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选股方法

选股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选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选股方法

选股方法范文第1篇

焦洪新,韩玉虎,张宝玉,申才佳,赵勇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干骨折简单有效的固定方式。方法 1998~2006年对186 例肱骨干骨折分别使用外固定支架、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随访6~18个月,从优良率、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不愈合率等方面评价,外固定支架优于带锁髓内钉固定,带锁髓内钉优于钢板固定。结论 外固定支架是目前基层医院治疗肱骨干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内固定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1],其中骨折不愈合率约占20%[2]。大多数可进行保守治疗[3],但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有软组织嵌入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者,主张做血管神经探查的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1 资料临床

1.1 一般资料 我们自1998~2006年先后对186 例肱骨干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支架治疗106 例,钢板固定64 例,带锁髓内钉治疗16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外固定支架组 本组106 例,男63 例,女43 例;最大年龄84 岁,最小5 岁。闭合复位16 例,神经探查8 例。本组均采用国产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闭合性骨折在X线透视下复位,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切开探查血管神经,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对于复位困难或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者,行有限小切口复位。近端2枚螺纹钉在上臂外侧进钉,以免损伤腋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远端2枚螺纹钉在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上方5 cm以内进钉,以免损伤桡神经及臂部肌皮神经。皮肤戳口,骨折近端钻2孔,螺钉垂直于肱骨干拧入,透视下穿过对侧骨皮质1~2个螺纹。钻孔及拧入螺纹钉时,必须用软组织专用保护套筒,也可作3~5 cm小切口在直视下置钉,以防血管神经损伤。外固定器距离皮肤1 cm,过低则可能压迫皮肤,过高则减弱固定强度。对于横断骨折可加压固定;斜行和粉碎骨折不能加压,加1枚螺纹钉固定保持骨折端稳定;对小斜型骨折使用加压器,出现不稳定时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留于皮下,5~8周后拔除;对粉碎性骨折片利用可吸收线捆绑固定。

1.2.2 钢板固定组 本组64 例,男26 例,女38 例;最大年龄83 岁,最小年龄16 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钢板采用限制性接触钢板24 例,加压钢板40 例。采用后外侧切口显露桡神经,对粉碎性骨折采用钢丝捆扎,术后石膏固定6~8周。

1.2.3 带锁髓内钉组 本组16 例,男10 例,女6 例;最大年龄68 岁,最小年龄21 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闭合性穿钉5 例,切开复位11 例。均采用外侧切口。肱骨大结节处进钉、扩髓、C型臂X线机透视下上远端锁钉;对粉碎性骨折片采用钢丝捆扎。

1.2.4 统计 三个不同手术方法组的计量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

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中术后资料见表1,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资料见表2。表1 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中术后资料 表2 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资料从表1可以看出外固定支架的手术时间(P<0.01)、术中出血(P<0.05)、出院时间(P<0.01)、骨折愈合时间(P<0.05)等各项指标最好,带锁髓内钉次之,钢板最差。从表2看出钢板固定并发症最多,带锁髓内钉次之,外固定支架并发症最少。

3 讨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交通事故增多,肱骨干骨折病人也随之增加,病人对骨折对位要求逐渐增高。带锁髓内钉价格昂贵,远端2枚锁钉需在X线透视引导下锁入,对肱骨干远端骨折有一定的局限性。取出时因为前面有血管神经影响,需扩大切口方可取出锁钉。带锁髓内钉还有肩关节疼痛、骨不连、感染等较多并发症[4]。钢板固定对骨折两端肱骨干剥离较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造成骨不连,如不适当活动易造成钢板螺钉断裂,而且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取钢板时易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由于目前医患关系不和谐,对钢板及髓内钉断裂往往引起医疗纠纷,对基层医院及医生均造成较大压力,对患者亦造成精神及经济方面损失。外固定支架固定范围广,几乎肱骨干全程均可使用,对于粉碎性骨折、斜型骨折、开放性骨折及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均适用,且切口小、骨膜剥离少、骨折端血运干扰少,符合BO固定要求[5];费用低,门诊即可拔钉;对于钉道感染,使用75%的酒精局部涂抹即可治愈;虽然对病人生活、穿衣带来不便,但对于第二次取钉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病人完全可以接受。螺纹钉松动是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骨折移位,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期间,应注意观察螺纹钉有无松动,必要时更换螺纹钉。骨折临床愈合前禁忌持重。

综上所述,对基层医院来说,肱骨干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是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它不仅对病人有诸多好处,同时由于并发症较少,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3.

[2]Foulk DA,Szabo RM.Diaphyseal humerus fractures:natural history and occurrence of nonunion[J].Orthopedics,1995,18(4):333335.

[3]鲍磊,周雪峰,马华松,等.肱骨干骨折的外固定治疗[J].中国骨伤杂志,2006,19(1):4142.

