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新区;银湖湾滨海新区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响应此号召,国家层面不断建立相应制度的同时,推动绿色发展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新区对国家、地区的助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所占据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生态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为实现这一战略,一方面,考虑建成城市在不断更新中重新营造生态微环境;另一方面,新兴城镇、区县的建设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新区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有关的规划建设理论及方法,针对我国未来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乃至于发展前景均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生态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区规划的方法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均处在探索阶段,具体规划内容依然要深入展开研究。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与理论研究基础,从银湖湾滨海新区生态本底分析,提出核心问题及议题,在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规划思路、策略及内容,以期为同类型空间格局的新区提供生态建设参考,间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1新区特点及类型划分
新区,是城市新发展起来的区域或新增加发展的地区。在老城之外建设发展,是为了克服城市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发挥多区域不同产业功能的集聚,全面发挥城市经济的可能性。在国家级新区模式带动下,发展出各省市新区模式,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沿海经济门户江门,它依托银湖湾滨海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的建设打造,引领珠西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建设。新区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可循环是生态规划系统构建、启动、完善、持续的战略发展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塑造创新空间格局,实现新区的生态功能及特色性,助力区域全面发展。
2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案例研究
2.1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生态系统分析
银湖湾新区城市规划设计中将城市定位为江门市的服务核心区,是崖门镇南部商住、文化副中心,广东省滨海休闲娱乐区。主要功能以商贸、文化旅游和生态居住为主。基地城市建设后的公园绿地占城市建设的6.61%,绿地格局分布均匀,缺乏集中绿地公园空间,而这种单一的空间布局对生态廊道的连接,生态斑块的打造及生物栖息地的营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项目地的农林用地占比32.67%。因此生态规划将利用农林用地重新调整绿色空间结构(见图1)。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重点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关联程度较高的农林用地,带动且优化边缘内部以及城市层面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功能发挥的用地;“顺应自然”,在用地布局和空间组织方面遵循自然生态过程,将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系统相融合,即山与城市之间的城市森林缓冲带的营造。另外,城市建设后,多个水闸将基地内部水系围合形成南、北两个湖体和多条河涌,上游7个水库与河涌连通,提供淡水补给,同时降低潜在洪涝风险。下游河涌受降雨、潮汐等因素影响,咸潮上溯,形成咸淡水河涌(见图2)奠定水系空间基础。生态建设规划中,在此基础上考虑场地生态敏感性及沿海风暴潮方向从西南向迎面直击海岸带,对城市整体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规划提出海岸带的不同生态建造形式,同时将红树林从海岸带引入城市中,一方面考虑降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共同生长、呼吸,建立特色城市风景带。
2.2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误区
城市新区建设方兴未艾,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经验,针对我国新区规划建设具有普遍价值,对各项新区规划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意义。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也存在和其他城市新区建设的共性问题,简要概述我国当前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的误区。2.2.1目标定位不清。有关新区生态建设规划,发展目标体系的建立,通常会将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直接套用,未能保证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导致指标体系同具体建设情况相脱节,难以落实指标等。2.2.2产业导向不明。当前,我国新区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平台,创新环节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产业孵化基地,也没有利用好多方资源,产学研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关于规划、建设、评估等的工具方法。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结构、区位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新区建设规划要依据现状,增加本地特征的生态指标体系。2.2.3技术应用“求洋”。当前规划过于追求“大”“高”“洋”甚至是“唯技术论”,因为规划“水土不服”难以实施,就算实施也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日照条件不足的一些沿海城市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城市缺水严重却要规划建成“夏威夷”,以上这种南辕北辙的方法在我国新区建设规划较普遍。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实践
