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和谐氛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C
一、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着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对调,把自己想象成课堂中的学生,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目标,才能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讲授《少年闰土》一文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农村场景不熟悉,无法感受作者所营造的那种欢快的气氛,对作者向往有一天能到瓜田去的美好憧憬自然无法产生深刻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带到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中去,可以想办法组织一次郊游,带着学生到农村去看,这样课文中所描述的美好场景就很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农村的纯朴、自然,以及文中“我”这样的城市少年为什么对农村生活如此向往,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完成这一目标和要求,对广大老师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身段,做好“学生”。只有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觉得老师不错,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才会进行关注,也才会付出精力和时间去学好它,这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尊重、合作信赖。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才能焕发独特的魅力。
二、肯定学生的想法
如果把学生比作驰骋千里的良驹,那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和识别良马的伯乐。其实无论是谁,不管是在课堂上表现好的还是差的,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被赏识是每一个人所想要得到的。清代学者颜元曾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就是讲了赞扬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奖励,但是也不能无限地夸学生,奖励也应适度。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从而在分析和考虑问题时更全面。在课堂上,无论是同学们的掌声,还是老师的一句赞扬,还是得到的一件小小的奖品,这些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都是荣誉的象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听每个学生的想法,让每个学生尽情说出自己对课堂问题的看法。语文教学不像数学、物理等答案是固定的,语文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去思索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
三、以优雅的态度吸引学生
教师给自己的定位是教育工作者,平时着装时应注意整洁,既要时尚端庄,与时代接轨,也要搭配得当,这样才能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既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也要注意自己的内在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课堂上用无形的文化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美的人文的殿堂。对多种教学方式加以灵活运用,可以轻唱浅吟,也可以激情朗诵,可以组织课堂小组活动,也可以以自己为主导来开展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将学生引入其中,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体验文字的一次文化审美旅行。例如,在讲《黄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有关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当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课,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时时给学生以肯定和奖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打击学生,不挫伤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代言人,真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于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10,(01)
[5]胡娜.对如何改善高校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气氛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11)
[6]陈惠珍.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04)
论文关键词:岁,早期教育,原则,方法
一早期教育的内涵
1.1早期教育的定义
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字面意义上对婴儿的提前教育。早期教育的主体不单单是指婴儿,其更需要养育者(父母)与教育者的参与。
1.2早期教育的内容
从早期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内容不是提前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对于婴儿教育并不需要采用特别完整而正规的教材,它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与外界互动的活动。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婴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飞跃期,在0~3岁期间,婴儿的神经系统、语言、感知动作、情绪和社会化都有质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处事态度、社交技能、聪明智慧、情感风格和人格力量都融化在婴儿的每日接触之中,也都在“无声”地熏陶着他们,给婴儿洁白的心灵世界涂上某种基调。
三早期教育的原则
3.1情感化
0~1岁是母婴依恋的关键期,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着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如果婴儿早期缺乏关心、,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他们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特别是父母,他们需要用感情作为载体来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孩子的内心。当爱的教育能够充满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能习得一些良好的品质。
3.2主动性
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1~3岁为儿童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的婴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们已不满足于狭窄的空间活动,而是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这段期间,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婴儿的态度,一方面要把婴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和帮助他们塑造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婴儿不是父母的玩偶或宠物,他们是有思想、有生命力并且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帮助婴儿发挥主动性,促进其身心发展。
3.3社会化
教育是一种将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活动。而在0~3岁,婴儿已经开始出现社会化的发展,婴儿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自身的社会经验也在增长。这里的增长是以成长作为中介来获得的,父母在此阶段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使婴儿习得亲社会行为。
四早期教育的方法
4.1身教重于言教
0~3岁的婴儿对于语言的理解有限,他们获得信息最大的来源主要是观察与模仿。虽然婴儿对于他们看见的景象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却都将所看到的一些行为印入脑海,并可能进行模仿。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其实并不需要特意教授,平日成人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年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将来一生都是受益匪浅。
4.2爱的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的爱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少孩子因为溺爱,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甚至是性格的缺陷。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全家都必须围绕着他转,成人的溺爱让他们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态度。父母正确的爱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3适当的锻炼
婴儿出生后,他们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首先是躯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为了思维发展作铺垫。在婴儿初期,可以让婴儿多游泳,也可以伴随音乐,给孩子做一些肢体锻炼,适宜的锻炼有利于婴儿智力、思维的开发。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人和天地顺,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对于人生起着定位、定势的重要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转贴于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参考文献
[1]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认字、数数、背、背唐诗,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将孩子送往少儿英语学习班去学英语!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策略毕业论文,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变成了撑得饱饱的呆鸭子!这种策略毕业论文让孩子很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年幼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听故事、讲故事、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而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没有人教,孩子就会模仿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1岁以前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的脸部姿态,2岁的孩子会在娃娃家互相打电话,模仿着母亲给婴儿喂奶……这就是简单的社会角色游戏。在模仿母亲的过程中,了解母婴之间的关系,再打电话过程中,了解电话的用途、学会使用电话,这使孩子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扮演医生角色中给病人打针、哄劝病人不要哭,从而消除了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自我制约。当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有更多人参与时,孩子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协调人际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它可以将一块积木当成饭碗、当成照相机,也可以在玩“在集市”游戏中设计出各种具体的买卖情节来,在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独创出新的故事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更有耐心,更能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游戏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 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选取与游戏有关的物品,由此,在儿童的经验中,这些物品得到巩固,也就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材料和工具;游戏使儿童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景,在各种情景中会产生各类不同的不足,这为儿童创设了解决不足的情景,提高了儿童解决不足的能力;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提高了儿童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使孩子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发展。让孩子走走跑跑的体育游戏也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筋骨,让孩子唱唱跳跳的音乐游戏也不仅仅进行艺术的熏陶。
这些活动性的游戏,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坚毅和关心集体的个性品质,而且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从而促使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孩子感觉综合能力的增强,从而避开因感觉综合失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等精细运动不协调等学习困难。如果用一副扑克牌可以代替抄写一百遍来认识1~10的数字、代替“来,孩子,算算看2+3等于多少?”这样枯燥无味的算术学习活动,并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