选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由于保守治疗方法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因此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利于其尽快恢复健康,目前主要采用外科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1]。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其中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1至85岁,平均年龄(51.02±2.9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伤6例;Evens分类:稳定型29例、不稳定型33例;Griffin分型:I型12例、II型27例、III型17例、IV型7例。按照自愿选择方式将6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25例)及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Evens分类、Griffin分型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研究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情况[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用于评价髋关节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髋关节运动能力越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随访成功率100.00%),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 2. 2治疗方法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术前给予常规麻醉后,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内旋、外展牵引闭合复位,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①动力髋螺钉:手术切口由股骨外侧进入,将骨节处、股骨外侧及粗隆处暴露后,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导针由骨节处股骨头颈方向打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打入深度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并拧入后,将钢板连接固定股骨干,再次医学影像检查确认复位及固定无误后常规止血缝合伤口,放置引流管;②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由股骨近端外侧给予纵行手术切口,将皮肤、皮下筋膜层依次切开后股骨上段及股骨大粗隆暴露于手术视野下,对骨折端进行直视复位,此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对骨膜进行剥离,清理骨折断端后对合骨块,选择合适长度的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置于股骨外侧,将螺钉导向套筒装好后以套筒把持钢板,使其近侧与股骨大粗隆外侧紧贴,股骨前端与钢板平行,钢板上三个锁定孔分别钻入一枚克氏针(钻入前应经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深度及位置),待钻孔及攻丝完成后拔出克氏针,置入一枚长斜钉与两枚平行钉,良好固定后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固定效果,之后常规冲洗、引流、缝合手术切口。

1.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 1手术及治疗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例)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负重时间(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个月) Harris评分(分)

研究组 25 111.34±11.67 363.52±55.48 4.19±1.32 3.91±0.76 85.45±4.56*

对照组 37 107.82±11.29 392.35±56.74 4.23±0.24 3.84±0.38 73.67±4.89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1可知,两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Harris评分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并发症两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经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00%,对照组则高达21.6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例) 髋内翻(例) 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例) 感染(例) 疼痛(例) 并发症总发生情况[例(%)]

研究组 25 1 1 0 0 2(8.00)*

对照组 37 3 4 0 1 8(21.62)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表明,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外伤所致(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处坠落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交通产业迅猛发展,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2],动力髋螺钉是以往用于外科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其特点为操作简单方便、提供牢固固定等,但传统动力髋螺钉仅采用单颗螺钉固定,因此抗旋转能力较差,易出现退钉等不良反应。本文中在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基础上加用1枚松质骨螺钉,虽可有效降低股骨颈旋转发生率,但术后易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患者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且不适用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高失败率)。本文中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62%,且Harris评分较低,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理想。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使用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新型内固定治疗方法,其固定原理为利用螺纹对钢板成功锁定后,依靠钉板间形成的角度对骨折处进行稳定固定,类似于内固定架,内部支撑作用较为满意。有研究显示[3],由于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近端采用多孔设计,因此为患者骨折处提供多点固定,抗旋转能力及稳定性均较高,术后髋内翻畸形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本文中研究组采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00%,且Harris评分较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在临床治疗中,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经济情况等)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法,从而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锋.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不稳定粗隆问骨折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4):452-453.

选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许多骨科的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为提高跟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做了大量工作, 但结果并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跟骨骨折范畴中的关节内骨折,其临床效果一直差强人意。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跟骨骨折的资料记录,对跟骨骨折的原理及治疗标准、治疗手段及考虑的因素等作出了概述,以期推动跟骨临床治疗的发展。

1跟骨概述

1.1损伤机制 跟骨骨折按照骨折的程度大致,其作用原理可分为高能量作用和低能量作用。高能量强压撞击,最常见的有高处坠落和车祸,这种损伤常常导致跟骨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且伴有脊柱骨折或损伤;低能量容易损伤导致轻微移位骨折。不管哪种能量,都是由剪切力和(或)压缩力引起的。

1.2分类方法 跟骨骨折有较多的临床分类方法,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且每种方法的分类主要依据都是X线及CT表现。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Sanders分型,这种方法被多数骨科医生认可,并依据其分类选择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临床效果。本文所述治疗方法也是基于Sanders分型。

这种分型方法,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这种分型的依据是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该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判非常重要。Sanders分型主要有:①Ⅰ型: 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②Ⅱ型: 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有一条骨折线两个骨折块;③Ⅲ型: 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三个骨折块;④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骨折块,属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2跟骨治疗方式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手术治疗针对于移位较大或粉碎性骨折。

2.1跟骨治疗应考虑的因素

2.1.1患者年龄 老年患者(生理年龄50~55岁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

2.1.2患者体征 有外伤(比如坐骨神经损伤),或有其他禁忌疾病(例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考虑手术治疗;

