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度消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范文第1篇

《无间道》里面,也有句名言:“出来混,总要还的。”

“一到月底的时候,我就会整理一下自己一个月的消费记录,盘算一下是全部还清还是只能还最低还款额。”在某传媒公司工作的尹瑶说,她现在的生活有点金钱上的压力,原因就是欠了太多的卡账,“第一次的透支消费是为了买洗衣机,第二次是买了个相机,当时还认为从此告别了缺钱度日的噩梦。”这导致没有理财观念的她欠下了几千元的卡账。

在银行还完了最后一笔信用卡欠款的某高校教师李娟打来电话,说她前几天刚还完了所欠银行的钱。从银行的大门中走出来的那一刻,她“感到一身的轻松。”因为,她终于摆脱了近半年来让她身心疲惫的“卡奴”生活。“刚才,我把最后一笔欠款还完后,就立刻把卡报停了,这半年真是折磨死我了!”她说。

随着“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的观念逐渐普及,信用卡透支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这种观念多是有“未来有稳定的收入,职业生涯不断上升”做基础,但一个潜在的危险是,这部分人群的抵抗风险能力并不高,一旦发生大的生活变故就很可能带来金融风险。

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情况下,刷卡的消费者比用现金支付的消费者购物时往往要多开支五分之一左右,且经常要超过自身的经济能力。在英国,信用卡危机已经引起了政府关注,要求信用卡的广告一律要注明“这东西等于火中取栗”等类似于香烟广告中的警示语。

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持卡人都是较为理性的。但看看身边日渐庞大的“月光族”队伍,以及满眼皆是的“负翁”们,这种“提前型消费”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逐渐普及了。如何更好地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个“卡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奴”一词最先源于台湾,台湾地区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在大陆,如果透支超出还款能力,除了信用受损外,还会因延迟还款而带出滞纳金、罚息等额外支出,从而使本已难以还清的债务越滚越多。因此,从理智的角度来说,持卡人应对当期消费进行自我控制,避免使自己陷入到“卡奴”的生活中。

中国国内发行的信用卡按年龄、薪酬等不同层次主要划分为三类,不同的人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办理相应类别的信用卡。

普通卡的发卡目标主要为工薪阶层,由于工薪阶层收入、理财水平不高,因此普通卡的透支额度较低。这类消费者不宜经常性透支,应有计划、有限度地使用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合理消费。

金卡的使用者一般为有较高收入、热衷于追逐时尚潮流的白领。持卡人因拥有较高的资产证明和理财能力,因此在享受金卡带来的积分回馈之余,通常会将信用卡作为融资工具,充分利用免息还款期透支信用卡提供的信用额度,购买基金或通过网络购物实现套期获利。

作为直接定位于高端用户的白金卡,不仅能提供6位甚至更多位数的信用额度,还会提供意外入院医疗保险及全球紧急支援等服务。其持卡人更多是将高额信用额度用作投资资金周转,以便于后续资金流的运作。而银行也会通过资深理财顾问对客户的信用额度使用提供支出分析、支出管理等,以降低客户的资金调度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理财专家建议,首先不要随意申领信用卡,不要因为追赶时髦或者替朋友帮忙而使自己手中掌握过多的信用卡,因为即使你的信用卡没有激活银行也要收取数额不等的年费。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消费计划、承受能力和购买力,来确定所持有信用卡的总额度。其次,尽量避免用信用卡提取现金。 然而,伴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增长,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并且银行卡犯罪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近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频频见诸国内各大媒体。

2009年3月27日,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一宗伪造信用卡套钱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白某称,自己在广东等地购买了磁卡数据采集器、读写卡器、空白磁卡等工具。借给客户结账之机,用磁卡数据采集器刷走对方信用卡信息。 没有丢失过银行卡,同样可能被盗刷。广东某地农业银行4位储户在同一天被盗刷90余万元。专家认为,这样的案例频发,首先和国内银行卡太易复制有关。国内银行卡均是磁条卡,而非更安全的IC卡。其次,和银行后台对账户管理不够严密也有关系,使“克隆卡”蒙混过关。还与ATM机等银行产品安全监测不够完善有关。为此,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央行应会同公安部,协调两部门及各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成立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办公室。并首次明确,持卡人开通电话转账、ATM转账的,每日每卡转出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未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的持卡人,其网上转账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每日累计转账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信用卡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使得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银行对信用卡业务是倾情投入,国内信用卡业务一度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发卡数量是增长了,各银行市场份额也占了一些,但问题也随之来了。

