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西部发达会展经济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西部其他城市和地区发展会展经济,从会展产品的配套组合入手,组成西北、西南两大会展经济板块,将各省市重要会展资源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推向国际国内市场。
坚持会展与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形成西部会展经济大发展机制。树立西部大会展经济的观念,广泛宣传会展经济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以及联动功能产生的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西部地区形成共识,共同来推动西部会展经济的发展。
树立大市场观念,争取会展市场持续增长。要树立西部会展经济大市场观念,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合促销的新模式。制定西部会展整体规划,采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争取国际、国内、西部和新老会展市场都能保持持续增长。
不断完善城市会展服务功能,营造会展业发展大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城市会展服务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会展外部环境,努力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会展配套设施、会展服务意识等方面形成综合配套体系,增强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强化会展管理。由政府牵头制定西部各会展中心城市“城市会展发展5-10年规划纲要”,颁布和完善会展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依靠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共同推动会展业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
2.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关键词:会展经济;绿色发展;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绿色会展的基本概述
(一)绿色会展的概念
绿色会展是以会展业为根本,借助会展活动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和商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带动会展经济产业链的循环节约理念,推动新型会展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绿色会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更符合低碳环保的潮流,是适应现代会展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绿色会展的理念吸引外部投资的条件更为优越,不断创造商机,为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凝聚成活跃的经济群体。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大量展览会、博览会皆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绿色会展的特点
绿色会展有诸多代表性的新理念汇聚成其持久发展的特点:清洁水源,以减少水污染作为会展运行的航标;环境保护,以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作为会展思想的理念;能源开发,以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会展提倡的措施;绿色贸易,以改善城市面貌作为会展践行的标准;发展援助,以引进科技节能作为会展创意的助力。绿色会展是展示新能源的基地,是开展环保贸易的平台,也是节能应用的舞台,其特征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体现,也为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应用基地和探索平台。
(三)绿色会展的发展
探究绿色会展,其发展有着引领式、多样化的模式。比如,奥运在北京的举办,主打了绿色奥运的主题,其会展带动发展起绿色的意识,绿色的活动和绿色的天地,不仅在会展前期高调的提倡绿色概念,会展中积极探索绿色基调,更在会展结束后留下了环保型森林公园,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再如,世博在上海的举办,开创了节能世博的形象,其会展充分展现出了有序、安全、环保、节能的理念,大胆设计,另辟蹊径,彰显了会展前期积极的研讨成果,会展中期主打的节能成效,会展后期带动的产业兴盛。又如,以回归自然,告别高耗为宗旨的世园会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会展从小处着手,积极引领绿色为风尚,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推崇简约,返璞归真,明确了会展前的绿色文化,会展中的绿色活动,会展后的绿色生活等。多元化的发展昭示着绿色会展在未来世界有着越来越宽广的发挥舞台。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
(一)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创新了企业的营销手段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热点效应,可以针对参与会展中心的企业有计划的组织策划具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伴随着绿色环保被消费者日渐重视,积极有效的采纳和应用节能低耗的营销理念,自然而然的会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取得会展影响力和企业产销率的双丰收,获得绿色营销的新体验。绿色会展衍生的绿色营销因其具有倍增效应而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青睐。会展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营销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会展的整体持续性发展形象与企业的局部形象不仅可以影响消费者参与会展的消费意愿,也增强了其对于企业和会展的信任度和关注度。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整合了产业的链状形式
会展的经济发展从最初单纯的促进企业产品市场的开拓,到绿色会展的兴起,产业链的扩大和推广,绿色会展的发展走向了整合产业制造、销售、研发、信息的产业链联动形式。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会展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完整,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行业认可度的升级,以及创新平台的完备,都极大的调动了产业链的汇集效应,凭借绿色会展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环保节能号召,获取产业链中每一环节的共同响应和认可。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品牌效应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大手笔的打造了城市的品牌,所谓城市品牌,就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实力、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等组成的城市独有的特色,绿色会展将城市拥有的自然资源、软文化实力以科学发展的状态加以定位,开创出城市品牌效应,包括了商品流动效应、组合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效应和经济示范效应。打造了知名品牌效应不仅仅包含了消费者对会展的感知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会展所在的城市背景产生的信赖感、安全感、可靠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的带动了绿色会展、绿色城市的投资、居住、旅游、休闲的涵盖面指数。绿色会展通过对与会者、参展商及相关人员的口碑相传,对媒体公众的放大宣传,向外界传递出会展的形象和城市的风采,使绿色会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品牌提升有利的竞争力。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与市场的对接