2.1.3骨折类型 非手术方法适合Sanders I型或没有移位的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适合Ⅱ和Ⅲ型骨折患者;对于Ⅳ型骨折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有把握的医师也可尝试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或距下关节融合手术。

2.2治愈标准 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有:①准确复位,对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应解剖复位;②恢复跟骨的整体外形和长、宽、高等几何参数;③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和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④恢复Gissane角、Bohler角和后足的负重轴线。

2.3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指的是骨折早期活动操练和约3个月的非负重[1]。足部穿戴靴状支具保持中立屈曲位,以防止挛缩;穿戴压缩长袜或弹性绷带,以减轻水肿。待肿胀消退后去除支具,踝关节和后足开始恢复活动操练,直至骨折愈合,这种治疗通常需要6~8w或更长。无移位的跟骨骨折 (Sanders I型)适用于该方法;有移位的跟骨骨折不考虑该方法。

非手术治疗适应病征有:①SandersⅠ型跟骨骨折,骨折移位在2mm以内;②舌型骨折,后关节面仍与粗隆骨折块相连;③短期骨折,损伤时间在5d以内的患者;④手术禁忌骨折,患者患有严重的血管、神经疾病或严重糖尿病,不宜进行手术的;⑤SandersⅣ型骨折,开放性骨折,软组织重度损伤,水肿面积大,时间长。

2.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的表现更优,治愈率达75%以上。理论上,Ⅱ、Ⅲ、Ⅳ型骨折都存在关节内骨折的移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2.4.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关节内骨折。

手术适应症:①关节面不平整, 台阶超过1 mm;②跟骨明显存在长度上的缩短、宽度上的增加和高度上的降低;③Bohler角度小于15°,Gissane 角小于90°或大于130°;④跟骰关节骨折块移位超过1 mm;且伴有跟骨周围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跟骨外膨明显影响外踝部腓骨长、 短肌腱的活动。

手术禁忌症:末梢血管病或神经病患者、老年患者且极少活动者、没有足够的软组织包裹患者。

2.4.2距下关节融合术 这种改良方法包括内侧股骨牵开器的应用和应用不同楔形的髂骨三角皮质骨骨块植入到牵开塌陷的跟骨处,恢复跟距角,纠正水平的距骨和距舟关节半脱位。该方法可降低后期距下关节炎的发生率[2], 但近来研究发现融合距下关节可明显减少后足活动范围, 造成周围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长期可导致中后足关节过早发生骨性关节炎。

2.4.3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 该方法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很小,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缺点是对复杂骨折难以有效的固定。

3结论

跟骨骨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目前,跟骨骨折的的生物力学研究有了更科学更可靠的进展,相信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会有推陈出新的手段和标准[3]。

参考文献:

[1]和艳红,孙永强,张云彬,等.跟骨弹力固定支架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09,22(2).

选股方法范文第4篇

以上两种外用药可同时用,也可单单使用一种,每天涂两次,早晚各一次,涂后用手指轻轻按摩一分钟;

涂药面积应当比皮损面积稍大,因为股癣是一个向周围扩散的皮肤病,皮损中央反而会自行好转;

涂药时间至少要10天;笔者一般建议涂20天;有足够的用药时间才能把股癣完全治愈;

有些人病情严重,股癣不但大腿根部有,还扩散至阴囊及整个臀部;此类除了用抗真菌药外,建议服中成药百癣夏塔热片,以促进病情好转;

股癣多由脚气传染而来,因此内衣一定要与袜子分开洗;并且在穿内衣时,脚尽量不要碰着内衣边。同时建议把足癣或灰指甲同时治愈;

股癣的发生,多数与下面出汗过多,透气不良有关;因此换用透气好、吸汗佳的棉质内衣是必要的;以棉质三角裤最好。

选股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   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EssexLopresti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为了避免切口并发症,切口要足够长,避免过分牵拉皮肤。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用直径2~2.5mm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颈、骰骨,牵开皮瓣,可较好地完成距下关节的显露。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骨膜间断缝合,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禁止做皮下组织分离。跟骨为松质骨,术后伤口渗血较多,术毕伤口要放置引流条,引流时间要长,防止血肿形成。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电刀仅在止血时应用。钛板要紧贴骨面,不能翘起,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伤口要及时换药,保持伤口干燥。石膏制动3周,利于软组织修复,术后3周伤口拆线。

        骨折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植入松骨质或人工骨填充空缺,可起到支撑关节面,防止再次塌陷,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学者认为足跟部空间小,置入钢板等内固定物困难,同时剥离范围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因此不主张置入内固定物。本组病例均置入内固定物,但须最低限度地置入内固定物,钛板占位不大,无出现钛板外露。结果无一内固定物松脱及骨不愈合。钛板等内固定物适当置入有其重要作用,可抬起、支撑关节面,抵抗一定压缩力,同时固定骨折块防止分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参 考 文 献 

相关期刊更多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