3.1银湖湾滨海新区基底概况基地规划范围55km2,背靠古兜山自然保护区,面朝黄茅海,形成山体、绿核、水体的蓝绿生态格局。从生态环境上看,基底沿海岸区域属于典型的近海河口滩涂湿地,有红树林、各种贝类、藻类、水鸟等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但近些年红树有外来物种的入侵,再加上监管力度有限,对生境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基地山海间目前是大量的鱼塘,有蓄滞洪功能,随着城市新区的发展,大量的鱼塘、农地逐步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3.2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思路
新区塑造相对旧区改造有客观优势,考虑因素与发展方向相对同趋。江门银湖湾新区的发展定位以绿色发展、蓝色经济构建可持续的蓝绿生态格局为研究指引方向,打造山海交融红树林上的滨海新城,以达到诠释生态水道蕴含交织的新城与海洋经济增长带的目的。通过以下策略将构想与场地有机结合。首先,整合修复原有山海割裂的格局,强化山海联通,将通过大、中、小3个层级的生态廊道即邻山缓冲林带与滨海绿带、内河红树林廊道与山海通廊、季节性汇水通道有机的结合,强化场地蓝绿交织的自然形态,赋予山海较强的生命属性。其次,滨海城市特色打造从某种意义上趋同,该项目在规划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心,营建城市中的红树林,选择本土红树树种,复育红树林,优化带状结构,塑造动物栖息地;扩展红树林生态景观廊,构建特色红树林带,建成后将会串联城市现有及规划的绿地斑块,实现特色滨水滨海城市空间。最后,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风暴风险,在保留现有感潮河道及内湖水系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实现海岸韧性度的多样性。
3.3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路径
实现生态、产业、经济等城市发展组团因子同赢的模式是需要规划不断践行的成果,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规划结构延续城市设计的两带两轴(临山缓冲带+滨水防护带+中央滨水绿轴+中央生态轴),在此基础上细化生态建设功能组:临山缓冲带建设为城市森林景观带,由森林康养及森林野趣构成;滨海防护带建设成韧性海岸带,由红树卫士及活力海岸组团构成;中央滨水绿轴由红树探秘及悠闲生活组团构成;中央生态轴串联山———海———城,被建设成碧道[2]枢纽。7大功能组团为新区的文旅产业结构提供了生态条件,同时为带动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赋能。3.3.1由山到城过渡带处理———城市森林景观区。区域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林地,塑造动物栖息地兼具人文参与性的活动空间,主要设有蝶舞花园、无动力乐园、森林寻宝、泉养山地、林荫园地等。城市森林营造工法有两种近自然的造林方式[3],主要是改培抚育现有林木,同时在农林空地上培育复合林地。新建复合林地应用日本宫胁“少人工管理型”森林[4]再造法,该方法是使用植根充分发育的幼苗速生树种,林下适当种植灌草,乔木种植3年后,苗木脱离人工养护,自然生长,在生长抚育过程中按照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混植、密植,疏伐;现有林地改造原则:注重乡土物种培育,维持砍伐区土壤的状况,对生长状况良好的树林,用拓展林窗的方式,也就是适当地打开景观界面补植灌草,根据生长情况适量地补种一些目标树种。对密集或生长状况不良的树林,砍伐长势不良的乔木补植灌草,定期补植目标乔木。根据鸟类和昆虫栖息偏好,营造生境,吸引区域林鸟和昆虫资源,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所。3.3.2串联蓝绿斑块建立中央生态轴———碧水阑珊生态廊道。中央生态轴即从古兜山到黄茅海。河道交汇处设置碧道枢纽打造缤纷新活力带,林地区域以疏林草地为主,鸣禽提供生态栖息地。入海口设置红树林海岸带。根据地理位置及功能设置3种功能区段,即自然生态段、城市生活段、人工生态段。3.3.3营建特色中央滨水绿廊(内河红树林)。红树对盐分的适应范围较广,盐度范围0‰~20‰的河口海岸都可生长,不同的盐度都有相匹配的红树树种,本项目红树林湿地区盐分在3‰~15‰范围内,对营建丰富的红树群落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红树受风向的影响,位于季风区的黄茅海,无论是风向还是风速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以东风为主、冬季则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布置红树林应和风向保持一致,防止红树林被季风直吹,从而降低生长压力。同时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置有湿地科普、皮划艇基地、鹭鸟乐园等景点,为市民体验、了解红树及增进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场所。3.3.4提升海岸多元化属性———滨海防护带。长达17km的临海界面从城市水安全的角度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堤防是首位,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考虑海岸形式的多元化。堤防从20年提高到50年,由北至南根据海洋流速及生态需要分别设置有鱼礁复合堤与红树林复合堤。鱼礁复合堤是“有生命的防波堤”具有减缓水流,降低海浪冲击,满足鱼类回游产卵栖息及饮食需求;红树林复合堤主要利用可周期性潮水浸淹的红树林弱化原有生硬岸线,减缓海浪冲击[5],同时吸引海里虾蟹回游及繁殖,恢复海岸的生态功能。在营造韧性活力海岸带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丰富岸线的多功能属性。
4结语
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项目在建设前考虑到生态、人文、产业等城市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生态规划中合理地填埋、围垦,预留通道保留咸水基底,充分考虑风向、光照、服务人群、街道朝向、建筑朝向、景观等生态建设因素。创新在于生态框架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增加碳汇量、建立城市景观森林、增加负氧离子量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韧性海岸带,提高城市安全系数等生态功能,切实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价值。未来,政策律法的完善能为生态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教育引领提高生态素质,属于生态化发展的实现渠道选择;生态优先助力城市建设,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渠道。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是实践先行者之一,新区还在建设发展前期,作为设计者,希望为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绵薄之力,以期为同类型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琪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J].教育技术研究,2011(10):119-120.
[2]魏中胤,沈山,沈正平.我国国家级新区的类型划分和政策导向[J].经济师,2020,020(03):20-22.