(一)培养绿色会展的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由于会展行业是近年来的新生代,因此虽然绿色会展的理念是科学的、积极的观念意识,但是,在教育学的角度看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在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之间尤为显著。有一种观点被大家广为引用:目前我国会展业市场上99%的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专家指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出现这种差距并不是因为教育的缺乏,人才供应不足,而是由于教学理念与市场需求的供不对求,即理论教学与会展市场的对口误差。会展教学理念在现今教学中依附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物流管理等边缘专业,其深入的学习需要师资力量依靠时间来磨合市场现状,加大融合会展业与市场、环境、教育三位一体的供求对接,促进绿色会展的广义发展。
(二)高校绿色会展的教学与市场运行的接轨
高校会展教学体现着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的硬道理。由此可知,实践对于任何教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会展尤为如此,为深化绿色会展理念的教学,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其与市场运行的接轨,通过实践,让教师、学生、教学都进入会展行业,了解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摸索会展行业的规律,强化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实干,让专业知识与市场实际更为贴合,避免知识的老化和人才储备资源的枯竭,有效的将科学发展的绿色理念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会展教学和市场运行之中,力图打造教学与实践的柔性接轨。
(三)企业绿色会展的实践与市场营销的融合
企业为促进市场营销而加入会展活动,将绿色会展的理念融入企业,树立绿色企业品牌,则是企业绿色会展实践与营销互利互惠的成功航标。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营销成效与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而企业的形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与服务和产品为主打的经营能力;其二,与决策和定位为方向的号召能力。当绿色环保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企业营销牢牢把握住这一关键点显得恰如其分。通过服务和产品的环保化,决策与定位的集约化,能在主办绿色会展中获得良好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宣传了经营规模,经济能力等硬件实力,也在营销竞争中赢得关注和认同,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品牌里赢得一席之地。
四、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前景
(一)坚持绿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会展业的飞速发展,会展的活动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展览馆、展览公司、广告策划、旅行社或者设计公司,越来越广泛的主体利用会展的发展优势,植入包装和推广科学理念,为打造新型企业形象和会展效应而搭建平台。在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下,会展教育理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坚定绿色科学的信念,培养教学目标,不断的进行明确的定位。做好会展教学成败的前提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来考虑,绿色环保是焦点之一,一味地追求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策划会展项目、付诸实践能力、周密性思维等多元化目标培养,高效的结合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标准,给予人才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二)营造会展氛围,提高师资水平
拥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的抓手。高校会展教育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专业师资结构,来提高会展实际氛围的层次和质量。首先,有计划地安排会展专业教师到会展科研单位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模拟会展环境的实践及评价体系,模拟会展企业的分工、岗位、职能,模拟会展企业的业务流程、环境,并岗位分工按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功能模块进行操控,以此来考核在会展氛围下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还要鼓励会展专业教师将目光投之于国际性会展城市,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资料上枯燥的数据之中。为培养出可为会展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弘扬发展要义,加强现场实践
高校会展教育抓好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做好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活动展开。将各种实践基地面对教学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会展项目运作流程熟练掌握,会展实务的操作能力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实习质量。一方面,为了促进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在实践操控中带着疑问去学,可以开设学生实习前的辅导课程,带着课题去做,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与难点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加强实习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学生各实习阶段的管理,委托会展企业从业人员利用现场教学针对学生进行定人定岗辅导,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但凡新知识新专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和实业。因此,会展行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发现不足、不断创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提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特殊、最难打造设计的产品莫过于人才。因此保持会展的绿色科学理念,柔性接轨市场,对口输出教学实践型人才,保持教学―市场―社会三位于一体,创造会展高端的经济发展行情。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Barich H. and Kotler P.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2(04):33-47.
