以宽恕为怀,则是难能可贵”。故翻译为:人孰无过,宽恕为贵。

People are convinced by words than by blows.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更相信你的言语而不是吹嘘。这里就有一个词义理解错误。“blow”在这句话中是“打、击”的意思,而不是“吹嘘”,因为人也要靠语言才能吹嘘。所以翻译成“言语比棍棒更能说服人。

第二,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包含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One is willing to sell,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

该句可以将它译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但总觉得不对劲,它可能还有其他意思。稍对过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想到,它与另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谚语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有两个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却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这条谚语的寓意。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的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第五,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如“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3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3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另外,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如: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四、结束语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汉语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3、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汉语无主句 主语 语义类型 英译 语用功能

1.引言

汉语句子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结构简单明快,特点是重意合,意义的表达主要靠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因此,只要语义清楚完整,句中主语可以省略,也叫主语空位,如:“下雨了。”“不能否认这个事实。”另外,汉语中还存在主语省略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推测出,如在具体语境中的多人谈话方式,且谈话者对于略去的成分所指心知肚明。二是主语相同的流水句,其结构像行云流水,分句短小且承上启下,它们相同的主语往往承上一个分句的形式,如:“退休以后,寻一块地,种点菜,养点花,体味田园生活的乐趣,不亦乐乎?”而英语虽也存在无主句,但它是形合语言,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的特点要求句子结构完整。本文将要讨论的是汉语无主句主语的语义类型和功能。

吕叔湘先生(1980)认为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没有主语。他列举了四种情况:问答;命令和建议;当主语是任何人时;自然现象。

束定芳(2000)提出:Grice(1969)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意义的性质和种类进行分析。他把语言意义分成以下四种:1)固定意义;2)应用固定意义;3)情景意义;4)说话者情景意义。主语空位型无主句的意义多半是固定定义或应用固定意义,而主语省略型无主句的语义偏向情景意义或说话者情景意义,因为读者或者听者要依靠情境或者对话来更好地理解略去的主语语义。

2.汉语无主句空位主语的语义类型及其在英译中的语用功能

主语空位指语义上存在,语法形式上没有体现的主语。主语虽然是一个主要的语法关系,但我们可以在意义方面理解它。主语并非都是动作的发出者,它起许多不同的语义作用。根据汉语无主句空位主语的不同的语义作用,它能被划分成不同的语义类型。

2.1施事主语

主语最典型的语义作用是施事,它促成或引起谓语动词所表达的事情。施事主语是生命体,它有意地实施行为。但该行为不一定影响某人或某物(张蓉)。

(1)因此,在每一行动之前,必须向党员和群众讲明我们按情况规定的政策。

(2)昨晚放了一场电影。

例(1)“行动”和“讲明”的“我们”规定的政策,因此有一点可以确定,此处的主语就是“行动”和“讲明”的动作发出者。在例(2)中“放电影”的实施者是电影播放者,无须解释,读者都会明白。

2.2描事主语

描事主语是指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邢福义,1996)。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沈从文,《萧萧》)

(2)出太阳了。

在无主语句中,一般有关天气、自然现象的描述都属于描事主语,比如例(2),例(1)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反映“那时白天”[+热]的语义特征。

2.3断事主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做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判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

(1)从前是负责时期,应当无所不为;现在是卸责时期应当有所不为。(俞平伯,《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2)就是在这儿丢了钱包的。

以上两例都是关于对过去和现在状况的判断,谓词“是”是标志词。如例(1)“从前”是[+无所不为],“现在”是[+有所不为];例(2)是比较典型的判断句,是“在这儿”而非他处丢的钱包,这句话没有主语,也无需主语。

2.4受事主语

当动作的承受者处于主语位置时,他就是受事主语。受事者不实施控制,他是情况发生在其身上的实体(张蓉,2006)。

(1)要保证一天8小时睡眠。

(2)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例(1)的话语者是“保证一天8小时睡眠”的主体,也就是说一天8小时睡眠时间过程会在这个主体上实现。例(2)的空位主语可以是话语的作者,也可以是任何人,是泛指。充当受事主语时,通常有“蒙”“遭”等表示语态的标志词出现。因为汉语的谚语或真理格言往往针对大众,而人们为追求句子的简练,主语往往不出现,但是整个句子的语义是完整无损的。

2.5处所主语

表示处所的主语是处所主语。例如:

(1)满肚子牢骚。

(2)有志者事竟成。

(3)到处是一片狼藉。

例(1)、例(3)的处所语义表达得很明显:肚子,泛指词到处。例(2)的处所语义比较隐晦,但是细细理解,“有志者”是“事竟成”的发生的处所。故因此处所主语英译可以借用therebe句型,特别是遇到处所不明的情况。

3.汉语无主句省略主语的语义类型及其在翻译中的语用功能

主语省略往往发生在具体语境环境下,语言使用者双方都明了略去的主语是指哪一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语省略去不会引起歧义或理解困难。我们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主语省略型无主句。同样,在主语省略型无主句中,也存在与空位型无主句相同的语义类型,如下:

3.1施事主语

(1)――放学了,愿意和我一起回家吗?