银行提起的信用卡诉讼一般包括两类:一种是恶意透支,持卡人打从办卡起就可能不打算还款;另一种是无力还款。对于后者,如果说是因为对个人的风险预估准备不足,还情有可原:那么对于前者,仅凭一句对个人资料的审查不周那也未免太敷衍了。

实际上,今天国内出现的信用卡诉讼膨胀之势,与发卡行自身有很大关系。为了摆脱对吃存贷差这种传统业务的依赖,各银行不约而同地看中了信用卡这块令人眼馋的“肥肉”。为了抢占市场,各银行更是拼命地跑马圈地,无形之中放松了对办卡人的身份审查和信用评估。

随着竞争的激烈,有的银行干脆实行制,将信用卡发行业务外包给一些公司。为了多揽业务,这些公司又“长”出许多二级、三级公司。本来按照与银行的约定,商要承担初步核查申请者资料的工作。但业务员为了跑“量”而多拿提成,实际做法却相当简单:申请者提供身份证、收入证明等的复印件,核查时只需打个电话和对方确认信息即可。审核走了过场,当然会有不少漏洞可钻。

信用卡业务本来是各大银行力拓的零售中间业务之一,何曾想到,这块“肥肉”尚未吃好,却被那些恶意透支者和无力还款人士“卡”住了自己。频繁的诉讼不仅搞得一些银行焦头烂额,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因持卡人无力还款而导致的呆坏账风险正逐步加大,而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对此风险能否有效防范还很难讲。

过度消费范文第2篇

“引导孩子更明智地消费”是英国“学生贷”

goHenry的核心思想和目标,这和一般学生贷“帮助学生花钱”的思路大为不同。

成立于2012年的goHenry是一家W⑽青少年提供消费金融解决方案的英国科技金融公司。goHenry与VISA合作为6-18岁的青少年提供带家长控制功能的预付费借记卡,该借记卡与家长端的app捆绑使用,实现了实时同步,家长可以通过goHenry设置零花钱的使用规则、消费上限,或者为孩子设置欢乐有趣的任务并以额外零花钱为完成任务的奖励,孩子每进行一笔消费,家长都将收到一个短信提示。

作为创新金融科技公司,goHenry曾在2015年入选毕马威和H2Ventures联合评选的“100家创新金融科技公司”。此外,外界对其模式的认可度直接反映在公司融资和风投情况上。去年4月初,goHenry在股权众筹平台Crowdcube完成了一笔众筹融资,其融资目标设定为200万英镑,仅用2天时间便完成并实现了超额融资。目前goHenry通过股权众筹已经累计融资39977英镑,总投资人数达2371人,平台出让15.98%股权(意味着平台估值约249777英镑,约合2.17亿人民币)。

产品设计理念

在纷杂的学生贷市场中,goHenry以其避免过度消费,培养青少年良好消费习惯的理念获得了众多家长客户的追捧,根据Crowdcube的资料,goHenry已拥有超过20万用户,每月用户增长超过1万人。~goHenry脱颖而出的最核心优势在于其产品设计理念。

边用边学。对于goHenry而言,其主要用户其实包含了家长和青少年两个群体。从家长的角度,使用goHenry的软件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一定的财务自由,同时也需要设定基本的使用条件,防止越界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孩子在不断使用中也能积累理财的能力和信心,培养对金钱的责任感。

积累、储蓄、花费,这三点是goHenry设计产品功能的核心理念。与校园贷不同,goHenry并不希望用无条件放贷来鼓励消费、鼓励借款,培养消费习惯的重要一环是孩子需要能够理解获得金钱的得来不易、合理储蓄、理智消费。青少年不论是通过完成一系列小任务积累每周可使用额度,还是储蓄积累每周的额度,存钱以购买某个更贵的特别的东西,或是每周花完自己的额度都能慢慢积累对开销的价值观。

定制化和便利性

由于goHenry的使用者也包含家长和青少年两个不同群体,学生群体跨度较大,不同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往往也有较多差别。对goHenry而言这意味着公司在产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实现定制化和便利性。goHenry允许家长设置app的各个参数,把定制产品的控制权交由家长以满足家长、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由于青少年开销小额、高频的使用特点以及使用环境的多变,goHenry为家长在app上实现更简单明了的查询、设定、还款等操作方式,并实现随时随地使用fdpp和对应的VlSA卡进行管理和消费。