[3]沈晓夫.“近自然森林”———城市绿化的良策[J].生态经济,2005(8):120.
[4]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8.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33-01
1、引 言
在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3、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2)生态基础设施;(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概括地说,生态城市规划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和人性化。同时,在规划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3.1 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3.1.1 水资源利用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水设备;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水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
3.1.2 资源开发与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
3.1.3 交通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为燃料的绿色交通系统;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减少车辆在市中心及居住区通过;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 绿地系统
重点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3.2 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3.2.1 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3.2.2 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3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生态城市的建设
4.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推行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失衡战略,从而使城市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由于片面追求发展所带来的代价,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大大削弱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甚至威胁到城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4.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4.4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also,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e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the most,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in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that China's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iscuss, hope to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 word: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3]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4] 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与建设
曾经震惊世界的“莱茵河臭水沟”和“伦敦烟雾”事件都是工业发展对生态的损害造成的,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走国际经济强国“后治理,先污染”的老路,我国的农村主要存在结构单位便是乡镇,乡镇比较贴近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村镇是生态文明的主要建设主体,因此在村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规划中起到主要作用。
1村镇规划和建设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建设方向和目标
(一)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时代村镇建设及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保护环境作为目前村镇建设的首要方向和目标而存在,从古至今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经历了非常复杂、易变的过程。纵观历史会发现在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内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是主要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中,往往先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力环境,在环境逐步恶化后带给人类一系列灾难和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和大自然之间处于对抗关系时容易给经济和环境带来恶性循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只有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采取新的方法技术和先进理念才能够保持我国高量、高效而又不破坏环境的经济生产。因此,保护村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
(二)居民的生活风俗是村镇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尊重的前提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不同的地域的村镇和不同民族所在的乡镇会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城市生活和乡镇生活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应该以所要改造和建设的乡镇实际情况为依据,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和意见征求,可能会给当地乡镇居民的生活带来短期内的不适,任何不科学和不明智的措施都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
(三)基础设施的跟进是村正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的保证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准确区分“原始”和“自然”的含义,自然并不能等同于原始,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甚至会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含有较高的科技成分。在具体实施乡镇生态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多项高新科技来支持。乡镇的基础设施是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和规划的重点内容,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有利于实现乡镇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时代村镇建设和规划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地区资源浪费流失和城市环境破坏恶化严重
良好的环境是村镇生态文明建设和规划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但是当前我国村镇规划和建设却面临着资源流失浪费和环境破坏恶化严重的情形。例如目前有很多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大大小小的矿洞和井坑代替了本应该紧密覆盖在地表的植被,这样直接造成了地表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等。以上这些自然情况说明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程度十分的复杂而且问题数量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不仅给村镇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破坏程度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也逐渐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周期长度。
(二)已经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村镇采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的村镇为了积极响应归家大力倡导和发展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时間全国出现了很多“生态文明”村镇。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其中很多村镇的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例如在很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村镇中都打出了“农家乐”和“生态体验村”的雷同标签,这些村镇的支柱性发展产业便是旅游,当旅游成为主要的竞争产业后不仅影响生态文明村镇综合能力的发展,还容易导致临近区域的村镇形成恶性竞争。
(三)部分地区“生态文明”村镇徒有虚名
在行政部门和法律监管不到位的区域,由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炒作兴起了一大批生态文明村镇,但是事实上这些村镇由于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因此空有虚名。另外很多村镇打着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号,却依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有害发展之路,者需要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加强相关监控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3加强村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做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要想全面做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首要工作便是要积极地做好全面了解村镇的基本发展情况,每一个村镇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加强村镇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利于更加科学及合理的制定建设计划。在不同特点的村庄之内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手段,明确制定村镇的生态文明发展计划和方案,例如地处坡地的村镇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土壤分布较为贫瘠的村镇要加强土壤营养成分的合理调整等等。这样十分有利于我国村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高度重视村镇保护性建设
加强我国村正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考察有利于真正掌握我国村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同时做出科学、严谨的数据测评上报相关部门,力求改变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中对于生态保护的轻视状况。由于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不计后果,因此出现了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局面。在我国村镇生态建设和规划中一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村正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三)逐渐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首先要做好我国现阶段村镇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加入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容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及促进经济水平发展,又从根本上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地方政府和村镇领导要积极地实施民意调查以及村镇实地情况的考察,对已经取得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成功的村镇要积极吸取经验,确定村镇未来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和加强村镇建设步伐,最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结语
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应该仅仅追求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腾飞带给社会的GDP数字,一旦人类的破坏超过了大自然的承载极限,便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灾难和后果,当人们想要采取修补措施时便会难上加难,因此在生态文明时代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工作,将会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及其建设[J].农家参谋,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