[3]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2007(02):33―39.
[4]罗薇.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大经贸,2008(02):80-81.
【关键词】全球会展经济;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
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会,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会展产业链的稳定和规范化息息相关,健康的会展经济才能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产业链质量和功能得以增强。
一、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会展经济热潮席卷全球。由于会展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连带作用巨大,会展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呈现着新的趋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已成为发展会展经济的指导理念。在联动化,整合发展的趋势下,一些专业展览公司大大扩展了经营范围,如德国纽伦堡玩具博览会与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互相设立展台,发挥联动效应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发展,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细分化、标准流程操作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展会档次的标准。国外会展公司、场馆的运营、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趋向于标准化的操作。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在会展经济中成为新的焦点,服务商提供定制化的电子商务渠道(B2B、B2C、电子票务、电子结算平台等)等。电子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促进了会展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中国会展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国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已初显成熟,中国的会展产业链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低层次的竞争,不仅影响了参展商的积极性,还降低了行业利润,影响其良性循环,中国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尴尬的瓶颈。(1)发展不平衡。横向间会展产业链与其他第一、二、三产业链无法相互配合其发展节奏;纵向间中国一些地区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不能协调发展,场馆建设与会展公司发展、行业协会与专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等的不协调都会造成会展产业链节点的“短路”。(2)资源的浪费。会展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影响广泛。会展场馆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服务设施,其中供热、供能系统的锅炉煤烟、空调的排气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对区域的大气质量影响十分严重。同时令人关注的是,中国目前一次性展具的消耗问题十分严重,展览消耗的能源量也占据很大的比重。(3)秩序的紊乱。由于中国会展业起步比较晚,法制还不健全,对一些侵权行为的界定比较模糊,因而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利用法律法规制度的空隙大打“球”,比如盗用展馆外形设计,重复办展,克隆展会策划方案等。这样不仅会造成会展业秩序的混乱,同样会打击参展商的参展热情,挫伤权利人的创新积极性。(4)外资的渗透。现在国外各大著名会展公司与中国企业争抢和分享“中国元素”资源。如慕尼黑国际博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手,在浦东合资建起了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一流专业展馆。他们还采取买断我国展览品牌、收购国内展览公司等方式对我国会展业进行渗透。当前,无论是在资金实力和市场操作经验方面,还是在公司美誉度和认同度方面,外资都明显强于内资。这显然会对国内的会展公司带来巨大冲击。
三、中国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路径的探索
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促进产业各环节主体的发展,各阶段协调前进,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使得会展的经济拉动效应达到1:9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另一方面,促进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再增强会展产业链的硬度与软度。因而本文以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纵轴,以中国会展产业链发展的问题为横轴,同时结合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接通性和横向延伸(见图1)来具体探讨中国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简述见表1)。
1.加强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第一,上游环节主体的职能化。政府不仅应该加强对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行政管理,以及对“绿色会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同时应该改变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的制定和实施会展政策的做法,建立一个开放的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根据会展性质和规模实行分类监管。同时要根据地区发展实情对监管部门的机构和性质进行调整。对行业协会来说,不仅要深入会展理论的研究,还要组织支持会展公司的办展;发展权威会展协会,积极建立与全球及区域会展组织的密切联系。对展览公司来说,一方面要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秩序,加强对外资的学习,强化区域合作。第二,中游环节场馆设施的生态化。加大力度提高会展设施水平以及加强对生态型展馆的建设与后期规划。在展馆建设上要科学规划,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的相关配套服务为支持的会展产业链,诸如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等。同时,生态型展馆、会议中心所用建筑材料要坚持绿色环保,在其设计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像太阳能的利用,雨水的储集等。在场馆闲置期要充分发挥场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第三,下游环节人才服务的专业化。会展服务要高品质、专业化。展会要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工作;会展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以及整个服务流程体系内的分工和合作方式都要不断进行优化。另外,专业人才培育要贯穿整条会展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府主导,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配合,加强对会展专业人员的境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会展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通过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会展方面的经验、人才优势,引导国内会展人才培养。
2.提高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会展产业链各节点要实行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第一可以提高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品牌经济,第二可以将会展产业链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良性循环发展。并且,要注重实现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会议组织者(PCO)、展览组织者(PEO)到参展商到辅助企业、服务提供商到最终消费者,再到最终的绩效评估,在这一价值增值过程,我们应用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一环节增值量的理想点,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3.发挥会展产业链的延展效应。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内”延展效应,通过会展产业链带动其他第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利用其他第三产业链促进会展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外”延展效应,会展业是一个与其他的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因此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对其他产业提出新的需求、供给和投资要求,从而扩展会展产业链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会展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4.高效整合会展产业链。构建一个完整的会展产业链,即全产业链,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机构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无缝整和,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会展产业链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发展,加快会展经济可持续多元化进程。与此同时,构建动态的,软性的会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战略联盟,会展公司与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商结成垂直关系的联盟,通过向上连接会展决策者,向下连接会展服务商,企业间相互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整合,有利于会展与相关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