――非常愿意。

(2)在合同中,详细规定了双方必须履行的各种条件。

(3)必须立即终止这种讨厌的噪音。

例(1)是典型的无主句对话形式,双方都明确说话对象是谁,所以无须加上主语也知道“愿意”的施事者是哪位。这也体现汉语的言简意赅。例(2)里的“规定者”肯定是签订合约的双方。例(3)里出现的“这种”暗示这个句子出现在当时烦躁不安的情况下,且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噪音。

3.2描事主语

(1)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2)他买了一件毛衣,是红色的。

例(1)存在的一般语境是对一件事情的通篇思考一展望未来,也就是对将来事情变化可能性的描述。例(2)是对毛衣进行描写,颜色含有[+红色]的语义特征。

3.3受事主语

如:把电视机关了。如果读者站在接收命令者的角度考虑,就可以认为这个命令接收者是受事。但是关于施事和受事有时候会产生歧义(如此例),所以一定要借助语境来完成语义理解的完善。

无论是主语空位型无主句还是主语省略型无主句,把语义类型纳入考虑范围,英译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补充主语:

(1)形式主语“it”来补充主语,通常是汉语无主句中的主语空位下的语义类型,例如:下雨了。It’s raining.

(2)采取被动句。例如受事主语: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Once bitten by a snake,one is scared by ropes.(张蓉,2006)

(3)采取拟人化翻译,如描事主语,请看: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History knows only two kinds of war,just and unjust.(王满良,2000)

(4)添加泛指代词“one”或者一般代词“you”,如: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By climbing a tree in search of fish,one will not come to harm even though one cannot get any fish.(孙海晨,1998:230)

(5)译成祈使句。如命令或建议。快跑!Make a run for it!

4.结语

本文从无主句的两个类别:主语空位型和主语省略型出发,对各自的隐性主语语义类型进行判断和分析,并得出主语空位型无主句的主要语义类型有:描事主语,施事主语,断事主语,受事主语,处所主语。主语省略型无主句的主要语义类型有:施事主语,受事主语,描事主语。分清句子的主语并确定其语义和语义类型,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帮助读者理清句子的外延意义。分析上述几种汉语无主句的主语类型翻译,可见,英译汉语无主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补充主语,以形成英语句中主谓齐全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个旧:人民出版社,199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有效建构 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意义不大,而且觉得十分生疏。高中生在学习化学前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样学生才不会对知识没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一、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二、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措施

1.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化学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教师可以从如何选购“优质银耳”的生活小常识引入,看似“白洁如玉”的银耳却是SO2的漂白产物导出新课题;可以直接划燃一根火柴,引导学生闻气味,发现SO2的产生;也可以播放一段“酸雨的形成和对人类危害”的资料片,从环境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还可以从SO2气体泄露造成人员中毒的社会新闻切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辨析熟知诗词和谚语引入,如学习《葡萄糖》时,引用泰戈尔的诗“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做绿叶的事业吧,它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学习《氮的化合时》时,引用谚语“雷雨发庄稼”等等。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的教学简化、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这是“体验”的奇妙之所。这启迪我们: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案例1.“氯水的漂白性”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

联想质疑:为什么绿色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已熏得枯黄甚至变白?

实验探究:将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湿润的绿色布条迅速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为什么绿色布条干燥处不褪色而湿润处褪色呢?

小结新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例如,对“金属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以往的训练设计绝大多数可能是直接入题,如:铁腐蚀的必需条件是(多选):A.水?摇?摇B.空气?摇?摇C.纯铁?摇?摇D.生铁?摇?摇E.导线?摇?摇F.酸溶液。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生活经验的体现。学生也不知道记住有什么用。加之试题的“面孔”显得冷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给试题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小李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单选):A.未洗干净,剩菜与铁反应?摇?摇B.残留洗洁净与铁反应?摇?摇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摇?摇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这样将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洗锅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或遇上“愁患”时,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即指导学生“搞研究”。如学习《SO的性质》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测定雨水的pH值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发现我校附近雨水酸性严重超标。基于此,我们开展“我区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甲烷》后,我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池塘收集沼气,并对沼气的性质进行实地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中西部沼气的开发和应用的现状”的课题调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等。这些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应用化学,使化学和生活能融会贯通,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三、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积极创设生活情景化的主题或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学校,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条件。所实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许多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因此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化学课上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让学生保持探究的渴望。真正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为其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1).

[2]王祖浩,余惠文.义务教育化学新可能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1).

[3]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4]周衍安,吴乃域.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角色探析――兼谈后现代主义的角色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