与校园贷不同,goHenry并不希望用无条件放贷来鼓励消费、鼓励借款,而是让孩子理解金钱的得来不易,要理智消费。

定制化的产品也是goHenry与传统银行的儿童账户最大的不同,具体来说,goHenry允许家长:设置单笔和每周的消费上限;设置该卡在哪些地方被允许使用,例如网上购物、实体商店、取款机等等;可以设定使持卡人获得额外零花钱的任务;实时了解持卡人的每一笔消费情况,包括消费后的实时通知,以及这笔消费是在哪里发生的;随时锁定解锁该卡;goHenry不提供透支功能。

家长和孩子可通过app实现账户的快捷管理和查看,包括账户概况、余额详情和任务系统等。

无法绕过的资金安全

在实现操作的便利性的同时,资金的安全性是goHenry这一类学生贷公司无法绕过的一点。这里涉及到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账户的安全性两个部分。通过不同的设置,goHenry达到既给持卡人一定的财务独立又能够让家长对其进行掌控的目的。

传统的校园贷模式中,家长和监护人往往无法掌握学生的贷款申请情况和用款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要么需要学生、家长两头跑,流程十分复杂繁琐,要么有可能出现凭身份证、学生证便能取得贷款的低审核门槛情况,而家长作为担保人甚至不见得知情。

而goHenry通过VISA的预付费借记卡和app实现了对孩子消费的全程掌握,家长通过app可以直观的监测账户余额和下一笔需要支付的开销,同时孩子也能知道自己本周额度多少,通过完成什么任务(例如打扫房间、遛狗等)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同时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自己的VISA卡,可以在线下或线上使用。由于其本质上是银行卡,不允许超额透支,并且家长可以通过客户端快速锁定或解锁账户,从而防止出现账户被盗刷的情况。

模式复制存隐性门槛

过度消费范文第3篇

(一)攀比消费

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时不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和周围的同学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不考虑消费是否必要。此类现象在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中表现突出,具体表现在经常购置名牌高档的服装,出入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观光旅游,追求高档次的各种电子产品等。

(二) 缺乏理财意识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每月、每学期的消费额是多少。大部分大学生从来没有给自己的消费记过帐。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三) 趋从消费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和在融入周围人群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在消费过程中趋从心理。从着装、发型到饮食习惯,很多大学生都是盲目从众。

(四) 恋爱消费

大学生因谈恋爱而发生的过度消费现象在近几年增长较为明显,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各类偶像剧中此类为爱情而不惜一掷千金的剧情比比皆是,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并不好的学生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偏颇消费心理的驱使

大学生处于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有着强烈的渴望被尊重、被承认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他们希望通过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和羡慕,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消费现象一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为一种被认可的统一的意识,就会形成高物质消费的风气。在推崇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消费心理,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更好的彰显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相互攀比的消费现象。这些不合理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过度看重物质消费,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

(二)高校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主要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和政治学习为主,对学生的消费行为重视的不够。具体体现:其一,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其二,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其三,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再加上媒体不正确的引导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是造成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享乐主义消费观就像野草一样在社会各个阶层迅速蔓延,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崇尚高消费、炫富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在家庭、网络、社会实践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这种消费观不可避免的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方法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人的消费观衍生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大学生们树立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准则,有了自己理性的定位之后,那些追求泡沫效应的畸形消费心理才会真正被大学生摒弃。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有的消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朴素的消费观,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名牌和高消费。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得。

(二)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当前,大学生用于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要远远大于充实自身内涵学识的精神消费,很多大学生一年都不买一本专业书。精神消费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把精神消费的投入放到消费支出的计划当中,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费。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学习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要注意在学生群体中弘扬这种精神消费的典型。另外,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三)加强艰苦奋斗教育

在当前市场经济强调促消费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仍然十分必要和迫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国家并不是人人都富裕了,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教育,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四)学会合理规划自身消费之春

对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大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兼职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这些工作中体会到,金钱必须是通过劳动交换得到的,从而唤醒他们在消费时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财意识,要对自身的消费现状有更理性的思考,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理财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理财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对金钱、人生意义有正确理解和认同;二是加强理财基本知识的学习,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要让大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财常识并在自己身上加以应用;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不仅敢花钱,更要会花钱,有钱用在刀刃上。

在引导过程中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理财相关的书籍,是培养理财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分钟百万富翁》等等都是适合大学生看的理财书籍。

过度消费范文第4篇

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过程。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进行的。因此,中国的制度变迁必然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1978年以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1978年以前,即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消费者行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为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需求依附于个人收入和消费品的计划分配,受到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是:

1.个人根据可支配收入和商品价格选择消费品的自由非常有限。一方面,个人可支配收入不仅水平很低,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且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实物性收入,真正由个人自由支配的货币收入部分所占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消费品短缺成为常态,大部分生活必需品被迫以配给方式供给,因此,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极其有限,延迟消费和强迫替代现象普遍存在。