会展经济健康发展下,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态势必会成为主流。中国会展产业链虽然发展还未成熟,但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大势下,经过健康的市场运作,必会独辟蹊径的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纪.把握会展经济的特征很重要[EB/OL].china.toocle.co
m.2010
[2]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87~90
[3]韩元军,周生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4]仇其能.中国会展产业链及运作模式研究[R].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库.2006
[5]陈泽炎.十一五中国会展业的基本情况[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6]吴开军.会展产业链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8~177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六届二次人代会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计划安排的意见,请予审议。
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预计实现58亿元、67.3亿元、7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0.5%、12.9%。
(一)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道路硬化、环境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粮豆薯总产达3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积极应对饲料价格上涨、市场波动大和“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负面影响等多种挑战,全面落实畜禽养殖扶持政策,使我市畜牧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奶牛存栏达28.3万头,比上年增长4.4%,生猪和家禽饲养量达110万头和198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2.8%;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绿化村屯32个,硬化道路500公里,新建标准化农村卫生院3所,司法所13个,派出所9个,8立方米沼气池150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5000户,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到6万户。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二)工业经济发展强劲,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预计工业实现增加值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16家,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到6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税金、利润两项指标已于10月份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食品饮料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机械、石油等新兴工业各项指标也呈上升趋势,集聚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第三产业稳中趋旺,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运输等业繁荣活跃,家庭耐用品、电子信息、汽车、节能产品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步下降,通胀压力减小,城乡消费同步增长,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
(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积极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0.1%,比上年增长31.3%。全市127个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7.3%。以给排水、集中供热、大庆油田产能增加、污水处理等为重点的31个省市及市本级大项目完成投资28.6亿元,大项目投资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2亿元,比上年增长70%。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在于雀巢等规模以上工业、乡镇税收以及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存款余额预计实现37.1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病统筹报销比例显著提高。科技、文化体系、广电、计生等各项事业都有明显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城区建设、棚户区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855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860元,比上年增长8%。
我市经济社会虽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却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风暴已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二是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已经显现。三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其二,受市场和食品安全双重影响,蛋鸡、生猪养殖波幅较大,稳定蛋鸡、生猪产业压力较大;其三,受供求关系及居民购买力下降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计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4.5%。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夯实农业基础。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土地耕暄、生态林业、农机装备建设,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养殖补贴力度,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三是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启动一批关乎农村民生的饮水安全、沼气、奶牛小区、高产创建、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工业新框架。一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提高产业集聚能力。集中发展食品、石油等七大优势产业,尤其发展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攻“三高三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项目,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创新思路,多元投入,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以“四野”、文化会展中心为平台,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二是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开发等现代服务业。三是重点培养汽车、住房、家电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热点,繁荣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鼓励支持家政、中介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四是继续加快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扩大农村消费。
(四)加快大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继续强化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高新技术、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新变化,掌握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积极储备、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进一步做好贷款融资工作,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确保重点项目投资按计划完成。
(五)深挖降耗减排潜力,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工业锅炉、电机改造和脱硫项目的实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推进集中供热、给排水、城镇垃圾综合处理、农村牛粪综合利用治理等节能减排建设工程。强化节能管理,加强污染治理和排污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