2.由于个人收入水平极低,使得个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几乎不可能有多余的收入可以在储蓄和当前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大多数中国居民的个人收入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且,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也使得个人不可能靠贷款进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收入的任何增加立刻就会反映为市场购买力的增加,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与个人收入的增长几乎同步,消费者行为只能是即期的。

3.消费品价格不仅扭曲,而且在政府定价制度下成固定态势。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不能说消费者对价格完全没有影响,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选择对价格是不起作用的,因为许多消费品价格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

二、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

1. 消费品供给短缺的状况迅速改变,消费者的选择自由越来越大。从1978年开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价格的放开,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摆脱了计划的限制,改变了严重短缺的局面。

2. 在货币分配方式和配给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个人收入大幅度增长。1978-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76.8%。个人可支配收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大幅度增长,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消费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而且意味着消费者拥有了在生活必需品与非生活必需品之间、在消费支出与储蓄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和空间。

3.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在导致个人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居民消费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支出关系和消费倾向明显分化,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出现,对全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示范作用。

4. 流动性约束弱化。尽管该时期中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消费者流动性约束相关的消费信贷也受到严格限制。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使人们有了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的可能。居民储蓄存量迅速增长形成金融资产,为居民跨时预算消费支出奠定了基础。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已经接近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消费者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项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又导致了消费者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过度强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有以下特征:

1. 消费者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幅度提高,从制约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因素来看,一方面,消费品价格全部实现了市场化;另一方面,消费品供给约束基本消除。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商品短缺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缓解,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消费者选择自由构成最大限制的供给约束才真正消除并出现了消费品供给过剩的局面。

2. 消费者行为方式多样化。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来源出现了市场化、多样化的趋势。由于就业制度的市场化,个人收入的稳定性随之减弱;由于收入来源不同,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和个人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方式和消费倾向。消费行为方式的多元化是消费者行为理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近年来经济生活中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重要原因。①

3. 不确定性影响进一步增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退休养老等制度改革全面铺开,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出现的职工下岗现象、企业破产导致的职工失业现象,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的收入预期。而住房、医疗、教育、退休养老等项制度改革,则是加强了人们的未来支出预期。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制度的改革目前仍在进行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制度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支出,是不确定的。这种收入、支出以及制度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形成较大的风险预期。

过度消费范文第5篇

印度和中国几年前就已经是世界黄金消费第一和第二大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金价不断走高,压制了印度的黄金消费,相反,中国的黄金消费却依然在大比例增加。不少人相信,中国黄金消费即将赶超印度,因为印度2008年的黄金消费量虽然仍比中国多,却比前一年下降了14%,总数660.2吨,且还在不断下降。中国2008年全年消费了395.6吨黄金,用于制造珠宝和投资,占全球需求量的14%,比2007年的消费量增加了约68吨,而且人们购金热情高涨。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黄金消费连续两个季度超过印度,因此即便在2010年2月初,还有媒体报道称,分析师们相信中国可能在2009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只等世界黄金协会公布数据。

很显然,这些报道忽略了一个事实:4季度才是印度黄金消费的传统旺季。每年4季度“排灯节”加上结婚旺季,会把印度黄金首饰销售推向顶峰。据介绍,在印度,黄金珠宝被当作宗教节日中最普遍的朝圣礼物,且也是婚礼嫁妆篮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妆资。这种需求在9月底至12月――印度的宗教节日、结婚季节里显著上升。在印度,黄金体现着一个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信奉Lakshmi女神的印度教徒们也相信,女神手中不断流淌的金币可以为他们带来财富。因此,印度黄金首饰的消费非常旺盛,一度占据全球消费总额的20%。

由贵金属咨询公司GFMS为世界黄金协会独立收集的数据显示,继2009年第一季度金饰需求疲软后,由于印度市场4季度回暖而实现了49%的恢复,这也使得印度仍然稳居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国的地位。

世界黄金协会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面对持续的金融、商品市场动荡,2009年黄金的需求却连续第二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可确认的黄金总需求量在2009年度相对2008年的超常水平下降11个百分点,总数为3385.8吨。全年来看,第一季度表现不佳,随后黄金饰品需求有所恢复,投资需求更富有弹性。相对2008年第四季度的超高需求,2009年最后一季度黄金总需求吨数下降了24%,但以美元计算增长了5%,因为这一季度黄金平均价格达到了1099.63美元/盎司,同比高了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